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无华岁月(我们的1966-1976)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春芬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代人的集体情感倾诉,幕幕感人至深的命运悲喜剧!

此书所收集的文章均为老三届网站网友的原创作品。那是可以回味的快乐与痛苦,那是可以面对的勇敢与懦弱,那是可以成为财富的搏击与艰辛,那是可以深藏的情结与缘分……历史将在大人物与小人物的相互映衬中展现它的完整与真实。

让这本书带你走近他们。也让“文革”中的一代人跟随这本书再次走进难以释怀的过去……

内容推荐

翻阅“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几乎所有的经典史书都在聚焦国家政要。本书则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现“文革”一代小人物自己的历史,这就是编者选文汇集本书的初衷。也许它不能进入大雅史堂,会像村野稗史般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但书中用平实语言娓娓讲来的真实的故事,书中带着历史印迹的老照片,会向后人展示“文革”小人物们曾经年轻的人生光彩,向后人昭显他们曾经的存在。

目录

红色年代

严涛/从北京到延安的步行串联

星光灿烂/步行串联到韶山

韩工/天命之年忆“两节”

ZP331/停课闹“革命”的日子

清清/忆“大串联”

路难行/1966,那歌那人

ZP331/我的大串联纪实

蓦然回首/1967年记事

沧海、老呆、山人/“文革”改名集锦

难忘岁月

由娇原/上海知青的故事

河水/难以回首的青春

林梓/那个年代的漂亮女人

阳光/我当上了生产队长

李苗/海南农场:水牛与黄牛的故事

西里/知青大院

林敏/到顶山上一家人

老例/我的房东七哥佬

柳杨公社/云南大头菜

后知/养猪连与知青墓

寻梅/北大荒的故事

白蓝/北去——岁月的歌

严涛/“胃亏肉”的日子

孙伟/工分情感

戈弋/下乡第一日

草地/记忆深处的毛呼得嘎

路难行/老照片的回忆

赵铁汉/那面在风雨中逐渐褪色的连旗

老例/在知青文艺宣传队的日子里

杨安坪/海南磨炼奠定人生路

微风/胆大与胆小

石希生/知青生涯琐谈

老知/连山知青的往事

余一/插队后的第一个春节

蒙世和/又到苦楝开花时

严涛/漫漫返城路

墨香/金秋,打板栗的时光

熊蓓蒂/军垦农场忆絮

情感碎片

老呆/第一次外出打工

沧海/当“兵”的往事

含溪/我和他的故事

王瑞琨/难忘的岁月

白云鸟/花季的回忆

板筋/板筋相亲记

高光宇/我的知青往事

老常/牛啊牛

呼伦河/我们的歌

阿灵/看电影

南风粤韵/阿西

胡发云/冬天的浪漫

影子/“小芳”的青春记忆

雨笠烟蓑/欠女的故事

MDI/坐牢

蓝蓝/在海南兵团再教育的日子里

试读章节

8个出身不好的男女生从武昌步行出发,冒风雪,赶夜路。最后到达了韶山步行串联到韶山

◎星光灿烂

在1967年元旦以后,我们班上4个出身最不好的女生(即“黑五类”子女),元前刚从北京回来不久,又开始“蠢蠢欲动”了。学校里空空荡荡的,有许多人串联还没有回来。在那个年代,阶级界限是划得很清的,谁也不敢与我们交往过密。

我们实在不愿意死守在学校里,打算再次出去串联。可那个时候,为了缓解大串联给铁路等交通运输部门的压力, 《人民日报》发表《红卫兵不怕远征难》的社论,在这一社论的号召下,全国又掀起一股步行串联之风。刚好有4个出身与我们差不多的男生,打算步行去韶山串联,我们一商量,有男生同行至少可以壮胆,决定与他们同行。

说干就干,我们开了介绍信,领了经费(那时候每人还能够领到10元钱),买好配给的背包带、手电筒、雨伞、塑料布等用品。为了当好“宣传队”、“播种机”,我们还油印了好些传单(主要是“毛主席语录”)准备一路散发。带上《毛主席语录》(我们女生还专门为它编织了语录袋)和必戴的像章,打起背包出发了。

