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记者的敏锐、摄影家的视角,捕捉到了古巴社会的很多细节,翔实地进行了描述,为中国读者呈现了一部可读性较强的古巴风情画卷,对古巴和卡斯特罗主席感兴趣的人不妨一读。相信你也势必会蓦然撩起前住古巴体验激情的希冀和冲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约会哈瓦那--卡斯特罗身影素描/余熙约会世界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余熙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以记者的敏锐、摄影家的视角,捕捉到了古巴社会的很多细节,翔实地进行了描述,为中国读者呈现了一部可读性较强的古巴风情画卷,对古巴和卡斯特罗主席感兴趣的人不妨一读。相信你也势必会蓦然撩起前住古巴体验激情的希冀和冲动。 内容推荐 本书从他接受卡斯特罗主席的会见,以及对卡斯特罗主席历史地位及政治作用的分析为发端,但又不仅仅局限在对卡斯特罗主席人物传记性的描写。余熙先生以记者、作家、画家和摄影家的视角,发挥纪实文学作家形象思维的特长,对古巴社会做了尽可能深刻和完整的“文化扫描”。在他的笔下,既生动地再现了卡斯特罗主席的人格魅力,又客观地描绘了古巴社会各个层面和领域的现实情况。 目录 余熙创作的水彩肖像画——菲德尔·卡斯特罗 菲德尔·卡斯特罗主席会见本书作者余熙先生 古巴政府领导人会见本书作者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序言 中国驻古巴大使序言 古巴驻中国大使序言 作者自序 第一章 零距离接触菲德尔·卡斯特罗 他的振臂,使欢腾淹没赛场 “你是古巴人民的好朋友!” 他像空气,无处不在 生命长河缘何奔流不息 竭力维护的社会公正 “做好迎接‘坏消息’的准备!” 肆意臧否国际名人的政治家 美国关注“后卡斯特罗时代” 查韦斯,卡斯特罗的忠实盟友 中国大使的“卡斯特罗情结” 第二章 哈瓦那美丽的石竹花 昏黄街灯映衬下的深巷酒吧 山呼海啸的“全民棒球情结” 盛在中国热水瓶里出售的咖啡 撩开雪茄烟的袅袅余雾 加勒比热带风情歌舞的狂飙 外国人不得入内的“冰淇淋公园” “马来贡”的故事警察和巨浪 精湛的拉美木雕艺术品 投票遴选“最美丽的女科学家” 炮声隆隆不绝的莫罗城堡 “小白宫”和门前的老式照相摊 哈瓦那大教堂前的算命女郎 城市博物馆庭院里的绿孔雀 第三章 染绿了的德沃夏克《自新大陆》 青年岛,一路海风一路歌 缀联海岛的“红色魅力” 搏击黑沙碧海的惊心灼痛 39街街墨西哥裔家庭的盛情晚餐 三千年前土著人的洞穴绘画 破落渔村里的可爱黑人男孩 当濒危玳瑁和鳄鱼爬上海岛 第四章 色彩斑斓的圣地亚哥 在加勒比高空尝到儿时糖球 “红色景点”,圣地亚哥特殊的名片 印加帝国木乃伊和美国老爷车王国 静谧的要塞与炽烈的狂舞 第五章 海底彩色游鱼VS地下标本作坊 巴拉德罗的海底潜艇和游鱼 令人惊愕的地下鳄鱼屠宰场 列宁公园内的斗牛表演 第六章 我难以忘怀的古巴朋友们 “中国朋友,干掉这杯朗姆酒” 我为华裔将军画肖像 清贫不泯其志的华裔老战士 红花裙子的黑女孩 《格拉玛报》总社长的激情期待 “我退休后到你们报社当记者吧” 华裔首领和“中华街” 陶氏父女和“天坛饭店” 弗洛拉·冯洒满阳光的画面 第七章 永远没有出走的切·格瓦拉 富于理想主义的革命者 格瓦拉“出走”之谜 英雄相惜的生死永诀 “我们时代最纯粹的人!” 第八章 唯一没有争议的英雄偶像 左右两派均信奉的政治圭臬 已被国际化的民族主义神话 第九章 我挥之不去的古巴情结 情感深处奇迹般的羁绊 格拉大使“您是真正的亲善和平大使” 两次由京来汉的阿鲁菲大使夫妇 “古巴大使馆就是你的家” 佩雷拉:青年才俊堪当大使重任 哈瓦那街头写生轶事 当画展在古巴文联撩开帷幕 鸣谢 附录 中国公民赴古巴须知(中国外交部网站2006年9月28日发布) 试读章节 5.对准老卡我一阵猛拍 当天晚上,我们18位中国友人和几十位在华工作的古巴朋友,欢聚古巴大使馆内,一起品尝着古巴著名的朗姆酒,与卡斯特罗愉快相处了3个小时。 此前,我们已被阿鲁菲大使逐一按顺序排成单列横队,从门厅口站起,以便卡斯特罗逐一单独地会见。 站立在列队前端的,是6位中国历任驻古巴大使和一位驻拉美大使,他们由80多岁高龄的老大使李善一排头。大使之后的第8位是画家袁熙坤;我紧列袁身侧,居第9位。