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人民日报》记者郑园园在旅法期间的新闻作品集,全书共有五个章节,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时尚法国、浪漫法国、风情法国、人文法国和经典法国。作者以外国人的独特视角和新闻记者的敏锐眼光来捕捉和记录法兰西的文学、饮食、建筑、电影、绘画和雕塑等。作者用流畅的文笔向读者娓娓述说着法国不同人物同样精彩的人生。
新闻工作者可以从这本书中学习采写新闻的技巧,学者能够从这些“明天的历史”中发掘研究的材料,而普通的读者则可以开拓视野,遣兴怡情,增加对法国这个遥远浪漫国度的感性认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哦香榭丽舍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郑园园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人民日报》记者郑园园在旅法期间的新闻作品集,全书共有五个章节,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时尚法国、浪漫法国、风情法国、人文法国和经典法国。作者以外国人的独特视角和新闻记者的敏锐眼光来捕捉和记录法兰西的文学、饮食、建筑、电影、绘画和雕塑等。作者用流畅的文笔向读者娓娓述说着法国不同人物同样精彩的人生。 新闻工作者可以从这本书中学习采写新闻的技巧,学者能够从这些“明天的历史”中发掘研究的材料,而普通的读者则可以开拓视野,遣兴怡情,增加对法国这个遥远浪漫国度的感性认识。 内容推荐 本书收入法国文化题材的文章六十多篇,包括博物馆、电影、画家、作家、葡萄酒、时尚等内容。这些文章主要是作者担任《人民日报》常驻法国记者期间的报道,还有一些是作者去法国做短期访问后交的“作业”,或者是在北京写的有关法国报道。 目录 序(范敬宜)/1 自序/3 哦,香榭丽舍 ——时尚法国 哦,香榭丽舍/3 看“色情毕加索”画展/10 皮尔·卡丹成为院士/14 香奈尔:法国时装界的一代“女皇”/19 不当明星当王妃/25 法国献上的最后一束鲜花/31 “城墙行动”/34 九月的“约会”/37 视文化遗产如生命/41 原始艺术博物馆在巴黎诞生/46 法国百年时尚/49 葡萄酒·电影 ——浪漫法国 马赛鱼汤/57 博维利埃餐馆/60 法国人吃的是情调/63 法国葡萄酒面对“新世界”/66 卢瓦尔河谷葡萄农/70 一个世纪后的震撼/77 吕克·贝松和《舞者》/80 幸福其实很简单/82 “新浪潮之母”瓦尔达/84 戛纳电影节如何选片?/87 法国电影丰收年/90 从经典到现代/94 电影艺术100年/97 《霸王别姬》在戛纳/106 巴黎红磨坊 ——风情法国 巴黎红磨坊/111 太阳王“走进”紫禁城/114 《思想者》光临中国/116 凡尔纳的惊世预言/120 龚古尔奖起争议:将情人写进小说/123 大卫名画讲述拿破仑传奇/126 她成功步入法国文坛,129 “为祖国、为科学、为光荣”/132 静行者/135 《世界报》:独立是“天条”/138 “我们负有记忆的责任”/144 巴黎地铁:与20世纪同行/147 帝国茶苑/150 戴红帽子的堂吉诃德 ——人文法国 库斯托:戴红帽子的堂吉诃德/155 “红磨坊画家”的传奇一生/158 雅尔:调制音乐的人/165 废铜烂铁,造就雕塑皇帝/168 大木屋里的巨匠/172 程抱一:中西文化摆渡人/175 旋转到最后/179 费藏:为《费加罗报》作画四十载/182 乔治·桑:女权运动的先驱/187 大仲马终入先贤祠/191 顾拜旦:理想的朝圣者/198 这是一只充满生命力的“鸡蛋” ——安德鲁访问记/214 “中国给我灵感” ——杜地阳访问记/218 尚第依古堡的中国铜尊 ——经典法国 尚第依古堡的中国铜尊/225 再造卢浮宫/229 吉美博物馆:东方艺术圣殿/236 老夫人和她的古堡/247 巴黎。