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在为过去懊恼,为将来焦虑,为当下烦扰,我们 该如何直面并解决生活的难处?
《人生困境整理术》不是心灵鸡汤,却更能治愈人心。
李子勋以文学的笔触、哲学的思维、文化的定义、心理学的视角来整理和解读现实中困扰你我的问题,温和睿智,娓娓道来。他把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用不同的文化去诠释,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应,目的是希望把人从固化的心态中扰动出来。
《人生困境整理术》不能被简单当作心理学书籍来读,而是文学性哲学性和实用性并存的。阅读本书,仿佛是一缕春风拂面,一丝细雨无声,问题似乎自自然然地解开了,心境也轻轻松松地变化。
这绝不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著作,而是一部兼具文学性、哲理性和实用性的治愈系心灵读本。《人生困境整理术》中,李子勋从心理学视角、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智慧,来解读现实中人的自我成长、职场、家庭、爱情婚姻等方面遭遇的心理困惑。帮你重新打开视域,重新带着好奇的心,去看待自己。
李子勋说:人的一辈子都在完成自己,你经历得越多越丰满。不要为经历过的东西而后悔,经历的东西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摔了、跌了、损失了、被人抛弃了都是重要的经历,都是生命中灿烂的东西。当你把任何体验当作资源来看时,什么事都不再是大事情,你都可以用平常心去面对。
他让你相信:所有的过去你都做了正确的选择,相信所有的今天你都在珍惜,还要相信所有的明天你都会竭尽全力去努力,那么,你的生命就会一直是充实而愉悦、通顺而豁达的完满之途。
每到年末的时候,会听到不少的人在说:“又虚度了一年。”说这样的话的人其实是没有明了生命最本质的意义,只在意该赚的钱没有赚到,该谈的恋爱没有谈成,或者该去的旅游计划没有实现……生命是一种度过,从哪里来,到哪儿去,都是未知领域,可以感受得到的只是在穿越中的过程。如果生命是一种度过,那么就不存在虚度这一词,除非你是脑死亡状态,没有感觉,没有体验,也未曾有什么获得。
那么,度过是否可以分出什么样的度过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度过,这是一个很难界定的问题。我们总是看着别人在活着,活得有滋有味,有更多的钱,更美的伴侣,更骄傲的职业,却忘了我们不是别人,我们是我们自己,我们在过自己的生活,过得也是有滋有味的。不过,有滋有味不等于这个滋味是甜,也许是苦、丧失、失望、落寞、孤苦、忙碌、空虚……这些也是生命本应品尝的滋味。
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体验越丰富的人生命也更加饱满。假设有这样一个人,到过世界的任何地方,甚至有乘坐宇宙飞船上天的经历,品尝过全世界所有的食物(美味的与难以下咽的),接触过所有不同文化下生活的人群,谈过无数次恋爱,从事过许多的职业(包括战争中的士兵与流离失所的难民),有过许多的身份(贫民、富翁、高官、显贵、精英),有过很多次婚姻,当过父亲或母亲,经历过诸多身体的病痛,死去活来,那么他一定是他处的那个时代生命最有价值,最饱满,也活得最有滋有味的人。但是,我们做不到全部,所以生命的度过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谈到选择就需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所处的社会位置,总是做自己能做的事,不做自己不能做的事对生命就是很珍惜的了。有些你不能做的事不是放弃,而是等着能做的时候再去做,那么你活得就很有效率。可惜的是我们经常给自己一个根本就不可能的期望,以为靠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办到,结果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但这也不算虚度,毕竟每天你都在感觉,每天你都在喘气,你生命中每一个细胞都在旺盛地代谢着,自我更新着。 我们真的需要改变一下对待生命的态度,珍惜每一个当下,但不要轻易去评价曾经度过的时光,因为此一时,彼一时,今天去评价昨天从来都不是客观的。
相信所有的过去你都做了正确的选择,相信所有的今天你都在珍惜,还要相信所有的明天你都会竭尽全力去努力,那么你的生命就会一直是充实而愉悦的。
童年是成人记忆的摇篮,不管这个摇篮大小怎样,舒适与否,人都会离开它去闯荡世界。有些时候人已经远离了童年,心却依然躺在摇篮里不想离开,那么是谁在做这样的决定呢?
