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透过历史留下的残垣断壁和轶闻传说,思考一个城市的过去;透过伟大的人工建筑与文化地理,挖掘风景的人文意蕴。于是,廊桥、死亡谷、狐狸岛、拱门国家公园、“海港走廊”书屋等等,便在那行云流水的文字之间粉墨登场了。风景中的历史,历史中的风景,这样的双维视角带领着读者穿越风景与历史的帘幕,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文化与风景之间,体味一段缤纷的旅程。本书为上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感悟美国的日子(上卷)/走遍美国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宁 |
出版社 | 中国旅游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透过历史留下的残垣断壁和轶闻传说,思考一个城市的过去;透过伟大的人工建筑与文化地理,挖掘风景的人文意蕴。于是,廊桥、死亡谷、狐狸岛、拱门国家公园、“海港走廊”书屋等等,便在那行云流水的文字之间粉墨登场了。风景中的历史,历史中的风景,这样的双维视角带领着读者穿越风景与历史的帘幕,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文化与风景之间,体味一段缤纷的旅程。本书为上卷。 内容推荐 在美国访学的一年半时间里,自驾车行遍美国五十州,穿州过市,游走山河,体验风土人文。这套“走遍美国五十州”大型旅行系列作品,是作者历时三年完成的,共分为《感触美国的日子》《感受美国的日子》《感悟美国的日子》(上下卷)。 目录 第一站内华达州 开着老爷车去流浪 热!热!热! 蜂窝之州 第二站犹他州 峡谷礁林 触摸“生命之石”——红石大拱门 第三站科罗拉多州 欲哭无泪的母亲河 夏天光临世界级滑雪胜地 淘金与三民主义 国庆节 第四站内布拉斯加州 各式各样的美国硬币 香喷喷的免费丹麦饼 与西进拓荒者同行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林肯市行记 第五站堪萨斯州 勤恳亲切的必胜客 通缉令 进化论违背了“上帝的旨意” “版心” Football Soccer 在赌场里赚便宜 第六站密苏里州 西进大拱门 输了还想再来的赌船 伊凡斯维尔 第七站肯塔基州 别了,印第安纳州的伙计们 “土里土气”的法兰克福 炸鸡 第八站西弗吉尼亚州 热情淳朴的山里人 穿山火车 第九站弗吉尼亚州 不自由,毋宁死! 大自然的专宠 第十站北卡罗来纳州 豆岛观鸟 漫游Seashore海滨公园 飞机之父——莱特兄弟 隧道大桥 第十一站马里兰州 海洋城 巴尔的摩行记 华盛顿特区行记 一次吃够的文化大餐 第十二站特拉华州 美国第一州 桃花源王国——阿米什 男耕女织的另类部落 绿色天然的自助餐 第十三站宾夕法尼亚州 美洲雅典——费城 费城唐人街一瞥 第十四站新泽西州 美国人的至爱——大西洋城 第十五站纽约市 比北京地铁长十倍的纽约地铁 时代广场街头的丑剧 失落的双子大楼 第十六站康涅狄克州 西点军校小记 典雅高贵的耶鲁大学 难忘那一处智慧与美貌的所在 第十七站罗得岛州(Rhode Island State) 水火不容的弹丸之州 第十八站马萨诸塞州 美国历史的源头 面对六百万幽灵的忏悔之墙 未有美国,先有哈佛 第十九站新罕布什尔州 总统预选总部 美国公社生活的最后守望者 初入度假之州 第二十站缅因州 大西洋与森林的神奇结合 超级Happy Hour——大啖龙虾 试读章节 开着老爷车去流浪 始萌一定要驾车走遍美国五十州的念头,应该说是在去年完成横跨美国南部十三州后的那一刻。 而当我六月二十九日终于在电脑键盘上敲完《感受美国的日子——横跨南部十三州实录》长篇记叙文的最后一个字时,这个念头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一发不可收拾、无法逆转、非实现不可的冲动了。 次日,鲁莽得十分精打细算的我,即把洛杉矶的小木屋租约先给结束了,并以最低廉的价格迅速变卖了屋中所有家具和日用品。 直到深夜三点多钟,才把房子给完全清空,累得不行地躺倒在空荡荡的地毯上,糊里糊涂睡了一觉。 