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界大间谍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作者 孙建民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随着战争这个怪物的蓦然降临人间及盎然兴起,波谲诡秘的间谍活动在世界上日益蔓延开来……本书主要讲述了世界上一些著名的间谍及其故事。本书主要遵循以下思路:一是以人物为主线,力争以人物的活动带出整个历史、军事史、情报史发展的脉络和特点。二是行文力求活泼而力避猎奇,并配以间谍人物、间谍活动场景、战场环境、间谍工具等图片……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遵循以下思路:一是以人物为主线,力争以人物的活动带出整个历史、军事史、情报史发展的脉络和特点。至于人物的遴选和确定,则以其在情报史,尤其是间谍史上的地位为主,并在宏观的战争史、情报史背景下(如一战、二战、两极对抗),通过叙写其主要活动,从一个侧面再现其惊心动魄的获取情报的过程。二是行文力求活泼而力避猎奇,并配以间谍人物(包括情报首脑)、间谍活动场景、战场环境、间谍工具(武器)等图片。三是将技侦案例排除在外,因为那是属于另一领域的问题。四是以主动获取情报的一方为主,凡属反间谍活动,一概不作主线,如佐尔格,只以其间谍活动为主线,而德、日对其进行的反间谍活动则为辅。

目录

筚路蓝缕——古代和中世纪时期

最早使用间谍的人——赫梯国王穆瓦塔尔

情报意识的先知先觉者——亚述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

谍报系统的重要创始人——汉尼拔

中世纪的间谍大师——查士丁尼大帝

身份最尊贵的间谍——阿尔弗雷德大帝

为君主效命——文艺复兴到法国大革命时期

”女王的守护者“——沃辛汉姆爵士

头号“百眼巨人”——威廉·瑟洛

“上智为间”——作为间谍的大作家丹尼尔·笛福

灰衣主教——约瑟夫神甫

普鲁士情报机构的创始人——弗里德里希二世

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间谍——内森·黑尔

统一日本的间谍大师——丰臣秀吉

德川家康的英国情报官——威廉·亚当斯

在大革命的浪潮中起航——工业革命时期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警务部长——富歇

法兰西帝国的“间谍之父”——舒尔梅斯特

法国情报史上最大的冤案——德雷福斯案件

平民英雄——艾伦·平克顿

天生的间谍——威廉·施蒂伯尔

在沙皇后院煽风点火的人——明石元二郎

日本地缘战略情报之父——福岛安正

间谍事业的近代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军情五局的缔造者——弗农·凯尔

“40号房间”的主人——雷金纳德·霍尔

军情六局之父——曼斯菲尔德·卡明

剃刀边缘——毛姆的间谍生涯

眷恋他乡的浪子——阿拉伯的劳伦斯

“两次改变战争进程的人”——卢齐托

情报局的“百灵鸟”——玛尔塔·里舍

美国军情报工作的先驱者——范德曼

苏联国家情报保卫工作的创始人——捷尔任斯塔

间谍活动的巅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最高机密”的守护者——斯图尔特·孟席斯

叛徒?英雄?——两面间谍塔特

改变战争进程的勇敢女性——“月光女神”辛西娅

最伟大的女性——克里斯汀·格兰维尔

“邦德·詹姆斯·邦德”——双重间谍达斯科·波波夫

工业间谍的先驱——保罗·罗斯伯德

美国现代情报机构的奠基人——多诺万

半个世纪的联邦调查局局人——埃德加·胡佛

希特勒的“美国间谍”——威廉·西伯德

业余间谍大师——欧内斯特·海明威

棒球手是个间谍——奠利斯·伯格

窃取V——1火箭绝密情报的人——霍兰德

爱国者——威廉·卡纳里斯

“金毛野兽”——海德里希

红色间谍——理查德·佐尔格

格鲁乌的领导人——别尔津将军

