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中国丛书以中国的人物、阶层、古迹、风物、世俗生活等人文现象为选题,在高度视觉化的图文形式中再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传统文化因子,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述,都力求打破雅俗的限界,在吸纳最高等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力求保持阅读的趣味性,全面解读中国文化,可谓是雅俗共赏的经典图文读本。
本书为其中一册《衙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衙门/雅俗中国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郭君臣//刘广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雅俗中国丛书以中国的人物、阶层、古迹、风物、世俗生活等人文现象为选题,在高度视觉化的图文形式中再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传统文化因子,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述,都力求打破雅俗的限界,在吸纳最高等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力求保持阅读的趣味性,全面解读中国文化,可谓是雅俗共赏的经典图文读本。 本书为其中一册《衙门》。 内容推荐 衙门是中国民间对于官府的称呼。事实上却并没有哪个政府部门以“衙门”为名,直到清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出现。总理衙门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里唯一一个把衙门放进正式名称的——所以衙门一词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和心理上的称谓,却并不是实际的名称。它隐藏着人们对于官府的敬畏、羡慕和厌恶,而后者经历了历代的沿革,在人们口中却依然顶着“衙门”这个名字。 衙门的出现是和国家的产生同步的。有衙必有官,它是处于皇帝和百姓之间的官僚机构,为整个帝国的运转服务,却一直使得百姓和有理想的官员很不舒服,并且使官员规律性地走向腐化。这究竟是为什么昵?关于衙门,除了惊心无奈于它的黑暗之外,我们还需要知道更多。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集权与分权:衙门的起源和演变 官吏的起源:以家为国,以仆为臣 帝国之典范:秦汉政制 君臣博弈:隋唐三省六部制 草台班子的杂耍:两宋文官制度 葵花宝典:明清奴化的衙门制度 第二章 德才或权钱:官员的任用与考核 世袭制:父公子侯 军功俸禄制:凭馘计功 赀官制:钱权交易 选举制:“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第三章 品秩爵禄;衙门里的名和利 衙门威仪逼死人 服饰冠带辨贵贱 俸禄 带薪休假:古代官吏的福利制度种种 第四章 合作与争斗:衙门里外的诸种关系 伴君如伴虎 后宫亦有是非多 朋党之争 第五章 辅助或腐化:衙门里的幕僚和胥吏 吏原通官 远扬开来的臭名 从幕僚到师爷 第六章 基层对基础:地方衙门及其治下的百姓 县老爷的事务 上有考课、下有陋规 沉默的大多数 第七章 尾声:西式衙门的建构 假宪政,乱衙门 共和下的各种“民主”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葵花宝典:明清奴化的衙门制度 “欲练神功,必先自官。”这是修炼《葵花宝典》的不二法门,也可以说是元明清三代官吏制度的最好概括。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阉人都能练成葵花宝典,元蒙政权最终为其荼毒生灵的荒唐行政制度付出了代价,不到一个世纪就狼狈逃出金銮大殿,躲进了祖宗的蒙古包。朱明政权把蒙古人赶到了塞外漠北,对前辈奴役百姓的本领却欷■不已,甘为人徒。不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明朝统治者比前辈高明之处在于,他们阉割的不是自己,而是黎民百姓。 