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唐太宗十讲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曹羲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新兴—发展—兴盛—衰亡”,王朝的宿命,帝王的一生,无论他是谁都难逃历史的轮回。历史是那么惊人的相似,数代王朝兴亡更替皆逃不出这个怪圈,掌控王朝的帝王亦如此。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尖。”“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纵然有如此宽广的胸怀,亦不能摆脱人性的弱点,纵然如此强悍的天可汗,亦不能阻碍生老病死。这就是历史的规律。

作为普通人、战士和政治家的唐太宗,他的一生复杂而矛盾、多彩而悲凉。读懂唐太宗,就是从历史中还原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帝王形象。因此,也就能读懂被困在“黄炎培定律”中不能自拔的中国封建王朝和中国皇帝。

内容推荐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少有而独特的帝王。唐宗宋祖,历来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表率。提及唐太宗,盛世景象犹在眼前,干百年来难以消逝。

唐太宗没有用权术和铁腕驾驭大臣,而是靠信任;他并不顾忌皇帝“永远正确”的面子,而是鼓励大臣进谏;他更没有搜刮天下以满足个人私欲,而是提倡以民为本,富国安民。他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帝王的楷模,是古代帝王的道德标兵。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唐太宗在建立了“盛世”或者“治世”之后,就迅速地走上了下坡路,而且是从顶峰一直跌到谷底,再也没有反弹的机会。唐太宗的帝王人生又一次上演和印证了一个封建王朝兴衰的规律。

目录

第一讲 少年英雄的政治资本

太原起兵:主谋还是响应

少年主帅的败绩

尉迟敬德:李世民的重要筹码

第二讲 秦王夺嫡:功高者的自我膨胀

实力对比:处于下风的秦王

杨文干谋反:兄弟之争的变奏

联络突厥:曲线救国的险招

昆明池政变:剑拔弩张的争斗前奏

第三讲 决战玄武门:明君的政治豪赌

政变:政治斗争的变数

夺取玄武门:胜负的关键

先发制人:反客为主的绝杀

出乎意料的结局

第四讲 篡与弑:圣主心头永远的阴影

批判明君:抹不去的道德污点

道德阴影造就的“治世”

梦魇的力量:继承人过敏症

第五讲 房谋杜断与“凌烟阁”:一代明君的特色团队

房谋杜断:皇帝的智囊

魏徵:皇帝的镜子

激励机制:画像凌烟阁

第六讲 纳谏:宽容与求实的领导艺术

唐太宗的纳谏“七绝”

信任与谦虚:两面镜子给太宗的启示

从“闻过则喜”到“拒谏独断”

第七讲 皇后与国舅:家事与国事的左右手

长孙皇后:政治安定的贤内助

忠诚的心腹:国舅与良臣

皇位交接中的重臣

第八讲 贞观瓶颈:继承人选择的心病

痛定思痛的皇子教育

无赖太子:明君的烦恼

贤德魏王:虚伪的野心家

高宗大帝:无心插柳造就的明君

第九讲 政绩与领导经验:贞观之治与《贞观政要》

责任心与爱民心

约束权力,完善法制

《贞观政要》:领导的智慧

第十讲 开疆拓土:难以评说的千秋功过

“天可汗”的军事战略

武力是手段,和平才是目的

守边猛将:唐太宗战略的亲历者

唐宗宋祖边疆战略的比较

文治武功:唐太宗与明太祖的得失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但是他却继承了皇位,成为一代明主唐太宗。按照中国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李世民继承皇位是不合规矩的,那么,为什么他继承皇位之后,没有受到当时人与历代道学家的批评呢?

