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剪纸之旅/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丛书
分类
作者 张静娟//李友友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丛书之一。剪纸艺术夹带着许多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信息,世俗的、神话的、精神的、伦理的、历史的、审美的相互交织在一起传承在我们的民族和民间。作者挖掘整理大量的剪纸资料,还把自己的考察行程归纳成了旅行线路,并从旅游角度来结合各地民俗风情来谈中国的剪纸艺术,也请读者随着此书走进中国剪纸。

内容推荐

因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剪纸的风格也多种多样。一批专门研究民间民俗艺术的专家学者,撰写了不少文献及书籍,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了不同地区剪纸艺术的风格及其文化内涵,这对我们了解剪纸艺术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本书,我们想让更多的读者从中了解到,在我国民间中,蕴藏着如此精美的文化艺术,并让更多热爱文化艺术的人参与到喜爱剪纸、热爱剪纸艺术的行列中来。

目录

蔚县窗格大戏——河北

草原之花——内蒙古

 刘靜兰

 和林格尔

满族金剪——辽宁

黄河情缘——山西

 王计如

 宋桂英

 吕慧

大师们的黄土情——陕西

 曹佃祥

 王兰畔

 张林召

 库淑兰

 王西安

 侯雪招

 秦雪娥

 杨烈秀

 张玉姐

“生命之瓶”——甘肃

扬州剪彩——扬州

楚地火凤凰——湖北

花样苗乡——湖南

苗家古歌——贵州

佛山华贵铜箔——广东

齐韵鲁风——山东

 比“艺”双飞

 巧手细棂

 珍贵的老报纸

 老鼠大婚

 猪入门百福臻

商贾大吉——天津

房山葫芦花开——北京

试读章节

佛山民间剪纸,实际是刻纸。它始于明代而盛于清代光绪年间。在清代已有专门行业进行剪纸制作,进行大批量生产,经营的店号就有几十家,并远销南洋各国。

佛山剪纸分为纯色剪纸、写料剪纸、衬色剪纸三大类。可分为:纯色剪纸、铜衬料剪纸、纸衬料剪纸、铜写料剪纸、银写料剪纸、纸写料剪纸、铜盘料剪纸、木刻套印剪纸、染色剪纸等九个种类。

纯色剪纸:就是单色剪纸。

写料剪纸:是一种绘画与剪纸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剪纸上写色(即绘画色彩,俗称写色)称为写料剪纸,在铜箔剪纸上写色叫“铜写料”,银箔剪纸上写色叫“银写料”,均是先剪刻出物象线条骨架后,再涂上颜色。

染色剪纸、木刻套印剪纸:都属于纸写料,染色剪纸是用染料渗透染色,木刻套印剪纸则是在颜色之后套印出物象线条骨架而成。

衬料剪纸:是用纯色纸,如染色纸(红、绿、蓝、黑等)、蜡光纸,或铜箔等为原材料,剪刻出物象的线条骨架,然后在背面衬上色纸,叫衬料剪纸了。用铜箔刻线再衬色纸叫“铜衬料”,纯色纸刻线衬色叫“纸衬料”。铜衬料剪纸是从花钱(俗称春节剪纸)的装饰绘画演变而来的。最初,花钱绘画方法是在白纸上涂颜色,后用颜料勾出人物轮廓贴于红纸之上,在春节时贴于室内门楣或横枋上作装饰用的。后来为了适于大量生产,改用木刻印刷人物身躯,再后改用乳金勾画人物轮廓和边框,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又改用铜箔刻出人物线条骨架,衬以色纸而成。铜衬剪纸自明代起已渐成熟,逐渐发展成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铜衬剪纸。

佛山剪纸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除具有一般民间剪纸的共同特性外,又有剪、刻、盘、衬、印、写并用的技艺特色,使剪纸作品的形式多样,色彩更为丰富、华贵。佛山剪纸广泛使用佛山产的铜箔、锡箔、染色纸及碾硃等为材料,所创制的铜衬料、铜写料、铜盘料、银写料、纸写料、纸衬料等剪纸,显得绚丽多姿,五彩缤纷,金碧辉煌,高雅华贵。佛山剪纸是岭南最具特色的民间美术之一。

提到山东剪纸,自然就会想到山东高密的范祚信。我们认识老范和他妻子刘彩花可不是一天两天了。1984年,老范第一次来北京,就在首都博物馆向中外艺术专家、学者展示了他精湛的剪纸技艺,我们也是那时见到他的剪纸作品。而见到他本人,还是在李寸松老先生的家里。在概念中,山东男人都是:大碗喝酒、大声说话、人高马大的,而剪纸应该是妇女的“专利”,很难想象山东男人会剪纸。眼前的老范,却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些“大”,身材不高的他,一脸的宽厚敦和,而手握剪刀的他,更是沉着冷静,那些张张叫绝的剪纸,就出自他手中,这实在令我们佩服。同时,还知道他的妻子刘彩花也是…个剪纸能手,这更令我们称奇。

