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系列的六七十万文字,是曹聚仁的先生自1950年从上海去香港后的五六年当中最重要的写作。书中记录了他四十岁前后至五十岁前后的人生变化,记录了他从抗战到内战时期的采访经历和所见所闻,也记录了他在大时代巨变的惊涛骇浪中的彷徨、复杂心绪。要了解他,不能不细读他的“采访”。以时间划分,《采访外记》以抗日战争“八年生活为第一段落”,以中日战事为主线,兼及国共两党间的分合恩怨,应是1953年前后所写;接着的《采访二记》,写的是国共内战时期两条战线上的战事与和谈,兼及民主党派的活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采访外记采访二记/曹聚仁作品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曹聚仁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采访”系列的六七十万文字,是曹聚仁的先生自1950年从上海去香港后的五六年当中最重要的写作。书中记录了他四十岁前后至五十岁前后的人生变化,记录了他从抗战到内战时期的采访经历和所见所闻,也记录了他在大时代巨变的惊涛骇浪中的彷徨、复杂心绪。要了解他,不能不细读他的“采访”。以时间划分,《采访外记》以抗日战争“八年生活为第一段落”,以中日战事为主线,兼及国共两党间的分合恩怨,应是1953年前后所写;接着的《采访二记》,写的是国共内战时期两条战线上的战事与和谈,兼及民主党派的活动。 内容推荐 《采访外记》《采访二记》《采访三记》加上,《采访新记》,合起来就是曹聚仁先生的“采访”系列了。这次依据新加坡的创垦出版社地世纪50年代版本刊本,为大陆简体初版。 “采访”系列的六七十万文字,是曹聚仁的先生自1950年从上海去香港后的五六年当中最重要的写作。书中记录了他四十岁前后至五十岁前后的人生变化,记录了他从抗战到内战时期的采访经历和所见所闻,也记录了他在大时代巨变的惊涛骇浪中的彷徨、复杂心绪。要了解他,不能不细读他的“采访”。以时间划分,《采访外记》以抗日战争“八年生活为第一段落”,以中日战事为主线,兼及国共两党间的分合恩怨,应是1953年前后所写;接着的《采访二记》,写的是国共内战时期两条战线上的战事与和谈,兼及民主党派的活动。以“采访”作为书题,当然与新闻采访相关,是要留下一点“旧事陈迹”,给下一代的青年作参考。但综观全书,却有着回忆录的味道。他晚年正式写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时,就把《采访外记》中的一些内容和章节纳入其中。 目录 总序 采访外记 前记 读报微言 一、从事实到谣言,从谣言到事实 二、时事分析 三、读者的心理 四、新闻文艺论 战地八年 一、战场初旅 二、淞沪线上 三、火的洗礼 四、西南行 五、政圈里的疑团 六、赣南行住 七、下笔难 八、又一村 九、战场的侧面 十、乱离人语 十一、战场异闻录 十二、一些高鼻子的故事 十三、胜利前夕 十四、别页 十五、我的独白 采访二记 前记——与长女曹雷书 一、胜利之歌 二、风雨吴山又八年 三、望平街上一团糟 四、上海三月记 五、千头万绪从何说起 六、国共之间 七、民主同盟 八、政治协商会议 九、一九四六年的夏天 十、台湾行 十一、最后的调停 十二、秦淮河之冬 十三、“内战序幕” 十四、从制宪到行宪 十五、大时代的前夜 十六、《观察》的时代 十七、“溃败” 十八、“八一九”防线 十九、一叶知秋 二十、应变 廿一、平津变色 廿二、蒋介石下野 廿三、一国三公 廿四、动乱小镜头 廿五、三春去后群芳尽 廿六、“重庆号”传奇 廿七、和谈 廿八、南京的烦恼 廿九、上海之战 后记 曹景行 试读章节 各大学新闻系都有“时事分析”这一课目,同学们所要求的两件事:甲,谈谈时事,判断当前局势的演变;这是找寻事例以供参考。乙,讨论如何分析时事,评论各报“评论”、“新闻注解”、“编余漫笔”、“专论”的短长。一个新闻记者,在一般场合所碰到的问题,也和在课室的差不多;所不同者,一个“姑妄言之”的成分多,一个“姑妄听之”的意味浓而已。 