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与尼采曾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维持了十年,当瓦格纳改变其音乐风格之后,尼采与他决裂,称他是一个狡猾的人,称听他的音乐使人致疯。该书是最完整、最权威的汉译笺注本尼采著作全集,书中收录的两篇文章——《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反瓦格纳》——正是尼采正式表述出自己对这位昔日好友的看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德)尼采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瓦格纳与尼采曾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维持了十年,当瓦格纳改变其音乐风格之后,尼采与他决裂,称他是一个狡猾的人,称听他的音乐使人致疯。该书是最完整、最权威的汉译笺注本尼采著作全集,书中收录的两篇文章——《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反瓦格纳》——正是尼采正式表述出自己对这位昔日好友的看法。 内容推荐 “尼采注疏集”是我国学界研究尼彩的哲学家学者和德语文学学者通力合作的结果,全书以德文尼采全集KSA校勘版为底本,采用德文Putz版尼采采十卷本的释义,汇集法文Flammarion版、Gallimard等版的疏解,由国内数十位一流的德语、法语学者通力合作翻译而成。本书由《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两篇文章组成,尼采对瓦格纳充满激情和深具匠心的发表性文字在书中全面的体现出来。 目录 尼采注疏集出版说明(刘小枫) 瓦格纳事件:一个音乐家的问题 KSA版编者说明 Putz版编者说明 前言 瓦格纳事件:1888年5月都林来信 附言一 附言二 后记 尼采反瓦格纳:一个心理学家的笔记 KSA版编者说明 Putz版编者说明 前言 我敬佩的地方 我有异议的地方 间奏曲 瓦格纳作为危险 一种没有前途的音乐 我们是对跖人 瓦格纳属于何处 瓦格纳是贞洁的信徒 我是如何摆脱瓦格纳的 心理学家发言 后记 关于最富有者的贫穷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关于瓦格纳的文章再说几句:除了别的以外,它们属于聪明一派。瓦格纳运用的程序系统,可以套用到千百篇其他文字上,——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也许我有权要求公众的感谢,倘若我精确地描绘出那三个最有价值的程序。 所有瓦格纳不能做的事,均属可鄙。 可瓦格纳还能做更多的事:但他不愿意,——出于原则方面的严格。 所有瓦格纳能做的事,无人能模仿。他前无古人,也该后无来者……瓦格纳是神圣的…… 这三条原理就是瓦格纳文学的精髓;余下的是——“文学”。 ——迄今为止,并非每种音乐都需要文学:在此有必要寻找足够的理由。瓦格纳的音乐难于理解,是这样吗?或者他害怕相反的情形,亦即担心别人能轻而易举地理解它,——担心别人能不足够困难地理解它?——事实上,瓦格纳一生不断重复的,是一句话:他的音乐不仅仅意味着音乐!而是更多!而是无限地多得多!……“不仅仅是音乐”——没有音乐家会这么讲话。再说一遍,瓦格纳不能创作整体的东西,他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只能制作片断,借助“母题”,表情,公式,复制和千百遍的重复。他一直是作为音乐家的演说家——正因为如此,他不得不从根本上,将“这意味着”这个表达方式,推到前台。“音乐始终仅是一种手段”:这是他的理论,而首先是他唯一可能的实践。不过,没有音乐家会这么想。——瓦格纳需要文学,为的是说服整个世界,认真对待他的音乐,深刻地认识它,“因为它意味着无限”;他毕其一生是“理念”的注解者。——爱尔莎意味着什么?这毫无疑问:爱尔莎是“无意识的国民精神”(——“带着这样的认识,我不可避免地成了一个彻底的革命家”——) 让我们回忆,当黑格尔和谢林误导英才们之时,瓦格纳还年轻;那时他就猜到,就明白,什么是德国人才会认真对待的东西——“理念”,也就是说,某种东西,它模糊不定,充满悬念;在德国人中间,清晰是一种异议,逻辑是一种反驳。