红色交响乐团的指挥——特雷伯

剑桥五人集团的导师——阿诺德·多伊奇

提前起爆苏联原子弹的人——富克斯

逃脱惩罚的艺术家间谍——布伦特

曾获列宁勋章的间谍——拉多·山多尔

日本侵华急先锋——土肥原贤二

陆军中野学校的缔造者——秋草俊

东方的玛塔-哈丽——川岛芳子

安插在珍珠港的“瞄准镜”——吉川猛夫

日本军方的中国通——影佐祯昭

间谍战线的“热战”——冷战时期

最具改革创新精神的情报局长——沃尔特·史密斯

美国现代情报之父——艾伦·杜勒斯

“伊朗先生”——克米特·罗斯福

毁誉参半的中情局“守护神”——詹姆斯·安格尔顿

投靠美国的波兰谍报官——戈列涅夫斯基

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关键人物——约翰·麦康

首位入主内阁的中情局局长——威廉·凯西

叛逃美国的联合国副秘书长——谢夫钦科

抓间谍者——彼得·赖特

法国战后情报事业的重建者——帕西

巧窃图式喷气发动机的人——勒鲁瓦

克格勃的叛徒——费韦尔

德国军事情报机构的拯救者——盖伦

“情报先生”——罗文·希洛

摩萨德教父——骑士伊塞·哈雷尔

打破“外交”僵局的将军——伊扎克·霍菲

“开罗之眼”——间谍奇才沃尔夫冈·洛茨

被“美人计”诱捕的人——瓦努努

传奇特工——马尔欣

“以色列间谍大王”——科恩

“柏林隧道”的出卖者——乔治·布莱克

FBI中的鼹鼠——罗伯特·汉森

闯入美军用数据库的黑客间谍——马库斯·赫斯和卡尔·科奇

顶级间谍大师——菲尔比

美军中军衔最高的克格勃间谍——特洛菲莫夫

克格勃最优秀的特工——菲舍尔

冷战时期的“色影双魔”——科歇尔夫妇

窃取法国核机密的间谍——坦珀维尔

小办事员出身的超级鼹鼠——利普卡

罪犯出身的电子巨谍——普赖姆和沃克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汉尼拔成为迦太基驻西班牙部队的最高统帅后,就积极准备对罗马的战争。他不仅拟订了古代战争史上少有的周密而详尽的作战计划,还暗中派了许多秘密使者,去争取那些对罗马心怀不满的希腊城邦站在自己的一边。汉尼拔完成一系列对罗马人作战的准备之后,决定迫使罗马人首先向迦太基宣战。为达此目的,他首先进攻罗马的西班牙同盟者——富足的萨贡姆城。

萨贡姆城遭突袭后,急忙派使者前往罗马求援。罗马元老院向汉尼拔发出警告,汉尼拔反而责备罗马干涉萨贡姆内政。前218年,罗马向迦太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正式开始。由罗马人首先宣战正中汉尼拔的下怀,因为让汉尼拔以复仇为目的向罗马宣战是不可能得到迦太基元老院的批准的。

战争开始后,汉尼拔在把自己平时的备战状态转为实战状态的同时,还针对罗马展开了一系列谍报活动。首先,利用潜伏在埃及的间谍广泛搜集情报。由于准备充分,行动隐密,汉尼拔派驻罗马的间谍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对于罗马人的征兵活动、罗马元老院关于和战的讨论情况,以及后来的罗马军的数量部署,汉尼拔都了如指掌。汉尼拔手下有庞大的谍报系统,他的谍报人员甚至渗透到了罗马城内,并在那里居住了许多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军事史上数一数二的名将汉尼拔对此是身体力行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谍报人员搜集到了罗马人预定的出兵路线:一路从西西里进攻迦太基本土;一路从西班牙登陆,以牵制汉尼拔的军队。为此,汉尼拔采取了针对性的兵力部署:

一方面组建一支西班牙守军,由汉尼拔的弟弟小哈士杜巴指挥,麾下有步兵12600名,骑兵2550名,战象21头,战船57艘。其中37艘战船是配置了全数的海军,另外20艘则是后备。其中20艘战船用来骚扰意大利沿岸,另外派25艘骚扰西西里,如果条件许可,则试图收复利利俾。另一方面派遣14000名西班牙兵前往西非镇守,防止罗马军在非洲登陆。另调原来镇守西非的4000名训练有素的佣兵前往迦太基城协助防卫。如此一来,罗马军队的进攻威胁就不攻自破了。

