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印度宗教文化与回鹘民间文学/敦煌学研究文库
分类
作者 杨富学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以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写本来探讨佛教文学及民间文学在回鹘中的传播与翻译,以及它们对回鹘,以至今天维吾尔族民间文学的影响。主要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一,印度与回鹘之间的历史文化关系及印度佛教在回鹘中的传播及对回鹘文学的影响;二,印度佛教故事,尤其是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譬喻故事和因缘故事在回鹘中的传译与影响;三,印度英雄史诗《罗摩衍那》、童话作品集《五卷书》在回鹘中的传播与影响;四,印度说唱与梵剧对回鹘民间文学的影响。

内容推荐

维吾尔族是个善于接纳外来文明的民族。他们的祖先——回鹘在历史上曾信奉过多种宗教,与宗教相伴的是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特色的各种外来文化。在9~15世纪间,佛教在回鹘中流行,与之相伴,印度文化在回鹘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除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被译入回鹘文外,不少来自印度的文学作品也被译成回鹘文,对回鹘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来,随着宗教信仰的变迁,自15世纪始,回鹘人逐步放弃了佛教而皈依伊斯兰教,回鹘文也随之被阿拉伯文所取代,成为不为人知的“死文字”。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敦煌、吐鲁番等地大批回鹘文写本的发现,回鹘文字与文献才重新引起世人的关注,成为认识与研究古代回鹘历史文化的绝无仅有的第一手资料。

经国内外学者百余年来的研究,数以千计的回鹘文写、刻本得到刊布,其中大多为佛教典籍。

来自印度的佛教是一种想象奇幻、充满诗意的宗教,它善于把抽象、枯燥的说教寓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使不少佛经成了一篇篇优美的文学作品,其中最富有民间文学特色的就是其中的佛传故事、本生故事、譬喻故事和因缘故事(灵应故事)。这类故事在回鹘文写本中多有发现,计达二百余件,其中大多数作品已由回鹘人根据自己的文化习惯进行了改编,颇有特色。此外,来自印度的许多著名文学作品,如佛教戏剧《弥勒会见记》、史诗《罗摩衍那》、童话故事集《五卷书》也都曾被译入回鹘文,得到广泛传播,而且对后世的维吾尔族民间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在古代中原地区一直未受到重视,均无汉译本,故而这些回鹘文译本堪称遗珍。

由于受各种条件(研究者必须精通回鹘文、梵文,而且兼备佛教、文学,乃至中亚其他古代民族语言等多方面的知识)的限制,这些作品一直没有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西方学界虽有研究,但都局限于文献解读与语言学探讨,至于这些作品在回鹘中的流传与影响,尤其是回鹘对印度佛教故事的受容与改造,始终无人涉及。这些构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印度宗教文化在回鹘中的传播与影响

 第一节 回鹘历史简说

 第二节 回鹘与印度间的交通

 第三节 印度文化对回鹘的影响

 第四节 佛教在回鹘中的兴衰

 第五节 回鹘之佛教典籍

 第六节 佛教对回鹘文学之影响

第二章 佛传故事在回鹘中的传译

 第一节 印度佛教故事之文学性征

 第二节 回鹘文佛传故事写本概说

 第三节 回鹘文佛传故事举例——《佛陀传》

 第四节 回鹘文佛传故事的特点

第三章 回鹘译佛本生故事及其影响

 第一节 回鹘文佛本生故事残卷概说

 第二节 回鹘文佛本生故事举例——《兔王本生》

 第三节 从回鹘文《兔王本生》看中印文化交流

 第四节 佛本生故事对维吾尔民间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回鹘文佛教譬喻故事及其特色

