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假如鲁迅活到今天(陈漱渝讲鲁迅)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漱渝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鲁迅研究界知名专家陈漱渝有关鲁迅演讲词的首次结集,这其中有些史料和发现是作者多年发掘和研究的成果,第一次披露;有些演讲内容和观点,结合大量的事例、数据和社会现实,很有现实意义,发人深省;有的演讲词还曾引起比较大且尖锐的论争风波。

其中收录的演讲词有《建国后鲁迅研究断想》、《鲁迅文化经典的当代命运》、《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鲁迅研究的两条路径》等。

内容推荐

本书系鲁迅研究界知名专家陈漱渝有关鲁迅演讲词的首次结集,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文笔犀利。其中,有些史料和发现是作者多年发掘和研究的成果,第一次披露;有些演讲内容和观点,结合大量的事例、数据和社会现实,很有现实意义,发人深省;有的演讲词还曾引起比较大且尖锐的论争风波。可以说,本书既有较高的史料、学理价值,也较为客观、通俗、具有可读性,是人们走近、认识真实的鲁迅,以及了解“鲁研”界发展演变和各种最新动态的生动读物。

目录

建国后鲁迅研究断想/1

由《收获》风波引发的思考/10

鲁迅其人及其人学思想/27

中国现代先进文化的活性传统/63

新时期以来关于鲁迅的若干次论争/75

当前鲁迅研究的热点问题/112

鲁迅研究要坚持正确的学术方向/131

鲁迅文化经典的当代命运/138

从新版《鲁迅全集》谈到鲁迅研究的现状/150

鲁迅研究的危机及其生长点/169

关于评价鲁迅的若干问题/185

假如鲁迅活到今天/199

鲁迅的多重意义/218

鲁迅与上海城市文化断想/232

鲁迅·胡适·周作人/242

鲁迅精神与21世纪/263

鲁迅的人学与池田大作的人学/273

鲁迅:中国的伏尔泰/278

鲁迅、周作人之比较/282

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285

撒播鲁迅精神的种子/291

杂谈“五四”时期的“思想自由”/297

关于“左联”的随想/302

他的事业属于人类/308

鲁迅的恒常价值/312

鲁迅与书画摄影艺术/316

东亚的精神之父/321

鲁迅研究的两条路径/324

后记: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327

试读章节

到上海去以后,鲁迅喜欢走路,而且走路的姿态非常性格化,是一往无前的姿态,很少左顾右盼,更很少回头观望。这一生活细节被冯雪峰写到他的《回忆鲁迅》这本书里去了。偶尔改善生活也有雇出租车到江湾看电影兜风的时候。看完电影回来以后就再也舍不得搭车了。他家里人很多,还有他弟弟,弟媳,弟弟家的孩子。他就让妇女孩子搭车回去,自己坐在马路边上等电车。像这样的细节给女作家萧红留下的印象很深。

鲁迅既然是一个人,当然也会有他的喜怒哀乐。他认为人生最有趣的事情,就是跟朋友聊天。他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跟敌人战斗要穿盔甲,可是跟朋友聊天可以赤膊,无所不谈,坦诚相见”。鲁迅小时候想,是不是当皇帝很舒服?当皇帝多风光啊!后来到北京一看,皇宫的建筑那么刻板。他设想皇帝上朝的时候,金口一开,底下群臣叩首,Yes,Yes,Yes。他觉得人活到这个份上,听不到不同意见,太没有意思。他不高兴的时候沉默不语,好像得了一场大病。有一天,他的夫人许广平发现鲁迅失踪了,让儿子去找,结果儿子也找不着了,许广平更着急了。后来在阳台上发现父子二人,并排而卧。因为鲁迅不高兴,就一个人躺在阳台上,海婴找到爸爸以后,也乖乖地躺到爸爸身边去了。两人这么躺着,让许广平又生气又心疼。鲁迅不高兴就沉默,非常可怕的沉默。他有他的喜,也有他的怒。

