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小说以其特有的现代主义文学表现手法反映着“现代人的困惑”。一篇篇风格迥异的卡夫卡小说组合成一个扭曲的非理性的世界。每篇小说都寄寓着卡夫卡对现实的特有理解,寄寓着他的独立价值观。
本书收集的既有卡夫卡生前发表过的经典性短篇小说,如《变形记》、《判决》、《乡村医生》等,也有从他的遗作中选出的《地洞》、《歌女约瑟芬或鼠众》、《一个上了年岁的单身汉》等公认的佳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的险境(卡夫卡小说经典)/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奥地利)卡夫卡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卡夫卡的小说以其特有的现代主义文学表现手法反映着“现代人的困惑”。一篇篇风格迥异的卡夫卡小说组合成一个扭曲的非理性的世界。每篇小说都寄寓着卡夫卡对现实的特有理解,寄寓着他的独立价值观。 本书收集的既有卡夫卡生前发表过的经典性短篇小说,如《变形记》、《判决》、《乡村医生》等,也有从他的遗作中选出的《地洞》、《歌女约瑟芬或鼠众》、《一个上了年岁的单身汉》等公认的佳作。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的既有卡夫卡生前发表过的经典性短篇小说,如《变形记》、《判决》、《司炉》、《在流刑营》、《乡村医生》、《为某科学院写的一份报告》、《饥饿艺术家》等,也有从他的遗作中选出的《中国长城建造时》、《地洞》、《歌女约瑟芬或鼠众》、《一个上了年岁的单身汉》、《懂音乐的狗》等公认的佳作。另有为数不少写得诙谐、幽默而简洁的速记式“小小说”。 目录 热衷“悖谬”的卡夫卡 揭穿拙劣的骗子 不幸 判决 司炉 和醉汉的谈话 和祈祷者的谈话 变形记 在流刑营 村庄里的诱惑 一个上了年岁的单身汉 乡村医生 铁桶骑士 在法的门前 中国长城建造时 往事一页 猎手格拉胡斯 豺狗和阿拉伯人 十一个儿子 给某科学院的报告 最初的痛苦 小女人 饥饿艺术家 懂音乐的狗 地洞 女歌手约瑟芬,或鼠众 桥 普罗米修斯 海妖们的沉默 鹰鹫 舵手 动身 夜晚 论譬喻 一道圣旨 新灯 驯鹤 在阁楼上 巩固 督学与老师的对话 室内滂沱 本性使然 恐惧 集体 中国人来访 巷战 小伯爵的课外课 驯蛇 招魂会议 无言的哀求 士兵的权力 爱的险境 绿龙的造访 猫与鼠的对话 K.的愣劲 统治的魔力 信号 马戏场里的出水芙蓉 驯人的动物 切不开的面包 坑道下的家庭 歌声的诱惑 误入荆棘丛 少女的羞涩 名家评论 卡夫卡生平和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一个名叫格奥尔格·本德曼的年轻商人正坐在二层楼自己的房间里。他的住宅位于沿河一长排低矮的简易房子中的一幢里,这些房子只是高低不同,颜色有别。他刚给一位在国外的青年时代的朋友写了一封信,慢条斯理地封好信,然后,他把胳膊肘儿支在书桌上,凝视窗外的河流、桥梁和对岸淡绿的山丘。 他思考着,他的朋友如何不满在国内的处境和前程,几年前逃往俄国。现在他在彼得堡开着一间店铺,开张时店铺着实兴隆了一阵。但许久以来,生意似乎毫无生气,朋友回国时总这么抱怨,而他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少。他就这样在异乡他域徒劳无益地耗着自己的身心,异国情调的络腮胡子并不能完全遮盖他那张他从孩提时代就熟悉的脸庞。他脸色发黄,暗示着他身上潜伏着什么疾病。据他自己所说,他和彼得堡的本国侨民没有任何联系,而和当地百姓家庭也几乎没有什么交往,他就这样准备终生独身了。 这样一个显然已经走入歧途、只能为他惋惜、却不能给他帮助的人,他能对他写些什么呢?也许该劝他回来,在这里安家,恢复与所有亲朋好友的老关系——做到这一点毫无困难——还要相信朋友们的帮助?可是这样做,无异于对他说,他迄今为止的种种尝试都失败了,他终于该放弃这些努力了,他不得不回国,让所有人瞪大眼睛看他一事无成地回来。只有他的朋友懂点事,他是个不明事理的大孩子,该好好向那些留在家里、取得成功的朋友们学习。而且,说得越是婉转客气,越会刺痛他。