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各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进行高度浓缩,通过对各个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成果的介绍和评述,从中把握云南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社会、物质等成果。历史文化形态是一种历史过程的动态积淀,是为社会成员所共享的文化共生方式和区域现实人文状况的反映,它与特定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关系。
希望朋友能通过本书的描绘,伫立在古城间,淹没在亚热带丛林里,站在雪域高原上,触摸古老迷人的民族历史文化,爱上如同彩云般绚烂的云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云南民族审美文化漫步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蔡维琰 |
出版社 |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将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各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进行高度浓缩,通过对各个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成果的介绍和评述,从中把握云南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社会、物质等成果。历史文化形态是一种历史过程的动态积淀,是为社会成员所共享的文化共生方式和区域现实人文状况的反映,它与特定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关系。 希望朋友能通过本书的描绘,伫立在古城间,淹没在亚热带丛林里,站在雪域高原上,触摸古老迷人的民族历史文化,爱上如同彩云般绚烂的云南。 内容推荐 由于历史文化传承上的曲折历程,云南民族文化的构成成分极为复杂,它与云南各民族文化的遗风、中原汉文化的传人、东南海洋文化的浸润、中南半岛周边邻国文化的互渗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云南民族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兼容能力。本书将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各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进行高度浓缩,通过对各个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成果的介绍和评述,从中把握云南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社会、物质等成果。这种现实人文状况以隐性的系统而存在,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过程性和导向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走向。 目录 序 高原的云 高原的民族与文化 高原民族文化之美 多元和谐文化蕴涵的审美意识 高原民族历史文化之精髓——道路文化 审美观念的形态之美 远古的回音 云南高原远古人类的活动 沧源崖画萌动的审美信息 文明的曙光 古滇王国的青铜文化 青铜文化反映的民族审美意识 历史的涛声 中原“雅”文化的传人及碑刻文化 两汉时期的民族纺织品 外来道教与本地巫鬼教 云的华彩 南诏、大理时期云南民族文化的交流 南诏、大理的宗教文化 南诏、大理的雕刻、建筑文化 南诏、大理的音乐及绘画 氐羌文化之根与多元文化的大融合 近代的先兆 元、明、清时期云南民族社会文化 元、明、清时期云南民族建筑 元、明、清时期云南文学艺术 元、明、清时期云南茶文化 元、明、清时期云南民族节日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高原的民族文化,既有特殊的民族性,又有随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时代性。高原各民族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并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这就是云南高原文化的民族性。但同时,各民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融合,并以包容的态度接受了外来民族的文化。进行文化交流的结果,必然就产生了历史发展的时代性。高原民族文化之美,恰是通过具体的文化审美客体所反映出来的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一种时代的风尚、一种民族的习惯、一种社会的心理、一种集团的气质……它必然受制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的渗透和影响。因此,高原民族的文化必然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 当然,云南高原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却正是它在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范围内,融汇众多民族的文化为一体,而又长期保持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存在,形成了某种一体而又多元的博大恢弘的文化体系。从其内部的角度来说,中华文化历来有地域上的南北分野、东西之别,更多的还有那源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极其多样性与复杂性。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不同步性进程和多流向趋向是始终存在的,这种不同步性进程和多流向趋向的属性和特征,在云南高原的民族历史文化中表现尤为突出。 当代云南世居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这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和谐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仅见于史籍的,就有若干个民族名称。如西汉时期,被称为“西南夷”的民族,生活在云南境内的就有氐羌、百越、百濮等族群,各族群之中又有许多部落联盟。唐代又将云南高原各民族称为“乌蛮”和“白蛮”。