七月一日太阳刚露头,大清早我即起来把房子里的最后一袋子垃圾拎到楼下,扔入小院子的绿色垃圾桶。 拍拍手,再看一眼树上那群有点发愣的鹦鹉,就匆匆地开车上了旅途。 我知道,在美国即使是美国人,要走遍全国五十个州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据说,一般也就只有想竞选美国总统的人,才有决心完成这样的长途行程。因为每一个总统候选人为拉选票,都不得不一个州接一个州地辛苦演讲游说。但即使那样,他们也还是坐了飞机,飞来飞去的。怎有可能像我所习惯的那样,只驾了一辆小车,疯疯癫癫地专挑选一些具有风情特色的乡间小路去深入驰骋,并且还要一走就是数以万里计的独往独行。 说出来有点吓人,按计划此趟我必须全程一口气开足二万多公里车程,游历以往曾去过的或从没去过的三十多个州和特区。 这其中,包括美国最东端、最西端、最北端以及最中心点的几个城市地区。 若能顺利走完这一趟,再加上以往两次出游所到过的十多个州,也就意味着我是彻底圆了一个“走遍美国”的梦想。 这样的行程,无疑艰巨而又激动人心! 那天起行之场面,我原以为必定会是颇为悲壮的。 毕竟把家都撤了,这本身就很有点背水一战的意思。更何况,我们深知一路之上必然要遇上许许多多料想不到的艰险,特别是我那辆超期服役的旧车,身上所隐含的不稳定因素也实在太多了。 记得去年跑完南部十三州的一万公里以后.我把车子送到车行检查,即把检修的师傅吓得目瞪口呆。他指着我的几个车轮结结巴巴地说:“你们还能活着回来,真是上帝保佑!” 这时我才知道,所有轮胎都已经磨损得钢丝毕露,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是随时可能车翻人亡的。 这样的危险遭遇,当时我还不敢记录到文章里,只担心中国那边关心自己的亲朋好友读了要担心,坚决反对我这次要走完所有州的历险计划。 而事实上还有更要命者,这辆小车尽管是“凌志400”的好车,乘坐豪华舒适,操作性能也好,但买入时却已是有了十一年车龄的报废车(salvaged),是连保险公司都不愿意承保的。 所以当我与同伴临行前到指导教授家中辞行的时候,教授夫人就一再吃惊地问:你们就开那一辆……车出发呀? 教授也不断叮嘱:最好每到一个地方,都给他打一个平安电话。 我当然知道如果能换一辆新车出发是再好不过的,但那阵子的确再没有多余的盘缠了。同时,我又深信自己是一个有福之人,此行一定会平安无事的。 谁料,当车子真正启程从帕萨迪那(Pasadena)的路口进入二一O号高速公路的时候.我却突然有了一种伤感涌上心头。 准确而言,悲是生出了那么一点,壮却是无论如何一点都说不上了。 我这才深深意识到,此行实际上要算是对美国的特别辞行仪式。刚才自己离开小木屋时之所以如此匆匆,实在是因为内心的感情太过复杂;不仅完全没有昔日出游时的那种兴高采烈,甚至还完全失去了祈求凯旋而归的意愿。 试想,如今连在洛杉矶栖身的小木屋都没有了,那么我在美国哪里还存在着“出”和“归”的意义呢? 大抵,除了流浪也还是流浪了。 走遍美国是本人许久以来的一个梦,没想到如今这个梦却是要在流浪中实现! 一时感触,脚下的油门不觉问也就沉重了起来。P2-5 序言 风景中的历史,历史中的风景——《走遍美国》总序 南 帆 近些年来,作家刘宁似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写作素材和表达形式,连续创作了《感受美国的日子》《感触美国的日子》和《感悟美国的日子》(上、下两册)四本书,即将以《走遍美国》为名成套出版。这些书中的文字颇富个性与趣味,写得自由、率性、洒脱,集感性与知性于一体。在文类上,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归入旅行书写。 旅行书写当然少不了风景。从北方的弗拉格斯塔夫到南方城市亚特兰大,从梦幻海岸佛罗里达列岛到童话世界圣安东尼奥,刘宁在横跨南北美国的万里行程中,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摄影师绝不放过一个精彩的镜头。宁静的小城、喧嚣的都会、神秘的大自然、热情的人们,这一切都被作家以自己的独特角度编排入异域风情的画卷之中。当然,刘宁并非异域风光的猎奇者,他笔下的山川风物、名胜古迹不是一般的风情采写,不是对古迹的简单描摹,它们往往链接着历史与文化的内涵,渗透着作家自觉的思考与敏感的情怀。