何况,我们不得不加诸于他的种种痛苦是否有用,谁有几分把握?也许,把他弄回来这件事本身就办不到。他不是自己就说过,国内的情况他已经一点不了解吗?于是,他会不顾我们的劝告留在异国他乡,由于这些劝告而心生怨恨,更加疏远他的朋友。即使他听从劝告回来了,在家乡也会感到沮丧消沉——当然不是故意装的,而是事实使然。他既不能和朋友相处,离了他们又不知如何度日,他羞愧难当,结果,他现在真的没有了祖国,没有了朋友。让他留在他待过的异国他乡,对他来说岂不更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能设想,他回来就真的会一帆风顺、有所成就呢? 鉴于这些原因,倘若人们还想和他保持书信来往的话,就不能把甚至可以无所顾忌地对一个只有一面之交的熟人说的话,如实地告诉他。这位朋友已经三年没有回国了,他只用三言两语简单说明不回来的原因,说是俄国政局不稳,不允许一个小小的商人哪怕非常短暂的离开。其实,成千上万的俄国人正在这时在世界各地旅行。然而,在这三年时间里,恰恰是格奥尔格发生了许多变化。大约两年前,格奥尔格的母亲去世,那位朋友多半得到了噩耗,寄来了一封信,用干巴巴的语言表达了他的哀悼。吊唁信不带感情的原因只能是,一个人远在异国他乡,无法想象对这样一件不幸事件感到的悲痛。母亲去世后,格奥尔格和他的老父亲一起生活。从此,他以更大的毅力经营他的商店,从事所有别的事情。在母亲生前,他的父亲在生意中总想自己说了算,也许妨碍了格奥尔格真正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母亲去世后,父亲虽然还在店里工作,却不像过去那样爱拿主意、事必躬亲了。也许是时来运转,偶然因素起了更大的作用——情况很可能就是如此——不管怎么说,在这两年时间里,店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完全出人意料。职工人数不得不增加_二倍,营业额增加了五倍,今后的生意无疑会更加兴旺发达。 对于这些变化,格奥尔格的朋友却一无所知。以前,最后一次也许是在那封吊唁信里。他曾向他描述过,正是格奥尔格经营的这一行在彼得堡有很好的前景,劝他移居俄国。他提供的数据和格奥尔格现在所经营的规模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不可同日而语。格奥尔格却不想把他生意上的成就告诉他的朋友,假如他现在再回过头告诉他,不免显得十分离奇古怪。 于是,格奥尔格就只给他的朋友写些无关紧要的事,写些一个人在闲来无事的星期天、杂乱无章地涌上记忆的事情。他要做的无非是,让他的朋友继续保持他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形成的、并且已经习惯的对家乡的看法。于是就发生了下面这件事:格奥尔格在三封间隔时间很长的信里,三次向他的朋友报告一个无关紧要的男人和一个同样无关紧要的女人订婚的事。结果事与愿违,格奥尔格的朋友对这件异常的事发生了 而格奥尔格呢,较之公开告诉他的朋友,他自己在一个月前和一位名叫弗丽达·勃兰登菲尔德的富家小姐订了婚,则更喜欢上述这样的方式。他常常和未婚妻谈论这位朋友,谈论他和朋友之间这种特殊的通信关系。“这么说,他肯定不会来参加我们的婚礼,”她说,“可我有权利认识你的所有朋友。”“我不想打扰他,”格奥尔格答道,“请理解我的意思,他也许会来,至少我相信他会来。可是,他来了又会感到勉强,感到受了伤害,也许他会嫉妒我,他肯定会感到不满,却又无力消除这种不满,于是只好独自一人返回去。孤零零一个人,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我知道。难道他不会通过其他渠道,听到我们结婚的消息吗?”“这一点我自然无法阻止,不过,以他现在的生活方式,这多半不可能。”“格奥尔格,要是你有这样的朋友,你压根儿就不该订婚。”“是的,这是我们俩的过错。可是现在,我不想改弦更张了。”他说着,一遍又一遍地吻她。她尽管被吻得喘着粗气,还是说了一句:“可这件事还是让我不高兴。”他听了这话,真的认为,把一切都告诉他的朋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在心里对自己说道:“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只能这样接受我。