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唐诗与长安/古都西安
分类
作者 阎琦
出版社 西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本书为其中一册,论述了唐诗与长安的关系。

内容推荐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古都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古都西安见证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鼎盛辉煌,然而,往日这个帝王们希冀长治久安、长久平安的长安城也几度衰落,数遭兵燹,令人扼腕地一度衰落了。

本书为“古都西安”大型丛书之一,论述了唐诗与长安的关系,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长安:唐代诗坛的中心

 第一节 诗人荟萃之地,诗坛风源之始

 第二节 丰富的长安“诗材”

 第三节 唐诗在长安的传播

第二章 唐诗中的长安社会生活

 第一节 长安的百官们

一、早朝和元日朝会

二、朝罢、廊下食、退朝和宿直

附:伴直和召对

三、放朝和休沐

 第二节 长安的举子们

一、赴举和长安请谒

二、举子人试、试帖诗和放榜及第

三、新进士的宴饮和游冶

四、落第举子

 第三节 长安的女性

一、长安上层妇女

二、长安士女

三、长安农家女

四、当垆胡姬

五、家妓

六、歌、舞妓

七、后宫女性

 第四节 长安的侠少和恶少

附:长安的农民、僧、道和女冠

第三章 唐诗中的长安四时、节俗与技艺

 第一节 长安的春夏和节俗

一、长安之春和节俗

二、长安之夏和节俗

 第二节 长安的秋冬和节俗

一、长安之秋和节俗

二、长安之冬和节俗

 第三节 唐诗中的长安技艺

一、棋

二、弹棋

三、风筝

四、秋千

五、傀儡

六、戴竿

七、拔河

八、蹴鞠、打球

九、斗鸡

第四章 唐诗中的长安胜迹

 第一节 长安的郊野、山川和关隘

一、长安的四郊

二、长安的山川

三、长安的关隘

 第二节 长安的城坊和宫殿

一、长安城坊宫殿总貌

二、长安的街坊

附:长安的沙堤

三、长安的宫殿

 第三节 长安的寺观和游览胜地

一、大、小雁塔

二、青龙寺

三、香积寺

四、曲江池和芙蓉园

五、乐游原

六、漠陂

七、灞桥和渭城

八、骊山和华清宫

九、马嵬

十、秦咸阳遗址

十一、汉长安遗址

第五章 长安诗人和长安本事诗

 第一节 长安籍诗人

一、杨炯

二、苏颞

三、王昌龄

四、裴迪

五、韦应物

六、白居易

七、杜牧

八、韦庄

九、韩偃

十、薛涛

 第二节 非长安籍诗人

一、李白

二、王维

三、杜甫

四、岑参

五、柳宗元

六、元稹

 第三节 长安本事诗

一、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

二、章怀太子惧祸赋《黄台瓜辞》

三、乔知之赋诗寄窈娘

四、刘希夷因“年年岁岁花相似”殒命

五、上官婉儿持秤衡文

六、张燕公政事堂手题王湾诗

七、孟浩然赋诗忤玄宗

八、王维写诗同情卖饼者妻

九、王维以诗免罪

十、王之涣、王昌龄、高适“旗亭画壁”

十一、李泌赋诗讥杨国忠

十二、唐玄宗以诗题壁斥责薛令之

十三、祖咏应试赋《终南望余雪》

十四、韩翎因《寒食》诗而得美官

十五、钱起以“鬼谣”应试作诗

十六、李端以诗获郭暖婢

十七、宪宗以戎昱诗罢和亲之议

十八、韩愈谏迎佛骨赋蓝关诗言志

十九、王建交结宦官写《宫词》

二十、刘禹锡两赋玄都观桃花

二十一、白居易以诗谒顾况

二十二、白居易仙游寺酝酿《长恨歌》

二十三、崔护以“人面桃花”诗定情

二十四、贾岛苦吟唐突京兆尹

二十五、杨敬之逢人说项斯

二十六、武宗孟才人唱《河满子》气绝殒命

二十七、柳公权为宫嫔赋诗

二十八、裴漭题诗慈恩寺佛壁

二十九、“秦妇吟秀才”韦庄

试读章节

二曰唐诗的社会化。

如果诗歌创作仅限于学校学生(唐自中央到地方均有学校。中央学校称国子监,州有州学,县、乡均有学校)的功课,限于举子们的应试,限于入仕后官员们之间的应酬、往来唱和或写其心灵,抒其情感,则唐诗盛则盛矣,而称唐为诗之国,仍有未尽之处。因为仅仅是这样,诗歌创作及欣赏流布,仍限于社会上一部分人,前者有明显的功利性,后者只是文人间一种高雅的精神行为而已。事实上绝不限于此。就诗歌的创作者(诗人)一方来说,创作诗歌固然有应用的、功利的一面,但这种应用的范围非常之广泛。丰富无比的客观世界,与同样丰富无比的主观世界,凡是可以用文字语言表述的,唐人皆可以用诗;就诗歌的接受者(读者)一方来说,社会各阶层人物普遍对唐诗采取乐于接受、诵习的态度,对当代有名的诗人,则大都采取敬仰、倾慕的态度。这就是说,唐诗的写作和欣赏,在当时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化了的精神行为和精神现象了。这是唐以前和唐以后均无法与之比拟的。闻一多先生也说要认识唐诗,须先认识“诗唐”,即“诗的唐朝”,他说:“‘诗唐’的另一涵义,也可解释为唐人的生活是诗的生活,或者说他们的诗是生活化了的。……唐人作诗之普遍,可说是空前绝后,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所说的就是指唐诗的社会化。这一点,此前的研究者多认为是唐人对诗歌题材的广泛开掘,固然也不错,但未免浮泛了。

