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略于西医传人与发展的中国医学通史,是一部中医学发展史。本书首先重视医学内史研究,其次或涉外史问题。着重论述各个历史时期的继承性发展,注重对创新发明事例的记述。关于章节内容,总体作通史体例,每章则大体上以断代论述,其节其目,尽可能以专科、疾病、人物、文献、轶文故事等内容述评。为使读者易读、易解,本书力求章节题目能够反映医学发展的时代特点,结合中国朝代与公元纪年的方法,分为绪论、中医起源、早期医疗与医巫论争(夏商周时期)、中医经验积累与理论形成(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术整理提高(秦汉时期)、医疗实践领域不断扩大(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发展特点集大成(隋唐时期)、医学的全面发展(两宋时期)、少数民族医学融合与医学争鸣(辽、夏、金、元时期)、中医学发展呈现革新趋势(明代)、医学普及进步与思想阻力(清代)、20世纪中医发展历程,共11章,117节,书后还附录大事年表等,旨在进行比较全面的论述与评介。
中国医药文明,是5000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史》是一部中国医学通史,但由于有意简化西医传入与发展内容,故称。但中医学的发展是难以摆脱西医之影响的,所以,本书虽以《中医史》为名,突出反映中国的中医历史。然而在论述中除了坚持中医的主体性外,却不蓄意掩盖西医之影响,也不故意回避中西医之间紧密相关的内容,旨在唤起人们注意引入现代科学、现代医学为中医所用。
这或许就是我撰著《中医史》之方法、目的与意义之所在……
作者简历
绪言
第一章 中医药起源
第一节 中国考古学研究与猿人疾病卫生
第二节 关于医药卫生起源的若干论点
第三节 中国汉晋前学者论述中医起源
第四节 中医起源讨论
第二章 早期医疗实践与医巫论争
第一节 农业发展促进医药进步
第二节 医食同源与伊尹创制汤液
第三节 甲骨文与殷商疾病观
第四节 从《诗经》等文献看商周医药水平
第五节 大傩与预防疫病
第六节 巫术与巫医的活动
第七节 医事管理与医学分科
第八节 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
第三章 经验积累与理论形成
第一节 最早的中医学分科
第二节 职业医师出现——医和、医缓与扁鹊
第三节 划时代进步——医学战胜巫术
第四节 中医学步入学术研究
第五节 尸体防腐、保护技术
第六节 中医理论高水平研究总结:《黄帝内经》诞生
第四章 中医学术的整理提高
第一节 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第二节 汉文帝为名医淳于意冤案平反、恢复名誉
第三节 中医之师徒传承
第四节 中医第一部释疑解难之专著——《难经》
第五节 针灸由民间到宫廷,再回到民间
第六节 外科鼻祖——华佗
第七节 医圣——张仲景
第八节 杏林春暖与虎守杏林
第九节 悬壶之禧与韩康卖药
第十节 秦汉时期医事管理医官与医官犯罪
第五章 医疗实践领域不断扩大
第一节 弃戎从医,贡献卓著的葛洪
第二节 重视切脉诊断的王叔和
第三节 山中宰相——名医陶弘景
第四节 竹林七贤——嵇康与《养生论》
第五节 系统继承发扬针灸的皇甫谧
第六节 药材炮制的祖师——雷救
第七节 精巧的外科手术治疗技术
第八节 医方汇集整理与陈延之《小品方》
第九节 中国世医传统与徐之才八代名医
第十节 梁武帝与医学家
第十一节 南北朝设医馆与太医署
第六章 医学集大成发展
第一节 古老的医科大学与药用植物园
第二节 唐太宗探视百岁名医甄权
第三节 大学问家恭身《内经》整理研究
第四节 第一部病因证候专著《诸病源候论》
第五节 政府颁布的 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
第六节 医学文献整理大师王焘
第七节 孙思邈与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第八节 藏医学集大成巨著《四部医典》
第九节 “仙”医蔺道人与《理伤续断方》
第十节 法医学与《疑狱集》
第十一节 繁荣的国内外医药交流
第十二节 非医学书籍对外科手术的记载
第十三节 统治阶级对医学家的迫害
第七章 医学全面大发展
第一节 访求医术优长者诏、访求医书诏
第二节 宋太祖等关注的本草修定
第三节 太宗诏征医方,编撰《太平圣惠方》
第四节 宋仁宗创设“校正医书局”
第五节 宋仁宗诏令翰林医官院考次针灸,创铸针灸铜人
第六节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改革医学教育
第七节 宋神宗在京城创办太医局卖药所
第八节 宋徽宗创办“医学”与编撰医学著作
第九节 解剖新知:《欧希范五脏图》与《存真图》
第十节 疾病诊断水平提高
第十一节 临床医学丰富多彩
第十二节 大法官宋慈总结法医学成《洗冤集录》
第十三节 科学家沈括、文学家苏轼与医学
第十四节 藏医学的发展
第八章 医学争鸣与少数民族医学融合
第一节 契丹族医学
第二节 回鹘族医学
第三节 吐蕃医学
第四节 女贞族医学
第五节 党项族医学
第六节 回回医学
第七节 蒙古族医学
第八节 金元时期的医学争鸣
第九节 医学理论与临床各科
第九章 中医学发展的革新倾向
第一节 皇室关注本草学发展
第二节 民间本草研究成果卓著
第三节 朱犒与大型方书《普济方》
第四节 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伟大创造
第五节 吴又可《瘟疫论》与传染病理论革新
第六节 临床内科学的发展
第七节 外科学理论与技术革新成就
第八节 妇儿科学之进展
第九节 眼科、口齿科与耳鼻咽喉科成就
第十节 针灸学之发展
第十一节 医疗经验的宝库《名医类案》
第十二节 中医经典整理与丛书全书编撰
第十三节 医德与医林故事
第十四节 医事管理与建庙祭祀先医
第十五节 创建先医庙与祭祀历代医学家
第十六节 中外医学交流
第十章 医学发展促进科普与发展中的思想阻力
第一节 医事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节 传染病学派林立与理论创新
第三节 康熙推广人痘接种预防天花获重大成就
第四节 乾隆御纂医学教科书《医宗金鉴》
第五节 内科学发展与学派争鸣
第六节 外科学发展趋于保守
第七节 正骨科学技术丰富多彩
第八节 外治法宝库更趋充盈
第九节 妇儿科的经验积累和推广
第十节 五官科医疗技术的发展
第十一节 针灸学发展与道光帝废除针灸
第十二节 王清任慧目恭身人体解剖
第十三节 发展与普及的医方、本草进展
第十四节 医学普及与文献整理
第十五节 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医学
第十六节 医家 第一要义——养生保健
第十七节 医学革新的思想阻力
第十八节 西医学传入与影响
第十一章 20世纪中医学发展历程
第一节 20世纪前50年中国医学文化思潮
第二节 西医在朝,中医在野
第三节 中西医汇通学派评估
第四节 毛泽东关注中医中药
第五节 中医工作的巨大胜利
第六节 中医发展融入西医学理问题
第七节 中西医结合科研模式
第八节 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不是梦想
附录一 作者与海外的医史学术交流
附录二 中医学要事年表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