老范,自小便跟母亲学剪纸,婚后,更是与剪纸能手的妻子刘彩花共同切磋技艺。那时因生活比较艰难,为了贴补家用,俩人常常把农闲时和晚上做的剪纸拿到集市上卖,5分钱一张。直到198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老范的命运。那时爱人刘彩花负责为下乡的工作组成员做饭,在一个工作组成员画画时,刘彩花按照那幅画,剪制出一张剪纸来。这下,刘彩花的剪纸技艺传到了县里的文化馆,县文化馆就准备调刘彩花来文化馆工作。但刘彩花顾及到家里和孩子等事务会影响到工作,就举荐了自己的丈夫范祚信,代替她到县文化馆工作。正因妻子的“退让”,老范有机会开始了他专门从事高密剪纸艺术的创作生涯,而老范的剪纸才华也逐渐被外界所得知。

老范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很快就创作出大量的作品,并得到专家们和社会的认可。1982年他剪制的《水浒》人物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随后又陆陆续续创作出更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作品,先后出版了《中国民间十二生肖剪纸》及1000多幅的《百兽图》剪纸作品。目前他的《人物志》剪纸作品也已就绪,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出版。(P111-115)

序言

小时候,我们刻过“剪纸”,那时的剪纸,都是革命的题材,如:“草原英雄小姐妹”、“斗私批修”等等。记得有一套“非洲人民学习红宝书(毛主席语录)”的剪纸,非常精致,是扬州剪纸厂出品的,这套剪纸竟然在我们女孩子中引发了不小的剪纸高潮。下了课,我们便聚在一起,将百货店里买来的“电光纸”反面附在样品上,用铅笔拓出纹样,然后在下面放上塑料垫板,便手执着削铅笔的刀子刻了起来。每当一幅剪纸在自己手下诞生时,喜悦的心情无法言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刻“剪纸”,使我们血色而又苍白的少年时光有了一抹漂亮的色彩。

再见剪纸,是在20世纪了。年代末。一次在李寸松老先生家中玩耍,偶然在老先生的书桌上,看到一本有些破旧的册籍、封面标题是《王老赏戏曲刻纸》,里面那色彩鲜亮的人物和生动的姿态使人爱不释手。李老先生对喜欢民艺的后生自然十分喜欢,常常放下案头的工作,让我们欣赏来自祖国各地风格不同的剪纸艺术。评点真中之奥妙。

1986年在新疆旅行,陈竟先生带我们去博物馆参观,特意介绍了1959年在吐鲁番出土的我国最早的剪纸实物——南北朝时代的五张团花剪纸,我们有机会看到了这几张留存于世最早的剪纸作品。陈竟先生这一生鄙情系民间艺术,尤其是与剪纸艺术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喜爱剪纸、研究剪纸,对于剪纸艺术的理论研究造诣颇深,他曾先后出版过许多有关剪纸艺术的专著。陈先生在帮助我们了解剪纸艺术及其历史的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剪纸艺术的研究资料。

正是由于这些老前辈们的指点与教诲,让我们耳濡目染,受益匪浅,也引发了我们对剪纸艺术的浓烈兴趣。

我国民间剪纸源远流长。虽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但剪刻技艺却在有纸之前。由最初的剪铰树皮、树叶、兽皮,到后来剪铰丝织品,以及布、帛等,这些都为剪纸艺术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从出土的商代漆器看,上面已有镶嵌着刻有花纹的金银箔饰片,还有把金打造成薄片进行镂刻;战国肘期就发明了镂空镏金及刻花错、金银错和漆器镶嵌、透雕等装饰技艺。这些工艺也在金银箔、皮革和绢帛上广为应用。所有这些,从不向方面为日后产生的与其造型、艺术手法相似的剪纸艺术准备了物质、审美和技术条件。

由于纸质不宜保存,剪纸流传下来的很少。迄今发现最早的剪纸,就是我们所看到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对马》、《对猴》、《忍冬纹》、《菊花纹》、《几何纹》五幅团花剪纸。

在唐宋时期,流行着“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方的几何形,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称为“华胜”,剪成人形,就称之为“人胜”。