一行8人在红旗的带领下,高唱着语录歌,虽不是浩浩荡荡,却也威武雄壮地离开了武昌的南大门武泰闸。

第一天,我们只走了56里路,可我们有两个女生已经脚上打泡了。我们按照听来的解放军的做法——用热水泡脚以后,再用针把水泡里面的水放出来。

没有想到,第二天,那些泡又鼓起来,还原了。这两个女同学有罪受了,可我们还是得上路啊。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鹅毛大雪,我们撑着雨伞,唱着红军过雪山的歌:“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难万险只等闲……”饿了就就着雪吃自带的干粮、馒头,她们也硬是咬着牙又坚持走了一天,我们来到了咸宁。

第三天,看到要进山了(前面的崇阳是山区),为了养精蓄锐,在咸宁休息了一天。

第四天,天放晴了,那时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大路是公路,虽然好走,可是因为是盘山公路,路程:长。小路虽然是捷径,直接一些,可得翻山越岭。

为了缩短路程,我们决定翻山走小路。天虽然晴了,北风还是刮得很紧。我们上的是冰雪覆盖的北山坡,我们顶着凛冽的北风,扒着树枝,拉着旗杆(这个时候红旗也打不住了,只好卷起来用于拉人)。那个时代的学生谁也没有手表,估计到了中午,终于爬上了山顶。

说来也怪,这山上居然还有一个小建筑物,很小很小,应该只能说是一个洞,现在想来可能是土地庙,当然,土地爷已经被扫地出门了。我们在那里高诵着“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毛主席诗词,休息了一会,吃了一点干粮。

极目远望,此山南北两边真是天壤之别啊!刚刚上来的北边是“千里冰封”,而准备下山的南边却是“阳光明媚”。

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我原来对这句话没有体会,总以为是别人弄错了。想想刚才冰雪覆盖的北坡都已经过来了,下这个冰雪已经融化、路也基本上干了的南坡,应该没有问题了吧!

谁料想,下山小路虽然比上山的好走,可还是有些陡,呈“之”字形,根本不可能平平稳稳地走,逼得你不得不一路小跑。不一会儿小腿就跑硬了。由于呈“之”字形,每跑一小段就得收住脚调头,否则就会栽入深谷,我们这才体会到下山的厉害。

眼瞅着太阳一点点落下去,我们不知前方的接待站在哪里,还有多远。大家着慌了,一齐对空旷的山谷大喊:“有人吗?”没人回答,远远地只听到山谷的回声在回荡,我们不得不加快脚步。

等我们下得山来,到达谷底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没曾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山下正在修路,全是小碗大的石头,在高一脚低一脚的“急行军”中,有一个男生崴了脚,这下队伍更慢了。等我们“摸爬滚跌”地到达目的地——接待站时,已经是深更半夜了。

第五天早上,我们打好背包继续前进。这时我们已经没有刚上路的那股劲头了。一路上每遇到一个老乡,我们就问离接待站还有多远,有的人说,有一两里路;有的人回答,过两个坡就到了。总之,给人的印象就是不远了,快到了。谁知我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再问,还是说有一两里,这犹如一盆冷水从头淋到脚。原来,山里人把山叫做坡,一而且里数也不确切,我们真是上了大当了!

我们一路上不停地唱着“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日落西山红霞飞”,不断地给自己打气,终于又完成了一天的“行军”。

越往南走,话越不好懂。等走到与湖南交界的通山,我们就完全听不懂当地的土话了,这给我们的问路造成很大的困难。

进入湖南的第一站是平江,就是电影《怒潮》的故事发生地。那时候的平江很有名,可还是很小,几乎可以说是只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街,路边的房子也是破破烂烂的。

随着长沙的渐近,语言又开始慢慢地好懂起来。

离开武汉已经第七天了,我们决心今天一定要进长沙。一直走到晚上,可是不知是怎么的,看得到长沙的万家灯火,走来走去还是那么远。

走啊,走啊,冷不丁一辆公共汽车停在了我们身边。门开了,下来一个人告诉我们,这是进城的最后一班车了,他们愿意带我们进城。此时车上已经站着一些南下串联的河南学生。我们问清了进城的路程和到接待站的路线后,谢绝了他们的好意,继续步行向长沙进发。