在动物和昆虫当中,有几样鲁迅非常厌恶的东西,比如白蚁、蟑螂、苍蝇、蚊子、猫。他为什么讨厌白蚁呢?因为他看到白蚁就联想到我们生活当中一些自私自利之徒。白蚂蚁不是啃木头吗?一路吃过去,留下的是一条排泄的粪。贪官胡长清之流就是蛀虫,给后代留下的是一条粪。为什么他还讨厌蟑螂呢?因为鲁迅特别喜欢看书,嗜书如命。蟑螂在书上拉点粪便,就把书给毁了。他为什么讨厌苍蝇呢?因为他觉得苍蝇在无论多么洁净的东西上都要留下一堆蝇屎。我感到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故意糟蹋先贤的人也有点像苍蝇,越是纯洁越是美好的东西,它越要在上面拉点屎。在中国消灭苍蝇是非常艰难的。鲁迅有一年经过河南,看见一个小孩躺在路边,脸上叮着五六个苍蝇,他仍旧安然入睡。所以鲁迅当时说了一句俏皮话:与其在中国提倡消灭苍蝇,不如提倡一种有五六只苍蝇叮在脸上还能纹丝不动的涵养。

他为什么讨厌蚊子呢?因为蚊子吸血,跟跳蚤不同。跳蚤吸血是咬一口就走,可是蚊子总是喜欢先发一通议论,好像在说,你的血该我喝,我喝你血有理。鲁迅由此想起了生活当中有一些掠夺者、剥削者,都是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跟蚊子一样。鲁迅特别讨厌猫,他有仇猫的情结。我这样讲不是希望大家把家里的猫都宰了,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伟人的好恶并不都是楷模。有人在《北京晚报》写文章,说鲁迅喜欢打麻将。我就说你爱打就打,不爱打就别打,不要跟鲁迅扯在一起。这是你个人的事情。鲁迅不喜欢搓麻将,但并不排除我们可以把搓麻将作为一种娱乐。鲁迅为什么会仇猫?因为他小时候养隐鼠。他研墨写字时,那小隐鼠就爬到毛笔的杆头上,挺好玩的。后来不见了,为什么呢?被猫吃了。到上海养鱼,早上起来鱼缸里的鱼少了几条,原来被猫叼了。有一天许广平晚上从外边回来,看到家里黑着灯,可是里边噼啪一阵乱响,她以为进了小偷或是强盗在打劫呢。后来推门进去一看,是鲁迅光着脚在打猫,把猫打得是东奔西窜。鲁迅仇猫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鲁迅喜欢夜问工作,可是猫每年春季到了晚上就要号叫,叫得他心里发毛。号叫就是发情。鲁迅认为,谈恋爱是个人的事情,是隐私,不必大肆张扬。鲁迅由此想到,有人结婚时大发请帖,四处请客,这些人有点像猫。当然,鲁迅也有他的七情六欲,特别是爱情,他并不是不配爱的人。

1906年,鲁迅25岁那年,他接到一份电报:“母病速归”,就从东京赶回绍兴。原来他妈妈听了一个谣传,说他娶了一个日本太太,带着孩子在日本东京的神田散步,所以就把他骗回来。绍兴有一个姓朱的姑娘,叫朱安,比鲁迅大三岁。订婚的时候鲁迅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希望朱安放足,不要裹成三寸金莲,因为鲁迅是新派人物,当时是维新运动以后;另外他希望朱安能够识字。鲁迅从小丧父,他不大愿意伤母亲的心。他经常出门在外,母亲身边也应该有一个贴心的人侍奉。结果结婚那天,吹吹打打,新娘子的花轿抬到了周家台门。轿子还没有落地,一双小绣鞋就从轿子里掉下来了,因为朱安想让鲁迅高兴,穿的鞋还比脚大,结果还没有下轿,鞋子就掉下来了。她根本就没有放足。鲁迅的妈妈都放足了,另外也自学文化。朱安有一次给鲁迅写信,鲁迅日记上写了几个字,“得妇书,其言甚谬”,说明双方没法沟通。夫妻之间不是动物似的苟合,总是要有些心灵的交流,所以鲁迅完婚以后三天就返回东京,从此跟朱安一直分居,以礼相待。为什么不离婚呢?离婚就等于休妻。如果当时把绍兴的一个乡下妇女给休了,那等于断了她的生路,活都活不下去了。鲁迅在生活上对朱安照顾得很周到,感情上没有交流,所以他反复跟朋友讲,朱安是她母亲送给他的一件礼物,至于什么是爱情他是不知道的。在婚后20年中,鲁迅过着古寺僧人般的生活。一直到1924年,许广平才闯入了他的生活。

