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战国时期245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战国策》来填补。书中记载的许多珍贵史料,是司马迁修《史记》取材的唯一史料来源。
《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等。
《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战国策名言故事/儿童精典悦读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王宏玉//奚婷玉 |
出版社 | 海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战国策》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战国时期245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战国策》来填补。书中记载的许多珍贵史料,是司马迁修《史记》取材的唯一史料来源。 《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等。 《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推荐 小学三到六年级是培育文化素质的重要阶段。而阅读、领悟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则是培育小学生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们推荐《战国策》,是因为它有助于从三方面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质。一是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有利于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传承;二是书中蕴涵的智慧与格言,在为人处世方面,能给小学生以指引;三是《战国策》文笔优美,小学生在阅读中,能受到无形的熏陶,提高语言文字能力。 目录 百步穿杨 商鞅变法 以乱邪逆攻治正噸者亡 欲王者务博其德 计失听过而有国者寡 曾母投杼 圣人不能为时 赏功与官能 臣之所恐 不用贤人者国亡 听信谗言,身死国亡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举袄成幕,挥汗成雨 画蛇添足 用人当用所长 三喜之谏 公孙弘足使 士贵王不贵 治国如制冠 无民则无君 贪得无厌 狐假虎威 君好发则臣抉拾 仁人爱民以心 亡羊补牢 惊弓之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圣人甚祸 安民之本 任重行恭,功大辞顺 求欲无危 治国从政之道 立傅之道 天下之士伺贵 谨备所憎,祸在所爱 人主之子孙挟重器多之弊 魏文侯践约会虞人 地形险阻不足以霸王 高枕无忧 惠子说文王之义 王霸之道 三八成虎 奢靡足以亡国 抱薪救穴 南辕北辙 若士必怒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韩氏用兵 贵其所以贵者贵 母识孪子,智知利害 明主之道 燕昭王致士 禄授功多,官处能当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荆轲刺秦王 同欲憎,同忧亲 参考答案 试读章节 百步杨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西周策》 乔由基,人名,是春秋时楚国的名将,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射,射箭。善射,擅长射箭。去,距离。 楚国的养由基,擅长射箭。他站在距离柳树叶一百步远的地方,把柳树叶当箭靶,射多少次,就中多少次。 [故事] 秦国有一位将军叫白起,人们称他为“常胜将军”。有一年,秦王派白起领兵前去攻打魏国。 有个名叫苏厉的谋士知道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 周天子问苏厉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并给白起讲了养由基的故事。 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养由基。他能在百步之外准确地射中柳树叶。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比赛的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靶子上画出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靶心。围观的人齐声喝彩。潘虎也扬扬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太近、太大了,还是射一百步外的柳叶吧!” 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嗖”的一箭射去,箭头正好贯穿了这片杨柳叶。 随后,养由基又连续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喝彩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有人却在养由基身旁冷冷地说:“嗯,有了百步穿杨的本领,才配受我的指教!”养由基问他:“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地说:“我并不是未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因为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是不轻易射箭的!”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所说的向白起讲了上面的故事,并对白起说:“你虽然号称常胜将军,但魏国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打败的国家,如果你不能马上取胜,别人会怎么看你呢?”白起听后,停止进攻魏国。 想想看 白起停止进攻魏国,是因为: A.他生病了。 B.