 第一节 回鹘文佛教譬喻故事概说

 第二节 回鹘文佛教譬喻故事举例——《折叱王的故事》

 第三节 以《折叱王的故事》为例看回鹘对佛教譬喻故事的受容与改造

第五章 灵应故事在回鹘中的传译

 第一节 回鹘文《荀居士抄金刚经灵验记》研究

 第二节 回鹘文《忏悔灭罪金光明经冥报传》研究

第六章 《罗摩衍那》在回鹘中的传译

 第一节 回鹘文《罗摩衍那》译释

 第二节 回鹘文《罗摩衍那》内容考证

第七章 《五卷书》在回鹘中的流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回鹘文《五卷书》译释

 第二节 回鹘文《五卷书》内容考证

 第三节 《五卷书》对回鹘民间文学的影响

第八章 回鹘讲唱文学与印度佛教

 第一节 佛教与回鹘变文讲唱

 第二节 回鹘戏剧及其与印度梵剧之关联

 第三节 讲唱对后世维吾尔民间文学的影响

附录一 回鹘佛教徒礼忏文研究

 第一节 回鹘佛教徒礼忏文概说

 第二节 回鹘佛教徒忏悔文举隅

 第三节 回鹘文佛教徒忏悔文的特色

 第四节 回鹘佛教徒忏悔文的文学价值

 第五节 回鹘佛教徒礼佛文

附录二 回鹘文佛教愿文研究

 第一节 回鹘文佛教愿文概说

 第二节 回鹘文佛教愿文的内容

 第三节 回鹘文佛教愿文的文学特色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八章 回鹘讲唱文学与印度佛教

第一节 佛教与回鹘变文讲唱

讲、唱并用,诗、文共举,是印度文学的一大特色。古代印度的讲唱艺术相当发达,著名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都是靠口耳相传之讲唱艺术流传了多个世纪后才得以定型的。这种形式后被佛教所借用,当佛教东传流入中土时也随之传入中国,并随着佛教的流行而得到广泛传播,在大众之间逐渐传开,人们欣赏这种文学形式,于是出现了用口语又说又唱或以唱代说的文学体裁。这在唐代被称作“俗讲”。用于“俗讲”的底本被称为“变文”。

至于“变文”之具体含义,学界存在着多种说法,大致可归纳为“文体变易说”、“神变故事说”、“图文说”、“改编方式说”、“应变说”等。近期,姜伯勤先生从《中观论疏》中检出“变文易体”一语,指出“变文是对经文的变易了的文体,是以变态方式宣唱经文及事缘的文本”。由于这一解释之依据出自内典,应是较为可取的。在敦煌发现的变文中,有的纯由韵文唱词构成,如《大汉三年季布骂阵词文》、《季布咏诗》、《百鸟名》等;有的全篇用散行叙说演述故事,虽间有诗赋插入,但为数不多,而且仅作咏吟,非作歌唱之用,如《庐山远公话》、《唐太宗入冥记》、《韩擒虎话本》等,而变文的基本式样则是韵散相间,诗文结合,说说唱唱,《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双恩记》、《悉达太子因缘》等多数变文作品都是如此。

变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的应该是引录经文和说唱全经的讲经文,如《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佛说阿弥陀讲经文》、《盂兰盆经讲经文》等;第二阶段才开始不引经文,而只是演绎佛经故事之经文,如《降魔变文》、《破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等即是如此,这类变文由于是从佛经故事中撷取出来的,故被叫做“经变”;第三阶段,才敷演出一些与佛教无关的独立作品,如《张议潮变文》、《汉将王陵变》、《伍子胥变文》等。以变文与讲唱结合,使佛典或历史故事之奥义变得通俗化、故事化和民间化,更容易为听众所接受。藉由变文讲唱的流行,佛教得以在唐五代取得极大地发展。

从敦煌出土的文献看,于中原地区形成的以变文、讲经文讲唱为代表的讲唱文学在高昌回鹘王国中亦有一定范围的传播。敦煌发现的高昌回鹘讲唱文学作品——S.6551V《佛说阿弥陀讲经文》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兹节录其文如下:

但少(小)僧生逢浊世,滥处僧伦,全无学解之能,虚受人天信施。东游唐国幸(华)都,圣君赏紫,丞(承)恩特加师号。拟五台山上,松攀(攀松)竹以经行;文殊殿前,献香花而度日。欲思普化,受别中幸(华),负一锡以西来,途经数载,制三衣于沙碛,远达岷岗;亲牛头山,巡于阗国。更欲西登雪岭,亲灵山,自嗟业障尤深,身逢病疾,遂乃远持微德,来达此方,睹我圣天可汗大回鹘国,莫不地宽万里,境广千山,国大兵多,人强马壮。天王乃名传四海,得(德)布乾坤,卅余年国安人泰,早授(受)诸佛之记,赖蒙贤圣加持,权称帝主人王,实乃化身菩萨。诸天公主邓林等,莫不貌夺群仙,颜如桃李,慈人玉润,既叶九[五]之宠,爰丞(承)圣主诸恩,端正无双。诸天特勤莫不赤心奉国,中孝全身,扫戎虏于山川,但劳之箭,静妖纷(氛)于紫塞。不假耕统。遂得葛禄、药摩、异貌达但,竞来归伏,争献珠金;独西乃纳驼马,土蕃送宝送金;拔悉密则元是家生,黠戛私则本来奴婢。诸蕃部落,如雀怕鹰,责(侧)近州城,如羊见虎,实称本国,不是虚言。少(小)僧幸在释门,口敢称赞。更有诸宰相、达干、都督、敕使、萨温、梅录、庄使、地略,应是天王左右,助佐金门;官僚将相等,莫[不]外匡国界,内奉忠勤,为主为君,无词(辞)晓夜。善男善女,檀越信心,奉戒持斋,精修不倦。更有诸都统、毗尼法师、三藏法律、僧政、寺主、禅师、头陀、尼众、阿姨师等,不及一一称名,并乃戒珠朗耀,法水澄清,作人天师,为国中宝。

诣门徒弟子言:归依佛者,归依何佛?且不是磨(摩)尼佛,又不是波斯佛,亦不是火祆佛,乃是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且如西天有九十六种外道,此间则有波斯、摩尼、火祆、哭神之辈,皆言我已出家,永离生死,并是虚诳,欺谩人天。唯有释迦弟子是其出家,堪受人天广大供养。。

该讲经文的书写者是一位欲西行印度求法却因病而不得不折返的汉族高僧,文献写成于“圣天可汗大回鹘国”。该文献透漏的“大回鹘国”信息有:

1.最高统治者称可汗,名日圣天(回鹘语作Tangri Qaghan);地位仅次于可汗的是公主邓林(邓林,即回鹘语尊称Tangrim,意为夫人)和天特勤(回鹘语作Tangri Tegin);官员则称达干、都督、敕使、萨温、梅录、庄使、地略;

2.境内有葛[罗]禄、药摩(样磨)、达但(鞑靼)、独西(突骑施?)、土蕃、拔悉密、黠戛私等诸多民族;

3.信奉佛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哭神等多种宗教,其中以佛教最为流行。

综合以上诸多因素,我们可以完全有把握地将该“大回鹘国”推定为高昌回鹘王国。如果再考虑到文中“东游唐国华都”及“睹我圣天可汗”等语,我们庶几乎可以推定,该讲经文的书写者应是高昌回鹘王国境内的一位汉族高僧。有幸的是,后来该文献被带到敦煌而留存下来,才使我们得以管窥变文讲唱在高昌回鹘王国中的存在。

该讲经文之内容有些与马鸣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卷一所见,几乎完全相同。如:

今见此论,当随顺行,得出生死。外道经论,如愚狂语,九十六种道,悉皆虚伪。唯有佛道,至真至正。六师之徒及余智者,成自称为一切智人,斯皆妄语,唯佛世尊,是一切智,诚实不虚。

P304-307

序言

中印文化以及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近年来成果渐渐地多了起来。这些成果,不仅数量在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提高的标志之一,是研究和讨论问题的范围比过去扩大了许多。杨富学最近将要出版的他的新书《印度宗教文化与回鹘民间文学》,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讲中印文化交流史,实际上大多只是在讲印度与汉地及汉族文化的交流,讲到印度文化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的,不说是没有,但实在也不多。然而今天大家都承认,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既然如此,讨论和研究历史上中印文化的交流,不仅应该讲到汉地或者说汉族的文化与印度的关系,也应该包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印度的关系。这本来可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在过去的确被忽视了。被忽视的原因有许多,但不该被忽视,尤其现在更不该被忽视,这其中的道理,不用多说也很明白。

