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斋记①
秦观
雪斋者,杭州法会院言师所居室之东轩也②。始言师开此轩,汲水以为池,累石以为小山,又洒粉于峰峦草木之上,以象飞雪之集。州作太史苏公过而爱之③,以为事虽类儿嬉,而意趣湛妙,有可以发人佳兴者,为名曰雪斋而去。后四年,公为彭城④,复命郡从事毕君景儒篆其名,并自作诗以寄之⑤,于是雪斋之名浸有闻于时。士大夫喜幽寻而乐胜选者,过杭而不至则以为恨焉。
杭,大州也。外带涛江涨海之险,内抱湖山竹林之胜。其俗工巧,羞质朴而尚靡丽;且事佛为最勤,故佛之宫室棋布于境中者,殆千有余区。其登览宴游之地,不可胜计。然独不至雪斋则人以为恨,何也?盖公之才豪于天下,斥其弃余以为词章字画者,亦皆绝妙一时,读而玩之,使人超然有孤举远擢之意。是斋虽褊小,无足取称于人,而公所书诗实在其壁,士大夫过杭而不能一至其地以寓目焉,是岂所谓喜幽寻而乐胜选者哉?以为恨焉宜矣。昔李约得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持归东洛,遂号所置亭为“萧斋”⑥。余谓后之君子,将有闻雪斋之风不可得而见者矣,岂特为今日之贵耶?言师名法言,字无择,泊然萧洒人也。盖能作雪斋,从苏太史游,则不问可知其为人。元丰三年四月十五日记。
注释:
①选自《淮海集》。②法会院:即西林法惠院。在方家峪旁。今已不存。言师:名法言,字无择、为法惠院寺僧,后住扬州石塔寺。东轩:《西湖游览志》说是“西轩”。③州悴:指苏轼在宋熙宁四年(1071)任杭州通判之职。悴,副职。④彭城:徐州古称。苏轼于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⑤诗:指苏轼所写的《雪斋》诗:“君不见峨眉山西雪千里,北望成都如井底。春风百日吹不消,五月行人如冻蚁。纷纷市人争夺中,谁信言公似赞公。人间热闹无处洗,故向西斋作雪峰。我梦扁舟入吴越,长廊静院灯如月。开门不见人与牛,惟见空庭满山雪。”题下自注曰;“杭僧法言,作雪山于斋中。”⑥“昔李约”两句:据唐张怀罐《书断》记载:南朝梁武帝造寺,令大臣、书法家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此字唐时尚存。唐顺宗时,邵王李约(顺宗第八子)见之,以重金从建康买归东洛,建亭以玩,号曰“萧斋”。
解读:
苏轼在杭任事时多方外之交。孤山寺僧惠勤、天竺僧辩才、智果寺僧道潜、宝月寺僧仲殊等,都是过从甚密,有诗文往来,并留下许多遗闻轶事的方外朋友。本文所写到的法惠院僧言师也是其中之一。
西林法惠院,在城南的方家峪旁,此地南近吴山,距苏轼理事的府衙不远。寺僧言师是个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和尚,他作东轩时,别出心裁地在轩内激水为池,叠石为山,并洒粉峰峦草木之上,以象飞雪。苏轼见而爱之,为之取名“雪斋”。过了四年后,此时苏轼已是彭城的太守,还特地让他的副手、篆刻家毕景儒篆刻“雪斋”两字,自己亲写了《雪斋》诗,不远千里相赠法惠寺,言师又装帧张挂,供人观赏。一时名闻遐迩,游客络绎不绝。
文章前叙后议。前叙要言不烦,主要写言师造雪斋的奇思妙想和苏轼取名送诗的赏爱行为,为后文议论作铺垫。后议拓开视野,把雪斋放在“其俗工巧,羞质朴而尚靡丽”、“佛之宫室棋布”、“其登览宴游之地,不可胜计”的大杭州的背景中,来回答“士大夫过杭而不能一至,则以为恨焉”的问题,从而突出苏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他的词章字画的观赏价值。可以说,是苏轼使一个微不足道的“雪斋”扬名天下,从而也使我们领悟到名人造旅游景点的道理。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全文洋溢着对老师的崇敬和爱戴之情。秦观的散文长于议论,苏轼曾评价说:“词采绚发,议论锋起。”观此文也可见其一斑。
南园记①
陆游
庆元三年二月丙午,慈福有旨②,以別园赐今少师平原郡王韩公③。其地实武林之东麓,而西湖之水汇于其下,天造地设,极湖山之美。公既受命,乃以禄赐之余,葺为南园,因其自然,辅以雅趣。