其次,利用高卢人的情报制定出其不意的作战计划。为避免像第一次布匿战争那样在迦太基的领土上作战,汉尼拔决定将战火烧向意大利,让对手饱受战争的痛苦。而这一计划的实施需要在意大利有根据地。由于波河流域的高卢人与罗马不和,将根据地首先建立在那里是最理想的。汉尼拔的密使早就与他们进行了长期的联络,前218年,汉尼拔已经得到了上下高卢一些部落的答复,他们表示欢迎汉尼拔,并愿意与他合作。对于来访的高卢使者,汉尼拔除了热情款待之外,还详细地询问了当地的情况,如地形、气候、人口、兵力以及合适的进军路径。高卢人也很直率地告诉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地方的道路极为险峻。不过,高卢人认为那也并非不可逾越,因为他们数百年来一直往来大山南北,直到最近上高卢的军队还越过阿尔卑斯山与下高卢人会师,并一同攻打过意大利。一些商人更是经常性地往来。

根据高卢人提供的情报,汉尼拔组建了一支意大利远征军,由82000名步兵和12000名骑兵,还有37头战象组成。这支部队由汉尼拔亲自率领,从小道翻越了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攻入意大利本土,出其不意地给了罗马军队一个沉重的打击。罗马军队措手不及,作战计划全部被打乱了。

在随后的战争中,汉尼拔还充分利用间谍诱敌深入,给罗马军队予重创。

前212年,他林敦由李维乌斯统帅的罗马守备部队驻守着。汉尼拔来到他林敦城下,怂恿一名叫科诺诺伊斯的他林敦人叛变,得手后便与他一起设下这样一个骗局:因为城外有敌兵,白天是出不了城的,他可以以狩猎为借口夜间出城。当他出城后,汉尼拔就给他野猪,再由他将这些野猪作为他的猎物送给李维乌斯。这样反复多次,人们也就不在意了。有一次夜间,汉尼拔令装扮成猎人的迦太基人混杂到了科诺诺伊斯的手下人中。当守军让这些背着猎物归来的人进城之后,他们立即发起攻击,将哨兵杀死。然后捣毁城门,将汉尼拔和他的部队放进城来。汉尼拔把所有的罗马人,除去逃到城堡里去避难的以外,杀了个精光。

智慧过人的汉尼拔在战争中还十分注意利用反间为自己服务,他曾利用反间对叛逃者进行报复。当他被告知前一天夜间他的有些战士叛逃的消息,并获悉在他的军营中潜藏着敌人的间谍时,便大声宣告,不能把按照他的命令跑到敌人那边探听对方企图的那些最勇敢的战士叫作“叛逃者”。潜藏在汉尼拔营中的间谍听到他的公告之后,立即将其报告给自己那边的人。于是,罗马人把那些叛逃者抓起来,砍断他们的双手,再把他们赶走。

一支军队的优劣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除了优秀的统帅和训练良好的士兵外,优秀的后勤和支援部门是不可或缺的。像所有的军队一样,汉尼拔的意大利远征军中不仅有战斗员和将官,还有许多后勤人员。有负责筹办和分发粮草的军粮部门、负责运送给养和装备的运输部门、分配粮饷的会计部门、刺探敌情的情报部门,还有人医兽医医疗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工兵队、技艺精湛的测量绘图工程师,等等。名将手下无弱兵,汉尼拔的手下各部门也是极为优秀的,医疗队中有流传青史的一代名医;测量部门可以绘制当时最精确的地图,令罗马人的地图相形见绌;至于汉尼拔的情报系统更是出类拔萃,他们拥有当时地中海地区最大的间谍网。

有了优秀的谍报系统,汉尼拔就等于延伸了自己的感官能力,使自己“耳聪目慧”,加上自己的天才头脑,他能够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名将也就不足为奇了。