回鹘是古代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从公元6世纪开始,回鹘人先后活跃在古代所称的漠北地区,9世纪以后,他们又大规模的西迁到西域地区。他们是今天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族的前身。在古代回鹘人的西边,更有一些古代的民族和国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印度。在回鹘人的南边和东南边,是汉族的中原王朝。在今天中国的北部和西北地区,回鹘人先后建立过自己的国家和政权,强盛的时候,他们曾经扼中西交通之枢纽,控制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来往。今天的维吾尔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回鹘的历史因此也构成中国古代历史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北方民族以及西域史的一部分。古代的回鹘人,曾经先后信仰过多种不同的宗教,这些宗教,或者来自古代印度、或者来自古代伊朗。同时,他们与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同中国古代北方其他的少数民族一样,回鹘的文化,即受到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影响,也吸取了西方各国的因素,有丰富的内容,也有自己的特点。这方面的情形,了解西域历史的人已经熟知,不用我多说。不过,我的一个感觉是,到目前为止,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出发,细致的,微观的研究似乎仍然还是很不够。

正是从以上两方面的角度考虑,我以为,杨富学的书,在选题和内容上有其独到之处。书中讨论的,是广义的中印文化交流史的一部分,但的确是很有特点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很多,文化也很丰富。与汉族一样,他们也是非常善于与外来文化交流,向外来文化学习。在这一点上,回鹘人当然也不例外。上面讲了,对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在中国一面,不仅是研究汉地和汉族,也应该包括中国的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回鹘就是其中之一。杨富学的研究,因此为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增添了一部分新的内容。再从西域文化研究的角度看,这样的研究无疑又加深了我们对作为西域文化的一部分的回鹘文化与历史的了解。至于民间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从来就是东方文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题目。杨富学书中的个别篇章,前年曾经在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召开的有关东方民间文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做过发表,大家的反映不错,原因之一,我想就是因为综合了这几方面的特点。

我不懂回鹘语,实际上也没有做过与回鹘有关的研究。对杨富学的研究,坦白地讲,我了解一些,但有限。不过我对与回鹘有关的东西,却很早就有一些兴趣。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北京大学参加研究和整理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工作。我们的研究,不时要使用和比对玄奘的弟子慧立和彦惊所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书中有几个地名和专有名词,只看汉文,意思不清楚。但有意思的是,汉文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写成后没有多久,就被翻译成回鹘文,在当时的回鹘民族中流传。这部回鹘文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20世纪初偶然在新疆被重新发现,虽然不完整,但仍然非常重要。我们在做考订这些地名时,参考过西方,尤其是俄罗斯学者曾经做过的工作和成果。我知道前苏联研究回鹘文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学者土古舍娃的名字,就是在这个时候。再后来我对回鹘的了解稍多一些,得到的一个感觉是,回鹘的文献与印度文献、回鹘的文学与印度文学之间,其实有很多可以研究的题目。当然,问题不仅限于文献与文学,范围也不仅限于回鹘,古代印度文化的许多东西,宗教,包括佛教,都曾经在西域发生过极大的影响,至今留下各种痕迹。这方面可以发掘的余地其实很大,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做研究。

杨富学最早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到新疆大学学习回鹘文和研究回鹘历史。在新疆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到了敦煌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我最早知道他,是印度尼赫鲁大学的谭中教授跟我提到他的名字。20世纪的90年代初,谭中教授为敦煌研究院与印度国立英迪拉·甘地艺术研究中心搭桥,在学术上开展合作,内容包括由敦煌研究院派出年轻的研究人员到印度进修。当时敦煌研究院派出了两位年轻人,其中一位就是杨富学。谭中教授对这件事很热心,做了许多工作。这前后我也去过英迪拉‘甘地艺术研究中心,不过时间很短,在那里没有见到过他们二位。后来听说,他们主要是在德里大学学习,并且各自学有所成。杨富学最后还是回到敦煌研究院。他好学上进,2002年夏天,他在兰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跟我联系,希望能到北京大学做博士后。我这里那时刚好有这样一个机会。于是从2002年的7月到2004年的6月,前后两年的时间,他把家留在兰州,只身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在北大期间,他给我的最深的印象是勤奋,整天埋头读书,写自己的东西,有时也参加境内外的一些学术会议,每次都有不错的论文发表。他的研究,主要是他自己在做,我给他的帮助,除了印度方面的东西能够提出一点建议外,其他的并不多。不过,见到他在研究上取得的种种成绩,我总是很高兴。现在他重新修改了他的博士后出站报告,准备正式出版,他写信给我,希望我写几句话。我们在北大共事两年,他的书,在中印文化研究范围之内,其中大部分又与佛教的历史和文献有很密切的关系,这对我都是有兴趣的题目。对他的书,我提出以上的意见,说不上有多少新意,不过借此机会表达自己对相关研究的一些想法。杨富学在北大的博士后研究结束后,现在又再次回到敦煌研究院工作,以他现在的条件,他的执着和勤奋,我相信,他今后在学术研究上会继续精进,也会有更多的成就与成果。