我们当时认为,步行就是步行,我们不能功亏一篑。我们鄙视那些“偷工减料”乘车进城的人,我们不能与他们为伍。

进入长沙以后,我们着实好好地休整了一番。

下一步该研究前往目的地——韶山的路线及相关的准备工作了。

当时,前往韶山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先顺着铁路走到湘潭,再走公路到湘乡,然后再走小路到韶山。这条路多是大路,小路仅有一小段。很明显,这样走最大的优点就是安全,可路程长,估计少说要走3天;另一条是小路,据说毛主席年少时到长沙读书走的就是这条路,大约只有130多里路,估计最多只要走2天,可沿路没有里程碑,而且一路上接待站也很少,问路不方便,有迷路的危险。

经过再三考虑,我们一致同意走小路。因为经过这么多天的“行军”,我们的心里大致都有了谱,翻山越岭都过来了,还在乎这小路吗?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之气魄。何况,这是毛主席曾经走过的路,怎么地我们也要走一走!为了轻装,我们除了被子、红旗、语录、手电筒、像章必带外,其他的杂物,如雨伞、衣服等等就暂时留在长沙接待站,回头再拿。

下午3点钟后,我们又踏上了“征途”。摆渡过湘江,走了两天,中途歇了一晚,到韶山已经是傍晚时分。

那个时候南下步行串联的学生很多,多是到韶山和井冈山的,到处都是人山人海,人满为患,吃住都很困难。听说,井冈山那里由于大雪封山,上面的学生下不来,只好用直升飞机空投食品。山下还在流行脑膜炎。

我们参观了毛主席故居(那个时候还没有“毛主席故居纪念馆”),还在门前留了个宝贵的合影。

由于经费有限,我们连最具有纪念意义的印有毛主席故居图案的搪瓷杯都没买,决定下午就回长沙。

我们的“长征”马上就要结束了。作为最后一次的纪念,我们想试一试“夜行军”的滋味,决心要二鼓作气地走完这130多里地。因为在前面的“长征”路上,虽然我们多次深更半夜到达接待站,可我们毕竟还是没有走过通宵,也从来没有走过这么长的夜路。我们想尝试尝试!

P16-19

序言

春天,晶莹的雪山表层在短暂的积淀后开始消融,汇成溪流,带着憧憬,奔流而来,勇往直前,不可阻遏。

她蕴含着一种年轻的热情与宣泄,纯洁而挚烈……我常常想,这就是“文革”中的年轻人吗?

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的这代人已经儿孙绕膝,渐入夕阳。他们确实开始老了,回忆已成为他们生活中很重要很重要的构件。

我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类的历史不只是精神自我完成的历史,而且也是精神自我否定的历史。”

弹指间的40年,中国整整一代人在年轻时所经历的“文革”期间的那段无华岁月,会留给后人什么?羡慕还是不屑,思考还是漠然,理解还是激愤,鞭挞还是赞扬……

然而,他们曾经年轻,曾经昂扬,曾经负重,曾经迷茫……

他们曾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中放飞自己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纵横捭阖,指点江山;他们曾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沉重地悲悯全世界还有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没有被解放的无产阶级劳苦大众……

翻阅“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几乎所有的经典史书都在聚焦国家政要。本书则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现“文革”一代小人物自己的历史,这就是编者选文汇集本书的初哀。也许它不能进入大雅史堂,会像村野稗史般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但书中用平实语言娓娓讲来的真实的故事,书中带着历史印迹的老照片,会向后人展示“文革”小人物们曾经年轻的人生光彩,向后人昭显他们曾经的存在。

岁月留痕……

那是可以回味的快乐与痛苦,那是可以面对的勇敢与懦弱,那是可以成为财富的搏击与艰辛,那是可以深藏的情结与缘分……

历史不应忘记。历史将在大人物与小人物的相互映衬中展现它的完整与真实。

让这本书带你走近他们。也让“文革”中的一代人跟随这本书再次走进难以释怀的过去……

此书所收集的文章均为老三届网站网友的原创作品,作者署名大多为网络用名。

编辑此书时,许多散落在网络里的好文章,因为无法和作者取得联系,只能割舍,深感遗憾。就像艾青的诗里所描述的:

失去的岁月

甚至不知丢失在什么地方——

有的是零零星星地消失的。

感谢老三届网站(http://www.laosanjie.net)的所有原创作者,感谢所有为此书付出心血的人。

另需说明一点,书中使用的个别照片,虽经多方努力,仍无法找到原创作者。如原创作者发现书中有您摄影的照片,请直接与广西人民出版社联系。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粤海农垦(兵团)知青网的鼎力支持,在此特表鸣谢!

编者

2006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20: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