史学家蒙森说过:“汉尼拔特别地具有发明的天才,这也是腓尼基人的主要民族性之所致。他喜欢采取偏僻和出人意料之外的路线。埋伏狙击和所有一切的计谋对于他都是家常便饭。他对于其对方的性格,曾作极谨慎的研究,这也是前无古人的。他组成了一个当代无双的谍报系统——甚至于在罗马城内,它也经常派有间谍——所以他对于敌人的一切计划,都能经常获得情报。他自己本人也常常化妆和带着假发,亲自去搜集情报。在这个时代的历史书中,几乎每一页都可以证明他的军事和政治天才。他的确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每逢他到任何地方去,都足以吸引着大家的眼光。”在汉尼拔的天才发明中,谍报系统的组建,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这也更增加了他名垂青史的筹码。

P14-16

序言

间谍及其波谲诡秘的活动一向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诸如“007”系列的影视作品以及无数的报刊书籍,一起将至为复杂、神秘的“谍海秘影”中的间谍形象模式化,将这一危险的职业戏剧化。于是,大众心目中的间谍,永远是单枪匹马、匕首斗篷而改变历史的传奇英雄。他们敢于冒险,有着灵敏机智的头脑、冷静的判断力、非凡的创造力,甚至铮铮铁骨中不乏缠绵悱恻的柔肠。

从一定意义上,这也没什么错。因为,凡是成功的间谍,的确具备这些共同的素质。但从专业的研究者的角度看,这种零星单个的间谍形象,这种理解与抽象,虽然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但实际上将符号化了的间谍形象一直定位于历史的某一时刻、某一瞬间,而牺牲了历史的连续、纵深与延伸。换言之。情报虽然重要,但情报史长期以来为历史学家遗忘。笔者陋见,目前国内出版界尚无系统而完整的间谍史著作问世。时事出版社1993年曾出版的卫安等人主编的《外国情报史》,算是其中很好的一部,不过其主要是以国别为“经”,介绍各国的情报安全机构、情报政策和理念的大致情况,而且重点是二战后的情况。其他出版社这些年来出版的无数间谍史性质的书,多为猎奇性质的故事类著作,从专业的角度论,这些著作缺乏深度,没有体现出“史”的纵深和发展。至于国外,对间谍史的研究以美、英为主要阵地,比如英国史学界的情报史学派就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但这些研究也重在个案梳理,并因档案的解密而以二战期间情报工作与战争进程的关系为重点。

考虑到人类数千年来曲折万象、惊心动魄的用间实践,这种情况确实是不公允的。因为从情报学角度言,情报来源与获取方式无非是人力(谍报)与技术两大途径,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间谍活动便成了阶级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和集团之间斗争的一种特殊手段,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用间和行间的人物,乃至专门的情报机构。i而在近代电报、电话、无线电技术出现以前的漫长时期内,人力情报(谍报)一直是最重要也几乎是惟一的获取情报的途径,同时,尽管技术不断发展,间谍活动并未销声匿迹,在人类历史上,以铤而走险为特色的间谍活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世界各个角落上演,从未稍为停顿。至今,世界各国仍有庞大的间谍组织,花费大量金钱,支配着大量间谍,配备现代化的工具,积累无数的情报档案。间谍在这一特殊领域的活动,构成了一部丰富生动的历史。而且,随着时移世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战争形态的发展,原来一般是由孤立的群体和个人进行的间谍活动,实际上有着一个相应的发展过程。