我每一回进入教室,总不禁想起了张定璜先生的一篇拟答问(见《语丝》周刊)。他说起有一位贵族夫人去访问契诃夫(俄国大文学家),那时,俄土战争正剧,那夫人问契诃夫对这战事的结局如何判断?于是这位文学家,幽默地从军事装备谈到国民教育,又从国民教育谈到出核陈皮梅,那位夫人十分满意而退,还答应下回带糖果去看他。这当然是一段讽刺的话;可是,我生平所碰到的军事、外交、政治圈子中人物,都是玩的这一套手法。这套手法,叫做“豁外国拳”。——甲乙两人豁拳,甲问:“鼻子在哪里?”乙指眉毛说:“眉毛在这里。”甲又问:“耳朵在哪里?”乙便指自己的嘴唇,说:“嘴巴在那里。”这就行了。谈时事分析,最能使大家满意的,便是“豁外国拳”,说得头头是道,结果不着边际,这样,才可以皆大欢喜。 一着边际,那就不同了。抗战前期,在金华的《东南日报》,有一位写评论的W先生,他是失败主义者,对抗战前途表示悲观;欧战一起,法军崩溃了,他的国际评论,判断英国必然投降,德国必然胜利。正当其时,在上饶出版的《前线日报》,观点恰正相反,认为英国继续作战,德军可能失败,也一而再,再而三,见之于评论。判断谁正确谁错误?事后大都看明白了;但是《东南日报》的销路,并不因为判断错误而有丝毫的影响。说得明白一点,时事分析,在当时只要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行了;事过境迁,读者有了新的注意点,谁还管那些旧账。不幸而分析错误了,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军事的发展,有时连老毛奇将军都无法下肯定的断案,何况隔着一层的做新闻记者的我们呢! 最难下断语的,莫如评论各个评论的短长:在许多实例上,若干国际问题专家部在顶紧要的开头豁了边。有人断定苏德不会妥协之日,苏德互不侵犯的协定偏成立了;断定日本不敢发动战争之夕,太平洋战争却爆发了;为了日苏战争二周内发生而赌头的,输的却不认账了;这一类笑话,证明一个专家会和我们一样,碰到了困难,无从下断语的。有一晚,我参加了某处的宴会,席上的朋友盛赞桂林《大公报》的评论,还附加了许多传奇性的说法。我默不作声,悄悄地每人递与一张纸片,请他们费心把桂林《大公报》的评论题目和内容写一点。结果,那十多人之中,只有一位朋友写出了半个题目,其余连评论过什么都不知道。彼此乃大笑一场而散。这一小小的测验,证明了要论定各报评论的短长,也还是随人说短长的多,各人并无自己的确定观点!人类有其思想上的惰性,正如四体不勤一般,懒得动脑筋的;所以宣传容易收效,也容易中毒也! 每一事件的发展,包含着若干大小轻重明暗的因素;我们手边没有把握着充足的条件时,下判断是很困难的。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是那情势之几种可能的发展。以朝鲜战事来说,预言“美军被逐下海”和“共军全部瓦解”两极端的都已失败,只有“拖延下去”的看法是猜中了的。但是这场大战争,究竟如甲派所说的,就是朝鲜战场上消耗了美军实力,促成其最后的瓦解呢?或如乙派所说的,在朝鲜战场上消耗了中共实力,促成其内部分裂呢?或如某些人所说的,苏联要吸住美国的兵力在东方,利于在西方进行突击呢?还是正相反的,在东方打击了苏联,可以迫其在西方缩手呢?有时,甲方的预测,十分正确,有时却错得不成样儿;有时,乙方成了赛诸葛,料事如神,一旦倒了霉,简直不成话!大体说来,打了胜仗,就容易预断;一旦战场上情势不利,动笔的人也就缚手缚脚,不容易转弯的。P15-17 序言 曹聚仁先生是位多产的作家。他从1921年来到上海时起,到1972年他临终前一个月,他手中的笔就未曾放下过。他几乎每天都写,有时一日要写三四千字。他曾为自己统计过,自称一生写了不下四千万字。他的文字散见于海内外多种报纸及杂志刊物上,抗日战争时期,更见诸他发的战地通讯和专栏中。这些文字中的一部分,曾先后结集成书,约七十种。 曹聚仁的一生执过教鞭、当过记者、办过报纸。他的文字,涉及面甚广。早期以杂文随笔见长,20世纪30年代曾出版过《文思》、《笔端》、《文笔散策》等。