我的身后还伫立着另9位中国友人,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原所长徐世澄研究员等蜚声国际的古巴和拉美问题的权威学者和教授,还有最早被中国政府派驻古巴的新华社记者、后来担任过新华社副社长的记者代表庞炳庵。 我看到所有中国友人的手里几乎都握有相机,卡斯特罗在与每一个人交谈时,总有人在一旁照相。只有我为没有照相机而黯然! 这时,我瞥见身前的袁熙坤手里捏着一个小傻瓜照相机,正四下打量。“莫非他是在物色能帮自己照相的人?”我灵机一动,立即与他商量:“等会儿卡斯特罗和你交谈时,我用您的相机帮您照相;也请您帮我照一下,好吗?” “太好了!” 袁熙坤喜出望外,连忙递过相机对我说:“我正在发愁找不到人帮我照相呢,您这个主意一下子解决了我们两个人的难题!就这么办!” 说话间,卡斯特罗已经进到门厅内,与站在最前端位置迎候的李善一前大使亲切握手交谈,随后又逐一与刘培根、陈久长、汤永贵、徐贻聪、王成家、黄志良等中国前任驻古巴或驻拉美国家的大使交谈。少顷,他走到袁熙坤面前,我立即上前对准他们握手的场景,接连拍照。袁熙坤曾经于2000年专程到古巴,在时任大使王成家的帮助下,成功地为卡斯特罗画过像。这次他与卡斯特罗见面,恰似老友重逢,两人谈笑风生,格外亲切。 在与袁熙坤交谈过后,两人握手告别。见到卡斯特罗开始朝我走来,袁熙坤急忙从我的手中接过他的照相机,并开始瞄准了我们。 谢天谢地,尽管我的两部相机均被古巴安全保卫人员拿去安检而未及时归还,致使在卡斯特罗单独会见我的时候,一些很好的镜头无法摄入;但幸好我与袁熙坤先生紧急商量在先,袁先生瞅准机会,用傻瓜相机为我揿了两张,总算是留下会见的现场纪念。 待到卡斯特罗与我的会见结束、我俩刚刚握手惜别之后,伫候一旁的古巴安全人员这才“蹬蹬”上前,将我的照相机和摄像机悉数归还:“刚才看见菲德尔主席正在和您交谈,我不便上前打扰,您的相机没有安全的问题!” 一言既出,令我哭笑不得。这位年轻的安全人员调皮地一吐舌头,摊直双手:“这是规定,我也没有办法!” 尽管相机回到我的手中姗姗来迟,但我仍然不愿放弃如此近距离为卡斯特罗摄影的良机,于是紧随他的身影一路猛拍。为了拍到他的特写镜头,我甚至还将摄像机高高举起。 由于当晚聚会的性质是一次小范围的亲密朋友之间的活动,而非肃穆的官方外交礼仪场合,因而我频繁而大幅度的摄影举动,居然一直能够得到古巴安全和礼仪官员的宽容(或许是古方官员知道因为安检的延误,致使我摄影被部分耽搁,因此对我此后大举照相的动作网开一面,也未可知)。 只是有一次当我的照相机被近距离地高举在卡斯特罗头顶前方时,他似乎有点吃惊地抬头观看,见是我在拍摄,便微笑致意,旋又低下头和友人们欢快地交谈了起来。 在会见完中国友人之后,卡斯特罗来到等候已久的古巴在华同胞中间,会见厅顿时出现高潮——激越的鼓掌声雷鸣般地响起,近百名古巴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向自己的领袖欢呼起来。人们依然排成长长的队列,耐心地等待着自己的领袖与他们一个个地握手、交谈。整个接见场景极为亲切而融洽。 我在一旁静静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心底暗自把卡斯特罗会见中古两国人士场景气氛的微妙区别进行着对比。 我感到,他在会见中方人士时,双边都显得非常亲切,但仍不失程式化的外交礼仪。尽管所有中方人士对他无疑都非常尊敬,但由于大多数人是高级职业外交家,言谈举止间仍不免流露出在与外国国家元首交流时本能的拘谨和审慎;而卡斯特罗则也更多地在展现一位享誉世界的国家元首的政治家风度。 而古巴人就不同了。他们每一个人凝望卡斯特罗的眼神,都像睇视着自家慈祥的父亲一般亲切自然;而卡斯特罗更像是自家长辈,是那么饶有兴趣地、亲昵地倾听着晚辈诉说着家常。特别是一些年龄在半百上下的女士们,那一张张布有皱纹的脸庞上,和已被笑意挤成细缝的眼角里,早已全被幸福的欢愉所溢满。她们用力抓住卡斯特罗的胳膊,喁喁地倾诉着,极似在古巴随处可见的农户门前,那些正紧攥住自家老人双臂掏着心窝子的寻常百姓家的主妇一般。群众在领袖面前,心灵毫不设防地充满安全感和倾诉欲望;而卡斯特罗则是那么耐心地侧着耳朵,面呈微笑地细心倾听。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卡斯特罗和古巴人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他的双臂从来就没有被人松开过,而是一直被不同的人紧紧攥着。