圆顶”咖啡馆/253 波尔多的克拉克庄园/256 地中海上伊夫堡/258 里昂的城市壁画/261 贝藏松:雨果出生地/285 戴高乐的科隆贝故居/269 诺曼庭:星罗棋布的二战博物馆/273 后记/281 试读章节 不当明星当王妃 今年1月,欧洲袖珍国摩纳哥的格里马尔迪王朝创建700周年。1297年热那亚人法朗索瓦·格里马尔迪带着一船人,装扮成僧侣,从科西嘉岛出发,来到地中海边的摩纳哥,以躲避海上暴风雨为借口,在这个多山的国家登陆,一上岸就占领了这个国家,建立起一个新王朝,这就是格里马尔迪王朝。后来,上帝似乎原谅了格里马尔迪的罪过,慷慨地把鲜花、赌场和海滨浴场以及一个“童话中的公主”——好莱坞明星格雷斯·凯利赐予摩纳哥。格雷斯1956年从美国嫁到摩纳哥,1982年9月13日遇车祸身亡,做了26年王妃。她为这个公国生育了一位王位继承人——阿尔贝王子和两个漂亮的公主——卡洛琳娜和斯蒂芬妮。格雷斯去世14年了,摩纳哥人至今对她念念不忘,把她看作公国的守护神。世人对格雷斯在美国的经历了解甚少。法国《周末三日》杂志最近刊登长篇报道,介绍了格雷斯的成长、成名以及与摩纳哥亲王兰尼埃三世相识的过程。 1929年,格雷斯出生在美国费城一个建筑材料商家庭。父亲杰克·凯利是爱尔兰后裔,一个富有、英俊的企业家;母亲玛格丽特,日耳曼美人。凯利夫妇生有一男三女,三个女儿继承了母亲的美貌,有高高的颧骨、明亮清澈的眼睛,又继承了父亲健美的身材。杰克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还十分热爱体育运动。在他看来,凯利家的人,就必须才华出众,事业成功,体育优秀。 童年时代的格雷斯十分崇拜父亲,但兴趣爱好却与父亲迥异,喜爱摆弄一堆布娃娃,对着它们讲故事。她性格内向,很腼腆,胖乎乎的,嗓音不好听,又没有体育特长,父母都为她的前途担心。格雷斯后来对友人回忆说:“小时候,我是那样平淡无奇,那样乏味,难以给人留下印象。”格雷斯的叔叔乔治却十分喜欢这个侄女。乔治早年当过演员,后来为百老汇写剧本,1926年他创作的一个剧本获普利策奖。这位绅士味十足的单身汉向她灌输了与她父亲截然不同的新观念:人的最高才能,不一定体现在生意场和竞技场上,世界上还有许多施展才华的领域。 上初中时,格雷斯参加了学校的业余戏剧小组,开始登台演出。乔治叔叔在她心中播下的种子——对戏剧、对舞台的爱萌芽了。 初中毕业后,格雷斯不顾父亲的反对,考进纽约戏剧艺术学校,学习戏剧表演。学校要求很严,格雷斯读得很苦。在那里,格雷斯天性中的另一面——强烈的情欲开始露头。格雷斯曾向朋友披露过一段隐私。有一次,她去看望一位女友,恰好女友不在家,她就同女友的丈夫聊了起来,“这时,外面下着雨,我靠着门同她丈夫聊天,聊着聊着,不知怎么搞的,我们竟睡到床上去了……” 入学第二年,她被派到导演唐·理查森的剧组排戏。理查森很有才能,个性放荡不羁。他发现格雷斯身上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说:“她总能给人留下一种需要帮助的印象。我第一次见到她时,感到她惊慌失措,其慌张的程度有如一辆失控的坦克。”两人很快坠入爱河。然而,格雷斯的父母不同意,切断了他俩的恋情,理由很简单,理查森是犹太人,而他们敌视犹太人。在这一爱情剧落下帷幕之时,理查森对格雷斯父母说:“你们的女儿有一天会成为电影明星的。”她父母听罢笑得前仰后合,认为简直是一派胡言。 他俩分手后,格雷斯当过一段时间的模特,小有名气。1949年她开始登上百老汇舞台,后来又参加过几集电视连续剧的拍摄,1950年,格雷斯在好莱坞崭露头角,在《火车鸣笛三响》一片中担任角色。 1952年,格雷斯又遇上一位慧眼识才的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契科克。希契科克是以悬念片取胜的大导演,英格丽·褒曼就是他发现的。希契科克认为,扮演悬念片的女主角应该是敏感的、北欧型的金发女郎,格雷斯就是这类典型的美人。希契科克请她出任悬念片《天衣无缝》中的女主角,两人由此展开了一段田园诗般的恋情。