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生箴言/中华智慧集萃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郭莹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从中国五千年文化典籍中撷取英华分10个部分即:人生秘义、人生大化、人生抉择、处己要训、处世妙谛、居家宜忌、养生诀窍、人生三味、人之大病、世理誓言,为我们编著整理了一本涵盖人生方方面面处世智慧的书。

内容推荐

在溯源久远、绵长不绝的人生思考与人生实践活动中,关于人生之道的人生箴言应运而生。箴言一般具有三个特点:(1)形制短小,呈片语式;(2)高度凝聚生活智慧;(3)含有警示性。该书作者从中国五千年文化典籍中撷取英华分10个部分即:人生秘义、人生大化、人生抉择、处己要训、处世妙谛、居家宜忌、养生诀窍、人生三味、人之大病、世理誓言,为我们编著整理了一本涵盖人生方方面面处世智慧的书。

目录

前言 人生箴言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章 人生秘义

1.人生释义

2.生命界说

“人之生,气之聚也”

“有生必先无离形”

“生死,常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3.人生的流逝性

4.人生态度

“生有益于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不贻后人非笑

“惟留好样与儿孙”

“我命在我不在天”

“力超物累,以乐性真”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得快活,且快活”

“知足身长乐”

“好死不如恶活”

“以有限之精力逐无涯之事业,人生何有”?

第二章 人生大化

1.总说

2.青少年

“劝君惜取少年时”

“少年心事当孥云”

“少年处不得顺境”

3.中年

“壮则驰驱”

“人到中年万事休”

4.老年

“末路晚年,更宜精神百倍”

“人老精,姜老辣”

“老宜休息”

第三章 人生抉择

1.总论

2.生与死

“知死重生,一以道义识之”

“善死者不亡”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第四章 处己要训

第五章 处世妙谛

第六章 居家宜忌

第七章 养生诀窍

第八章 人生三味

第九章 人之大病

第十章 世理哲言

试读章节

无论是圣贤先哲还是普通中国人,面对纷纭复杂的人生,都不免默默思索,人生究竟是什么?

这是一个困惑千古而又歧见迭出的人生大问题。

科学的人生哲学明快地指出:人生即人的全部生活。但传统中国人却更多地依据自己的感性对人生作出自己的理解。他们把“人生一世”比作“草木一秋”,又将人生称为一场梦幻,一场终不得不散的筵席,一盘变化万端、捉摸不定的棋,这些扑朔迷离的回答,虽然并未道出人生的真谛,但也从不同角度映现出人生的某些特性,足可令人再三玩味。

假如说人生即人的社会生活过程,那么,这一过程的本质即生命的流转。在人生哲学的视野内,人生与生命是一个流转互为的整体。

关于生命问题,中国古人有一个共识,这就是对于任何个体来说,生命都只有一次,而死亡是必然的。庄子在这方面的见解最为豁达磊落。他强调指出:生死不过是宇宙之内气的变化,“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所以,人之死,只不过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1]庄子这段话的精彩之处,在于道出了生命哲学中的真谛:自然界的一切都归于永恒的变化之中,惟有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人的生命也仅仅是变化的一种瞬间形态,就像暴雨飘风,春花秋月一样。正是基于如此睿智的生命观念,当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鼓盆而歌,坦然面对死亡。

和庄子不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死亡问题谈得很少,也十分谨慎。他有一句名言,叫做“未知生,焉知死”。然而,正是这一句话,透露出孔子的意识深层对死亡问题极端重视。正因为他明白死亡是不可抗拒的,所以,他倾全力建设现实人生,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完美人格。和庄子潇洒的生命态度比较起来,孔子的生命观具有一种悲壮的色彩。

孔子和庄子是文化精英人物中的典范,然而,他们的生命观具有一种普遍意义。普通中国人关于人生流传有一句哲理性警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一箴言实质上也是在提示人们,人的生命只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是生生不息的宇宙过程中的一种形态。由此可见,与宇宙一体的生死观,是传统中国人生命哲学中几近一致的趋向。

人生既然只有一次,而这一次的生命又是如此短促。以不同的方式来把握现实人生,成为中国人人生思考与人生实践中的重要内容。p1-2

序言

时代的步履已跨越21世纪的门槛,现代文明不断创造出辉煌成就,上天入地,呼风唤雨,世界统一市场建立、全息式信息迅速传递等昔日的遐想,都渐次演为活生生的现实。然而,现代化带来的并非单向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举、苦乐同行、创生与毁灭双至的“俱分进化”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域。”(扬雄《太玄赋》)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诸层面,今人都患着不轻的“现代病”,面临着若干不易突破的困局。此间的人类尤需反思,神交古人,听取历史这位导师的谆谆教诲,借重昔时积淀的智慧。

作为人类智慧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智慧,不仅是中国人的财富,而且也为域外所借重:《易经》成为德人莱布尼茨创立二进位制数学的启示,而二进制正是电子计算机的运作原理;《老子》的“有生于无”哲言为西方建筑大师提供了灵感源泉;《三国演义》是日本企业家从事商战的教材;美军将帅在海湾战争中星夜披阅《孙子兵法》,“声东击西”是其赢得胜算的谋略……外人研习中华智慧并取得实绩,使国人闻之而怦然心动——难道我们不应当以双倍的热情、更高的灵性,继承、发扬先辈智慧,以推动现代化事业健康发展,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造新的业绩吗!

出于以上思考,本丛书试图介绍“中华智慧之集萃”,以为时贤提供参考。

何谓“智慧”?狭义的“智誊’约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聪明、才智,与“贤德”相对称,故有“智性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分野。有些思想史家把西方文化的源头希腊文化称之为“智性文化”,把中国文化称之为“德性文化”。这当然是从东西文化关注的侧重点之异而立论的,并非说希腊不讲德性,中国不讲智性。我以为,区分“智性之知”与“德性之知”确有必要,如果两相混淆,则知识论与道德论便混为一谈,然而,强作两分,把二者割裂开来,又有悖人类精神的整体性。本丛书所介绍的“智慧”,并不全然限于狭义智慧,而涉及广义智慧,或曰“大智慧”,包举才与德,兼容智与贤。如此议“智慧”,或许更切近中华文化的本真面貌:中华智慧不限于“智性之知”,还包含“德性之知”,追求二者的统一,偏执一面、陷入偏锋者则每遭诟病——多智而无德者(如曹操)被斥为“狡智”的“奸雄”;有德性追求却丧失智性者(如宋襄公)则被视为不足取的蠢才,这两类人都不是中华智慧的代表。中国人所推崇的文化英雄(如周公、姜子牙、诸葛亮)都是智者与贤人的整合,是仁、智、勇的统一体。从此种“大智慧”视角方可逼近中华智慧的真髓。

何谓“集萃”?本丛书并非论著的集成,而是编者从“中华智慧”涉及的各个侧面(如立身做人的德行准则、处世创业的韬略谋划、莘莘学子的学规、官吏奉守的箴言,乃至生态平衡、家训要义、养生之道,等等),分别纂集中华古典的相关精粹,并加以条贯、诠释。读者诸君手持一卷,春诵夏弦,即可获得中华智慧某一方面的概要;若通览诸册,则可观照中华智慧的大貌。当然,如欲升堂人室,摘取智慧之果,则不仅需要“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因为大智慧的获得,是人生践履的结果,需要从知、行两方面潜心努力。编者愿与读者诸君共同循流探源,寻觅中华智慧的真谛,并虚心汲纳各种异域智慧,相互比较、彼此观摩,以求得在现代文明地基上的整合与涵化,达成中华智慧的创造性发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3: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