如果说两汉尤其是西汉的宰相无所不管,无所不统;隋唐的宰相权力有所分化、削弱;两宋相权进一步被皇权逼夺;明代则干脆废除了宰相这日益没落的官位,由皇帝亲自掌控政权,完成了皇权对政权最终彻底的侵占,皇帝也成为彻头彻尾的独裁者,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最黑暗的绝对专制制度时期。 朱明政权最初建立时是有丞相的,那时的中华帝国在世界上也还是领先的,但朱元璋的独特人格随意把历史涂抹成另一种面貌。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几个贫民出身的帝王,这个当年皇觉寺的小和尚,深知最后做大成为万民之君创业的不易,与大多数暴发户一样,他把这份基业看得比自己命还重要,唯恐像自己抢夺韩宋帝国的宝座一样被旁人抢去。多年血雨腥风的斗争使他更加明了权谋术数和残酷无情实在是成就一个帝王的绝世秘籍。 朱元璋宰相之一的胡惟庸与唐代的侯君集颇有些相似:才能很高,但欲望比才能更高;忠于自己的主子,但恐惧和怨望最终压垮了这份忠诚。当统治者需要除去某些人时,总会有几位“义士”挺身而出,揭发逆党反叛的惊天阴谋。胡惟庸很快被酷刑处死,并被诛灭三族,顺便还搭上了自己的老同事,宰相之一的汪广洋。朱元璋问老汪知不知道胡惟庸的阴谋,问这样的问题简直就是让自己的臣下送死——知道便是同犯,不知道就是失职。汪广洋二害取其轻,回答不知道。哪知朱和尚原本就是不想放过他,把他撤职流放,走到半路被朱元璋下令绞死。这次事变朱元璋共屠杀了两万多人。三年之后,朱元璋又故伎重演,有人告发大将蓝玉谋反。蓝玉立即被逮捕下狱审问,很快录出了口供,揭发出一个庞大的“反革命集团”。于是蓝玉也被酷刑杀死,灭族,这次和尚慈悲,被杀的只有一万五千多人。 经过了“胡蓝之狱”,朱元璋的开国功臣能得善终的只常遇春、徐达、汤和三人。常遇春运气最好,死得早,不必为身家性命担惊受怕。徐达实际上就是赐死,当时徐达正患一种疽疮,最忌鹅肉,朱元璋关心老部下,派宦官来探望,并赐了一碗鹅肉,让宦官监督着他吃掉。面对浩荡皇恩,徐达一面吃一面流泪,当晚毒发逝世。汤和没有在恰当的时机死去,日日忍受着恐惧的煎熬,他死去时,整个家族都暗暗庆祝。 朱元璋贫苦人家出身,受了官府衙门不少欺侮,除了谋反,他最痛恨官吏贪污,于是在《大明律》中规定官吏“枉法赃”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则绞。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且剥皮实草。府州县卫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为皮场庙。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惊心。户部侍郎郭恒贪污,自六部侍郎以下数百人,均处死刑;各省官吏,株连杀戮者达数万人。 朱明政权的恐怖统治除了肆无忌惮的屠杀还有无处不在的特务制度。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他的好子孙上行下效,接连设立了东厂、西厂、内厂三个特务机关,对官员和百姓实现无限制的侦察、逮捕甚至处决。有一次大臣宋濂请朋友吃饭,第二天朱元璋从容地问他昨天请谁吃饭了,吃的什么菜,喝的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了。他的诚实保住了他的性命,朱元璋很高兴,说:“的确,你没欺骗我。”恐怕宋濂事后想想都会惊出一身冷汗吧。 与前代的官吏相比,有明一代的官员真是太不幸了,不要说坐着一边喝茶一边和君主议论政务,就是两宋也不及,虽然同样侍立君王两侧,但宋代祖宗有遗训,不可杀读书人,所以宋代的官吏几乎没有生命之虞。而明代人命剥夺、人身监视之外,更有人格侮辱。明代有一种独特的廷杖制度——其实廷杖自古就有,唐明皇就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铲除身边的威胁,不过这纯属个人爱好,作为一种固定的制度是从明代开始的。廷杖就是在大庭广众下对“罪犯”拷打,逼取口供。上至宰辅,下至平民,廷杖面前,人人平等。接受廷杖时,受刑者需在众人面前露出屁股和大腿,受刑时往往痛苦难忍,大声哀号,以头撞地,乃至胡须尽数磨脱。杖至五十以上就可能致人死命,但比这更痛楚的是人格的侮辱和尊严的丧失。这就是朱明独裁者的“葵花宝典”的阴损之处。 “葵花宝典”的另一绝招就是八股取士。“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如果说唐宋科举还可网罗些英雄的话,那明清两代搜罗的几乎都是被阉割的废物。血腥的恐怖杀戮、严密的特务统治、僵化固定的教育机制从肉体和精神上摧残着民族的意志与品格,使人无法称之为人,只不过是奴隶和废料而已,但奴隶和废料是不会威胁到皇帝宝座的,对于独裁者来说私利永远比公理和公义更重要。 君主的私心决定了明代奇异的政治制度和衙门风貌。胡惟庸“谋反”被诛之后,朱元璋趁机取消了宰相职位,六部没有了上司,成为中央一级机构,六部的首长就成了一种秃头尚书,各不相属,又互相牵制扯皮。六部与御史台演化而来的都察院合称七卿,七卿与五个大都督府(大都督和宋代的将领一样,只管国家有事时带兵打仗,军队的征调、动员则是兵部的职责)构成了明代中央政权军政监察机关的框架。 P23-25 序言 “衙门”是由“牙门”讹传演化而来的。唐朝的时候许多人喜欢把官吏办公的场所称为“牙”,于是官府的门也就成了“牙门”。后来在流播于俚语的过程中不知道怎么变成了“衙门”,到了宋代人们好像就不太知道“牙门”这个词了。 而在唐朝之前“牙门”已经流传很长时间了。因为将军在战争中的破坏和威慑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称为国王的爪牙。将军们也以此为荣,常把一些猛兽的爪或牙置放到指挥场所,后来干脆在军营门口的旗杆上雕饰出大型的兽牙,既显眼又省事。这项举措产生了两个新名词:营门被呼为牙门,门口的旗则成了牙旗。 南北朝时有人开始把官署的门也叫做牙门,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点,首先是那时常有一人身兼文官和武将两职的情况,很容易把武风带回到官府;再就是有人觉得这呼号很有威风,让人一听顿生怯意。唐朝人延续了对武风的崇尚,将“牙门”推广开来。 “牙门”在发展的过程中渐渐获得了将军或官员办公地点的含义,衙门取而代之后一般指官员的办公场所,这个意思一直延续下来。偶尔也有些引申义,如明朝有段时间把不同太监工作的地方叫做二十四衙门,他们分管着洗衣、酿酒等皇家家庭事务。不过更重要的引申义是用它来代称某些官僚机构,如“六部衙门”有时指的是六部里的官职,清末这个用法渐渐多了起来,有的机构甚至直接以衙门命名,像为列强所逼被迫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实际上一般百姓对衙门的理解大都有这个层面上的含义。从一些谚语中我们就能看得很清楚,如“天大地大,衙门里弊病大”,“大风能吹开乌云,钱能打开衙门”(维吾尔族)等等。这里衙门指官府,也指衙门里的世界。现在我们所说的衙门主要也就是这两个意思,首先它是古代官员办公的地方,也因此可以代指整个官僚机构。 衙门里究竟有怎样一个世界呢?平常百姓接触的大都是州县衙门,知道它们让人畏惧。县太爷的威风就已经够吓人的了,更何况其上还有一整套的庞大机构,“破家的县令,灭门的知府”,这个机构所拥有的力量很轻易地就能把个体击得粉碎。所以经验告诉人们,除了应付它们的搜刮之外,最好不要和衙门有什么瓜葛。同时大家常会把衙门里的世界-1做官场,也隐约知道那是个不大能见到阳光的地方,满是权力斗争和权钱交易的黑幕,甚至算得上丑态和丑恶的展览广场。稍稍浏览一下正史、野史或者文学作品,其中惊目、惊心、搞笑的官场故事比比皆是,街头巷尾的议论早就作出了总结:“朽木为官,禽兽为禄”,“十个梅子九个酸,十个官儿九个贪”,如此等等。这些谚语大都是历朝百姓和衙门纠葛的结果,描述了人们所看到或感受到的官场,自觉地与衙门拉开了距离,总之那是个有危险、找麻烦的地方。 衙门里也会有些改变弊端的努力或呼声,大者如杜甫,于困苦的战乱流浪中不忘“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样的儒家政治信念可谓源远流长,那些想成为官员的士大夫一般是在这种理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像杜甫一样向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士人不在少数,但政治理想往往和现实利益或具体境况纠缠不清,我们能看到很多文人在官场中大志难酬的幽愤和受到压制的郁闷。胸怀理想的官员很难忍受衙门里的逢迎、争斗和不知羞耻的腐败、压迫,于是常想象着要归隐山林,或者干脆像陶渊明那样弃官而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也有一些能员大吏很有危机意识,尝试着整顿吏治,以维持帝国的正常运转。