他对国学也有研究,较著名的有他年轻时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笔录整理的《国学概论》和晚年在香港出版的《国学十二讲》(后以《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为书名由北京三联书店在大陆出版)。 抗日战争烽火燃起,曹聚仁带笔从戎,穿上军装走上战场,当了一名战地记者,写下了大量新闻通讯。这些新闻类的文字在抗战中曾结集出版过《大江南线》;抗战胜利后曾与著名新闻摄影家舒宗侨合作出版了《中国抗战画史》,收一千多张真实的照片,四十万字文字史料,是当时最为完整的有关中国抗战这段历史的记录。以后在香港又陆续出版了《采访本记》、《采访新记》、《采访二记》、《采访三记》、《采访外记》、《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人事新语》等新闻采访、时事评论类的著作。其中也真实地记录、剖析了自己思想的演变过程。 作者对文史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他著述的《文坛五十年》、《上海春秋》(曾以专栏形式发表在香港报纸上,后由作著家属依手稿整理在大陆出版)、(《万里行记》、《万里行二记》以及他晚年致力编著的《现代中国通鉴》(他原本计划写五卷,但只完成了甲编,就因病重无力写下去了),应都属于这方面的著作。 曹聚仁先生一生博览群书,写下了许多书评和读书笔记。在他生前,曾出版过《书林新话》;在其身后,他的家属又将他多年来发表在报刊上的这方面文字整理出版了《论杜诗及其他》、《曹聚仁书话》和《书林又话》。 由于集作家、教师、记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曹聚仁生前曾广泛接触过文坛、政界、新闻圈等各方人士,也曾留下了“人物志”一类的大量文字。其中一部分他曾收在自己未完成的自传《我与我的世界》中。他故世后,遗稿中的人物类文字由女儿曹雷编纂成《听涛室人物谭》和《天一阁人物谭》二书,在上海出版。作者生前与鲁迅先生友情甚笃,60年代他在香港出版了《鲁迅评传》和《鲁迅年谱》。前者于20世纪末曾在大陆和香港再版。而作者的《蒋经国论》和《蒋百里评传》二书,在香港出版后,也曾在台湾和香港再版。 作者生前也写过小说。抗战时期,他写过反映一群学生在战乱中生活和命运的小说《灯》,在战时的报上连载。他还曾打算用说书的形式结合评述战况分多天来讲演这部小说,不料场子接洽好了、海报也张贴了,却赶上日机炸毁了发电厂,也炸毁了他当一回说书人的梦想。50年代初,他在港报上连载过小说《新双城记》和《夜半》,都未成书,原稿也失散了。他的小说《酒店》,反映了50年代从大陆流落到香港的一个特殊人群的苦闷和彷徨,曾在香港出版,并于近年再版。他生前在香港出版的另一部章回体的小说《秦淮感旧录》,则描绘了国民党政坛人士逃离大陆时的纷乱和错综复杂的心理。 《论杜诗及其他》是作者的妻子邓珂云根据作者遗稿《杜诗二十证》整理,并补加作者生前有关旧体诗的论述成书出版的。 《浮过了生命海》则是作者晚年病中的随笔。 作者喜爱中国的戏剧,一生未曾停止过对中国戏剧发展史的研究。他曾写过相当数量的剧评和有关戏剧史研究的文字,在他的《人事新语》和《万里行二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这方面的评述。作者晚年正值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他深爱的祖国艺术瑰宝和他崇敬的艺术家们大受摧残。在这样的萧瑟气氛中,作者将他收集多年的艺术类刊物、杂志、剪报,加以编辑影印,出版了一本《现代中国剧曲影艺集成》。书中收入两千多张自1949年以后国内各舞台剧种及电影剧照,设立了梅兰芳、周信芳等多位艺术家的专辑,这是他努力想保存下来的资料。《集成》中还有作者的撰述、评介文字二十多万字。1985年,这本大书中的文字部分,经女儿曹雷整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听涛室剧话》。 