我无法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变成一个比我现在这样更适于和他交往的人。” 他在这个星期天上午给朋友写的长信里,真的提到了他订婚的事。他这样写道:“我把最好的消息留到最后。我和一个名叫弗丽达.勃兰登菲尔德的小姐订了婚,她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家庭,他们是你走后很久才迁到这里来的,所以你恐怕不认识。以后会有机会告诉你我未婚妻的详细情况。今天,告诉你我很幸福,我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发生一点小小的变化,即我,你的一个非常普通的朋友,现在很幸福,这就够了。此外,你现在还有了我的未婚妻这样一个诚挚的女友,这对一个单身汉来说不会是毫无意义的。我的未婚妻让我代她向你致以亲切的问候,而且不久会亲自给你写信。我知道,有许多事情缠住你,使你不能来看我们。难道我们的婚礼不正是一次绝好的机会,让你排除一切障碍前来吗?但是,不管情况怎样,你都不必过多考虑,你只管按你的意思办。” 格奥尔格手里拿着这封信,脸朝窗户,在书桌旁坐了许久。一个熟人从窗前走过,向他打招呼,他只是心不在焉地笑了笑,算是回礼。 他终于把信放进口袋,走出自己的房间,横穿过一条狭窄的过道,来到他父亲的房间,他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来这里了。他也没有必要到这里来,因为他经常在商店里和父亲见面。中午,他们同时在一家餐馆用餐,晚上,他们虽然各忙各的事。但是,只要格奥尔格不出去会友,或像现在这样去看未婚妻,那么,他们会各拿一份报纸,在共同的客厅里再一起坐一会儿,只是格奥尔格出去会友是经常的事。 父亲的房间即使在这阳光明媚的上午也很阴暗,格奥尔格感到非常惊讶。原来,耸立在窄小的庭院另一侧的高墙挡住了阳光。父亲靠窗坐在一个角落里,这个角落装饰着已经亡故的母亲的种种纪念物。父亲正在看报,他有某种眼疾,所以把报纸举在眼前,侧向一边。桌子上是没有吃完的早点,看来他没有吃多少。P7-P10 序言 热衷“悖谬”的卡夫卡 叶廷芳 犹太民族人数固然不多,却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正宗犹太血统的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以及二十世纪以来的一大批犹太家庭出身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人类精英星空中的灿烂群星,这里所收集的短篇小说的作者卡夫卡也是这个星群中耀眼的一颗。 就像古今许多杰出人物都要经历种种磨难一样,这个创造了辉煌的希伯来文化的民族千百年来所经历的苦难也是诉说不尽的,不仅遭受过希特勒这样的恶怪的令人发指的屠杀,而且至今仍然遭受着外部势力的排挤。她在卡夫卡的笔下始终是“被人拖着、拽着”的形象。 一个失去尊严的民族倘若“寄篱”于一个有尊严的国度,那也许还可以获得某种平衡。可卡夫卡的家庭所在的波希米亚王国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就被具有侵略、扩展野心的奥地利帝国所吞并,成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而这个帝国用恩格斯的话说是用“大棒”维持其统治的,“始终是德意志的一个最反动、最厌恶现代潮流的邦”。它的生产方式的现代性与政治统治的家长式构成这个国家畸形特征。 然而屈辱和义愤是跟智慧与诗情相联系的。这个长期“没有祖国”的民族基因和备受压抑的生存环境赋予卡夫卡以“第三只眼睛”和“洞察圣灵的能力”,使他看到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危机,特别是那日盛一日的“异化”现象。在这现象里面他切实感受到的是连在自己家里都不例外的陌生感,无处不在的孤独感,毫无来由的恐惧感。于是,对于他,写作首先不是为了审美的需要,而是生存体验的表达,是生命燃烧的过程,是一种生存方式。