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看皇朝兴亡”系列之一的“皇朝天运”专著,书中详细揭秘了龙脉玄机,细品了皇朝的兴衰!
三龙之谜、汴京龙府、金陵风水、紫禁宫阙……本书以翔实的文献资料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深刻的思考为您拨开历代帝王宫殿陵寝的层层迷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皇朝天运/我看皇朝兴亡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向斯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我看皇朝兴亡”系列之一的“皇朝天运”专著,书中详细揭秘了龙脉玄机,细品了皇朝的兴衰! 三龙之谜、汴京龙府、金陵风水、紫禁宫阙……本书以翔实的文献资料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深刻的思考为您拨开历代帝王宫殿陵寝的层层迷雾…… 内容推荐 中国二千余年的王朝岁月,五百余位封建帝王,自古以来都被镀上了一层神秘的天运色彩。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造豪华的宫殿,死后还要建造宏大的陵寝,希望身后被供奉于高堂大殿,继续享受子孙万代的顶礼膜拜。 这些豪华宫殿和宏大陵寝,选址讲究、布局严谨,人文建筑和自然风水和谐统一,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本书作者以翔实的文献资料、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深刻的思考为您拨开历代帝王宫殿陵寝的层层迷雾,细说千年皇朝兴衰之谜……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风水寻梦 1.第一个通晓风水术的君主 2.风水之都 3.渭水之畔的奇士 4.吉地周原 第二章 三龙之谜 1.龙肘 2.三龙云气 3.神秘的龙乡 4.来山去水 5.风烟古都 第三章 真龙旺地 1.华阴形胜 2.龙首山王气 3.武川秀水 4.大唐宫阙 5.金阙玉阶 6.龙池风流 7.阴阳交合生万物 第四章 汴京龙府 1.凤鸟后裔 2.膏腴沃土 3.正定风水 4.只看洛阳城 5.龙府汴京 6.东京梦华 7.万岁山风水 第五章 金陵风水 1.六朝古都 2.三重宫阙 3.铁冠道人选定风水宝地 4.聚宝门 5.城外城 6.依山蓄水 第六章 紫禁宫阙 1.八朝古都 2.北京风水 3.四重城 4.五大镇物 5.风水师眼中的风水之都 6.紫禁城风水 7.天人合一 试读章节 营建 清代自顺治以后,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昭穆丧葬制度,按这个制度,清代的十位皇帝应该葬在一起,为什么在东陵之外又建西陵?是清雍正皇帝破坏了这一制度。 清世宗雍正皇帝名爱新觉罗·胤稹,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据传说,胤稹在康熙病重时,进献了有毒的人参,毒死了康熙,从而抢占了皇帝宝座。雍正即位以后,心中自然不安,怕死后:和父皇康熙葬在一起,遭康熙报复,于是,另选陵址,远离东陵在数百里之外。 史书记载说,雍正即位第七年,便命人寻找建陵的吉地。受命勘测的大臣先在东陵孝陵、景陵旁卜择吉地,不大相宜;再在孝陵、景陵不远的龙凤朝阳山选地,但因形局不全、穴中土地带有沙石而作罢。东陵没有理想的建陵所在,便理所当然另择吉地。 怡亲王允祥、大臣高其倬都是雍正的心腹,自然深知雍正的旨意,他们在易州境内的泰宁山天平峪,发现了万年吉地,上奏雍正。奏章中称,那里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总之是一块上吉的风水宝地。 雍正看奏以后,当然高兴,也认为那里的山脉水法,条理祥明,实是上吉之壤。但是,雍正不能明确表态,因为选择新址就违背了子随父葬的丧葬祖制。雍正表示,这新址风水虽好,但距父祖的景陵、孝陵相去数百里,实在于心不忍。接着,雍正垂询大臣,让大臣们考证另选陵址和古帝王规制典礼有没有未合之处。 聪明过人的大臣们自然心领神会,纷纷引经据典,证明另选新址是合乎古制的。夏禹是大圣人吧?夏启也是,夏禹葬在浙江会稽,而启以后的夏代君主,却都葬在山西夏县,其间相距一千里。商汤葬在河南偃师,商著名的君主太甲葬在山东历城,太戊葬在彰德府内黄,武丁却葬在陈册西华,相去都有约六百里。汉唐的帝王都在陕西,但葬地也都不同。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分别葬在咸阳、长安、高陵、兴平,而唐高祖、太宗、高宗又分别葬在三原、醴县、乾县,其间相去二百里到五百里不等。