作家透过历史留下的残垣断壁和轶闻传说,思考一个城市的过去;透过伟大的人工建筑与文化地理,挖掘风景的人文意蕴。于是,廊桥、死亡谷、狐狸岛、拱门国家公园、“海港走廊”书屋等等,便在那行云流水的文字之间粉墨登场了。如《莱特兄弟》一文,作家先从杀魔山莱特兄弟的纪念碑说起,引入了莱特兄弟的身世及研制飞机的历史,之后马上把视线切回当下的纪念馆,同时又回顾了目前美国对莱特兄弟精神的景仰以及相关的民间传说。文章焦点不断地跳跃,有如电影蒙太奇的运用而产生的特殊效果。 刘宁选择写作材料与聚焦事件画面的手法,显示了他在连接历史与当下景观两方面的得心应手。既深入历史又能及时抽身而出,反观实在的生活。在这样灵动的翻转与切换中,呈现了他对历史与文化的追问,同时也给自然与人文风景注入了生命与活力。风景中的历史,历史中的风景,这样的双维视角带领着读者穿越风景与历史的帘幕,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文化与风景之间,体味一段缤纷的旅程。 当然,历史的景观并不能自然浮现。作家常常在历史事件、人文地理、宗教政治等方面发掘缺席的历史,寻找历史的在场感。于是,对于充满神秘感与趣味性的科罗多拉大河、峡谷、美国硬币的图案、必胜客、感恩节等等,刘宁都试图穿过风景背后可能隐藏的历史缝隙,打开历史与当代生活的种种关系。身为一个外来客,旁观者的身份使得作家的审视带有更多的理性成分,因此游刃有余。除了按照行程对当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描述以外,刘宁还对揭开特定场景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情有独钟。于是,他一会儿穿越时空进入历史的隧道,一会儿徜徉于想象的空间,一会儿又能跳出历史与想象的迷思还原实在的生活。而这样的穿梭并没有造成视觉的混乱或者矫揉造作。如此地挥洒自如,加上生动的语言、恣意纵横的情感与张弛有度的结构,反而给人淋漓尽致的阅读享受以及视觉冲击的快感。 虽将目光不时停留在大河奔流、历史追寻、古迹探讨之中,但行程中的种种生活细节的再现也构成了刘宁旅行书写的一个特色。常常由一个细微的视点进入,打通整体的想象进程,从而透视生活场景之下隐匿的生命底色。从美食、书店、华人、警察到鸟儿、沙滩、画廊、村落,作家饶有兴致地为读者一一道来,于是一场场色彩丰富的生活秀便轮流上演了。这一部分的写作基调总体比较轻快,在明朗的语调之外还带着些许怡然自得的味道。这是品味异国生活风情的乐趣所在。当然,作家的多愁善感在此并没有被掩藏,在种种细微视点的映照下,情感的曲折变化往往成为隐形的线索。这样的设置一方面使得文章结构和情绪上构成了一种对称的张力,另一方面也再次展露了作家对当下生活景观的热情。置身于美国文化与文明的场域,刘宁是一个敏感而好奇的作家;当他的目光转向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历史上曾经产生的种种误读时,刘宁则是一个长于思考的观察者。而当他在旅程中陷入困境时,刘宁却又成了一个被祛除了种种身份符号的旅行者,一个简单的冒险家。多重经验呈现的是多维的刘宁,也是作家多面的情感写真。某种程度来说,这些生活细处的抒写是作家的心灵感悟以及生命诉说。活跃的思绪,看似漫不经心,却有如瀑布倾泻,肆意流淌,浑然一个整体。平静中涌动着激情,诧异中包含了理解,淡定中蕴藉着深邃。然而,各种复杂的情愫并不由华丽的词藻来表达,刘宁似乎更倾向于在缓缓的叙述与直白的语言之中吐露心灵与风景相遇所产生的种种回响。 或许,简单地为刘宁的旅美书写刻上特定的标签并不妥当。这些散文诗意与理性交错,历史与当下并存,是敏感而多思的作家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次荡涤与倾诉。因此,这些淡定从容的文字值得人们细细品读,而《走遍美国》所触及的种种文化命题更是别具意味的另一种风景。 旅行是自我与他者的遭遇。因此,优秀的旅行书写,除了细腻描叙风土人情,记录旅途的经验表象,更重要的在于建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文化对话和交锋,现代旅行书写往往具有文化论述的性质。如二十世纪初,梁启超曾两次游历美国,一次在1899~1900年间到了檀香山,一次于一九O三年去了美国本土。