如从组织体系上来说,早期的间谍活动多由个人实施,更多依赖间谍个体的勇气、才能和智慧:随着中世纪的终结,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微妙复杂,频繁的战争和新兴的民族主义思潮加剧了对情报的需求,而间谍数目也开始增多,并出现本地化的趋向;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各国竞相成立了专门的情报机构,开始系统地收集、分析和整理情报;沃辛汉姆、约瑟夫神甫和弗里德里希大帝都是其各自国家情报机构的创建者;工业革命以后,随着暴力对抗活动的不断升级,情报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情报对抗活动进一步激烈化、长期化、系统化、高科技化;情报组织则更为庞大,更加完善,更加专业,情报搜集范围也日益扩大。现代著名的情报机构如英国的军情五局、军情六局,德国的军事谍报局和美国的中央情报局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发展和壮大的。而从间谍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则更为明显:情报搜集技术由最初的眼观耳听,发展为现代的雷达、卫星无处不在;情报传递技术由早期的飞鸽传递,发展为广泛采用各种先进通信设备;情报储存技术,也经历了由简单的文字加密到采用密写药水,再到现代令人眼花缭乱的密码技术。总之,在历史的长河中,间谍手段、间谍组织、活动方式与手段(潜伏、暗杀、破坏、绑架、迷惑、干扰)、活动范围、间谍技术(包括搜集、传递和储存情报的技术),等等,均今古相异。  反过来,各个时期间谍从事的事业,他们的使命,他们的活动,以及活动中体现的组织性、技术性,又反映着其时的社会形态、战争形态、国际形势及国际关系,这也在印证着历史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历史上的决定性战役中,无不闪现着无数或显或隐的间谍们的身影和功绩。如在决定早期英国萨克逊王国命运的战争中,威塞克斯王国的阿尔弗雷德大帝就亲自担任间谍,化身为游吟诗人,前往敌军营寨中观察敌情;在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决定性战争中,英国沃辛姆爵士所领导的情报机构居功至伟;在20世纪爆发的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40号房间”和布莱奇利庄园所破译的核心密码情报,对战争进程和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战后高空和空间间谍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更是将人类社会的斗争活动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还有一点,当前人类已经走进了21世纪,在战争形态和战争方式都已发生了划时代变化的今天,研究间谍史还有意义么?

的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信息技术、军用新材料、军事航天等技术的发展,以及战争需求的牵引,各种情报侦察技术相应地实现了质的飞跃,“知”的技术——作为情报获取重要支柱的军事情报侦察技术,出现了全方位的突破,各种传感器构成的立体化的情报侦察、监视系统,使人们能够精确地获取各种信息,军队的“知情”能力呈现飞跃之势,比如:用于侦察的电磁频谱不断扩展,多维、全时段的侦察得以真正实现;传统侦察平台由于高新技术的运用而如虎添翼,新的侦察平台在情报侦察领域大显身手,使情报侦察的空间逐步向陆、海、空、天、电多维延伸,可以说,“看不见的黑眼睛”已经无处不在。相对而言,人力情报则风险太大,并且有其诸多局限,于是各国情报界普遍倚重技术手段,提高己方的情报能力。如,二战后美国的情报领导者一度对技术和机器绝对信任,而对有着七情六欲的人则持怀疑和警惕的态度。他们坚信,机器是全能的,而人则是不稳定的,危险的;冷战的经验更强化了美国人的这一判断,使他们更热衷于用技术手段来应对所面临的情报挑战。在美国人看来,所有来自敌国威胁都可以量化:敌国有多少枚核子弹头、多少枚洲际导弹、多少架远程轰炸机……密码可以被破解,图像可以从卫星得到;而间谍则有可能投敌、泄密。于是,技术手段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而传统的人力情报则被忽视。

但是,技术的发展并不能完全挤兑人力情报的空间,也不能代替人力情报及其作用。正如孙子所说,要真正实现“先知”,则”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除此之外别无捷径。也就是说,在激烈的情报对抗中,人力情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完成技术手段所不能完成的使命。比如关于敌方战略意图的情报,纯粹依赖技术手段就难以得到。对此,美国研究《孙子兵法》的学者道格拉斯·麦克瑞迪就指出,“按照孙武的情报思想,我们应当打入敌人的外交决策层,这样我们就能够避免战斗。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敌人的思想。利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我们保持主动性,而且还能够控制敌人的反应。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其中一点,我们至少还应当打入敌人的战略决策层。但是,做到任何一点都要求掌握高质量的情报,当我们的间谍成功地渗透到敌人的领导层时,我们就掌握了最大的胜算。在这种情况下,信号情报和图像情报的作用相对要小得多。”因为,尽管高科技信号与侦察情报有其重要作用,但它们都无法掌握敌军领导人的思想,无法对对手领导人物和上层决策圈的意图进行长期的把握和监控。例如,在1998年5月印度进行核武器试验时,美国尽管拥有着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侦察技术、手段和装备,但仍被印度钻了空子。就这一点而言,人力情报是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的。一名美国情报专家甚至声称,现在虽然可以通过卫星和无人飞机知道恐怖分子在什么地方,知道他们拥有什么武器,但却难以知道他们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使用这些武器。这些都必须靠人力情报去发挥作用。而近期美国进行的阿富汗反恐战争与伊拉克战争中,其特种部队在地面的行动就提供了不可取代的人力情报,相反,在把特种部队部署到地面引导轰炸机投弹之前,美军的空中精确制导炸弹一直没有发挥最佳效果,这也说明即使拥有高科技情报网的美军,也不得不重视人力情报工作。美国陆军前高级情报官员拉尔夫·彼得斯认为,尽管美国拥有的技术情报系统极其先进、优越,但无法摆脱其固有的局限性:而人力情报所独具的主观能动性仍是情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于是,实现人力情报与技术情报的更高层次的融合,被国际情报界视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夺取情报优势的重要一环。这无疑是间谍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为了简明扼要地反映人类间谍活动历史的纵深,探寻其发展和演进,辩证地分析其对历史发展(包括战争进程与结局)的影响,我们尝试以”列传”的形式来写作。

