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在学术研究和严肃的论著之外,随着遐想和感悟所写下的随笔集,在风格、手法、形式和语言上充分多样,在感性的文字中透出理性的思考,内容分为着眼成翳、览史稗谭、书林穿行、藤下漫谈和随风周行五大辑。捧读本书就仿佛在作者带领下,穿透历史的帷幕,重新让遗迹和文物复活,重新想像和经历过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无风周行(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葛兆光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在学术研究和严肃的论著之外,随着遐想和感悟所写下的随笔集,在风格、手法、形式和语言上充分多样,在感性的文字中透出理性的思考,内容分为着眼成翳、览史稗谭、书林穿行、藤下漫谈和随风周行五大辑。捧读本书就仿佛在作者带领下,穿透历史的帷幕,重新让遗迹和文物复活,重新想像和经历过去。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包括五部分:“着眼成翳”为作者对当今时代种种社会现象的思索,从潘金莲一绺头发所包含的生命信息揭示克隆技术背后隐含的哲理,从人类基因图谱猜想它对人类未来历史的影响;“览史稗谭”是作者在文献史料中披沙拣金的搜索之余的随笔与杂感;“书林穿行”是作者的书边杂谈;“藤下漫谈”写的是作者眼见耳闻的琐事;“随风周行”选摘了作者的部分日记,记录的是他在中国台湾、西安,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地行走的所见所闻。 目录 小引 第一辑 着眼成翳 没有时间到后台卸装 未来空心读书人? 关于克隆的臆想 关于人类基因图谱的胡思乱想 关于减肥或瘦身的佛说 这yahoo不是那雅虎 岂能全然无畏 日再旦 旧日心情依旧在? 官大未必便多识 公共澡堂的历史 埴埏何以为乐 凭什么歧视? 当时髦入了词典 新“关公战秦琼” 第二辑 览史稗谭 垂衣而治 谁能相信盟誓? 凭什么瞧不起古人? 无徵古史寄幽思 化石千层下 久不梦周公 在上博看刚卯随想 饮酒中的思想史 马可和雅各的传说 必也正名 国名犹人名也 我们是否曾经很野蛮? 夜聚晓散 欢喜佛杂谭 把征袍换了袈裟 孰能通其微? 世事如棋 淡出鸟来 无端自大为哪般? 顺治皇帝的出家传说 从“夷”到“洋” 晚清人看自由 旧地名中的历史回忆 试题中折射的历史 《子见南子》的风波 变的与不变的 第三辑 书林穿行 “宰予昼寝”与“空空如也” 钮麂心事凭谁知? 读《焦氏易林》随想 指南与手册的意义 竹来眼里还是眼到竹边? 重读睢景臣 皇帝的仪仗 无奈才卖书 作为隐喻的COPY和SCAN 闭着眼睛想像异邦 非典围城中读疾病史论著 丹田之气 气分清浊 合和草及其解法 古代人的和合秘诀 漫卷史书背后看 何物碧血剑? 格西洋知识之义 晚清人学英文的心情 第四辑 藤下漫谈 当文学遭遇历史 唐诗说梦录 听邓丽君唱宋词 一个话题千年传 不同的汉语? 新风气与旧文体 清代官方文书中的白话 暴虐的语言 符咒印同源说 通事不易 偏旁与偏见 另类艺术 第五辑 随风周行 茶未绿时访龙井(二○○二年三月十五日) 魂魄望乡终不归(二○○二年四月三日) 汉唐时,这是笼罩华夏的长安(二○○三年三月八日) 盩厔行记:楼观·大秦寺·金可记仙(二○○三年三月九日) 花莲纪行(二○○三年十月十六日) 随喜佛光山(二○○三年十月二十六日) 在台北过新年(二○○四年一月一日) 明神神社·汤岛圣殿·尼古拉斯堂(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横山旧居和岩崎家邸(二○○五年一月二十一目) 东海线上的风景(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在台北电视上看金庸(二○○五年九月二十二日) 阿里山观日出(二○○五年十二月二日) 天帝教镭力阿道场随想(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中台禅寺与合欢山巅(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九二一地震中心(二○○五年十二月三十目) 试读章节 公共澡堂的历史 最近抽空看了一部很有名的大陆电影《洗澡》,说的是北京被渐次拆除的公共浴室也就是澡堂里发生的故事,让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和朋友“赤诚相见”的情景,那个时候北京的澡堂很多,价钱也便宜,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总是在里面“泡澡”,说“泡”,不止说的是身子浸在热水里,也含有时间耗在澡堂里的意思,老北京人的习惯,泡完了身子泡时间,还泡一壶茶,裹着毛巾慢慢地聊天,打发着被子女冷落的时间,回忆着往昔的故事和故人。 说起来,那茶也就是“高沫”罢,花茶的沫子,最便宜的那种,泡到连沫也没有了茶味,泡到连老话也说尽了的时候。