南朝染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着荆楚(今湖北省、湖南省)一带的节日风物故事,其中有一段文字说:“正月七日为人日,(《东方朔传·岁时节》: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睛所主之物盛,阴则灾。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二笑債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作有《人日》诗,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唐代李远《剪彩》诗写道:“剪彩贈相亲,银缀凤真,双双御绥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处不逢春。”20世纪60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七个人形排列成行,惟妙惟肖,考古学家定名为“人胜”。

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一枚有金箔字十六、一枚押彩绘形等,边缘有箔裁物,纳斑蔺箱一合,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日本天平宝字元年即为唐代至德二年(757年)。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面剪有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燮和万载,蔫保千春”,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并饰以红绿萝的花叶,画面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

当时,还流行着一种用双丝绢帛剪成的小幡,叫春幡,或称蟠胜、春胜。在立春那天,作为节日礼物,或簪于头上,或挂在柳枝上,或贴于屏风上。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

“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剪纸。、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道::“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意为骄儿袞师请父亲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写“宜春”二字。因为立春之臼为春天的首日,象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所以在唐宋时期,人日剪彩这一民俗活动渐渐集中到立春这天,人们剪制各种幡胜、春幡、春燕、春蝶等,作为节日礼物。皇帝在这一天也接见群臣,并分别赐以金银幡胜或者罗幡胜。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幡广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子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到了宋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剪纸除了作为日常装饰之外,还用于瓷器和蓝印花布等工艺。如吉州窑的瓷器,上面的图案是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然后入窑烧制而成。

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染制而呈现花纹的,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元、明、清是剪纸艺术的成熟时期,元代的剪纸已经出现了构思完整的精品之作,并且开始有人收藏剪纸作品;到了明代,剪纸的应用吏为广泛,明代的夹纱灯是很有名的,它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这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应用,现在的人们叫它“走马灯”。

清代,剪纸艺术更加发展,社会流传的剪纸品种众多,工艺精巧,名家辈出。在清代,长期流传在民间的剪纸也进入了宫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坤宁宫,宫殿顶棚和宫室两旁过道壁间,均有龙凤双喜的剪纸图样。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从没中断过,它并非是单纯的一种映像作用,它往往作为花样(画样)与皮影艺术、刺绣艺术、印染及陶瓷艺术紧密相联,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齣装饰应用。民间剪纸作为劳动者的艺术,在民间世代相传,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生生不息。在中国农村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构筑起劳动者的精神世界。

了解到剪纸艺术的历史与发展后,出于对民间艺术的喜爱,出于教学的需要,出于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之心,还出子对剪纸收集的“贪婪”,竟然也沿着前辈们的足迹,开始了我们的剪纸之旅。

风格迥异的剪纸作品,究竟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及背景下创作出来,是什么人用什么方式剪制的等等问题让我们有着一探究竟的意愿。于是,走访老艺人,收集剪纸作品,便成为我们旅行中的乐事。

因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剪纸的风格也多种多样。一批专门研究民间民俗艺术的专家学者,撰写了不少文献及书籍,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了不同地区剪纸艺术的风格及其文化内涵,这对我们了解剪纸艺术有很大的帮助。

在民间剪纸中,吉祥图案占了很重要的部分,常借助于谐音,谐形、象征或符号来托物寄情、寓意吉祥的祝福,是典型的象征性艺术。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审美情趣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也使吉祥剪纸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使民间剪纸成为极具特色的剪纸艺术。

随着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盛行,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便成了民间剪纸的重要题材之一。许多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通过戏剧等形式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人们不仅相互传诵着,而且还用剪纸这一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些故事中人物的爱与僧。如越剧之乡的江浙一带,民间剪纸在题材上大部分取材于当地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西厢记”等故事情节;而京剧的发源地在北京,因此,京剧脸谱及戏曲人物剪纸就以临近北京的河北蔚县最为著称。

在剪纸艺术的创作队伍当中,有着一支庞大的创作主体人群,她们就是广大的农村劳动妇女。当她们还是五六岁或七八岁的小姑娘时,就开始跟着妈妈、姥姥、奶奶学习剪纸了。有些老婆婆在临终时,会把自己珍藏下来的剪纸花样,视为传家之宝传给女儿、儿媳。我国的民间剪纸就是这样一代传一代,世代传承,经久不衰。她们对那些繁衍昌盛、平安吉祥、幸福美好、生活富足、健康长寿等内涵丰厚的剪纸纹样,虔诚地信奉着。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才使剪纸艺术得以千百年而不衰。

通过这本书,我们想让更多的读者从中了解到,在我国民间中,蕴藏着如此精美的文化艺术,并让更多热爱文化艺术的人参与到喜爱剪纸、热爱剪纸艺术的行列中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