希契科克是有妇之夫,50年代的美国社会还相当保守,他俩的恋情曝光后,格雷斯在好莱坞受到冷落。 经过一段时间沉寂,格雷斯重新露头,这时她的演技开始成熟。1953年,她拍了《后窗》一片,表演清纯自然,达到了从影后的最高水平。《生活》杂志将格雷斯作为封面人物,还预言1954年将是“格雷斯年”。预言并不完全准确,1956年她嫁给兰尼埃亲王,全世界都争相谈论着她,她的照片上了无数杂志的封面,许多西方国家把这桩婚事列为当年的世界十大新闻之一,那一年才是“格雷斯年”。 1954年格雷斯曾到南欧地中海沿岸拍片。一天,摄制组一位同伴带着她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兜风,她指着车窗外的花园问道:“这是谁的?”同伴回答说:“格里马尔迪王子的,一个自命不凡的家伙。” 这一年,格雷斯因为在《乡村少女》一片中的出色表演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1955年,她随着美国电影代表团参加戛纳国际电影节。法国南方的风光使她心旷神怡,但她讨厌过多的应酬,而格雷斯的朋友、《巴黎竞赛画报》记者皮埃尔·加朗特却偏偏安排她与兰尼埃亲王会面。格雷斯很不情愿,她说:“我还要去做头发呢。”加朗特大为惊诧:“他是亲王,你怎能找这样的借口拒绝同他见面?”5月16日,格雷斯赴了一次很不情愿的约会,她没有刻意打扮,当时她的其他衣裙都没有熨好,只剩下一条平整的、黑底印花裙,礼帽也没有,她急匆匆地把鲜花编成花环套上。没想到这身打扮,天然未经雕琢,使格雷斯益发显得可爱。兰尼埃亲王未按时到,格雷斯很生气。“让我们等他,真没礼貌!” “尊贵的殿下”终于到了。格雷斯打量着他,觉得他倒不像花花公子。那一年,兰尼埃亲王31岁,还是单身汉,他喜欢同漂亮的女演员来往,曾花7年功夫追过一个女演员,没有成功。那天,他对格雷斯一见倾心,谈笑风生,心情特别好。格雷斯对他的印象也不坏。 兰尼埃亲王决意娶她。格雷斯返美后,亲王频频寄去火热的情书。 当时,摩纳哥经济不景气,在摩纳哥赌场及“海水浴公司”拥有大量股份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给了亲王一个建议:为了推动摩纳哥旅游业,为了吸引外国投资,亲王应该有个“奇迹般的婚姻”。亲王接受了建议,立即飞到费城,拜见了格雷斯的父亲杰克。杰克一向自负,可亲王却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很快就答应了这桩婚事。 格雷斯中断演员生涯,嫁到摩纳哥当王妃。许多人为她惋惜,因为她是一颗上升的星。时至今日,还有人在探究格雷斯为何选择了王冠。有人认为,格雷斯嫁给兰尼埃亲王,是出于爱情,更是出于对担当另外一种角色的激情。她愿意接受新的挑战,用自己的形象为摩纳哥赢得光彩。格雷斯“很专业地”担当起王妃这一角色。她端庄娴淑,仪态万方,赢得了国民的信任和尊敬;因为有了她,摩纳哥更加可爱动人,迎来了旅游业的新高潮。1980年,格雷斯在接受美国《妇女与家庭》杂志的采访时说,她和亲王互敬互爱,大小事件都交换意见。但是,她不参与政治事务,主要精力放在社会和文化活动上。她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亲王,为了摩纳哥。”格雷斯还透露,当了20多年的主妇,现在孩子长大了,她希望找一些有乐趣、有收获的工作干。那年,她已经出版了一本有关花卉的书,还出任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的董事。 今天,人们仍然怀念着她,摩纳哥王室要是爆出什么丑闻,人们准会说:“要是王妃还活着,就不会是这个样子。”在摩纳哥圣尼古拉教堂王妃棺木安葬处,一年四季,总有源源不断的人群,向王妃献上她生前喜爱的红玫瑰和紫罗兰…… 1997年 P25-30 序言 《哦,香榭丽舍》收入法国文化题材的文章六十多篇,包括博物馆、电影、画家、作家、葡萄酒、时尚等内容。