有一次,他还亲切地将左手抚在_二位古巴女士的肩头。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卡斯特罗与古巴孩子们在一起的动人场景。当晚或许只有我这一个中国人拍下这幅照片——因为只有我一直守望着卡斯特罗的行踪,和他亦步亦趋。当我看到一群古巴孩子已被家长们组织起来,准备请卡斯特罗站在中央合影之际,我已经抢步上前,在最佳角度站立并将镜头聚焦。待到卡斯特罗一走过来,我就“啪、啪”地揿动了快门,此时的卡斯特罗虽然一直站在孩子最后的中央位置,但他却老是把头扭到右侧与老师说话,而且一直没有转回过,我所拍的这组照片中,他的头几乎全部是侧面。 一位领袖,能与人民的感情深厚到这样的程度,当属当今世界的一个奇迹。古巴人民对国家元首这种信赖的笑容,恰似家人之间才具有的真挚情感,令人动容再三。 难怪几十年的千灾百难、风风雨雨,都没能阻挡住古巴这个国家的历史步履;难怪老百姓在祖国最危急的关键时刻,愿意与古巴共产党和政府同舟共济,共赴国难。正是卡斯特罗和古巴人民的个性感情纽带,构成了国家政权与社会基础的强劲支撑力度。 当我目睹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会见过程,细细观察几乎每一个古巴人对卡斯特罗所表露出来的那种情感,我不得不认同这种群众和领袖间关系的真挚性和自发性。 这么些年,我在欧美的不同国家游历之时,有机会目睹过某些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在与本国人民群众相聚时的场景。大多数场景给我的印象,均为比较理性的和有节制的。人民对自己国家的领导人不乏尊重或爱戴,但这种感情,常被停留在政治家和民众间那种天然的政治默契这一礼貌层面。两者之间极少具有古巴的这种人身依附色彩异常明晰、情感依赖程度几呈私密化和亲情化的关系。古巴的这种政治关系亲情化的特殊层面,令西方世界难以想象。(P33-36) 序言 在中国和古巴双边关系全面发展的今天,余熙先生撰著的长篇纪实文学《约会哈瓦那——卡斯特罗身影素描》得以问世。作为与余熙结识多年的老朋友,目睹这位国际文化交流使者又一次高效率地推出新的交流成果,我感到由衷的欣喜,特向他致以诚挚的祝贺! 这些年来,在中国出版的介绍和研究古巴的著作开始增多。但是,以中国作家本人采访亲历为素材的、并以作家创作的大量摄影和美术作品为参照内容的,深入研究古巴社会和文化的纪实类文学著作,《约会哈瓦那》当属在中国出版的第一部。余熙在书中对卡斯特罗(Fidel Alejandro Castro Ruz)主席的描写,是他与卡斯特罗主席面对面亲切交往的直接经历所得。他对卡斯特罗主席的描写绘声绘色,生动传神,值得读者格外关注。 余熙先生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为推动中古民间文化交流,孜孜以求、甘于奉献,做了大量工作。1999年10月,余熙先生作为被请进古巴驻华大使馆举办艺术展览的第一位中国画家和摄影家,在使馆里举办了“古巴人民的朋友——余熙走向加勒比美术摄影作品展览”。我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贺词表示,余熙先生运用民间的和文化艺术的方式,为推动中古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而辛勤创作,其贡献具有引人注目的开创意义。今天,我依然认为,余熙先生这么多年所投身奋斗的国际文化交流事业,不仅为促进中古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作出了卓越贡献,更为中外民间文化交流拓展出一片新的空间,为我国民间国际文化交流事业提供和积累了颇有价值的经验。 中国和古巴虽然远隔重洋,但两国在长期的交往中真诚相待,结下了深厚友谊。中古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9世纪,成千上万的旅古华侨华人就投身于风起云涌的古巴独立战争,为古巴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古巴人民为此专门在哈瓦那立碑纪念,碑上刻着广为传诵的两句话:“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逃兵,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叛徒”。