一朝开国后的几代皇帝也大都是这么做的。不过时间往往摧毁了他们的努力,或是积重难返,或是故态易萌。总之在一个朝代的尽头,一般都有个腐化得可以的庞大官僚机构。最后忍受不了的百姓会起来改变这一切:“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衙门是处于皇帝和百姓之间的官僚机构,却使得百姓和有理想的官员很不舒服,并且使官员规律性地走向腐化,变得暮气沉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缺少高明的政治思想,以致于官僚只能屈从于自己的欲望,还是官僚结构不够完备,使得钻空子成为习惯?好像不完全是,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回顾衙门是如何沿历史一路走来的。 要协调人和人、人和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大概确实需要一个机构,现在我们把机构里的运作及其和民众的相互作用称为政治。这个领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其间有血淋淋的权力斗争、草菅人命的麻木不仁、毫无生气的人际关系;也有胸怀天下的抱负、造福于民的努力和极其冷静的思索。在中国历史上,衙门是这个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关于衙门,除了惊心、无奈于它的黑暗之外,我们还需要知道更多。 中国的官僚机构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有各种各样的故事。读完故事后,还应该想一想衙门是怎么产生和演化的,它有哪些基本的矛盾和弊端,它曾给百姓带来过什么好处?对这些问题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古代衙门的情况,也有益于对现代行政机构的评价和改进,最终会有益于人们更好地生活。 下面,且听我们一一叙来。 后记 市面上关于衙门的读物很多,这些书给了我们不少耸人听闻或滑稽有趣的黑幕故事,既丰富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增加了我们和某些机构打交道的经验。本书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故事,不过从构想到写作我们都试图有些改变,想深入这些惊人的故事之后看看:平常所说的衙门处于一个怎样的体系之中,这个治理国家的体系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的,为什么那些乌七八糟的故事会不断上演,难道没有一个有抱负的政治家吗?这些问题都需要到古代的官僚制度那里寻找答案。所以本书对衙门内涵的限定要宽泛一些,我们用它来指称整个古代的官僚机构,这是衙门本来就有的一个涵义,不过在平常的言说中,它大都在指和平常百姓打交道较多的州县衙门。 当然对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梳理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不过有关这个主题的著作大都是教材或专著,平常的普及性读物并不多见。本书努力的一个目标就是成为一个桥梁,让更多的人知道古代衙门的故事,理解这些故事发生的原因以及古人的努力和局限。有了这些,人们在津津乐道于黑幕故事的同时,也会想到另外一些事情。 由于知识水平、思考能力以及阅历所限,我们还不能清晰准确地概括整个古代的官僚制度,也没有致力于一些政治的根本问题,诸如什么是政治、它有无存在必要等等。我们最盼望的是本书能够成为一块引玉之砖,引发出更用心的功力深厚之作。另外,在历史梳理和材料解释方面,本书难免会有错误,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最后要感谢大雅公司的张定浩等编辑,他们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部分资料,审稿时又指出了很多毛病,这些工作都使得书里的错误少了一些,不至于一塌糊涂,在此谨致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