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能在百步之外准确地射中柳树叶。 C.想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声。 D.害怕周天子的威严。 商鞅变法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秦策》 商君,即商鞅,姓公孙,名鞅,原是卫国贡族,故也叫卫鞅。得知秦孝公下令求贤,来到秦国,受到重用,被封为相国。至,彻底。讳,避忌,有顾忌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私,偏爱。及,涉及。 商君治理秦国的时候,法令执行彻底,公平无私,刑罚不避讳位高权重的人,赏赐也不偏向亲近的人。他连太子犯法也不赦免,曾将太子的老师处以黥刑和劓刑。 [故事] 战国初年,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比中原的各诸侯国都要落后。各诸侯国都瞧不起它,不跟它往来。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为了让秦国强大起来,他首先做的就是搜罗人才。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来人,只要能有办法让秦国富强起来,我就重用他,并封给他土地。”这道命令吸引了许多有才干的人,纷纷来到秦国,其中就包括一个叫卫鞅的卫国贵族。 卫鞅来到秦国后,托人引见,终于见到了秦孝公。一见面,卫鞅就迫不及待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大王,一个国家要想富,就必须注重发展农业;一个国家要想强。就必须奖励将士;一个国家要想治理好,就必须赏罚分明。目前秦国做得还很不够,因此秦国需要实行改革。” “先生高见!但现在我才即位,时机还不成熟,你先制订改革计划,时机一到就可以执行了。”秦孝公一听大喜,立即同意了卫鞅的建议。 过了两年,卫鞅起草了一份初步改革的法令,送给秦孝公看。秦孝公完全同意法令的内容,又觉得自己的地位稳固了,便立即封卫鞅为左庶长,并公开支持改革说:“我国的改革事宜就全交给左庶长办了,谁违抗他,就是违抗我!” 卫鞅没有马上公布法令,而是先命人在南门竖立了一根木头,并出了一个告示:“若有人将此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就赏赐十两黄金。” 木头才竖起没一会儿,就围了一大群人。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木头又不重,谁都能扛得动,到北门也不远,怎么可能赏十两金子?”有的说:“肯定是左庶长才上任没事干,找人寻开心呢!”众人东瞧瞧,西瞅瞅,都想看看到底谁会上当。过了好长时间,都没人肯扛木头。卫鞅得知后,立即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黄金。一时间,围观的人就更多了。大家都觉得这事根本不合常理,没人肯尝试。 正当此时,一个人从人群中挤了进来,仔细打量了一番木头,说道:“我能扛得动,反正除了花点力气,也没有什么损失,我扛。”说完,他扛起木头,众人自动让开了一条路,他迈步就走。大伙儿像看耍猴似的跟在后面,一路跟到北门。卫鞅立即派人传话,表扬了那人能听从命令,并当场赏了他五十两黄金! 此事立即传开了,轰动了整个秦国,老百姓都说:“左庶长的命令真不含糊啊!” 于是,卫鞅将新法令公布出来,人们无不认真执行。后来,卫鞅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经过短短十几年,秦国就变成了一个强国。中原各诸侯国也不得不平等地对待秦国。这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想想看 商鞅变法之前,在南门竖立木头的目的是: A.取信于民,方便变法。 B.找出谁是大力士。 C.要盖房子。 D.要在上面贴公告。P1-7 序言 最近,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以至整个民族复兴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提倡少年儿童从小就学一些经典,了解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是很重要的。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千百万普通民众的要求。近年来,“国学热”迅速兴起,读经活动广泛开展,中华文化经典和普及读物畅销,讲座、读书班、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就是明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少年儿童学习要知轻重缓急,有所先后,注意不要贪多求全。中华文化的核心是讲做人的道理,教人学做人。我们学习,首要也是学做人的道理,立志做好人。《论语》、《孟子》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都是教材。历史是文化的载体。一部历史,无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故事、英雄事迹,是中华文化精神活生生的体现。读历史,是学习中华文化必经的途径,不读历史就无从了解中华文化。诗词歌赋,名篇名言,也不可忽视。一个名篇,一句名言,背后是作者的人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理性的精神通过艺术的语言来表达,形象、生动、感人,更易接受领会。 中华文化又是认识宇宙、认识自然的智慧宝库,其中有丰富深邃的哲学思想 对于尚缺乏生活经验的少年儿童来说,这部分内容会显得艰深难懂,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方面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理解力的提高,可以逐步深入地学习。至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实务运用的策略、方法,则属其次。 学习的方法可以不拘一格,依自身条件、兴趣而定,不必强求一律。重要的是目的明确,持之以恒,学而时习,身体力行。 海豚出版社编辑出版这套经典名言故事,以帮助同学们学习经典,是很适时的一件好事,编辑约我为书作序,我高兴地接受了,就把我的一些想法写下来,供大家参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