鲁迅和许广平是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结识的。当时鲁迅在女师大讲授中国小说史和文艺理论,教室前排有一个女学生老爱举手提问,后来又写信向鲁迅倾诉人生苦闷,她就是许广平。许广平对鲁迅采取的是主动进攻姿态,而鲁迅却一直退缩,认为他“不配爱”:一、他比许广平年长18岁;二、有一位形式上的太太;三、受北洋军阀政府迫害,生活上不安定,鲁迅唯恐辱没了对方。然而许广平崇仰鲁迅的人格、学识,认为她跟鲁迅有反抗旧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许广平一生下来,就把一泡尿撒在妈妈的肚皮上,根据迷信说法这是不吉利的事情,所以妈妈不怎么喜欢她。有一次,她的父亲喝醉了,把许广平许配给了一个姓马的劣绅家。她长大以后,知道马家少爷是个纨绔子弟,于是在哥哥的帮助下——哥哥可能变卖了家里的几件古董——逃到天津上学,从天津女师毕业之后考入北京女高师。她在北京遇到表弟李小辉,两人非常要好。突然有一天,许广平得了猩红热,他表弟来看她,给她送藏青果消炎。她病好了,去回看表弟,她表弟却已经死了。因为他从许广平这儿传染了猩红热。表姐好了,他却死了。这件事给许广平内心的创伤是很深的。她说,以后每逢李小辉的忌日,她就感觉到内心的刺痛,好像一个关节炎患者遇到了冬天一样。P33-35

后记

由于友人房向东穿针引线,这部讲演集得以公开出版,为我留下了又一道人生轨迹。对于房君的深情厚谊,我表示真诚的感激!

记得入小学不久,母亲就让我参加讲演比赛。我清晰地记得讲题是《国父的精神》,说孙中山先生从海外归来,拎着一只大皮箱,革命党人关切地询问他从华侨那里募集了多少经费。中山先生笑答,他一分钱也没募到,带回的只有革命精神。这个故事当时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全场听众。后来读鲁迅的书,才知道孙先生因为缺乏经费,没有党军,所以奔波一世,被军阀赶来赶去。物质和精神原本是不能分割、缺一不可的呵!

说起鲁迅,不禁使我想起自己研读鲁迅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又是跟讲演紧密相连。那是“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小学都在“复课闹革命”,但实际上“革命”在延续,比如“学黄帅,反击右倾翻案风”,“读书’’却远远没有进入状态,学生的革命热情主要用于砸玻璃、撬地板、给老师写大字报,哪里还有认真听课的兴趣?于是学校想出了一个对策,叫“走出去,请进来”——让学生走到社会大课堂去接受教育,把工农兵请到小课堂来占领阵地。可惜并没有那么多工农兵有本事来占领讲台,社会上也没有那么大的空间能容纳一群政治上被误导的毛孩子来胡闹。于是学校又想出了一个变通办法,就是校与校之间互派老师讲大课。我当时所在的鲁迅中学先把红卫兵拉到北京西城师范,请该校老师讲述共青团史。作为对等条件,是该校要求把他们的红卫兵拉到鲁迅中学,由我校教师讲“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因为鲁迅中学所在地是鲁迅曾经任教的女师大原址,鲁迅曾在这里教过三年书。出乎预料,这个光荣任务最终落到了我这个语文教师身上;更出乎意外,这次讲座竞受到了学生超乎寻常的欢迎。

回想起来,这个讲座之所以受到欢迎也不奇怪,因为其内容不但有一定的知识性,而且有一定的趣味性,在当时那种强制灌输政治教条的岁月中就成了一种近乎另类的声音。听众是热情的义务广告员,一传十,十传百,于是请我讲演的学校越来越多,听众从一年级小学生到清华大学的工农兵学员,再到很多工厂的青工。一些著名文化人也闻讯到鲁迅中学参观,如袁鹰、李希凡、姜德明、林辰、徐刚、戈宝权、薛绥之……当时没有《百家讲坛》,我不可能取得今天“名嘴”所获得的双重效应,但我后来将这次讲演整理成文,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成为我的第一本鲁研著作,也成为我踏人鲁研界的第一块敲门砖。