方公之始至也,前瞻却视,左顾右盼,而规模定;因高就下,通窒去蔽,而物象列。奇葩美木,争列于前;清泉秀石,若顾若揖。于是飞观杰阁,虚堂广厅,上足以陈俎豆、下足以奏金石者,莫不毕备。高明显敞,如蜕尘垢而入窈窕,邃深疑于无穷。既成,悉取先得魏忠献王之诗句而名之④。堂最大者曰“许闲”,上为亲御翰墨以榜其额。其射厅曰“和容”,其台曰“寒碧”,其门曰“藏春”,其阁曰“凌风”。其积石为山,曰“西湖洞天”。其潴水艺稻,为困、为场、为牧牛羊畜雁鹜之地,曰“归耕山庄”。其他因其实而命之名,堂之名则曰“采芳”,曰“豁望”,曰“鲜霞”,曰“岁寒”,曰“忘机”,曰“眠香”,曰“堆锦”,曰“清芬”,曰“红香”。亭之名则曰“远尘”,曰“幽翠”,曰“多稼”。
自绍兴以来,王公将相之园林相望,莫能及南园之仿佛者。然公之志岂在于登临游观之美哉?始曰“许闲”,终日‘‘归耕”,是公之志也。公之为此名,皆取于忠献王之诗,则公之志,忠献之志也。与忠献同时,功名富贵略相浮者,岂无其人?今百四五十年,其后往往寂寥无闻。而韩氏子孙,功足以铭彝鼎、被弦歌者,独相踵也。迄至于公,勤劳王家,勋在社稷,复如忠献之盛。而又谦恭抑畏,拳拳于忠献之志,不忘如此。公之子孙又将嗣公之志而不敢忘。则韩氏之昌将与宋无极,虽周之齐、鲁⑤,尚何加哉!或曰:上方倚公若济川之舟,公虽欲遂其志,其可得哉?是不然,上之倚公,公之自处,本自不侔,唯有此志然后足以当上之倚,而齐忠献之功名。天下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知公之勋业,而不知公之志,此南园之所以不可无述。
游老病谢事,居山阴大泽中,公手书来示曰:“子为我作南园记。”游窃伏思:公之门,才杰所聚也,而顾以属游者,岂为其愚且老,又以挂冠而去,则庶几无谀词,无侈言,而足以道公之志欤?此游所以承公之命而不获辞也。
注释:
①选自《放翁逸稿》。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散文家、著名爱国诗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②慈福:指南宋高宗吴皇后,晚年为吴太后,居慈福宫。③太师平原王韩公:即韩侂冑(1151-1207),字节夫,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宁宗时执政十三年,嘉泰三年(1203)拜太师。后因轻率发起“开禧北伐”,兵败被杀。④魏忠献王:即韩琦(1008-1075),为韩侂冑之曾祖,字稚圭,自号戆叟。仁宗时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累官至枢密使、宰相,封魏国公,卒谥忠献。有《安阳集》。韩琦曾与范仲淹长期掌握兵权,朝廷倚重,天下称“范韩”。⑤周之齐、鲁:周灭殷商后,封太公吕望于齐,封周公姬旦于鲁。
解读:
陆游既有忧国忧民的抱负,又有能文能武的奇才。可是他一生不得志,先以“语触秦桧”而落第,后因诗句招致权贵忌恨而屡屡丢职罢官。可是到了嘉泰二年(1202),其时在鉴湖边告老闲居多年的老诗人已七十八岁,却又被独揽朝政的韩侂冑以撰修国史的名义,招致复出,同年十二月,除秘书监(正四品)。次年,陆游为韩饨胄作《南园记》、《阅古泉记》两记。
南园,其故址在“太庙巷西端”、“其园之大,须三日方能游遍”。阅读本文有三点值得人们注意:一是文章以较多的篇幅介绍韩公精心经营南园及南园亭堂布局构建情况,并指出“自绍兴以来,王公将相之园林相望,莫能及南园之仿佛者”。在国土未复、外患未除之时,作者以淋漓之笔来描写韩公的这种建造私家花园的“政绩”,这不是对“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又一揭露吗?因此在张扬的描写中隐含着讥讽。二是文章用非常巧妙的方法把它转到“公之志,忠献之志”的问题上来,并提出“唯有此志然后足以当上之倚,而齐忠献之功名”。这当中虽有不得已的对韩的称颂之词,但其用意和重点显而易见是希望和勉励韩公继承忠献王的精神,做一个像忠献王那样匡扶皇室、折节下士、威震敌国的将帅,从而担当起抗金复国的重任,以实现建不世之功业的美好愿望。正如《宋稗类钞》所说的:“山阴陆放翁务观之所出也,韩平原实招致之。所作《南园》、《阅古泉》二记,时虽称颂,而有规劝之意焉。”三是文章最后一段是交代自己写本文的缘由,既别具一格,又见其良苦用心。一是说“公手书来示”要我写《南园记》,说明我复出并不是我“趋炎附势”;二是说韩指定我写是因为我“无谀词,无侈言,而足以道公之志”。这就是说,我写本文是遵命之作,不得已而为之。至于我这样写,读者是否理解,如何评价,谁能管得了呢?正是“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P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