这使他不知不觉地与存在哲学接上了缘,以致与存在哲学的鼻祖克尔恺郭尔不谋而合地“有如兄弟”。 卡夫卡虽然酷爱文学,酷爱写作,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职业,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当作家,并通过作家的荣誉获得什么升迁。他之所以执着于写作,完全是出于“内在的需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内心有个庞大的世界”,不通过写作的管道把它引发出来,它就要“撕裂”了!因此他不是先学好了什么“写作理论”或“写作技巧”才开始写作,而是忠实记录他对存在的真切体验。显然,按照传统的文学观念,它是不合乎文学规范的,是属于“非文学”范畴的。难怪,在他进人文学经典以后,人们在回顾他的道路时,说他是“从文学外走来的”。因此卡夫卡很清楚,他的这种“旁门左道”是不可能得到文学界的承认的,作家的桂冠跟他是无缘的。然而,这个德意志文化培育出的犹太人,其内心有一种“不可摧毁的东西”。他坚信自己的文学天赋、表达能力和写作方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尽可能排除亲朋好友的干扰,不顾健康的威胁,甚至最后放弃了成婚的愿望,坚持在孤寂的环境中进行写作,即使在当时的不治之症——肺结核——的步步进逼之下,也不后退半步。虽然死神至少夺走了他三十年的寿命(他死于1924年,41岁)!但“从文学外”稳步地走到了文学内,带着崭新的“真实观”,让人们豁然开朗:“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他留下的文学遗产,不仅“改变了德意志语言”,也改变了世界文学的固有观念,一路领着二十世纪的风骚,至今方兴未艾。 卡夫卡从年青时期起,对文学就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要求文学具有一种振聋发聩的震撼作用,让人读了仿佛额头上“被击了一猛掌”。这就对传统真实观提出了挑战。但他并不因此抛弃日常事物,他只是通过独特的视角,掀去被习俗眼光遮掩的覆盖层,发现日常事物内部的真实本质。人与人之间的亲亲热热本来是常见的现象,卡夫卡则用一个“假定性”的手法,将其置于一个特定的境遇里,来拷问他们之间关系的真实性。结果这种关系不是“亲热”,而是陌生。著名的《变形记》就是这样产生的。出于同样目的,卡夫卡也经常利用“梦”的题材。梦境事件不合逻辑,互不关联;场景或画面变幻莫测,这些容易破坏理性秩序和逻辑链条,从而阻止人们按习惯方法观察事物,迫使你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卡夫卡也往往用动物做题材。因为在他看来,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自身本真的东西丢失得越来越多,而这些东西在动物(主要是哺乳动物)身上却依然存在着。因此用动物作为人的代言者,更能表达事物的本质。因此他的《地洞》、《懂音乐的狗》等篇幅不短的小说让我们一读再读,思考不尽。卡夫卡的新视角多半源自他的“悖谬”思维,逻辑的自相矛盾或互相抵消是这种思维的特点。存在即虚无、努力即徒劳是他经常思考的核心。这方面的内容多见之于他的随笔和日记,但小说也不鲜见,如《中国长城建造时》、《在法的门前》等。 任何时代都有这样两类人,一类是跟着时代走的,这是绝大多数;一类是以自己的实践改变时代的,卡夫卡就属于后者。前面说过,卡夫卡不是掌握了现成的理论才开始写作的,而是写出他的“不规范”的作品后而导致其改变时代的。这就是说,他的作品不仅改变了现代人的话语方式,而且改变了现代人的书写艺术。在艺术上,卡夫卡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荒诞性。荒诞只是表象,是伪装,它包藏的是事物的真实内核。而因为荒诞,就引起你的好奇,因好奇又迫使你去思考,总想揭去这层伪装。这时“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被你发现了“荒里藏真”,一种你未曾想到的真实。卡夫卡的这一特点甚至引起不少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的注意。