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电影,主要是好莱坞电影来讨论犹太人问题的再现,王炎的新作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面向。本书借重对若干部电影文本的分析,在话语世界的文化研究中首度开敞了这一重要议题,借助电影文本,作者尝试进入相关的话语与社会脉络,去触摸并把握此间不无反复的欧美尤其是美国的历史、文化语境、社会心态与微妙的记忆和情感结构,以跨学科的视角分析“历史见证”影片银幕背后的意识形态。
银幕不是一扇透明的窗户,但光影会让我们产生“窥视”历史的幻觉。好莱坞电影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文化消费的中心话题。大量的历史影片以冲击力很强的史诗性叙事塑造着观众 的历史意识。特别是“二战”屠犹题材,这个当代西方政治意识形态中的核心话语,已成为美国学院体系中发展成熟的庞大学科,而影像再现“大屠杀”更隐含着复杂的价值判断。本书以跨学科的视角分析“历史见证”影片银幕背后的意识形态。
序:幽灵之镜
引言:一个古老民族的影像寓言
上编:影像生产与屠犹记忆
《出埃及记》:现代的“摩西”神话
出埃及记
大屠杀后的犹太复国
口述复源的“浩劫”
何处才是许诺的家园
《浩劫》:口述再现的“屠犹”记忆
当口述超越了画面
让历史“在场”
宽在集中营死亡
逝者已逝,追者安追
《纽伦堡审判》:一个犹太军官眼中的世纪审判
纽伦堡的旁观者
法律背后的政治角逐
仪式化的司法公正
以国际法的名义
《慕尼黑》:“犹”疑的“反恐”行动
败走奥斯卡
1972年的慕尼黑事件
从《辛德勒名单》到《慕尼黑》
“屠犹”给“反恐”一个理由?
难以逃脱的“人类状况”
下编:历史叙述与重构“真实”
一个国家的诞生:驱逐与复国
驱逐犹太人的历史
以色列建国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1967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1973-1974年)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
对话:纳粹屠犹与南京大屠杀比较
附录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结语·后记》——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结束语 新帝国的离心力——美国“反恐”语境中的意识形态
西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