这些文章主要是我担任《人民日报》常驻法国记者期间的报道,还有一些是我去法国做短期访问后交的“作业”,或者是在北京写的有关法国报道。 我大学本科读的是法语,1965年高中毕业时选择法语专业,是因为受到上一年中法建交所带动的“法国热”的感染。而且,和多数中国人对法国的认知一样,我觉得法国是一个讲究生活艺术和生活情趣的国家,学法语说不定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儿。 可是入学第二年发生了“文革”,学业被迫中断。虽然后来“复课闹革命”,但是课堂的味道变了,教的是一些“文革”口号和毛主席语录,学业完全被耽误了,哪里还谈得上浪漫呢?1970年,我被发配到川陕交界的大巴山腹地——四川省万源县。走进层峦叠嶂的大山深处,心想我这辈子要同法语说再见了。在县城分配工作时,学英语的还能到中学当老师,我呢,被发配到城关民办小学教语文、算术。一年后,因县中缺教师,我才被调去教语文。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恢复招收研究生的考试,我找来法语教科书,闭门复习半年。苍天助我,在偏僻的万源县,居然有一位1921年赴法勤工俭学九年的留学生——陈茂材。他创办了县中,解放后当过副县长,1957年成了右派分子。我在县中教书时,陈先生在学校管图书。备考期间,我多次向他请教法语上的难题,他总是笑眯眯地耐心作答。1979年,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记得那一个是百废待兴的年代,我们失去了许多,但还有机会追回。我读的是国际新闻报道专业,方向很明确,就是用法语做工具,去介绍和分析法国,读研三年就是和法语重续前缘的三年。 毕业后我进入人民日报社国际部,法国与西欧报道成为我的专业方向。走了九年的弯路,我再也不能浪费时间。我辛苦地付出,月亮和晨星可以为我的劳动作证;我渐渐写出了一些有关法国和欧洲外交、经济、文化的文章。 后来,我被派驻巴黎。每天忙忙碌碌地写新闻,闲下来思考自己的选题方向,感到有一件事值得认真去做,那就是写法国的文化。法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这个向人类贡献过拉伯雷、卢梭、伏尔泰、雨果、普鲁斯特等文学巨匠以及塞尚、莫奈等大画家的伟大国家,其文化地位至高无上。在法国,文化事件层见叠出,没有哪一天缺少文化新闻,没有哪一年不轰轰烈烈地举行几次著名思想家、作家或画家逝世百年或诞辰两百年的纪念活动……文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新片上映是个事件,相关评论占据了大小报纸的版面;文化现象及书评类的谈话是电视节目的亮点,收视率很高;街道海报柱上,文化活动的海报做得很美很张扬。文化,使法国拥有超过其他国家的软实力,使它具有更优雅的国家形象、更广阔的外交空间,文化是法国的国家名片!倘不能写出一定数量的文化报道,岂不辜负了这个具有丰厚文化积淀和人文传统的国家。 我开始留心文化事件。我把写时事评论比作体操比赛中“规定动作”,把做文化报道比作“自选动作”,我带着接受挑战的心态去做好“自选动作”。记得第一篇文化报道是写了一篇影评,受到编辑部的鼓励。后来凡是涉及文化名人纪念、文化现象、文化问题争论等题材,我都饶有兴趣去观察、去采写,积累起来,就有了这六十多篇文章。希望这些小文,有助于读者了解法国文化的特质。 我在飘扬着三色旗的土地上行走、采访、阅读、思考、写作。我常常带着一份三明治、一瓶矿泉水,徜徉在博物馆,或者在蓬皮杜中心(那是我感觉最好的公共文化设施)宽敞明亮的图书资料阅览厅呆上一天。眼睛累了,肚子饿了,就到广场上去,一边欣赏民间艺人的杂耍吟唱,一边啃三明治,心想,这也是在法国做记者的幸运啊,查看资料的空档还能欣赏演出。 本书文章的写作过程,是同一颗颗敏感多思的心灵的对话过程,是我从深层次感受法兰西文化和法语魅力的过程,让我体会到法语之严谨和优美,婉转和动听。