他们的区别主要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差异及汉文化程度的深浅,而不同地区的“乌蛮”和“白蛮”,其族属也有所不同。这说明在历史上,云南高原很早就是多民族的居住区。 云南各民族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相互的关系也错综复杂,其称谓和居住地在历史上都有许多变化,均不同程度地经历过长期的相互渗透、重建组合和迁徙分化的过程。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文化,都有互不相同的文化发展背景和演进过程。因此,云南高原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可以说是一个结构复合、多元的形态,简单地说,就是多元差异性。但另一方面,这些多元差异的民族文化又不是完全分隔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互渗和相通之处。因此,多元差异中的相对包容性,也是云南民族文化的一大基本特征。 高原民族文化,广义上是指云南所有民族(包括汉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文化;狭义上是指世居民族所创造的文化。云南高原民族文化的多元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各民族都有自己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的文化形态。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各不相同的历史传统、生存环境和发展历程,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水平也很不一致,在语言、文字、宗教、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发展状况。同时,这种差异性还表现在,高原的大多数民族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迁徙流动、分化组合的变动过程:有些民族在历史上某个时期出现,但后来又消失了;有的被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去了;有的则与别的民族结合或接受另外一种文化而形成新的民族;而有的民族,在历史上较晚时期才进入云南。因此,高原民族的数量、规模、分布地点、称谓等,历史上都有一些变化:这就导致云南民族文化在时间上呈现出前后纵横相异、变化万千的历史演进图景。例如,秦汉时期,除了尚未进入云南的苗、瑶、藏、回、普米等民族外,高原上已生活着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各民族。属于氐羌族系的有焚、昆明、叟、摩挲等部族;属于百越系统的有滇越、僚、鸠僚、滇等民族;属于百濮族系的有闽濮、苞满等部族。他们是云南的主体民族,而这一时期进入云南的汉族则是少数民族。 唐宋时期,自两汉以来先后迁入云南的汉族基本上都融合到云南其他民族中去了,成为云南各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乌蛮”,也开始迅速分化:一是出现了一些新的民族,如和蛮、施蛮、顺蛮等,他们就是近代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大部分民族;二是内部支系的裂变,这些支系在共源的基础上,又依据不同的家族集团、地缘关系,构成同一民族中的众多支系(今天云南彝族中支系最多也最复杂的历史渊源也就在于此)。这一时期的“白蛮”,以原来的焚族为主体,大量吸收了汉族的成分和极少数“乌蛮”的民族成分,而重新组合成新的民族——白族。 元、明、清时期,云南近现代民族格局基本形成。蒙古族、回族、普米族在元时期进入云南高原;大量汉族明代进入云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起着主体民族的作用;满族在清代进入云南;苗族、瑶族也在元、明、清三代先后迁入云南。 无论是秦汉时期,还是唐、宋、元、明、清时期,云南少数民族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历史演变途径。因此,我们在研究云南高原民族历史文化时,必须考虑到民族文化的多元结构和相互差异性,以广阔的研究视野,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去进行研究。 此外,云南高原的民族文化并不是一盘毫无联系的散沙,在许多方面又同时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的相互联系和共性,表现出多元差异中的相对一致性。例如,一些民族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族源。同属于氐羌族系的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阿昌族、景颇族、拉祜族、怒族、独龙族、基诺族、普米族、藏族;同属于百越族系的有傣族、壮族、布依族、水族;同属于百濮族系的有佤族、德昂族、布朗族等;同属于苗瑶族系的有苗族、瑶族等。因此,云南民族文化作为整体的存在就具有一些共同的内在的特性。而这些民族能够在云南高原上共同创造出具有浓郁乡土性、内陆边缘性、自然和谐性、深厚包容性的独特文化。我们把它归结为这样一个特点:多元差异中的和谐涵容性。它最能体现高原民族文化之美。 和谐涵容性,是云南民族在历史进程和文化创造中呈现出的显著的审美特征之一,它昭示的其实是一种博大的境界,是一种文化与生命的境界。例如,云南滇西北处于著名的滇、川、藏大三角交汇之地,既是历史上重要的“茶马古道”,又是今天“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区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纳西、藏、彝、傈僳等多种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儒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种宗教在这里和平相处;汉、藏、白、纳西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独特的民族文化与绮丽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使这里成为人神共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块宝地,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充满和平、安宁与幸福的“世外桃源”。当然,它并非一个封闭的“世外桃源”,它是民族历史意识和审美意识文化意义上的载体。地域这个文化框架,使得高原民族在共同利益的基础和经济、政治关系之上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从而构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审美特征。