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世界文学名著青少年必读丛书”之一,由余秋雨教授专序推荐!
《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在这里,有温婉深情的狐仙鬼女,也有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鬼泼魔;有贪赃枉法的邪道鬼怪,也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不散英魂;有心怀鬼胎的伪善人,也有知恩图报的异类……他们无不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人情与鬼蜮,善良与邪恶,美与丑,在这里呈现交织。他们是那样的神秘,又是那样的不可思议。然而,在这个幻想世界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演绎的每一个情节,无不是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的再现。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才能,把鬼怪狐仙的命运,诠释得那样神采飞扬、那样美艳哀婉,令人感到无比的新鲜、无比的惊讶,而又是无比的拍案叫绝!
《聊斋志异》是清代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也是蒲松龄一生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故事新奇。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品的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小说内容大致可分为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无情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黑暗。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阿宝》《梅女》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崂山道士》等。《崂山道士》通过王七到崂山学道。不想吃苦就想得到。法术”,结果栽了跟头,讽刺了投机取巧的人。含有深刻意义。《聊斋志异》的倾向是进步的。当然也夹杂着许多的封建糟粕。如宣扬佛道迷信思想和宿命论的思想。
第1章 崂山道士
县城里有个姓王的年轻人,排行第七。他家很有钱,用不着干活儿。于是,他整天除了吃饭睡觉,无事可做,便异想天开,想学仙法,当神仙,盼望能够长生不老。
王七听说东海边有座崂山,终年云雾缭绕,人迹罕至,连鸟儿也飞不到山顶上。传说在这座山的最高处,住着得道的神仙。
王七下定决心要学仙法,即使学不到,骗也要骗点儿东西回来。他告别妻子,背上行囊,上山拜师学艺去了。
经过重重艰险。王七终于爬上了高耸人云的峰顶。仔细一看,丛林深处,有一座古朴的道观,也不知已修建多少年了。道观门口百花争艳,后面竹林竞幽,一道清冽的山溪顺流而下,王七看得出了神。他敲门进观去,瞧见一个老道士坐在蒲团上,神采飞扬,目光炯然,根根银发直垂肩上。
王七不由得肃然起敬,跟老道士攀谈起来。老道士话虽然不多,却句句发人深思,玄妙难懂。王七听得很高兴,认为老道士就是得道的神仙,于是,跪下磕头,请老道士收他为徒。老道士看了他几眼,说:“做我的徒弟很辛苦,恐怕你这样养尊处优的人吃不了这样的苦吧?”
王七连忙说:“为了学到仙法,再多的苦我也能吃。”于是老道士收了王七做徒弟,让他与其他几个徒弟住在一块儿。
第二天,东方刚露出一丝阳光,老道士就叫醒王七,给他一把斧子,让他跟随大家一起去树林里砍柴。王七一心要学老道士的仙术,二话没说,扛着斧子就上路了。在树林里砍了一天的柴,到了傍晚才回来休息。
这样过了一个多月,王七发现自己的手上、脚上都磨出了许多水泡,腰酸背痛,连腿也抬不起了。心想,本来是来学仙法的,却每天都去砍柴,这么砍下去,到什么时候才砍得完啊?在家的话,哪里会受这么多苦呢?
王七思想开始动摇了,成天想着回家,砍柴也就无精打采。
这天晚上,王七和大家一块儿砍柴回来,愁眉苦脸地去拜见师傅,却见老道士与两位朋友正在喝酒。王七恨不得自己也上去喝两口。
天色渐暗,屋里还没有点灯。老道士取出一张白纸,剪出一个像镜子一样的圆形,把它粘在墙壁上。顿时,白纸变成了一轮明月,照得满屋子如同白天一般,连身上的毫毛也可以毫无差错地分辨出来。
徒弟们都觉得不可思议,纷纷跑到屋子里来,瞧瞧师傅的仙法。有位客人见了,喝了一口酒,说:“今天有这么好的月色,我们可不能三个人喝酒,让大家一起来尝尝这酒的味道吧。”说完,他拿起桌上的酒壶,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去拿个杯子来,我请大家喝酒。”
王七心想,一壶酒,最多二、三个人就喝完了,而我们有七、八个人,怎么够分呢?