先说诗人创作的社会化。

孔子曾经教导他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对于唐人来说,是“不写诗,无以言”。唐人的诗材,取自社会生活,取自个人心灵,取自自然风物,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田园、山水、农事、边塞、登临、行役、人伦、友谊、闺意、爱情、悼亡……这些前代诗人没有表现过的或仅仅零星表现过的题材,在唐人笔下均得到充分的表现。即以山水而言,这在魏晋南北朝诗中尚是比较大的门类,可是我们遍查此期的几个主要诗人如三曹、七子、陶渊明、二谢、鲍照及徐庾等的诗,寥寥地只能找到诗人们笔下的庐山、衡山、长江、湘水以及浙东山水而已。唐诗则大不同,于山,如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黄山、庐山、天山、太行山等,频频地在诗人笔下出现,几乎每一座名山都可以汇成一部诗集。他如大别山、武夷山、大庾岭、中条山、王屋山、钟山、栖霞山、茅山、会稽山、天台山、大匡山、剑门山、巫山、秦岭、太白山、终南山、陇山、吴山、商山、骊山、麦积山、祁连山、火焰山……几乎中华大地东西南北的山,俱在诗人笔下得到反映;于水,如长江、黄河、汉江、珠江、淮河、运河、汾河、湘江等,也可以各汇为一部诗集,他如钱塘江、桐江、富春江、新安江、泗水、洛水、汩罗江、漓江、嘉陵江、锦江、岷江、渭水、泸水、灞水、剡溪……几乎中华大地东西南北的江河,俱在诗人笔下得到描绘。当然,大一统的局面,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唐代诗人提供了遍历祖国山水的机会,但唐代诗人主观的原因仍是主要的,那就是:山水审美的深人人心,凡登临、临泛必有写作的欲望。也未必是心情愉悦的登临和临泛才有创作,饥寒交迫之际也不乏创作冲动。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月,杜甫由秦州往同谷,冬晚间又由同谷人蜀,沿途所写涉及到峡谷山水潭涧的诗有《赤谷》、《铁堂峡》、《青阳峡》、《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万丈潭》、《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五盘》、《龙门阁》、《石柜阁》、《桂柏渡》、《剑门》、《鹿头山》等近二十首。当时的杜甫携家带口,一贫至骨,写诗的欲望来自于纪行的需要,来自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如同今人的写日记。也不独杜甫如此,在诗歌创作社会化的大环境下,多数诗人都是这样,绝少例外。杜甫有句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意思是:年纪老了,作诗很率意,不会对花鸟等物做过分的刻画,所以春天的花鸟不必惊恐发愁。韩愈形容李杜的诗:“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形容孟郊的诗:“草木有微情,挑抉示九州。虫鼠诚微物,不堪苦诛求。”“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得闲。”与杜甫诗意相同。客观外物,大至日月风云,小到草木花鸟虫鼠,都被诗人们取来作为无尽的诗材,镂刻雕琢为诗句,日月风云草木花鸟虫鼠等“万类”,如同遭遇“陵暴”,不堪诗人的“诛求”了。