由此可见,历代帝王父子可以不葬在一起,何况易州和遵化都地迫京师,同居畿辅,这和古制更不冲突。 雍正皇帝有了这些依据,自然就理直气壮,选择新址,心里始安。雍正下令在泰宁山下大兴土木,建造泰陵。西陵陵区的开辟就是从这里开始。雍正开辟西陵,除了自己建陵,还希望以后的子孙也随着他葬人西陵。但是,他的儿子乾隆就违背父意,偏偏在东陵选址,并且规定,以后父子不葬一地,分别在东西两陵区选址造陵。 西陵西有紫荆关,南傍易水,隔易水和狼牙LJ相望,东有二千三百多年前古燕国下都遗址。西陵树林葱茏,景致幽美,陵园建筑面积达五万平方米,计宫殿千余间,石建、石雕一百余座。 布局 西陵的布局和组成大致和东陵差不多。西陵从南往北,依次排列着:石像生、大碑楼、大小石桥、龙凤门、小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宝城、明楼、宝顶、地宫。西陵的门户也是大红门。大红门前,有一单路的五孔桥。五孔桥造型优美,远远望去,像长虹饮涧、新月悬空,十分迷人。 清王朝任命泰宁镇总兵兼西陵总管大臣,统一管理和护卫西陵。清还委派辅国公、镇国公二人,设立东府、西府,以皇室代表的身份,专司宗陵。陵中设有主管行政、司法的内务府,主管祭祀,施工的工部,主管礼仪的礼部、护陵的八旗兵、守卫陵界的绿营兵。 西陵外围有红、青、白三层界桩,每一层相距约五里。三层界桩以外,还有官山。这层层叠叠,可谓禁卫森严,百姓不许入内半步。 清时的西陵经常举行各种活动。皇帝、皇后的葬礼热闹非凡,送葬的人群排成长龙,丧葬礼仪十分繁复。谒陵和祭祀活动也经常不断。每月朔望要举行小祭。每年清明节、中元节、冬至、岁暮、帝后忌日,都要举行大祭,在隆恩殿和享殿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典。 祭祀是从五更开始的。隆恩殿大殿内所有的供桌上,都要放上金碗、银盘,内中装满山珍海味,放在供桌上。香烛燃起,香烟袅袅,银钩挂起素白的帐幔,神龛中朦朦胧胧的木牌神主隐约可见。祭祀大典时,主事的大臣们都要行三跪九叩大礼,拈香叩拜,宣读祝文,慢洒奠酒。 景陵 景陵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的陵墓,位于孝陵以东稍南。景陵始建于康熙二十年,建筑规模仅次于孝陵。景陵内隆恩殿大柱高耸,十分壮观。景陵向东,是两座妃嫔的园寝,即康熙太妃、景妃园寝。 裕陵 裕陵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弘历的陵墓,位于东陵孝陵以西的胜水峪。裕陵占地约六百九十亩,全陵建筑以神道贯穿,并且和孝陵主神道相连。裕陵南端为重檐九脊圣德神功碑楼,楼凡四角,各竖华表。长长的神道两边依次排列着八对石像生。进人陵门,依序是牌偻、神道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宝城。裕陵地宫全部是拱券式石结构,三堂四道石门,成主字形,深约五十余米,面积约三百三十平方米。四壁、券顶都是各种石雕刻。裕陵地宫明堂两侧有放册室的石座八个;金堂有石制宝床,中央是弘历的棺柩,旁边是两个皇后、三个贵妃的灵柩。裕陵以西约一里处,有弘历皇后乌喇那拉氏、皇贵妃、贵妃、嫔妃等35人的裕妃园寝。P204-208 序言 中国是一个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度,史官有记言修书的好传统。中国古代负责文字记录的官员称为史,史字在甲骨文、金文之中经常出现,其象形之体,右手持物,表明史家要忠实记录。汉学者许慎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史是专门保管、研究和书写的官员,就是所谓持册、持书、写书之人。王国维说:史字从又持中,义为持书之人……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官。 三代以降,直至清代,史官忠实地记录历史,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史书成为仅次于儒经的一类藏书,成为中国历代藏书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代朝廷之中皇家收藏之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之中居于重要地位的藏书。 被历代皇帝奉为神圣经典的中国儒家经书,字数并不多。《孝经》只有2000余字,《论语》大约是20000余字,最多的是《春秋·左传》,大约是24万余字,所有《十三经》加起来,大约就是80万字。