叔木华严厉批评黑格尔和谢林的时代的伪善一严厉,同时也不公正:他自己,这个老迈的悲观主义弄虚作假者,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不比他更著名的同时代人更“正直”。让我们把道德问题抛开不论:黑格尔是一种鉴赏力……不仅仅是一种德国式的,而且是一种欧洲式的鉴赏力!——一种瓦格纳领会的鉴赏力!——他觉得自己胜任这种鉴赏力!而且使之不朽!——他所做的,就是把它运用到音乐上去——他替自己发明了一种风格,它“意味着无限”,——他成了黑格尔的继承人……音乐作为“理念”—— 人们如何理解了瓦格纳!——同一类的人,过去为黑格尔痴迷,今天痴迷于瓦格纳;在他的圈子里,人们甚至以黑格尔的方式写作!一尤其理解他的是德国青年。“无限”和“意义”这两个词业已足够:有了它们,德国青年觉得不可比拟地浑身舒坦。瓦格纳用来替自己征服青年人的不是音乐,而是“理念”:——他的艺术的神秘莫测,这种艺术在千百种象征意义中玩的捉迷藏游戏,其理想的斑斓色彩,这一切把青年人引导和诱惑到瓦格纳身边;瓦格纳的天才之处,是能腾云驾雾,虚张声势,处处在场又无处在场。而这恰恰是黑格尔误导和引诱年轻人的相同伎俩!——置身于瓦格纳的森罗万象,丰赡充裕和恣意妄为中,他们以为自己获得了正当性——“被拯救”——。他们浑身颤抖着聆听,在他的艺术中,伟大的象征如何从雾霭蒙蒙的远处,发出轻柔的雷鸣声;他们并不感到恼怒,倘若在他的艺术中,天气还暂时地昏暗,可怕,寒冷。他们难道不全都同瓦格纳本人一样,与坏天气,那德国的天气,性质相似!沃坦是他们的天神:可沃坦是坏天气的神……他们是对的,这些德国青年,他们眼下就是这样:他们怎能同我们其他人一样惦念,我们这些平静快活的人,惦念在瓦格纳身上缺少的东西呢——快乐的科学;轻快的脚步;戏谑,火焰,优雅;伟大的逻辑;星辰的舞蹈;恣肆的智慧;南方使人敬畏的阳光;平静的海洋——完美…… 11 ——我已经解释了,瓦格纳归属何处——不属于音乐的历史。尽管如此他在音乐史中有什么意义?音乐中演员地位的提升:一个重大的事件,让人深思,或许也让人害怕。用公式说:“瓦格纳和李斯特”。——音乐家们的本分,他们的“真实性”,从来没有如此严峻地受到检验。情况清楚:伟大的成就,大众的成功,已经不站在真实的一边,——为了获得成功,人们得当演员!维克多·雨果和理查德·瓦格纳——他们意味着同一件事:在文明的没落中,在大众具有决定权的所有地方,本真变得多余,不利,受冷落。只有演员还能煽起伟大的热情。——由此,对演员来说,黄金时代来到了——对演员和对所有与其类型相近的人。瓦格纳敲着鼓,吹着号,行进在朗诵、作表演和技巧纯熟的所有艺术家的前列;他首先说服了乐队指挥,布景制作人和剧院歌手。不能遗忘的还有乐队队员:——他把他们从无聊中“拯救出”——瓦格纳发起的这一运动,甚至波及到认识领域:与此有关的全部学科慢慢地从有千百年历史的经院哲学中显露出。谨举一个例子,我想着力强调一下里曼对节奏性的贡献。他是第一个让音乐也注意标点这个主要概念的人(可惜他使用了一个难听的词:他称其为“短句法”[Phrasirung])。一所有这些人,我带着谢意说这话,是瓦格纳崇拜者中最优秀的人,最可敬的人——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崇拜瓦格纳。同样的本能把他们互相连在一起,他们把他视为自己的最高典范’他们觉得自己转变成了力量,伟大的力量,自从瓦格纳用自己火热的激情把他们感染。这里,或者在别处,瓦格纳的影响实际上是有益的。在这个领域里,还从未有过如此多的思考,意愿和工作。瓦格纳赋予所有这些艺术家一种新的良知:他们现在对自己要求的,从自己身上得到的,在瓦格纳之前还从未对自己要求过他们以前过于谦虚。自从瓦格纳的精神占据统治地位以来,在剧院里充溢的是另一种精神:人们知难而上,刻意求精,吝惜褒扬,善良和优秀被视为准则。鉴赏力不再必要;更不用说声音。人们只是用嘶哑的嗓音来演唱瓦格纳的歌曲:这具有“戏剧性”的效果。甚至天才也被排除在外。富有表情的歌唱无论如何是必须的,正如瓦格纳的理想,那个颓废理想所要求的那样,而它与天才互不相容。同属于此的有德行——也就是驯服,机械,“自我否认”。即不需要鉴赏力,也不需要声音,更不需要天才:瓦格纳的舞台只需要一样东西——德国人!……德国人的定义:服从和长腿……瓦格纳的发迹同“帝国”的崛起时间上恰好吻合,这颇具深意:这两个事实证明同一件事——服从和长腿。——从未有过更好的百依百顺,从未有过更好的唯命是从。瓦格纳的乐队指挥特别配得上这样一个时代。