作者晚年写下的那部未完成的自传《我与我的世界》,先后有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三个版本,均面世于作者身后。每版都对前一版有所增补,以山西北岳文学出版社的最为完整。详情可见各书的出版说明。 作者生前所写文字已不可能收集完整。结集成书的作品,除三四十年代上海出版的以外,大陆见到的不多。80年代后,大陆的出版社陆续再版了他在香港的一些作品以及由作者家属从他的遗稿中整理出的作品。这二十来部作品分散在各个出版社出版,其中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上海东方出版中心、上海书店、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北京三联书店等,其中以北京三联出版书种最多。 此次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曹聚仁作品系列,计划五年内将曹聚仁的代表性著作分批出版。其中有一些将重加整理,使其更为完善。更有不少则属首次在大陆与读者见面。通过这些作品,读者或可对作者及其文字生涯有一系统全面的了解,而有志于曹聚仁研究的学者自然也有了更丰富的文本资料和可靠的版本依据。 “曹聚仁作品系列”的出版,得到各出版社和上海鲁迅纪念馆等单位的支持,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后记 父亲在澳门去世后大约十年,他遗留给我们的书籍才运回上海家中。其中有一本枣红色硬纸封面的,两寸厚,可能因为他自己经常翻阅,边角都有些磨损,里面有几页还用玻璃胶条粘着。后来整理他的作品时,我翻得最多的也是这本书。 书的硬封面上,印着“采访外记”四个字,但实际上,父亲把他的三本书钉在了一起。跟在《采访外记》后面的,是《采访二记》和《采访三记》。另外又有一本单独的《采访新记》,合起来就是他的“采访”系列了。过去二十多年,父亲的书在内地已经出了数十种,但就是这几本一直无缘重新问世,今天能够编人北京三联书店的“曹聚仁作品系列”,而且又是首批付印,实在高兴。 我们很是看重父亲的这几本“采访”,因为那六七十万文字,是他一九五。年从上海去香港后的五六年当中最重要的写作。书中记录了他四十岁前后至五十岁前后的人生变化,记录了他从抗战到内战时期的采访经历和所见所闻,也记录了他在大时代巨变的惊涛骇浪中的彷徨、复杂心绪。要了解他,不能不细读他的“采访”。 以时间划分,《采访外记》以抗日战争“八年生活为第一段落”,应是一九五三年前后所写;那几年他的作品,都是先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再集合成书,由新加坡的创垦出版社出版。父亲把“采访”作为书题,当然与新闻采访相关,是要留下一点“旧事陈迹”,给下一代的青年作参考。但综观全书,却有着回忆录的味道。他晚年正式写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时,就把《采访外记》中的一些内容和章节纳入其中。 接着的《采访二记》,写的是国共内战事情;《采访三记》的时间段,则是一九四九年解放军进入上海到朝鲜战争爆发,前后大约一年。而一九五六年一月初版的《采访新记》,主要记录了他从香港对中共主政下的中国大陆的观察。在这三本书中,我感受最强烈的,是父亲力求摆脱政治漩涡、却又不得不在左和右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的痛苦。〈采访新记》之后不久,他进入了“北行”时期,见诸文字,即《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三联书店合并为一册,取名《北行小语》刊行),那又是另外一番心情了。 在整理父亲遗作手稿时,我们发现他为一本名为《采访本纪》的书列出的目录,应该和抗日战争的史料和战场报道相关,但始终没有看到过那本书是什么样的。希望今后能找到更多资料,来确定究竟有没有这本书,或者只是别本书的另外一个名字。 二00六年冬至于北京清华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