如法国的罗歇‘加洛蒂就从卡夫卡的这一现象中得到启悟,发现现实主义未必跟写实主义美学相联系,因而提出,在形式和风格上,现实主义是“无边”的。卢卡契甚至认为,卡夫卡属于“更高的现实主义家族”哩。这位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经常批判现代主义文学,但在卡夫卡那里他不得不手下留情,而且认为:“卡夫卡独一无二的艺术基础……是他描写客观世界和描写人物对这一客观世界的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既是暗示的,又有一种能引起愤怒的明了性。”不难理解,为什么文论家费歇尔认为,他从卡夫卡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刻骨铭心的真实”。 这种深层的愤怒情绪卡夫卡有时是通过譬喻或象征的手段使其“明了”的,同时又用幽默的色彩将它装饰起来,让它获得一种“患上了痛苦的欢乐”,一种“黑色幽默”的悲喜剧情趣。这是一门“含泪的笑”的艺术,它在卡夫卡那里的独特性是“悖谬”的逻辑游戏。悖谬,前面已提及,它是卡夫卡的思维方式。这原来是一个哲学概念,不少现代主义作家,尤其是有存在主义哲学背景的作家如克尔恺郭尔、穆齐尔、加缪、海勒、昆德拉等人也把它当做美学手段。卡夫卡更是如此。你看,在“法的门前”等了一辈子的那个“乡下人”,快到老死的时候,门警却对他说:“这门是专门为你而开的”——这能不叫人愤怒吗?因此加缪认为,要读懂卡夫卡,就得“清理”一下他的悖谬艺术。 卡夫卡艺术表现上的再一个突出的手段是怪诞。怪诞不同于荒诞。荒诞是绝对没有的事情,而怪诞则是一件事物的模样变形。它可以表现于主题的构思、情节的设置、形象的刻画、画面的夸张、字句的构造等。卡夫卡在创作上追求一种石破天惊的艺术效应,把怪诞当做“冰封心海中的一把破冰斧”,故他的叙事作品往往采用这一手法,而且几乎上述各种情形都涉及。如《变形记》、《在流刑营》、《乡村医生》、《绿龙的造访》、《一个上了年岁的单身汉》、《女歌手约瑟芬,或鼠众》等等。其中有的取得了极其成功的效果。难怪有的美学家如桑塔耶那认为,怪诞乃是一种“重新创造”。 卡夫卡生前还写有大量速记式的超短篇故事,或曰“小小说”,见之于他的所谓“八本八开本笔记簿”里。它们以生动、幽默的笔调记录一个个简短的故事,读来饶有兴味,被称为“逸事风格”。它在德国文学史上有过闪亮的一页,其主要代表者为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克莱斯特和赫贝尔。 卡夫卡创作的旺盛期(1912—1922)正值德、奥表现主义运动的高潮时期(1910—1920)。他的创作特征无疑与表现主义的美学思潮分不开。如对梦的热衷,对怪诞的偏好等。但他的创作的美学容量比表现主义要宽宏得多,有不少超越这一具体时代的东西,所以后来的超现实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和黑色幽默小说等都向他攀亲结缘。因此可以说卡夫卡不是属于哪个流派的,他是属于世纪的,属于时代的。 2006年孟秋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卡夫卡独一无二的艺术基础,并不是他发现了至今还没有出现过的形式上的表达方法,而是他描写客观世界和描写人物对这客观世界的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既是暗示的,又有一种能引起愤怒的明了性。 ——【匈牙利】盖奥尔格·卢卡契 如果我说出卡夫卡这个名字,人家会问我你说的是谁。如果我说他是奥地利人,犹太裔,现在是捷克人,大家对这个外乡佬会表示鄙夷。但如果我又说,他可能是这个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人家会将我当成一个无害的神经汉。 ——【阿根廷】博尔赫斯 表现主义作家中最有成就者而生活上最无成就者——弗兰茨·卡夫卡……的艺术与形式构成了德国表现主义献给世界的最佳礼物。 ——【德】瓦尔特·拉贝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