有那么一天,后人会带着胆怯的敬畏之情,称这个时代为战争的古典时代。瓦格纳善于指挥;由此他也是了不起的老师。他指挥时,仿佛是针对自己的坚毅的意志,仿佛是一生都严于律己的人:瓦格纳也许提供了艺术史上自我虐待的最突出例子(——甚至阿尔菲耶里,一向是他最亲近的人,也被他超越。一个都林人的注解)。P58-64 序言 “尼采注疏集”出版说明 尼采是我国相当广泛的读书人非常热爱的德语作家,惜乎我们迄今尚未有较为整全的汉译尼采著作集。如何填补我国学园中的这一空白,读书界早已翘首以待。 “全集”通常有两种含义。第一个含义指著作者写下的所有文字的汇集,包括作者并未打算发表的笔记、文稿和私信等等。从这一含义来看,意大利学者Giorgio Colli“和Mazzino Montinari编订的十五卷本“考订版尼采文集”(Nietzsche Samtliche Werke:Kritische Studienausgabe in 15 Banden,缩写KSA,实为十三卷,后两卷为“导论”、各卷校勘注和尼采生平系年),虽享有盛名,却并非“全集”,仅为尼采生前发表的著作和相关未刊笔记,不含书信。Giorgio Colli和Mazzino Montinari另编订有八卷本“考汀版尼采书信集”(Samtliche Briefe,Kritische Studienausgabe in 8 Banden)。 其实,未刊笔记部分,KSA版也不能称全,因为其中没有包含尼采在修习年代和教学初期的笔记。这段时期的文字(包括青年时期的诗作、授课提纲、笔记、书信),有经数位学者历时数十年编辑而成的五卷本“尼采早期文稿”(Fruhe Schriften:Werke und Brief 1854-1869;Joachim Mette编卷一、二:Karl Schlechta/Mette编卷三、四;Carl Koch/Schlechta编卷五)。 若把这些编本加在一起(除去KSA版中的两卷文献,共计三十六卷之多)全数翻译过来,我们是否就有了“尼采全集”呢? Giorgio Colli和Mazzino Montinari起初就立志要编辑真正的“尼采全集”,可惜未能全工,Volker Gerhardt、Norbert Miller、Wolfgang Muller-Lauter和Karl Pestalozzi四位学者在柏林-布兰登堡学园(Berlin-Brandenburg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支持下接续主持编修(参与者为数不少),90年代中期成就四十四卷本“考汀版尼采全集”(Nietzsche Werke Kritische Gesamtausgabe,44 Bande,Berlin/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 1967-1995,共九大部分,附带相关历史文献)。我国学界倘若谁有能力和财力全数翻译,肯定会是莫大的贡献(最好还加上Supplementa Nietzscheana,迄今已出版七卷)。 “全集”的第二个含义,指著作者发表过和打算发表的全部文字,这类“全集”当称为“著作全集”(KSA版十五卷编本有一半多篇幅是尼采1869-1889的未刊笔记,尼采的著作仅占其中前六卷,未刊笔记显然不能称“著作”)。尼采“著作全集”的编辑始于19世纪末。最早的是号称GroBoktavausgabe的十九卷本(1894年开始出版,具时病中的尼采还在世),前八卷为尼采自己出版过的著作,九卷以后为遗稿;然后有RichardOehler等编的Musarion版二十三卷本(1921-1929)、Alfred Baumler编订的Kroner版12卷本(1930陆续出版,1965年重印)。这些版本卷佚过多,与当时的排印技术以及编辑的分卷观念相关,均具历史功绩。 1956年,Karl Schlechta编订出版了“三卷本尼采著作全集”(Werke in 3 Banden,附索引一卷;袖珍开本,纸张薄、轻而柔韧,堪称精当、精美的“尼采著作全集”)尼采自己出版的著作精印为前两卷,卷三收尼采早期未刊文稿和讲稿以及“权力意志”遗稿。:KSA版问世后,Karl Schlechta本因卷佚精当仍印行不衰——迄今已印行十余版(笔者所见最近的新版为1997年),引用率仍然很高。 Karl Schlechta本最受病诟的是采用了尼采胞妹编订的所谓“权力意志”遗稿(张念东、凌素心译本,北京:商务版1991)——由于没有编号,这个笔记编本显得杂乱无章(共辑1067条),文本的可靠性早已广受质疑。