与一般历史研究中的其他专门史相比,研究间谍史有着独一无二的困难。这主要指的是材料搜寻和考索的艰难。一方面,间谍活动的特殊性和这一领域的神秘性,天然地决定了从事该职业的绝大部分当事者不能青史留名,无数人注定只能做无名英雄,成功了不能加以宣扬,失败了也不宜过分声张,而相关政府和组织往往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名,为了保证信息来源和情报工作的运作机制,制定种种严格苛刻的保密规定,千方百计地将该国的秘密行动加以隐藏,于是,间谍史的大部分实际上被掩蔽在历史舞台厚厚的帷幕之后,用“讳莫如深”来形容毫不过分,偶尔披露于世的也不过“冰山之一角”。另一方面,即使披露于世的“冰山之一角”,也有许多隐讳,尤其是关键的细节,更是扑朔迷离。凡此种种,均导致情报史研究与一般的历史研究相比艰难许多。这也是我们在选择典型个案来勾画间谍史这一专门史时,感到的客观困难,于是,我们只得退而求其次,以“列传”的形式来加以限定,先易后难,企图通过典型个案,从“雪泥鸿爪”中勾勒人类间谍史的仿佛影像,通过各个时期间谍活动的背景,他们的情报理念、工作方式、工作机制、技术途径等,去理解人类历史的这一个专门领域。

但既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无论多难都值得去做。所以,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资深编辑杨国先生热心倡议时,我们欣然从命。况且,参与本书编写的都是从事情报史研究的同仁。作为专业研究者,大家均感有义务做此尝试。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思路:一是以人物为主线,力争以人物的活动带出整个历史、军事史、情报史发展的脉络和特点。至于人物的遴选和确定,则以其在情报史,尤其是间谍史上的地位为主,并在宏观的战争史、情报史背景下(如一战、二战、两极对抗),通过叙写其主要活动,从一个侧面再现其惊心动魄的获取情报的过程。二是行文力求活泼而力避猎奇,并配以间谍人物(包括情报首脑)、间谍活动场景、战场环境、间谍工具(武器)等图片。三是将技侦案例排除在外,因为那是属于另一领域的问题。四是以主动获取情报的一方为主,凡属反间谍活动,一概不作主线,如佐尔格,只以其间谍活动为主线,而德、日对其进行的反间谍活动则为辅。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间谍及其活动对人类历史、对战争进程与结局的影响与作用,是值得认真讨论的复杂命题。法国情报史专家让一比埃尔·阿莱姆曾将成功的间谍活动与战争胜负的关系称之为“事件——历史比”,他认为,在这组关系中,情报乃至成功的间谍活动,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他说:“如果没有佐尔格,德国人可能攻克莫斯科;如果没有鲁希,俄国人不会成为斯大林格勒的胜利者;如果美国的密码机构未能破译日本的密码通讯信,珊瑚海战的结局也许不同;没有间谍机构,战争持续的时间会更长;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德国人和日本人还是要输掉这场战争。赢得一场战争,依靠的是军队的经济和实力。历史由巨大的力量煅造而成:间谍不过是这种力量分泌出的一点泡沫而已。”(《古今谍海秘闻》,[法]让一皮埃尔,阿莱姆著,陆福忱译,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我们完全认同阿莱姆的意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