相比之下,被历代皇帝奉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就庞大得多了,真正可谓汗牛充栋:《二十五史》之中,字数最少的史书是《陈书》,大约20万字,字数居中的是《明史》,大约300余万字,字数最多的是《清史稿》,大约500万字。 历代正史,是我们研究和了解皇帝生活的重要史料。正史一词,最早见于梁目录学家阮孝绪之《正史削繁》。不过,真正将正史作为一类史书分类的是唐大臣魏徵的《隋书·经籍志》。魏徵说:“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一代之史,至数十家。唯《史记》、《汉书》,师法相承,亦有解释。《三国志》及范晔《后汉》,虽有音注,既近世之作,亦读之可知。梁时明《汉书》,有刘显、韦棱,陈时有姚察,隋代有包恺、萧该,并为名家。《史记》传者甚微。今依其世代,聚而编之,以备正史。” 不过,人们要想了解皇宫的建筑内幕和中国古代风水大师的卓越智慧,要想知道真实的宫殿风水和皇帝对都城选择、宫殿布置的独特见解和对风水术士的重视,就得看一直被儒家斥为奇技淫巧、旁门左道的子部书籍,从汗牛充栋的子部书籍中才能窥见中国真实的皇宫一角和皇帝丰富多彩的部分宫廷生活。 中国官方认可的二十六部纪传体史书,称为正史。正史之中,最为精彩、最有历史价值的是《史记》和《汉书、》。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中华大地天下第一龙脉: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之桥山,奔腾不息的沮河蜿蜒曲折、绕山而行。远远望去,这座耸立在黄土高原上的桥山,高耸云天,苍茫挺拔,如同横卧于河水之上,因称桥山。何谓桥?《尔雅》解释说:山锐而高,日桥也! 中国的高山很.多,陕西黄陵的桥山,不是因为高而锐而闻名,而是因为黄帝而扬名天下。陕西以黄陵县著称,黄陵因桥山而闻名,桥山因黄帝名垂青史。中国六大名山,各以其文化特质而驰名: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山天下秀,青城山天下幽,桥山天下圣!桥山之圣是源于它的风水,可称为中国第一龙穴。这里,耸立着中华民族始祖的陵墓:黄帝陵。 桥山的最高点是形状如龙头的盘龙山,龙头下形成北高南低的形势,缓缓向南延伸至地面,结成一座藏风蓄水的天然龙穴。龙穴之佳,在于龙口大开,龙舌绵长,蜿蜒伸展直到汉武仙台的幽静处,犹如龙舌翻卷向上,指向云天。懂得风水的术士们,将黄帝陵选择在龙舌中心,看上去如同龙舌之中耸立着一颗天赐之璀璨明珠,在金黄色明亮的阳光下灿烂夺目,栩栩生辉。风水师们称为:龙珠在颔! 最为奇特的是在龙头两侧,不知道从何时生长的两棵苍劲古柏,形状十分奇特,没有叶子,没有多余的枝节,形状如同龙角。而其周围的柏树则一棵棵都是高耸招挺拔、枝繁叶茂,唯独此两棵柏树没有枝叶,形成天然龙头的天然龙角,蔚为壮观!从龙头到汉武仙台山,形成桥山的一条中轴线,中轴线南伸沮水之南的印台山和巍峨壮丽的长寿山。两侧的空地开阔辽远,炯炯有神,犹如龙眼。起伏的高原在阳光下闪烁着奇特的生辉,如同片片龙鳞。两边的龙湾、凤岭,恰如遒劲的龙肢,伸展在厚实的黄土高原,烘托着巍巍的黄帝陵! 黄帝陵看上去是一条穿梭于云海的巨龙,腾云驾雾,自由飞翔。黄帝陵之南山,绵延数十里,状如猛虎,虎顾回望,守护着黄帝陵。帝陵之东,山地秀丽多姿,形如凤凰,人称凤凰山。凤凰山之凤嘴是一处浑圆的土丘,丘上生长着繁荣昌盛的古柏,古柏状如凤冠,人称凤凰山之凤冠柏。帝陵之西,山势浑厚起伏,状同万年神龟蛰伏大地,人称玉仙山。玉仙山如神龟伏地,翘望着烘托黄帝陵的盘龙冈。这样,龙头昂首,龙角峥嵘,凤凰山、玉仙山拱卫,龙、虎、龟、凤四灵护佑,共同造就了中国第一风水宝地的龙穴。 古本《宅经》称:凡之阳宅,即有阳气抱阴。阴宅,即有阴气抱阳。阴阳之宅者,即龙也。阳宅龙头在亥,尾在巳。阴宅龙头在巳,尾在亥! 唐本《撼龙经》称: 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 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 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东西为四派。 西北崆峒数万程,东入三韩隔杳冥。 唯有南龙入中国,胎宗孕祖来奇特。 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江屈曲为膀胱。 分肢擘脉纵横去,气血勾连逢水住。 大为都邑帝王州,小为郡县君公侯。 其次偏方小镇市,亦有富贵居其中! 这部《皇朝天运》,是在翻阅了大量宫廷档案、史料和有关书籍的基础上,历时多年完成的。读者不妨怀轻松愉悦的心情,走进皇帝的风水宝地,去细细体味龙穴深处的清凉意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