前人已有的诗材,唐人大大地予以扩展,前人未及的诗材,唐人予以尽量地开拓,这仍不足以说明“唐人的生活是诗的生活,他们的诗是生活化了的”。唐人与诗,在于他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事何物皆有诗,诗成为他们表情达意、人际交往最好、最普遍的工具,诗的写作乃真正的社会化了、生活化了。重大的、严肃的题材是如此,次要的、轻松的题材也是如此。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安史之乱发生前唐朝“山雨欲来风满楼”飘摇不安的社会,其深刻的认识作用不亚于历史文献记载;白居易“新乐府”中的《卖炭翁》写德宗时期的“宫市”,也要比韩愈《顺宗实录》中关于“宫市”的叙述深刻而生动;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描绘唐高宗时长安社会生活、街市和各色人的活动状态,也为正史所无,堪与野史、笔记并读。最能体现唐诗社会化了的,则是那些占唐诗比例很大的诗人之间的酬、赠、答、寄、送别、留别诗。例如送别诗,在唐人手里衍为含有送别、留别、赠别、话别、酬别、寄别、宿别、宴别等繁多的名目,成了唐人交际中无时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唐诗人钱起和郎士元,就是专门制作送别诗的高手,被送之人,亦将有钱、郎送别诗视为荣耀,“自丞相以下,更出作牧,二公无诗祖饯,时论鄙之。”①钱起今存诗五百三十余首,诗题中有“送别”的诗,约一百一十首,占五分之一强,可知他送别诗不但写得好,而且数量惊人。钱起、郎士元因大量写作送别这一类的应酬投赠诗而颇受今人的批评,说他们因应酬诗甚多而导致诗歌“内容浅薄”、“敷衍的套语太多”等等②。这样的看法当然偏颇了些,因为酬赠送别之类的诗,正反映了诗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轨迹,我们不但能借助这些诗了解诗人的交往、生平,也能考察诗人的心理情趣,其中也不乏重大社会问题的反映。诗人既生活在熙熙攘攘人群之中,就难免这样的诗,除非他高蹈江湖、远避山林,不与社会接触。即以大诗人李白论,诗题中凡有“酬”、“寄”、“赠”、“送”、“答”字样的诗,不下二百首,也占李白今存诗歌五分之一强,《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沙丘城下寄杜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送友人人蜀》等是我们可以随手拈出的诗题,我们当然不能说这些诗的内容是浅薄的。更重要的是,恰恰是这些诗,反映了唐人的生活是诗化了的,唐人的诗是生活化了的。

P6-10

序言

崔林涛

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拓印下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

“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六千多年前,半坡先民在这里种植狩猎,开掘出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自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在此建立丰京,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历经千年,雄踞华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历史。西安成为与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齐名的世界历史古都。直至今天,西安城中的塔和碑,城外的陵与墓,连绵的城垣与宫殿遗址,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以及周乐秦声、汉风唐韵等文化艺术,仍在昭示着这里曾经呈现过的尊贵和豪华,开放和风流。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古都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古都西安见证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鼎盛辉煌,然而,往日这个帝王们希冀长治久安、长久平安的长安城也几度衰落,数遭兵燹,令人扼腕地一度衰落了。

衰落的根源值得研究汲取,怎样重新激起奋发向上的精神更应当总结和发扬。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精辟地分析,任何文明都有其生长和衰亡的过程,而能否勇敢地接受各种挑战决定着这种文明的前途。

我们在研究文明生长的时候,发现它的过程是一连串的挑战和应战。应战不仅解决了挑战所提出来的问题,而且还在它每次胜利地解决了一个挑战问题以后,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样,文明生长的性质的最核心的成分便是一种新的活力、不断的创新。历史在前进,文明在曲折中发展。

西安,曾经创造过昔日的辉煌,西安也曾经历过衰落,西安又迈向创造新的文明的征途。江泽民总书记在分析古希腊文明、拜占廷文明盛极而衰时说过,不能紧跟世界发展的潮流,就必将落后。江总书记在西安论述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还说过,中国曾有过盛唐时期的辉煌,但安史之乱后衰落了。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他多次强调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年轻一代要多学习和了解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文化的养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使中华民族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中不断发展、走向繁荣,就要审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学习借鉴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与时俱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立于不败之地。

先进文化是现代人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并且面向未来的创造,是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产物。我们有责任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因为这是永葆历史文化名城活力的根本所在。研究历史,分析现状,面向未来,西安要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西安,让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中保持优良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的认同感,提高自信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成功地应对前进中的每一次挑战。我想这是。每一个西安人和关注西安发展的人们不断思索的命题。工作和生活在古都西安的人们要有一种气概,重开现代丝绸之路,重振汉唐雄风,把西安建设成既葆有古都风貌,又具现代文明和时代精神的大都市。

编著《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正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有关古都西安的著述很多,但系统地编著一部大型丛书,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却是首次。我有幸在西安工作十多年,西安的文化积淀实在是丰厚,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必要也有责任组织和推动一批专家、学者,编撰一部详尽介绍古都西安的大型丛书。为此,我曾多次与史念海先生等专家交流,共同策划。从制定规划、内容、体例讨论论证、专题编著分工、编审等,工作展开已近五年时间,现在要陆续出版了。本丛书的宗旨是崇尚征实,弃绝浮言,全面系统,提倡寓新颖观点于详密’材料的治学风格。参与编著丛书的每位作者都在理论阐释和材料整理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都有全新的开拓。这是全体作者的心血,更是史念海老先生留给世界,留给当代与后人的一份呕心沥血的遗嘱。这套由他主要审定的丛书陆续与读者见面了,而史先生却已无法全部看到。鲁迅先生曾说过,拿着故人的遗稿,就像手里攥着一把火。这套丛书的问世正是史先生传承给我们的希望之火,也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望着雄伟壮观的古城墙和高楼林立、华厦争辉、桥涵飞虹、通衢溢彩、万车竞速的西安,感受着汉唐雄风开阔的底蕴,体味着这方水土赋予西安人开拓创新的激情,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着强大自我更新能力、包容进取精神的西安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一定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再创造出新的历史奇迹!

2003年8月26日于西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