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古方很快派出党政领导人访华。1960年9月2日,古发表第一个《哈瓦那宣言》,菲德尔·卡斯特罗总理在哈瓦那面对百万群众宣布古巴同台湾当局“断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这在两国关系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古巴也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进入90年代后,中古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双边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2004年11月,胡锦涛主席对古巴进行国事访问,与菲德尔·卡斯特罗主席就深化两国互利友好合作关系达成了广泛共识。胡锦涛主席指出,中古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我们始终相互帮助、坦诚相待。发展中古友好合作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余熙先生的《约会哈瓦那》,从写他接受卡斯特罗主席的会见,以及他对卡斯特罗主席历史地位及政治作用的分析为发端,但又不仅仅局限在对卡斯特罗主席人物传记性的描写上。余熙先生以记者、作家,画家和摄影家的视角,发挥纪实文学作家形象思维的特长,对古巴社会做了尽可能深刻和完整的“文化扫描”。在他的笔下,既生动地再现了卡斯特罗主席的人格魅力,又客观地描绘了古巴社会各个层面和领域的现实情况。作者的分析力求中肯客观,避免理念上的绝对化,这将使作品得以经受历史的检验,并将成为中国作家对古巴社会现实分析解读的一部有价值的读本。 综观全书不难发现,作者对古巴人民怀有非常深厚而真挚的感情。这种难能可贵的高尚情感,在他对古巴朋友字里行间的精彩传神的描写中多有流露,是作者追求人类和平事业一以贯之的情感再现。他描写的这批朋友,有古巴高级官员和社会名流,也有一面之缘的普通百姓,作者运用感人的形象和生动的细节,将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文化形态,惟妙惟肖地一一细腻地刻画出来,使得人物形象鲜活灵动,仿佛就在眼前闪现,令人读后感动不已。例如他对美丽的哈瓦那黑人女孩玛耶莉的描写笔韵传神,那洋溢在玛耶莉身上欢快、善良和质朴的性情,令人过目难忘,从而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古巴人所具备的可贵的民族性格。 2002年春节期间,我作为中国驻墨西哥大使,曾在墨西哥城愉快地接待过余熙夫妇,并且目睹过他们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热情。我期待余熙先生在国际文化交流事业上取得新的成绩,在读者心目中拥有更加广泛的赞誉。 我祝贺本书的出版,特为作序。 2007年4月10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从他接受卡斯特罗主席的会见,以及对卡斯特罗主席历史地位及政治作用的分析为发端,但又不仅仅局限在对卡斯特罗主席人物传记性的描写。余熙先生以记者、作家、画家和摄影家的视角,发挥纪实文学作家形象思维的特长,对古巴社会做了尽可能深刻和完整的“文化扫描”。在他的笔下,既生动地再现了卡斯特罗主席的人格魅力,又客观地描绘了古巴社会各个层面和领域的现实情况。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李金章 本书作者以记者的敏锐、摄影家的视角,捕捉到了古巴社会的很多细节,翔实地进行了描述,为中国读者呈现了一部可读性较强的古巴风情画卷,对古巴和卡斯特罗主席感兴趣的人不妨一读。 ——中国驻古巴大使赵荣宪 余熙在对古巴社会作“零距离”的审视的同时,也在牵手中国公民一同邀游古巴——他的读者在阅读之际,势必会蓦然撩起前住古巴体验激情的希冀和冲动。 ——古巴驻中国大使卡洛斯·米格尔·佩雷拉·埃尔南德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