徒弟们都找来了杯子,争先恐后地斟酒,唯恐酒壶没酒了。可奇怪的是,不管大家喝了多少酒,打开酒壶一看,竟还是满满的。王七心里暗暗称奇。
接着,另一位客人说:“既然有这么皎洁的月光,我们大家光坐着喝酒且不是太寂寞了?不如请嫦娥仙姑来给我们跳舞吧。”
说着,他拿起一支筷子,轻轻地向明月掷去。果然,从月光中飞出一个身姿轻盈的仙女,初时不到一尺长,落地时却和普通人一样高了。
仙女长长的黑发、细细的腰肢、闪闪发光的衣袍,正如月宫中的嫦娥。只见她翩翩起舞,笑容满面,摆动着宽大的双袖。她一边跳舞,一边唱起了婉转的歌儿。
……唱完动听的歌曲,嫦娥盘旋身子,越舞越高,一下子跃到桌上。大家都惊讶地注视着她,可嫦娥顿时又变回到刚才的那根筷子。老道士和两位客人哈哈大笑。一位客人说:“今天晚上玩得很开心,酒也喝够了,我们可不可以到月宫里再喝上两杯呢?” 于是,桌子、椅子,连同老道士和两位客人都缓缓地飘到了墙上的月亮中。徒弟们围成一圈凑上去看,只见他们三人已坐在月宫中的那棵桂花树下,兴高采烈地相互敬酒呢。
晶莹剔透的月光下,连他们三人的头发和胡须都能一一看清楚,就像人影子在一面大镜子里面。过了一会儿,月色渐渐暗淡了下来,终于,屋子里一团漆黑,什么东西都看不到了。一个徒弟点了一支蜡烛进来,大家这才看见老道士独自坐在椅子上,两位客人已经不见了。桌子上还残留着一些剩酒剩饭和瓜皮果核:而墙壁上的那轮明月,不知什么时候又变成一张圆形的镜子了。
老道士睁开眼睛,问道:“大家今天都喝够了吗?”
徒弟们说:“够了,够了。”
“那么,大家早点休息去吧,免得耽误了明天砍柴。”大家答应着,纷纷回到房间里睡觉去了。
王七亲眼目睹了老道士的仙法,心里对神仙生活向往极了,盼望着能学到些师傅的手段,因此渐渐打消了回家的念头。
时间过得很快,自从王七经历了那个神奇的夜晚,又是一个月过去了。
P1-4
《聊斋志异》是清代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也是蒲松龄一生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故事新奇,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品的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小说内容大致可分为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无情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黑暗,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阿宝》《梅女》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崂山道士》等。《崂山道士》通过王七到崂山学道,不想吃苦就想得到”法术”,结果栽了跟头,讽刺了投机取巧的人,含有深刻意义。《聊斋志异》的倾向是进步的,当然也夹杂着许多的封建糟粕,如宣扬佛道迷信思想和宿命论的思想。
《聊斋志异》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将古代小说中“志怪”“传奇”和“人情”融为一体,吸收了古代白话小说的长处,形成了独特的简洁而优雅的文言风格。艺术造诣在历代文言小说之上。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最高峰。它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全书充满丰富的想象力,且具极强的社会批判性。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它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而生动。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他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怀才不遇,72岁时才补了一个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他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才创作出了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一问世就很快风靡世间,三百年来经久不衰。在我国古典小说里,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像《聊斋志异》这样,古今皆热。雅俗共赏,老少都爱。近两百年来,许多艺术门类从《聊斋志异》汲取艺术营养,《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成为曲艺、戏曲、电影、电视等众多艺术的表现热点。本作品则从《聊斋志异=》中选取了16个故事,并作了一定的艺术加工,语言生动,情节曲折离奇。让读者在生动的叙述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
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一书有传世抄本,今见到最早的抄本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铸雪斋抄本,15年后有湖南王氏刻本和浙江赵氏刻本,共收有431篇。1949年后在东北发现了蒲松龄的上半部手稿共4卷237篇。今收录最全的《聊斋志异》本是中华书局于1962年出版的会校会注会评本,共收有491篇,可说是最为完整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