根据史书记载,从太原起兵反隋并不是李渊自己的主意,李世民才是幕后的主谋者,李渊则是糊里糊涂地给卷入其中。如今史学界都基本认为这是不足信的。由于李世民后来以不合法手段登上皇位,为了给自己的继位寻找合理的解释,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所编的两部史书《高祖实录》与《太宗实录》并不“实录”,而是掩盖李渊之功而夸大李世民之功。后来的新旧唐书,原始资料都来自这两部实录,自然就继承了它们的偏差。《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已察觉到从前的史书中有抑李渊而扬李世民之举,尽量作了调整,但并不彻底,仍坚持首谋之位在于李世民。后来王夫之读《资治通鉴》时写了不少揭示李渊深谋远虑的话,是较早提出李渊在太原事件中的地位作用重于李世民的见解之人。

建国之后,历史界也开始对太原首谋者发生质疑,但一开始时仍有不少人经多方考察后还是承认李世民的首谋地位。随着对史料的整理和重估,终于形成了较统一的意见,即太原起事中,李渊才是主谋。

关于这一点的论述,学术界已有很多这方面的分析,此处不再多加考证。这里只想提出的一点是,李渊的主谋地位得到一致确认,但李世民在太原起事中的地位却未完全确立。

从一个极端往往易于走向另一个极端。传统史书中极力贬低李渊而抬高李世民是一个极端;如今一些人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极力贬低李世民而抬高李渊。这种翻案风的态度,不是严谨的史家之风。

那么李世民的地位如何呢?很明显,他的地位作用仅次于李渊。但这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他与李渊是互补的,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反相成的。

首先,李世民在李渊诸子中显然是最能干的,这无须从后来他统一全国战争中的表现求证,只需看到李渊赴河东和太原时都将家眷全部留在老家,而始终只带李世民在身边,就可见一斑。

但李世民的能干是有其特定范畴的,其中一显著范畴当然是军事才能,这在雁门关之围中可见。此外,李渊在河东平乱时曾遭围困,也是李世民率骑兵为之解围的,史书所载虽难免有溢美之词,基本上还是能反映他早年的军事才华的。

但在太原起事中,军事才能并不占主要地位,仅是在晋祠反击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二人实际上是杨广派往太原监视李渊的)一役中,李世民曾布兵于街道中,协助扑杀二人时显现了军事方面的才干。

另一特定范畴则是其招揽人才的本事。这一方面的才能非常重要,史书上记载他如何折节下交俊贤的地方很多,不必一一重复。只有几点特别重要,需要提出以引起重视。

其一,李渊身份较尊贵,这限制了他不可能像李世民那样无拘无束地与任何人交往。一来是交往对方未必敢于攀附;二来若他如此纡尊降贵,难免会引起杨广对他动机的疑心。所以像刘文静这一类地位低微但才华横溢、满腹雄心的庶族人才必然会乐于投效李世民。再加上他本人的好纳才俊,二人便一拍即合。

所以,纵观以后的唐初政权之中,由李渊招揽的才俊多是门户尊贵的士族,李世民身边则多寒门微士。这对二人在政治上倾于保守或倾于激进的取向是有一定影响的。仅就太原起事而言,若非有李世民参与,李渊要获得士族以外的广大庶族的支持拥护是不容易的。

其二,李世民招揽的庶族人才中,其实不仅仅限于寒门微士,甚至是亡命之徒、流氓无赖也招为己用,这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资源。P2-4

序言

皇帝人生的历史定律

中国古代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所有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基本都能保持朝气蓬勃的发展势头,然而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立了某个“盛世”或者“治世”之后,就会迅速走下坡路,而且从顶峰一直跌到谷底,再没有反弹的机会。

黄炎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古代王朝兴亡的轨迹,“新兴—发展—兴盛—衰亡”这一发展过程也像是中国历代王朝的宿命,更是封建王朝无法摆脱的绝症。

事实上,这并不只是王朝的定律,也是皇帝的定律。中国古代有多少曾经励精图治的皇帝,在志得意满之后便荒淫无度、刚愎自用,将大好江山毁在自己手中。也有一些幸运者,江山没有毁在他们手上,但或者给王朝留下了后患,比如乾隆,又或者给自己留下了不光彩的记录,比如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古代是少有的一位皇帝。他没有以权术和铁腕驾驭大臣,而是靠信任;他并不顾忌皇帝“永远正确”的面子,而是鼓励大臣进谏;他更没有搜刮天下以满足个人私欲,而是提倡以民为本、富国安民。可以说,从这些方面来讲,他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皇帝的楷模,是古代皇帝的道德标兵。

