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
分类
作者 高德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道德教育并不只是一句口号,它应当被落实到实处,尤其应该体现在学校教育的细节上。本书从20个教育细节入手,论述了正、负道德教育在学校生活中所起的重要影响。为广大学校教师的道德教育提供参考学习。

内容推荐

小细节,大问题,最有力的德育是提高学校生活的道德质量。尊重,“从口做起”;学校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影响远远大于轰轰烈烈的专门活动;怎样看待时间,反映的是学校怎样对待学生;空间不是沉默不语的,空间会说话;德育评价:“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让法律为学生服务……本书将介绍20个道德方面的教育细节。供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参考学习。

目录

细节1 行队礼——论教师不礼貌行为的教育效应/1

细节2 “口头禅”——论语言倭化的道德后果/10

细节3 “大眼睛”——教室的“监狱化”及其后果/20

细节4 批改日记——论批改日记的道德影响/27

细节5 别人发言我举手——对竞争性学习观的审视/35

细节6 “不准女生留长发”——论道德教育中的僭越现象/46

细节7 不要与陌生人说话——论学校对陌生人危险的夸大/60

细节8 不能打110——论学校作为群体的自私及其后果/69

细节9 快班慢班——快慢分班的道德问题分析/79

细节10 强制就餐——不要让食堂成为学校的道德污点/90

细节11 “倒计时”——学校时间观念分析/99

细节12 教学楼里没厕所——论空间的德育意义/109

细节13 “小红花”——论奖励及其副作用/119

细节14 公开课——论公开课的道德影响/131

细节15 卫生评比——对卫生评比道德性的分析/142

细节16 女生学不好理科?——论教育中的性别偏见/149

细节17 品德能量化吗?——对德育课考试的疑问/160

细节18 背条文——论法律教育的转向/169

细节19 网络德育?——关于网络与教育的对话/175

细节20 “5+2=0”?——论学校不可推卸的道德教育责任/187

结论/196

附录 道德学习在生活中是如何发生的/203

参考文献/215

后记/219

试读章节

二、个性递减

在社会生活中有一条基本的规律,即低社会监视产生个性自由,高社会监视则产生个性递减。例如,乡村生活的社会监视性高,村民的个性发展就受到限制;城市生活的社会监视性低,城市市民的个性自由度就大,正所谓“大隐隐于市”。在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全面而深入的,每一个人的言行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在一个关系紧密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盘根错节”,命运息息相关,彼此之间有相当多的期待和责任。这样的关系,从积极的方面看,是人与人的“相濡以沫”;从消极的方面看,是个人自由的丧失。在城市这个充满陌生人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局部的、角色性的、短暂的,彼此之间是无所牵挂、自由自在的。而熟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注意,这虽是一种关心,但也是一种监视和外在约束。生活在熟人中间,由于监视的存在,人往往会检点、约束自己的言行,以维持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固有的形象,外在约束因而变成了内在约束。而在陌生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是匿名的,彼此不知道对方是谁。人们很少注意陌生人,因为“有礼貌的不关注”是城市生活的一个基本规则。“有礼貌的不关注”是陌生人之间达成的一种默契:我们看到彼此,但互不冒犯。在一个没有人知道自己是谁的陌生空间里,放松、放肆,甚至放纵一下都是可以的。城市生活中的“有礼貌的不关注”这一交往原则,也避免了彼此对个人生活的干预。城市生活中,人们彼此清楚地划出界限,用空间设计和人际互动规则等多种生活策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比如,单元住宅楼的设计,很多方面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保护隐私的需要。

熟人社会的监视虽然不利于个性自由,但熟人社会可以给人以安定、温情,处理得好,对人的生存大有裨益。况且,任何熟人社会对个人的监视都有一个“度”,都会为个人生活留有适当的空间。但全景监狱式的社会监控则是一种极端的监视,所导致的显而易见的后果是个性的丧失。“注视的威力有助于激活现代西方文化的一条根本原则,即‘个体性递减原则’(descending individualism)”。也就是说,在注视下生活的人,竭力压抑自己的个性和本性,按注视者所期望的方式行为,长久下去的结果自然是个性的丧失与奴性性格的养成。监狱看守的“注视”如一把切割犯人行为的“利刃”,切掉了犯人身上注视者不需要的行为与个性,留下的只是注视者所认可的行为与个性。由于注视的无法确知性,犯人为了讨好注视者,往往自觉地进行行为与个性的自我切割,主动地切掉注视者所不需要的行为与个性,留下注视者所认可、期望的行为与个性。这一机制的“高明”之处在于,其对人的改造是借助被改造者的自觉意识而完成的,或者说是被改造者主动、自觉地按注视者的期望完成的。表面上看,“大眼睛”监视的是人的行为,实际上它是通过监视人的内心进而达到对人整体进行改造的目的。