P11-P13 序言 从小到大,作过各式各样的文章。幼儿园,奶声奶气地跟着老师练习看图说话;小学,咬着笔杆思量不得不交的周记;中学,偷偷在日记本里创作只与同桌分享的小说;大学,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地驾驭文字记录无敌的青葱岁月。现在,每天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拉丁字母间,用不是母语的德语苦熬出一篇篇论文,期待我白发苍苍的教授投来青睐的一瞥。可今天,却头一次犯难了。因为,要为妈妈的著作写一篇序。 古往今来,作序的多为名家、学者或尊长。所以,当妈妈轻描淡写地说,让我为她的书写篇序时,自己倒对这份别来的眷顾诚惶诚恐了。或许,在她眼里,我是读得懂她的女儿,是许多年来她伏案写作、严谨治学的一个小小见证。于是,握着这份最美的信任,唯愿短短的字里行间能道出我对妈妈的爱以及对这部作品的尊重。 到德国攻读学位后,常常为自己对云南历史文化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而感到汗颜。与教授聊天,或是跟朋友闲谈,总是采取迂回战术,自己熟悉的,描述得锦上添花;自己陌生的,心虚得避而不谈。似乎总能以忙碌为借口,把这堂作为一个云南人必修的文化历史课一而再、再而三地淡忘在角落。这次,写序的缘故,自己终于像个逃学被发现的孩子一样,作为“惩罚”,用妈妈的著作当教材,把那些曾经错过的,再一页页寻找回来。 慢慢的,“惩罚”成了一种享受,感觉自己并不是在读一本枯燥无味的教科书,倒像是在聆听一位睿智温婉的老师娓娓道出云南民族历史的沧海桑田和交错其中、充满诗意与韵味的文化之美。清晰的历史线条和清新的文字结构,把整个云南民族文化历史生动而完整地呈现出来,让我禁不住想朝着蓝天高呼:“高原的云,便是我故乡的云!” 离回德国的日子越来越近,要装进箱子里带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这本书,我会把它端放其中。带回去的,不仅仅是30万字的记录,还有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希望身边的朋友也能通过我对这本书的描绘,伫立在古城间,淹没在亚热带丛林里,站在雪域高原上,触摸古老迷人的民族历史文化,爱上如同彩云般绚烂的云南。当然,最最重要的,当我每次打开扉页,都会看到,妈妈在朝我微笑。 李然 2007年10月 后记 由于历史文化传承上的曲折历程,云南民族文化的构成成分极为复杂,它与云南各民族文化的遗风、中原汉文化的传人、东南海洋文化的浸润、中南半岛周边邻国文化的互渗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云南民族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兼容能力。 将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各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进行高度浓缩,目的是欲通过对各个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成果的介绍和评述,从中把握云南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社会、物质等成果。历史文化形态是一种历史过程的动态积淀,是为社会成员所共享的文化共生方式和区域现实人文状况的反映,它与特定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关系。这种现实人文状况以隐性的系统而存在,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过程性和导向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走向。 在历史进程中,云南各民族始终存在着一种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意识,因为以农业和畜牧为主的古代云南民族,认为美好的生活只有神化的自然才能给予,人们求助于自然,顺从于自然,目的是为了希望自然实现人的愿望。这里的人们始终关注着社会生活这张关系网的状况。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互助互爱、淳朴无间、和平共处的关系对幸福生活的获得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对于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各民族来说,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战争对任何人的生命与财产都是严重的摧残和损耗,在经济、商贸的交往中创建一种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生活和平宁静的发展模式和典范尤为重要。 这是一种充满诗意和审美追求的文化与生命的境界。 这是一种真正美学意义上的人学观。这种人学观的基本命题就是:人与物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自由,人与人建立在各有其主体性上的对话关系。从历史上看,这是很大的课题。在今天,它已具有国际意义。如果能够使人类智慧的成果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我们的心愿。 由于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课题,要将云南如此众多民族的文化形态和内涵进行准确把握和挖掘,并从中探求人们对美的追求规律,本书对此还未上升到理论概括的层次,但作为从事民族教育的工作者来说,研究并介绍云南民族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辉煌,则是学者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我认为,只有踏踏实实地了解自己生活地域上的文化,才能传播这个地域的民族文化,才能输出云南民族绚丽的文化。当然,不希望只是输出一种文化符号,而是力求输出文化的内涵。我真切地希望这可以成为人类心与心之间的一脉相通。 这本著作其实是在教学实践中的讲稿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成书的过程中作了较大的补充、调整和修订,题目也作了相应的变动。在大学教材中,很难找到一本合适的《云南民族文化史》教材。面对求知若渴的学子,我不敢有所懈怠,除了查阅大量的资料外,也作过田野调查等工作。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将主要参考文献列出,以示对前人辛勤劳动的尊重与谢忱。由于著作体例的限制,有些资料不能一一指出出处,在此诚挚地向有关论著的作者表示歉意和谢意。另外,也热忱希望专家学者给予指教。 蔡维琰 2007年7月于云南民族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