生命常有两个态度需要选择,一是线性的:昨天的一切成就了今天,今天的努力代表着明天;二是非线性的:昨天的一切不等于今天,今天的一切也不代表明天。线性的态度是可以归因与预测的,如果我们没有美好的童年,就不会有真正幸福的现在,更不太可能出现闪耀的未来。心理学强调童年的遭遇决定成年以后的性格、情感与行为,并且假定如果不消除童年给予我们的阴影,生活中会永远缺少阳光。
现代心理学更接受一种非线性的态度,它认为人的成长是一个逐步选择与适应的过程,童年事件给人带来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不是一种简单的原因而是一种可选或者可以多重赋义的资源。比如童年经历了父母不幸的婚姻,它是让人获得对婚姻更大的耐受性,获得应对婚姻争执的经验,减少对婚姻理想化的期待,还是让人害怕婚姻,缺少长久维持亲密的能力,是不能确定的。“童年不幸”可能只是当下的一种回忆产物,是为眼下亲密问题合理化的结果。那么是否接受这种合理化要看这样的解释是否让人获益,哪一种获益?如果让人产生了觉悟,并对生活有积极的效果就接受它。如果解释增加人的缺陷感、无力感,放弃努力等待救赎,那么心理学就否认它。
现代心理学追求有效的解释而非追求既往的真实,因为人不可能客观地评价过去,今天的你与过去的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回忆童年也许是为当下的我服务的,婚姻幸福的人会说父母失败的婚姻教会我善待婚姻,婚姻不幸的人会说父母的不良关系让他失去获取幸福的能力。事实上,婚姻的不幸可能有很多原因,并非只是童年创伤印痕的重复,经历不幸福也许正是人们可以真正感受幸福并珍惜自己的前提。
一个心理学家问一个成功的人士:“你成长的诀窍是什么?”那位先生说:“因为父亲从小就看不起我,我要努力证明给他看我也是好样的。”又用同一问题问一个在地铁里乞讨的男子,男子说:“我从小就不受父亲的重视,造成我自卑、胆怯,至今一事无成。”成功与失落都可以拿童年说事,但对童年境遇不同的态度造就不同的人生。P11-14
生活终将以善意回馈你我
人的生活总是在不那么确定的情景下继续着,尽管有些人愿意花很多的时间、心思去预测与规划未来,通常想的时候,一切似乎很简单,做的时候,才发现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早知如此,花时间在对未来缜密的思考上就得不偿失了。西方人喜欢说“just do”,言下之意是试着去做才能很好地思考。对生活目的的追求是一种宏观的动力,但不要“just think”,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顺应变化才是成功的窍门。
生命没有多余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经历过的是你获得的而不是失去的。相信自己的过去已经竭尽全力,相信现在自己还在温柔地坚持,相信未来自己会很珍惜,生命就必定是一条自我完善之途。
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关系,很多执着、欲望、追求慢慢被一种宁静的、恬淡的情致所替代,我甘愿沉浸在平淡的生活与身边的人和事的琐碎中,不亦乐乎。
昨夜几位心理学界的老友来访,品茶之中谈到过往之事,甚多感慨浮上心头。十七年前,在上海“中德心理治疗师高级培训项目十周年大会”上,有我一天的工作坊,题目是“自组织理论在心理学的应用”。坊间不少学友不知“自组织”为何物,解释起来很费力。那是我率先把“不确定性”引入心理治疗中,试图解构与完善心理学的临床工作。在工作坊里我提到几个概念:未知、不确定、混沌、不可预见等,把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碎片化;心理治疗是当下的重组,不是系统与结构的工作;心理学是人学;对治疗结果保持中立,等等。
我主张心理咨询不是看到问题,而是着力于交谈中的信息重构、扰动、催眠,以达成对来访者内在结构的松动与改变。内在结构指的是人看问题的基本方式,逻辑思维惯性,价值观与判断事物的概念系统。不知道与会的一百多名学员有多少人听懂了,但有一句话被大家广为流传:“谁知道呢?”
自组织与中国佛家思想有很多共通之处,说的是诸事无常、法无定法之类的道理,其实人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人越执着于什么的时候,“什么”就离我们越远,当人试图放下那份执着,却又发现追求的东西已然正在我们手中。生活终将回报我们的善意,如果我们学会爱、坦诚、敬畏、孝顺、善良关怀、自由决策并乐于担当,会发现生活回报我们的远比我们付出的要多。
这是我继《心灵飞舞》之后的第二本散文集。在我近十本心理学书籍里,一直隐含着这样的信息,就是把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用不同的文化去解读,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应,目的是希望把人从固化的心态中扰动出来。
读我的书与杂志专栏的朋友们大都有一种感觉,仿佛是一缕春风拂面,一丝细雨无声,问题似乎自自然然地解开了,心境也轻轻松松地变化,愿我这本书依然承继着这个特点。
爱你们,我的读者!
李子勋
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