“清凉夏都”
7月小旬,我由拉萨到成都办事,在成都几天桑拿般的湿热煎熬后飞抵西宁,一下飞机,顿觉神清气爽,暑热顿消。环顾身旁,所有乘客都跟我一样,贪婪地享受着西宁京爽的气温带给身体的舒适感受。心中感叹:西宁真不愧“清凉夏都”的美誉啊!
海拔2275米的西宁市周围群山环抱,夏天平均气温在10-25摄氏度之间,没有蚊虫叮咬,是少有的消夏避暑的乐园。这种气候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西宁地处青海省东边,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北边是陡峭的群山,黄水河沿山路而下。由于处在一个凹陷盆地内,中等海拔高度与四周地势结合,使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与我生活过的两个城市拉萨和北京相比,在西宁我感觉十分舒适和自如,因为它凉爽而且氧气充足,据说这种中等海拔的地区对人体保健十分有益:既可以增强人体耐力、增加体内微血管能量,还能加强心肺活力。而且,西宁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使它成为一方净土,少有疾病流行。
一直觉得“西宁”这个名字读音很好听,翻过资料才明白它的名字由来是取“西陲安宁”之意,古时西宁还有“西海锁钥”之称,这是其地理位置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体现。西宁一直是青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100年前。现在面积350平方公里的西宁市是黄河上游百万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之一。
民族美食聚街头
从民族分布上来说,青海是一个很奇特的地方,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西宁市人口由汉、回、土、藏、蒙、撒拉等35个民族和睦组成。由于地处东西部文化交汇地带,东南西北四周均为少数民族自治区或自治州,藏、回、汉、维等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产生出一种融合后的和睦而又多元的特征。作为一个外地人,走在西宁街头,最能直接感受到的这种多元,就是这里的饮食文化一了。我非常感谢西宁的朋友将我带到了几条著名小吃街,那明亮的灯光照耀下的数百种美食,绝对不仅是一次饕餮大餐,还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相比而言,西宁的民族特色以回灰和藏族为主,小吃也是以这两种风味有较强的特色,西宁市的小吃品种之多,口味之纯正,完全可以和古都西安媲美。因为青海本身就有着极富特色的高原饮食文化,这在西宁感受会更集中,更深刻。除了藏族的传统饮食,在西宁还可以尝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高原佳肴,如尕面片、奶皮、清蒸牛蹄筋、麦仁饭、筏子肉团、杂碎汤、麻食、什锦人参果、酿皮、烤羊肉串等,仅闻着香气就令人垂涎三尺,品尝后则唇齿留香。青海的牛羊是制作手抓肉的上品,肉质甜美,烤羊肉的风味与新疆的完全不同。
西宁市的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遇到小吃。最出名、人气最旺的几处地方要数水井巷、大新街、莫家街、交通巷夜市了。这些地方汇聚了许多青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尤其是水井巷的小吃摊,一般多集中在巷门口靠右手边的一条更小的小巷子里,其中,酿皮、手抻面片和回族人的自制酸奶是必须要吃的。西宁还有一种独有的叫“肋巴”的烤肉,让很多游人回味。它的制作方法是先把羊排骨煮到半熟,然后再刷上酱,在炭上烧烤,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土耳其烤肉,甚至这个词也是源自土耳其语。青海特产的甘甜的青稞酒会让入在不知不觉中饮用过量,所以饮酒时最好控制在自己酒量的三分之二或一半为好。饮品除了藏餐馆里的酥油茶外,街头的熬茶和八宝盖碗茶也有不错的味道。
名胜古迹历史铸就
我两次去西宁都是在盛夏7-8月,沿青藏公路行至青海湖边,沿湖路边竞开着几十公里金灿灿的油菜花,铺天盖地的晃得人眼疼。第一次看见这景象的我特別惊异,油菜花在内地是初春2-3月就开花的,可在西宁却是晚了五个月!
这就是青藏高原的特色,每年春天的脚步总是最后才爬上青藏高原,西宁要5月才进入初春。不过,从5月开始,西宁就迎来了高原明媚的春光,直到9月都是最好的时节。9月份到西宁可以享受高原初秋的逍遥清爽,此时西宁气温在最高21-25摄氏度,最低8-12摄氏度。在原野上经常是晴空万里,惠风柔畅,野花似锦缎铺满草地,绿茵如翠玉洒满高原。远山近水层次分明,壮丽的高原风光,悠久的河湟文化,为西宁留下了众多旅游名胜。
湟中古老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该寺院的酥油花、壁画、堆绣是世界文化遗产,堪称“三绝”,寺内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和善本藏经,是名副其实的佛教艺术宝库。名刹北山土楼观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有“九窟十八洞”之称。它是中国最靠西的一座道观,道教在中原大地上的向西传播到此为止。东关清真大寺是闻名遐迩的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始建于明朝,在风格上融汇了回、藏、汉宫殿的建筑精华,独树一帜,很有看头。市区西郊的虎台是公元4世纪古南凉国王建的颁令台。西宁市西临日月山和青海湖,北有互助北山林场等旅游胜地。
现在西宁周边已形成了青海三大特色旅游圈。即以西宁市为主的青海生态、人文景观旅游圈;以格尔木、柴达木盐湖、昆仑山道教景观为主的西部旅游圈;和以玉树、果洛、黄南等州为主的南部旅游圈。
走向世界的现代西宁
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总会吸引四面八方人的眼球,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视线转向了这座宁静的城市。西宁素有“青藏门户”之称,这个好客的城市自古就有着极便捷的交通网。在古代是通往西域的东西要道,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即使在交通发达的现代,西宁也是沟通青海省与外地联系以及全省各地相互联系的交通枢纽中心。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空运、铁路、公路相衔接配套的交通网络。交通的便利拉近了这座城市与世界的距离,近年来西宁与外界的交往已频频扩大到了国际。
我两次去西宁的时间分別是2001年羽32006年,仅5年时间,没想到西宁市区的变化如此巨大。第一次对西宁市区的印象觉得它是一个不太有特色、旧得有些灰扑扑的西陲小城,就是小吃特別可口,诱得我天天往小吃街跑。可是五年后的一个7月我故地重游,时值“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正在举行,听说这里刚刚结束了“青海国际交易会”,而过几天又即将迎来“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全城笼罩在节日的气氛里。我走在西宁街头、车站、广场,不禁被它新兴的活力所感染。街道宽敞整洁了许多广场大气而现代,到处鲜花盛开,老人们在广场上放风筝、遛鸟、散步,孩子们在清凉的水池里嬉戏、在平滑的地面上滑滚轴……阳光和清风一抚,心就櫂:这种和煦中暗自灿烂着了。看得出,现在的西宁很努力,处正在走向世界。
以前曾经很喜欢海滨城市大连的那种清新明快与活力现代,如今站在西宁街头,那宽阔的广场、富有设计感的通道回廊与博物馆、巨大的路边花坛、色彩鲜活的建筑群、脸上洋溢着轻松与宁静的市民……西宁给了我与大连极其相似的印象感受。
看罢新城再去转转老街,去找找老城墙,逛逛有民族特色的商店餐馆,和穿行其间头戴小白帽或身穿藏袍的西宁人聊聊天,再去品尝一下水扑巷的马家酿皮和菜市场里的“狗浇尿”大饼……西宁地道的风味就通过感官让我完整地感知到了:历史、现代、民族、文化、精神……都在其中。P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