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英语成为全球通行语言,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学好英语,然而,法语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使我们得以更深更广地感受欧洲历史和文化,感受这个古老国家在新时代的创造力。想到这里,我感到,学习法语真是一件幸事,是生活对我的恩赐。 郑园园 2007年6月27日于北京 后记 《哦,香榭丽舍》、《巴黎时间》两本小书终于面世了。我是一个能力十分有限的人,两书所收120多篇,从写作到结集,得到诸多帮助,我从来没有把它们视为个人成果。在两本书面世之际,我要在这里向支持我、帮助我、鼓励我的领导同事、至爱亲朋表示感激之心。 《人民日报》原总编范敬宜百忙中为小书作序。他在序文中对我的表扬,我更将它看成是一个新闻界前辈对后来者的勉励和鞭策。蔡方柏、吴建民两位驻法大使是我驻法期间的直接领导,他们关心我的工作,对我做过及时、具体的指导。《人民日报》副总编于宁、江绍高对国际部的工作提出过许多建设性意见,鼓励我多出好文章。国际部原主任黄晴,现主任吴长生,副主任刘水明、温宪等鼓励记者发现题目,对写作不预设条条框框,在宽松的气氛中,我写出一些耐看的文章。还要感谢《环球时报》文化版原编辑周晓萍,她锲而不舍地向我约稿,促使我加班加点完成了收入本书一些文化题材的文章。 我的亲人一直毫无保留地支持我的工作,希望我有所作为。我的父亲郑心永是老报人。年轻时因家境贫寒,到泰国谋生,走上新闻工作之路。抗战爆发,爱国之心驱使他回国,最终加入了革命队伍。解放后他一直在编报,虽环境窘迫,却孜孜以求,力图把报纸编得更好看些,直到“文革”靠边站。“文革”结束后,他创办了《民主与法制》、《中国老年》等广受欢迎的杂志。在他的影响和鼓励下,我从小就喜好美文,对读书、写作充满热情。他在88岁的高龄因病截肢,如今住院躺在病床上还看了这两本小书的清样,对我勉励有加,并谆谆告诫说,要好好校对,消灭错别字。还有我的大哥郑伯怀,“文革”中在父亲工资被扣发的艰难岁月,是他承担起我上大学的生活费。如今,也是他在沪代替弟妹承担着照顾老父亲的责任。我的丈夫胡平生是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古文字和古文献的整理研究。他兴趣广泛,博识多闻。我第一次常驻法国期间,他带着所承担的出土简牍的整理研究项目,到巴黎当了两年家属,帮助我渡过驻外生活中的难关。他对文字有着十分严苛的要求,常常是我的文章的第一读者和评审人。《哦,香榭丽舍》一书中,有4篇文章是我们俩合作完成的。 在各国驻华使馆的新闻处中,法国驻华使馆新闻处工作之出色有口皆碑。我接触过的两任新闻参赞张泰年、贵永华都有很深的中国情结,他们汉语讲得很流利,乐于为我提供采访便利。新闻处的工作人员朱祥英、陈宇非常敬业,工作效率很高。本书中一些文章的线索、图片都是新闻处提供的。 我与大学同班同学何三雅、叶葳葳、杨本儒、冀良、武小立等人的友谊保持至今。我们经常聚会交流,青春时代建立的友谊,使我们保持年轻的心态和进取的精神。他们都十分关心我的工作,并以不同的方式对我提供过帮助。 我与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一次合作,但他们的好名声却早如雷贯耳。社长兼总编张晓敏,是一位具有很强的事业心、非常专业的出版人,慨允将我的作品结集出版。总编室主任秦志华、责任编辑金柯在本书编辑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仅为小书配图一事,就花费了很大的功夫。 没有亲人和友人的关爱和支持,我不可能在国际报道领域坚持将近三十年的“长跑”,写出见诸报端的数百篇文章,也不会有这两本小书。谨向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说一声:“谢谢!” 郑园园 2007年7月2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