留下了两本游记——《夏威夷游记》(又名《汗漫录》、《半九十录》)和《新大陆游记》。梁启超藉描述美洲新大陆旅行经验建构中美之间的文化对话,书写一种现代性的复杂体验,呈现一种对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性的批判性反省。刘宁的《走遍美国》由具体的感受、感触和感悟出发而产生特定的文化洞识与哲理,也自然而有意味地触及了比较文化学的一系列命题。 如果说《感受美国的日子》和《感悟美国的日子》具有“穿越美国,反观中国”的意味,在旅途的观感中零零星星地呈现出刘宁式的文化比较和批判性反省,那么《感触美国的日子》则具有个体经验的具体性。与前者以旅行路线图为中心形成整体性结构不同,《感触美国的日子》一书,并非是一本有连贯性的书稿,而是由数十篇独立的散文组成。里面的文章都记录了作者初到美国时的生活和感受,以及对美国的最初浅、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或表达作者在美国遇到的语言障碍所带来的挫折感,精英知识分子的失落感,以及对学习生活的适应过程和心态的调整(如《一切从头开始》、《重返学堂》);或描摹美国穷留学生以及平民最真实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如《另一种娱乐》);或生动描述美国大众文化的各种具体表现(《派对文化》);或对美国宗教,特别是摩门教的接触过程和认识(如《令我惊奇》);或反思和质疑美国司法制度和社会治安的(如《恐惧》);或比较和思考中美两国教育制度的差异优劣(如《西海岸散记》)……形成了与《感受美国的日子》和《感悟美国的日子》“景观的历史的美国”有所不同的经验具体性和现实感。 在《感触美国的日子》的结尾,作者如是提问:“世界之大,可有统一的文化标准,可有统一的文明标准?世界之小,文化既有惊讶,文明也有惊讶?”回答这个提问正是刘宁一系列旅美书写的一个核心主题,而答案则隐含在刘宁式的具体的所触所感所悟之中。刘宁的《走遍美国》系列包含了这么多的文化感触和知性内容,值得一读。 二00六年九月十三日 后记 写作和出版这一套《走遍美国》的书,对我而言是一种甚为愉悦和心怀感激的过程。 《感触美国的日子》和《感受美国的日子》两书是我在美国访学期间就写成并在中文杂志上连载了的,《感悟美国的日子》则是返国两个月后我为本地杂志的连载栏目所继续撰写的。书稿连载完毕后,中国旅游出版社提出先出版《感受美国的日子》,并经过半年市场检验之后,又决定把其他几本尚未出版的书稿统连在一起成套推出。这样,如今《走遍美国》全套书共为四本装,其中《感悟美国的日子》分为上下两部,而《感受美国的日子》则等于出版第二版了。 为报答出版社和读者的鼓励,也为自己助兴和助威,我这次分别邀请了刘长乐先生、梁衡先生、胡国华先生、钱宁先生、南帆先生为本套书题字和为各本书作序。这几位先生的大名如雷贯耳自是不消多说,更主要的是,他们既是本人相熟相识之同行良师益友,又都一律兼有作家、学者和传媒人等三重特殊身份,在中国业界、学界都享有崇高声誉和威望。他们的支持,无疑可以令这套书大为增色,使我倍感荣光。在此,我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同时,我还要特别感谢本套书的主要图片摄影者和提供者刘竞适(Joyce Liu)小姐,感谢本套书稿的杂志编辑王薇薇女士和图书编辑高瑞女士。正是在她们积极有效的帮助下,这套书才能得以如此丰富而顺利地面世!事实上,她们是本人在这套书的配图、编辑、出版三方面的最佳合作人。 还有,在游走美国之前以及写作本书的时候,我曾参考过“任我行”(Chinesetravler.com)、“中国城”(china.town-2002china.net)等诸多中美网站上所提供的各地有关背景资料,这对于本人体验美国、认识美国、思考美国和书写美国都起到过重要的参考作用。于此对这些网站及其有关资料的提供人一并谢过,并请恕未能一一具名致意。 最后,我还要深深感谢给予我访美机会的吴志强先生、刘海先生、白春生先生、陈增曙先生,感谢购买本书和喜欢本书的广大读者,感谢所有支持、鼓励和理解我的亲人和朋友! 谢谢! 作者 二00六年九月十五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