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论由德国学者阿斯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从文化传承方式的角度解释文明发展规律。以文字和仪式为主要媒体的文化记忆,对民族主体性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它以类似于集体灵魂的价值观念体系为核心,经过政治及文化精英的维护处置而外化为文本和仪式,二者在互动中共同塑造一个民族的整体意识和气质。文化记忆的研究涉及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字学、宗教学、文学等多学科,代表着二十一世纪跨学科研究的新方向。
第一编 总论
后现代时期文化科学的新方向——以礼仪与记忆研究为例
文化记忆视角下的文字与仪式
文化和自然交接处的符号和仪轨化行为方式——以西藏文化为例说明自然感知对文化记忆的贡献
第二编 文字、符号与文化
文字、语言和认同性问题
儒家学说经典化与汉字系统的稳定性
美洲殖民时代前期的图形文字与记忆——以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的高廷昌(Cuauhtinchan)为例
前西班牙时代那哇特尔文化的口头性与书面性
试论符号的“二次约定”
论中国江永女书的消亡——从中日女书的不同命运看语言类型条件对文字竞争结果的制约
第三编 文本与仪式
甲骨文与商代宗法制度
瑶族文书与仪式
中美洲的书籍文化
第四编 仪式、记忆与认同
早期国家中作为“通用语言”的仪式
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
多民族互动背景中的哈萨克认同
麦西莱甫:刀郎维吾尔人的文化认同
第五编 文化传播与文化比较
江南鸟(日)神话崇信的传播和衍化
汉族形成时期的族群结构、互动与认同
记忆文化的中法比较
前哥伦布时期的亚洲和美洲——跨太平洋接触及其他
古代中国与中美洲在历史上有过接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