到鲁迅研究室工作之后就靠笔耕谋生了,动嘴的时候微乎其微。循“用进废退”规律,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越来越笨拙,再加上脑神经时出障碍,经常发生思维中断,于是更怯于讲演。然而的确是出于工作需要,或者是难却邀请方面的盛情,这四分之一世纪当中我还是耍了不少嘴皮子。只不过大多数讲演随风而逝,未留痕迹。现将侥幸留下的部分讲词整理出来,按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其中包括我对鲁迅其人的认识,也包括我对鲁迅思想和创作的理解,作为鲁研界一名老兵的一家之言,不敢自以为是。讲演内容常涉及鲁研界历年来的论争。对这些论争动态发表看法,原本是鲁迅研究室成立之初上级规定的任务之一。如果我处于另一个工作环境,也许会少一些介入的机会和热情。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既然发表过这方面的言论,如今也无法收回,只能记录在案,接受读者和时间的检验。

第二部分。这是一组在法国、韩国、日本等地的讲演。

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收录的主要是我主持鲁迅研究室工作和担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期问的发言。自以为有一些学术性和针对性,并不是空话、套话,故敝帚自珍,一并收入此书,作为我学术活动的记录,相信对读者也多少有一些参考价值。

在这本集子中,需要特别提及的有两篇:一篇题为《假如鲁迅活到今天》,另一篇题为《鲁迅研究的两条路径》。前一篇是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讲演,后来在境内外遭到了一场长达两年的“围剿”,我因此也被有些人定位为说大话,说空话,除了“三个代表学得好”之外一无可取的御用文人。现在我没有为自己辩诬的平台,只能一字不易地将原文刊出,听凭今天和今后的读者继续裁决。后一篇是在鲁迅博物馆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的即兴发言,后来也被人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宣布为美化“四人帮”的言论。跟前篇一样,这次发言也有全程录音录像。我特请一位与论争毫不相干的年轻人据实整理,也听凭今天跟今后的读者裁决。

在这两场风波中,我受到的伤害是局外人所难以体会的。可以如实地说,迄今为止,我一生中所受到的最大打击有两次:一次是“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的政治迫害,另一次就是近年来所受到的“围剿”。在精神难以支撑的境遇中,常在我耳边响起的就是《水手》这首歌中老水手的励志格言:“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这其实也就是鲁迅对柔石的告诫:“人应该学一只象。第一,皮要厚,流点血,刺激一下,也不要紧。第二,我们强韧地慢慢地走去。”(《鲁迅研究资料》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出版)

我在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无意中瞥见案头有一本《蒲宁回忆录》。蒲宁是20世纪俄罗斯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写诗,写散文,主要写小说。他的作品不仅描绘了俄罗斯没落的贵族生活和腐朽的宗法社会,而且批判了西方社会,表现出反殖民主义思想,因为他的创作成就,于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评价作家时却只用单一的政治尺度:凡赞成、甚至不明确反对十月革命的作家他都视为敌人,即使对方艺术上有其成就,甚至对他的创作产生过起死回生作用的友人——如高尔基。这不禁使我想起我之所以受到批判的一句关键性的话:“假如鲁迅活着,看到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一定会为之欢欣鼓舞。”能不能不顾全文,单凭掐头去尾的一句话,就说我说的不是人话,是在对现实进行无节制的歌颂呢?是不是肯定了改革开放的成就就应该被羞辱、被鸣鼓而攻之呢?蒲宁的传记作者阿·巴博列科说:“作家的观点不是政治活动家的观点,这里有另一种尺度。”我感到,这位传记作家的胸襟,似乎比和谐社会中的一些评说人要宽阔一些。须知,政治风云和个人恩怨并不容易永存,而将来能够较为长远留存的毕竟是学术、艺术和人性。

最后还想说明的是,本书收录的讲演词风格有两类:一是近乎原汁原味的讲演,如《鲁迅其人及其人学思想》、《新时期关于鲁迅的若干论争》;另一类是近乎照本宣科的讲演。第一类讲词即兴发挥较多,比较活泼,有现场气氛,但在遣词造句方面难免有失严谨;第二类接近文字稿,不过跟一般的学术论文相比,毕竟还是要通俗一点。我想,其他人的讲演,大体也可分为这样两种类型。由于所收诸篇内容偶有重复,故编辑此书时作了少量删节,但观点未作任何改动,没有以今天的水平来提升当年的水平;尤其是引发争议的两篇,一字一句都未敢变动,以尊重历史原貌。

2007年7月25日,于北京西城与海淀的边界线

书评(媒体评论)

不论当代人对鲁迅作了多么高的评价,未来的历史家对鲁迅的评价将比今人高得多。

——何满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