监视镜头的安装使教室监狱化,全景监狱的作用机制在教室里大显神威。监视镜头正如监狱看守的眼睛,锋利地切割着教室里教师、学生的行为和个性。因为镜头后面的学校领导与监狱看守一样具有改变教师和学生“命运”的权力,教师和学生不得不服从于监视镜头后面的权力。同样,由于自身行为的可见性和监视者的不可见性、无法确知性,教室里的教师和学生最理智的选择是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按注视的“大眼睛”所期望的方式说话、做事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安全。久而久之,生活在“大眼睛”之下的教师和学生就会形成一种“移形换位”思考的习惯:言行之前,先揣摩“大眼睛”所期望的,然后再决定如何言行。在这一过程中,遗忘的是自己和自我本性的展现,结果会导致个性的降低和丧失!

教室里的“大眼睛”,对学生个性的消磨比一般全景监狱机制更复杂。一般的全景监狱机制对人的影响只限于这个机制本身,而教室里的“大眼睛”带给学生的影响则是双重的——机制本身的影响和教师的影响。在“大眼睛”的监视下,教师也会变得谨小慎微,害怕说错话、做错事。按理说,教师是成年人,个性已经比较稳定,并拥有教学自主权,可以按自己的理念组织教学。然而,教师的这些权利实际上只存在于纸面上,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领导的意见才是标准。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威胁”不绝于耳:末位淘汰、出事走人……教师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让老师漠视监视镜头及其背后的东西是不现实的。教师个性的压抑还会影响学生。如果教师本着教学自主的原则,敢于向正统思想挑战,不盲从任何成说、成论,勇于革新,专心致志于“知识体系的扩大”,必然会对学生起着感染、暗示、熏陶的作用,使个性自由之风浸润着学生的创新个性。相反,教师如果没有个性,或者不敢张扬自己的个性,对学生就会产生方向相反的暗示和熏陶。

与个性丧失伴生的是创造性的泯灭。个性一般是指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创造性是个性的天然成分,有个性就有创造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造性。教师和学生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担心有不当之处被“大眼睛”捕捉并记录在案,整天生活在谨小慎微和恐惧担心之中,个性无法张扬,何谈创造性?当然,教师和学生沉浸在某种活动之中时可能暂时忽略“大眼睛”的存在,而一旦清醒过来,是无边无际的担心!生命活力和创造性就这样一点点地被“大眼睛”消磨掉了。

三、做秀人格

教育是道德事业。在教室里装配监视镜头的做法消磨了师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显然有悖于教育的道德要求。但教室的“监狱化”,其道德上的副作用还不尽于此。

“做秀”(show)已经成为时下的一个热门词汇。娱乐圈里“秀”个不停,甚至到了不“秀美”而“秀丑”的地步;官场上也是“秀”连“秀”,很多政绩可以“秀”出来;学界也在“秀”,“秀”得好可以一夜成名,财源滚滚;学校里也是“大秀”套“小秀”,好戏连台……“秀”,顾名思义就是表演给别人看。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表演”,一个是“给别人看”。“表演”意味着不是按正常的方式说话、行为、做事,而是有准备、有装饰、有所期待地说话、行为、做事;“给别人看”是“表演”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人看,“表演”也就没有了必要。“做秀”的精义在于“做秀者”有所求。“做秀者”之所以装饰自己的言行,目的在于获得回报。娱乐圈的“秀”是为了吸引眼球和注意力,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官场的“秀”既是为了讨好上级,也是为了糊弄百姓,以便升官;学界的“秀”,同样是为了名和利!

有人说,“做秀”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古已有之,如刘备摔孩子就是典型的“做秀”。但是,那时人们“做秀”的条件要比现在差多了。如今,电子媒介为人类的“做秀”打造了大大小小的完美舞台,整个世界在一定意义上都变成了一个“秀场”。甚至屠杀人类自己的战争都可以变成“秀”之一种——“战争秀”。通过影像技术,我们可以现场直播正在进行的战争,战争场面可以直接进入我们的客厅和卧室,我们可以像欣赏一场表演一样欣赏一场战争。

对照“做秀”的内在结构,我们发现,装备监视镜头的教室完全符合这一结构。监视镜头及其背后的人就是“观众”,教室中的师生就是“表演者”。他们之所以愿意装饰自己的言行使之表演化,是因为他们想博得“大眼睛”的好感,以换取更多的好处。既然你一直在看,那我就表演给你看;知道你想看什么,那我就满足你的愿望,投你所好;我成了你所期望的人,你就得肯定我,给我回报。正是在与“大眼睛”的类似心理交流的激发下,一些学生人格双重化、“做秀”化了。一开始,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深深隐藏起来,使“大眼睛”无法看到,这是人格双重化阶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隐藏起来的内心世界就可能丢失,只保留给“大眼睛”看的一面,这就是人格“做秀”化阶段。