不过,现在这种澡堂越来越少了,改了叫洗浴中心,也改了过去的价钱和章程,引进了桑拿,取消了大池,连洗澡的人也换了,《洗澡》这部电影就多少有一些怀旧的意思。倒是日本还有很多,京都的公共澡堂实在是好,干净而且舒服,不过那里主要是洗澡,洗的时候有种种规矩,先要在旁边的水龙头那里洗去污垢,用完胰子,冲掉泡沫,然后才可以入池去泡,洗的时候大家默不作声,没有人大叫大嚷像《洗澡》中那种在里面大唱歌曲的事情,洗完了以后就得走人,没有卧榻给人闲聊耗时间,洗澡就是洗澡,洗本身是一种乐。似乎不同的澡堂体现着不同的习惯,洗澡之外还有很多意味,澡堂充当着不同的领域,有时候,它也传播小道消息、议论各种隐私,甚至也是议论政治和讨论思想的场合,充当了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 前两天,和台北的朋友邢义田教授谈起他的大作《古代罗马的公共澡堂》,这篇有意思的论文里面说到,古代罗马人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自宅的浴室或公共澡堂中,连皇帝都为了表示亲民而与小民赤诚相见,“因衣著而来的尊卑等级,片刻间化为乌有”。现在,连女性内衣都成了历史研究的课题,却可惜还没有人写一部关于公共澡堂的比较史。 埴埏何以为乐 附近有一个新开的陶艺馆,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馆名“陶艺”,那就不是真的制作,而是去体验乐趣,于是本来实用的技术就成了高雅的艺术。仿佛满街的茶艺馆,茶而成了艺,便成为表演,在种种乔獐作智的延宕和规矩中,“茶”已经是次要的事情,“喝”也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鸠占鹊巢的是“艺”,俗人如我总不耐烦这套,喝茶就喝茶,直奔主题便是。 看到制陶,不由得想起做瓦,做瓦也算是传统技艺,来源是很早的,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陶埏第七》记载制瓦方法,说“先以圆桶为模骨,外画四条界”,然后“用铁线弦弓”划泥一片,“似揭纸而起,周包圆桶之上”等等,与我当年在农村的做法并无不同,只是他在说到原料时,只是说“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没有说到对于真正的制瓦者来说,踩泥使熟才是最苦的事情,因为要牵了硕大的水牛一圈一圈地踩,足陷泥中,泥越粘拔脚越难,特别是还得小心翼翼,大水牛一翘尾巴,就要奋不顾身急急地用畚箕去接牛粪,否则牛粪入泥泥便不粘,不粘在割泥片时就会断开。也没有说到泥片包在瓦桶上的时候,还要用力和水拍打使熟,并不是包上就成,而拍打用力也是很累的,不像艺术那么轻巧。至于书后所画的做瓦图像,倒让我想起当年披星戴月在一个小平坝上牵牛踩泥、和水做瓦和砍柴烧窑的日子,尽管画中三人合作,而我只是一人。 说实在话,尽管在这种工艺中也是延续了千年以上的“艺”,但那时绝没有发思古之幽情的兴趣和躲开现代喧嚣求清静的闲情,那种浑身是水满脸沾泥的日子,绝不是如今笑盈盈乐呵呵在陶艺馆里玩泥巴,唯一刻骨铭心到如今的,只是透澈心脾的饿,因为农村人都知道,踩泥打瓦是极容易饿的活计,偏偏那时粮食远不够饱餐。把生产制作当作消闲娱乐,本来是一种想像的境界,大凡有钱有闲的时候,常常是有这种闲情逸致的,就像鱼肉过剩的时候要吃野菜,雕梁画栋看惯的时候要去农村,现在好多地方旅游都有所谓的“农家乐”,其实哪里是农村人的乐,分明是城里人在乐。P24-27 序言 这几年,对一些自觉是新史料原本是故纸堆的东西很着迷,于是,忙着阅读文献和考证史事,写一些被称为“学术”的专业论文,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来写散文随笔。“学术”原本是一个伤人的行当,不仅要用心用力到让人筋骨儿受损,也是一个打消人闲情逸致的活儿,搞得人理性暴长思绪僵硬,不止看不到那些能让人感动的事情,也写不出那些需要慢慢涵泳,还得一波三折的文字。 编这本《无风周行》,是因了朋友的督促。在电话里,朋友说,好几年没看你出版随笔集了,我估算着,你也该有一本了。听他的意思,这写随笔,也好像做建筑,可以按进度表施工。其实,写随笔并不看时间,甚至不看精力,却全看有没有心情。的确,前些年我陆续出版了《门外谈禅》、《考槃在涧》、《作壁上观》、《并不遥远的历史》、《在异乡听雨看云》五个集子,可这以后,因为忙着所谓“学术”,这几年确实没有写多少随笔。 被朋友督促不过,便回头翻检箧中,幸好,还算有些收获,因为前些年好几回在香港长住,人在异乡为远客,除了几次讲座,全不必管杂事,也没有那么多会议和应酬,常常无事翻看闲书,也常常和一些朋友到山间行走,心情放松之余,倒是写下了一些短文,加上在外写的日记中摘出些长长短短的文字,辑在一起,算是我第六个随笔集。用“无风周行”为题,没有特别的深意,只是觉得半生先是在黔,后而在京,终而在沪,或飘在东,时栖于西,有风御风而行,无风人也飘荡,就连思绪,也总是不能安定。 二○○七年二月十八日大年初一于沪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