KSA版编辑尼采笔记以年代为序,从1869年秋至1889年元月初,长达近二十年(七至十三卷,近五千页),其中大部分不属遗著构想,所谓“权力意志”的部分仅为十二和十三卷(十三卷有贺骥中译本,漓江出版社2000;选本的中译有:沃尔法特编,《尼采遗稿选》,虞龙发译,上海译文版2005)。 有研究者认为,尼采并没有留下什么未完成的遗著,“权力意志”(或者“重估一切价值”)的写作构想,其实已见于最后的几部著作(《偶像的黄昏》、《善恶的彼岸》、《道德的谱系》、《敌基督》——尼采想要说的已经说完,因此才写了《瞧,这个人》。按照这种看法,尼采的未刊笔记中并没有任何思想是其已刊著作中没有论及的。 研究尼采确乎当以尼采发表的著作为主——重要的是研读尼采或充满激情或深具匠心地写下并发表的文字。此外,尽管尼采的书好看,却实在不容易读(首先当然是不容易译),编译尼采著作,不仅当以尼采的著作为主,重要的是要同时关注注释和解读。 我们这个汉译“尼采注疏集”含三个部分: 1.笺注本尼采著作全集——收尼采的全部著作,以KSA版为底本(其页码作为编码随文用方括号注出,便于研读者查考),并釆用KSA版的校勘性注释和波恩大学德语古典文学教授Peter Putz教授的“笺注本尼采著作全集”(共十卷)中的解释性注释(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采集法译本和英译本的注释——Gilles Deleuze/Maurice de Gandillac主编的Galimard版法译全集本主要依据KSA版;英文的权威本子为“剑桥版尼采著作全集”); 2.尼采未刊文稿——选编重要的早期文稿(含讲稿和放弃了的写作计划的残稿)、晚期遗稿和书信辑要; 3.阅读尼采——选译精当的文本解读专著或研究性论著/文集; 由此形成一套文本稳妥、篇幅适中、兼顾多面的“尼采笺注集”,虽离真正的“汉译尼采全集”的目标还很遥远,毕竟可为我们研读尼采提供一个较为稳靠的基础。 “尼采注疏集”是我国学界研究尼采的哲学学者和德语文学学者通力合作的结果,各位译者都有很好的翻译经验——这并不意味着译本无懈可击。编译者的心愿是,为尼采著作的汉译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刘小枫 2006年5月於 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 德语古典文化与宗教研究中心 后记 按原计划,《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同《偶像的黄昏》并为一卷出版。现情况有变,前两部作品在此单独成书。就它们均与瓦格纳有关,变动顺理成章。 背弃瓦格纳,在尼采生平中,是个重大“事件”。尼采曾在不同的论著中,试图对这一“不可理喻”之事,进行说明或辩解。而比较集中涉及此题的,即为《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反瓦格纳》。但是,通观尼采以上著述,可见这些理由常常顾左右而言他,并不怎么令人信服。其实,尼采对于此事的真正原因,始终讳莫如深。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以前鲜为人知的材料不断呈现,尼采所举审美或价值判断方面的缘由,往往蜕变为与瓦格纳的个人恩怨。曾有德人,仅就此事,旁征博引,写出几百页的专著。不过这是另话。 多年前造访拜罗伊特,看完瓦格纳故居后,入一雅静餐馆。墙上有一幅字,赫然入目,至今让人难忘:Irgendwann einmalsitzen wir alle in Bayreuth zusammen und begreifen gar nichtmehr,wie man es anderswo aushalten konnte.试译为:“不知何时,我们大家聚坐拜罗伊特,就再也无法明白,以前怎能忍受别处。”事后,还在一旁书店里,觅得印有这句话的明信片。据考,此言出自尼采1873年2月底给女友马尔维达·封·迈森堡的一封信。那时,尼采与瓦格纳的关系尚处“蜜月”期。可见,尽管尼采以后对瓦格纳百般“攻讦”,拜罗伊特人对他似未生气,至今还引他为荣。这是尼采的魅力所在。 本著作的法文F版注释由黄迅余博士译出,法文G版注释由姜宇辉博士译出,谨对他们的劳作,表示感谢。 卫茂平 2007年6月28日补记于上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