P22-26

后记

写完本书的最后一章,我骑车一口气来到秦淮河入江口,静静地看着江河汇流,心中既轻松又感慨。这是本人第三本专著,与前两本写作时的艰难相比,这本书要容易得多。秦淮河欢快地游入长江,得益于这几年南京在外秦淮河治理上所下的功夫:疏通河道,整堤修岸,植树种花……这本书写得如此快意,同样得益于这几年我在研究和生活上得到的提升:结束了身心的四处漂泊,坚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从读书和研究中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幸福……正是这些进步和提升,才保证了自己的“小河水”也能够欢畅、顺利地游入学术研究的宏大江河!

想当年自己曾以文才自许,十几年的学术论文写作生涯将这些所谓的文才都消磨掉了。不仅如此,渐渐也有学生“真情流露”,说我的文章虽然“深刻”,但也有读不懂的时候。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因为在我看来,文章就是写给人看的,如果别人渎不懂,那还写它做甚?后来反思,之所以有读不懂的现象,既有我表达的问题,也有读者对主题不感兴趣的问题。语言表达,我可以尽可能简单直接,但主题选择就没办法了。几年来,我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理论创新上,竭尽全力拓展道德教育研究的新领域,触及了一些别人没有碰过的话题,有点乐在其中,沾沾自喜。甚至想,看不懂的说法主要是一种托辞,是你不感兴趣、不愿意读下去。

这样想着,思想上也就放下了。2005年,田家炳基金会筹划“二十一世纪学校德育发展路向”教育研讨会,向全国有田家炳先生资助的师范院校征集论文,要求一校一篇,且必须是面向中小学实际的。仰慕田老先生对教育的热情和无私捐助,思量再三,将自己几年来跟随恩师鲁洁教授在小学开发课程的见闻和思考草成《学校日常教育行为的道德审视》一文。没想到,这篇匆忙之间写出的不合学术论文规范的小文能得到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初选推荐,并在当年北京召开的大会上获奖,且反响很好。一些基层学校觉得文章说到了学校的现实问题,很有针对性,所以热情邀请我前去开讲座。几年来,就这一题目,我在江苏、山东、河南、浙江等地与一线教师有过面对面的交流,获得了很多共鸣和支持,当然,也有批评,促使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慢慢地深入。

但能否将这些思考写成一本书,我始终没有把握。由于沉浸于理论话题太久了,我始终对太面向实际的题目有“偏见”,觉得写不出深度。博士后出站以后,“生活德育论”的研究暂时告一段落,我又一次面临着重新选择课题的难关。做研究的,最怕没有好题目可做。经过苦苦思索,头脑中的想法渐渐清晰:生活德育论还可以朝两个方向继续做下去,一个方向是理论的,重点研究时代生活,研究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一个方向是研究实际问题的,研究生活德育在学校微观生活中的运用。正是在这种想法的指导下,我以“细节与德育——学校日常教育行为的道德审视”为题,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课题并获得立项。

从此,这个课题正式列上了自己的工作日程,但几年来研究的重点依然是“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这一理沦题目。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曹利群编辑,是她慧眼识“珠”,知道我在做这一题目之后,表达了乐于出版之美意,并一再督促我尽快交稿。出版合同签订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任务的紧迫性。因为在我眼里,合同不是闹着玩的,那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东西,所以才真正下定决心,放下手头所有其他的任务,全心投入到这个课题的研究之中。一年多来,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思考,虽然中间时有困难,“愁“白了不少头发,但攻克难关的快乐更多。

本书中的文字和内容虽然简单,但我自己最明白:没有这么多年的积累,是根本写不出来的。积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读书,一是对现实的考察。我等“书房动物”,读书是本分。对现实的考察得益于几年来跟随恩师鲁洁教授在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对小学实际的较为深入的“阅读”。,记得从2001年开始,鲁老师带着我们一帮人,每月都会深入到小学课堂,与老师、学生交流。本书中的一些想法,都是那时萌发的。

在个人博客上,我自许为“书房动物”。作为“书房动物”,最大的优势在于精神自由,最大的劣势是寂寞孤独。好在有妻儿的亲情抚慰。记得写《生活德育论》时,儿子高于刚刚出生,写这本书的时候他已经5岁。儿子对我的书房充满好奇,一有机会就会钻进来探究、“旅游”一番。他不知道,这正是我最好的休息时刻。有了网络,可以与众网友跨越时空进行交流。本书的部分段落在我的博客上登载过,很多网友给予过鼓励和支持,谢谢你们!感谢常州市天宁区教研员于纯老师,公开课那一部分是由她根据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整理而成的。停泊不是船的使命,又要起航了……

高德胜

2007年8月29日

于南京华景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