王邦维

2005年4月19日

后记

2004年6月3日,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6会议室,由东方学研究院组织了对本人博士后出站报告——《印度宗教文化与回鹘民间文学》的成果鉴定会。考核小组由6人构成,分别为:

中央民族大学回鹘文专家耿世民教授;

西域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前所长郎樱研究员;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佛学专家白化文教授;

北京大学历史系敦煌学专家荣新江教授;

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梵文与佛学专家王邦维教授和段晴教授。

考核小组组长由王邦维教授担任。承蒙各位师长的错爱与关怀,考核得以顺利通过,论文也幸运地被评定为“优秀”,并于2004年12月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这是对本人工作的极大鞭策。现在即将正式出版的这一小册子便是出站报告的修订稿。各位师长在百忙中拨冗审阅拙稿,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使本文避免了许多错误与不足。这里我要对考核小组的所有成员的辛苦与善意指教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课题的研究与写作过程中,业师季羡林、王邦维给予了很多的关怀、帮助与指导。尤其是王邦维先生,由于身兼数职,工作极为繁忙,日理万机,即便如此,仍在百忙中关心着本人的工作、生活与学习,在印度民间文学这一领域中,王先生更是给予了非常具体而有益的指教,引导我一步步进入民间文学的堂奥。我在兰州大学攻读敦煌学博士学位时的两位导师齐陈骏、樊锦诗先生始终没有忘记关心学生的工作与学习,不时地给予指教与鼓励,即使在我修完博士远离他们的日子里也是如此。师生之情谊在这里是难于言表的,大恩不言谢。

在博士后工作二年间,北京大学博士后办公室冯支越主任、外国语学院陈炎、张保胜、叶奕良教授、邹月美老师及师兄湛如、陈明博士也给予了这样那样的帮助,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本课题的研究与出版先后得到了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资助,于此也一并致谢。

在本人搜集文献资料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曾得到国内外众多师长、同行及友人的帮助,其情可感,这里亦致以诚挚的谢意。他们分别为: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郑炳林、杜斗城教授及桂林、冯培红、魏迎春博士;

新疆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牛汝极教授;

新疆博物馆伊斯拉菲尔·玉素甫研究员;

四川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红梅博士;

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热依汗·卡德尔女士;

北京大学中文系朱庆之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张铁山博士;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林巽培博士:

台湾南华大学郑阿财、朱凤玉伉俪;

台湾铭传大学应用中文系汪娟、梁丽玲博士;

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李志夫所长、惠敏法师;

印度英迪拉·甘地国立艺术中心吴娅达(Radha Baeriee)博士:

德国科学院中央历史与考古研究所茨默(P.Zieme)教授;

德国柏林科学院uta L,auer教授、Mareile Flitsch博士;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吐谷舍娃(L.Ju.Tugusheva.)教授;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西诺(Denis Sinor)教授;

美国哈佛大学卡哈尔·巴拉提(Kahar Barat)博士;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董粲滢博士;

意大利国立东方学研究所福安敦(Antonino Forte)教授;  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庄垣内正弘教授;

日本东洋文库梅村坦教授;

日本大阪大学文学部森安孝夫教授;

日本丰桥短期大学小田寿典教授;

日本早稻田大学船田善之博士。

这里谨对他们的善意帮助与关怀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拙作即将出版之际,承蒙素所敬仰的西域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专家郎樱研究员及业师王邦维先生错爱,惠赐序言,为拙作增色。他们在序言中说了很多鼓励的话,旨在奖掖与扶持后学,笔者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7: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