他结束了隋朝末年以来长达十几年的战乱与经济倒退,让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他废止了许多不合理的政治制度,采用了精兵简政的策略,提高了行政效率;他遏制了野心勃勃的突厥南下进犯中原的阴谋,将边疆防线推进到广袤的西域。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大乱之后的大治,史称“贞观之治”。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为世人所称颂的皇帝,也逃不过“黄炎培定律”。在他统治的后期,对大臣不再信任,而是胡乱猜疑,因为莫须有的罪名就推倒了魏徵的墓碑;他面对大臣的苦谏,不为所动,远征高丽惨遭败绩;他对大臣不再坦诚相见,而是用权术考验他们的忠诚,将名将李勣一贬千里;他面对皇子之间的争斗一筹莫展,甚至想要自寻短见……这样的一个唐太宗,与意气风发的贞观天子简直判若两人。

真实与完整的唐太宗

为什么会这样?

也许,对唐太宗这个特殊的个体进行分析,我们就能找出“黄炎培定律”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找到破解这一定律的办法。

首先,皇帝也是人,是有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的正常人。一个正常人不能将个人的欲望压抑太久,所以礼贤下士也好,虚心纳谏也好,都不能一直坚持下去,否则不是扭曲人性,就是变成形式主义。唐太宗没有让这些变成形式主义,所以他只能放弃。

原因很简单,在他建立起骄人的功业,志得意满之后,作为一个普通人,自然会产生满足感与自大感,而这种情绪又影响了他的接受能力,一切直言进谏听起来都十分刺耳,他大概会觉得那是对自己伟大功绩的贬低与诬蔑。

同时,他又是一个在腥风血雨、峥嵘岁月中走出来的战士。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身经百战、杀人无数,看惯了生命的凋零,自然会产生一种麻木感。也许,在登基之初,他会有一种天降大任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驱赶着他将一切做到尽善尽美,但一旦时过境迁,久违的麻木感就会重新降临,让他不再体恤生命,因而发动一次次劳民伤财的战争。

另外,他还是一个对权力有欲望的政治家。他之所以能够励精图治,也是为了实现政治上的抱负,而他又不是按照传统的皇位继承制度登上皇位的,而是靠一场血腥的政变。于是,这场政变成了他永远放不下的心理负担,篡位的罪名时时压得他喘不过气,他需要证明自己比死去的对手强,但证明了之后呢?他又能做些什么?失去了目标,失去了斗志,他被那沉重的负担吞噬了生命的活力,当看到自己的儿子们如自己当年一样明争暗斗,也许他会觉得这是一场报应,于是更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唐太宗,一个完整的唐太宗。作为普通人、战士、政治家,他的一生显得复杂而矛盾、多彩而悲凉。读懂了唐太宗,也就能读懂被困在“黄炎培定律”中不能自拔的中国王朝和中国皇帝。

后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这是一代伟人对古代帝王的评价。的确如此,这些曾经雄霸一时的皇帝,最终都逃不过兴衰更替的“黄炎培定律”。

唐太宗也是一样,即使再英明,也逃不过后期乱政的命运。这是他的性格造成的,也是他的时代造成的。一个缺乏激励与压力的领导制度是无法让人发挥全部能力的,而一个缺乏定期更新与舆论监督的皇帝制度更是容易滋生惰性,暴露人性的丑恶面。

所以,这样的皇帝制度吸引着一代代的统治者,也毁灭着一个个有理想的政治家。康熙年少时如何英明神武,到了晚年还不是一样昏聩?这就是“黄炎培定律”背后那个黑洞一般的皇帝制度的杰作!

同样,唐太宗有过文治武功、纳谏任贤的成绩,也开创了大乱之后的大治,也是前期贤明、后期昏庸的一个典型。他个人无法改变什么,只能接受这个制度的摧残,也许,在他戴上皇冠时,他并没有想过,自己的命运已经就此注定,再多的努力也拗不过皇帝制度的引力,缺乏生气的皇权体制必将把他打磨成一个无能之君。

如果知道这个结局,他是否还会发动玄武门政变?历史很难假设,但幸运的是,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唐太宗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让我们借此对“黄炎培定律”有了全新而且深入的认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9: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