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体验和谐大学
分类
作者 田建国
出版社 泰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有句话讲得很好,一个家庭父亲是顶梁柱,母亲是挡风墙,孩子是窗户。窗户的背后是什么呢?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家长的希望在教育,孩子的希望在教育,国家民族的希望也在教育。没有教育的和谐,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我们要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高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和谐校园是培育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需要。和谐是一种神圣的责任,和谐校园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前提和条件。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学校的教育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全面培养。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青年学生沉浸在健康活泼、清新高雅、蓬勃向上、公平正义、自然有序的校园环境中,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把这种愉悦的情感融入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促进其全面发展。如果青年学生在高校得到的是相反的、消极的体验,那么就可能导致行为无序、道德失范,甚至思想困惑、混乱,难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只有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良好的盲人氛围,青年学生才能进行思想、理念、学术上的探求、交锋和争鸣,个性得到张扬,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发挥,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高教强省的需要。省委提出,山东要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转变,由注重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这是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推进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人力资源是最大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得知识者得大势,得人才者得天下。山东的未来靠教育,山东人的未来也靠教育。高教强省的目标提出,标志着我省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根据这一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山东力争使3至5所高校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大学,10所在国内本科教育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大学,20所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高职高专院校。建设高教强省,高校是主体。每个高校都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走创新型、质量型、特色型内涵提高道路,努力在相应办学层次上建成名校强校。这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基础性建设工作,而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最广泛地调动师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师生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使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的转变。

建设和谐校园是维护高校稳定的需要。稳定是和谐的基本要求。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谐是稳定的深化。这些年来,山东高校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和谐稳定,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研究对策,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高校连续保持18年稳定的局面来之不易,为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影响高校稳定和谐的因素仍然不少,主要有“五个不容忽视”:一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破坏不容忽视;二是“四个多样化”对师生道德建设的影响不容忽视;三是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挑战不容忽视;四是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问题不容忽视;五是高校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上述问题,有的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有的是高校自身发展带来的;有的是客观因素引发的,有的是工作不到位造成的;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对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如果认识不清,应对不力,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和谐校园建设,影响和谐社会建设。P28-30

目录

田建国的人文情怀(代序)

和谐大学背景篇

 把握21世纪世界变化

 世界新一轮教育革命趋势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和谐大学理念篇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和谐校园建设的重大意义

 和谐校园建设的战略思想

 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扎实有效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大学文化与和谐竞争力

 和谐校园与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精髓是大学精神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科技创新呼唤文化创新

 也谈现代大学理念

 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若干理论思考

 高校自觉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和谐大学德育篇

 确保德育首要位置

 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认识

 认清青少年教育环境

 创新德育方式

 认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探索德育评估新思路

 增强思想教育的感召力

 大学德育断想

 高校深入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考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重视大学美育

 确立人文素质基础地位

 重视非智力因素开发

 大学的理想

 富于自信

和谐大学教学篇

 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强化问题意识

 发展创造个性

 关键在有效有用

 塑造健康心理

 加强人文教育

 倡导合作精神

 学会创业

 让学生进入思考的世界

和谐大学管理篇

 切实加强高校管理

 干事创业

 加强创新型机关建设

 在职干部如何学习

 转变机关干部思想作风

和谐大学发展篇

 科学发展观内涵特征

 推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面向科技创新主战场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序言

田建国的人文情怀

(代序)

一位给高蹈以平实,给深邃以青春的先锋学者,一位给浮嚣以宁静,给平淡以激情的睿智官员,他的名字叫田建国。

解读一个理念:一枝一叶总关情

很少有人像田建国活得既忙碌,又洒脱。作为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国家教育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博导,田建国集众多要职于一身,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术官员。很多人把他称作“人文教授”,“人文学者”,说他处处倡导“以人为本”,既有悲天悯人的忧思和胸怀,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先锋姿态。的确,他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着鞭辟入里的独到见解。

采访中,田教授首先谈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他归结为三句话:“第一,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人是最大资产、最大资源、最大财富、最高价值。第二,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的工作不仅要符合规律,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还要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第三,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接着,田教授把重点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他凭借着多年来在此领域内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四点看法。

首先,田教授强调“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田教授独具匠心地把人的“精神”概括为两种:一是“职业精神”,二是“志业精神”。其区别在于,前者更多地依赖于外部要求,后者则出于强烈的内部动机。“我们需要职业精神,更需要志业精神。马斯洛在描述‘需要层次’时,认为人类最高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罗杰斯也说过,‘人要变成他自己’。人是一个整体,学生没有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内心的丰富和心灵的深邃,就不可能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也不可能有强健的人格。”

其次,田教授认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他着重指出,在大学校园里生活过的人,应当秉承一种精神特质,那就是健康心态的批判性与对有尊严的多样性的崇尚。“他们应该是自由思想的创获者,是妖术与谎言的揭秘者,是拒绝乏味合唱的勇士。他们应该对人的独特价值和人的尊严满怀肯定,对人性中的光明与正义充满祈盼。”

再次,田教授主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贵在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有一种爱是人间之爱,有一种情是手足之情,有一种力量是意志的力量,有一种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要把这种爱与情,力量与精神深深熔铸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之中,养成善德,锻炼善行,具备善心,卢生更高品位的心理需求,成为更高尚的价值理念。”

最后,田教授指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旨在促进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田教授表达了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他认为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即“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毋庸置疑,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前提,而良好的习惯则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引导受教育者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建构坚实、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引导着年轻的心灵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作深切的体认,这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演绎一种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

古人有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为一个主管全省大学教育工作的高层官员,田建国每天在思考的,也是同样的问题。他常说,对于精神价值的守护,对于生活意义的追寻,应该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最崇高使命,而这一切,只有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呈现它异彩纷呈的魅力。所以,谈及高校德育管理的话题,田教授言辞间亮点频闪,不仅透出学者的睿智与博雅,更平添了几分官员的深沉与练达。

作为一个在官场和学界纵横三十多年的学术官员,田建国深谙“人化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人类教育经历了从“神化”、“物化”向“人化”的转变过程,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人化教育”势在必行,教育最终要回归人的天性。谈话过程中,田教授表现出了除逻辑证实之外的语言轻灵之美,他说:“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产物,依赖自然,崇尚美好,而且有与生俱来的浪漫思想与经典风尚。古人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可谓天人合一。当我们在教育和管理中能够尊重并观照这种个体意识,让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时时沐浴到人性美的光辉,生活就会告别苍白的说教,回归无边的丰富和美好。‘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是普普通通的一片树叶,平平淡淡的一方晴空,一场罕见的瑞雪,一次壮观的海潮,都能给予我们以绵密的哲学理趣、迷人的艺术灵光……”的确,诚如田教授所言,个人的自由,群体的和谐,社会的公正,人类的福祉与尊严,全系于良好的教育。当我们本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柔情,走进生活,走进教育时,春之烂漫,夏之浓郁,秋之斑斓,冬之苍然,都将以更加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美的家园。

“学贵以恒,贵以专。”对于管理者的定位,田建国向来主张“管理干部要学者化”,“光干不学”或“光学不干”都非称职领导所为,要“学干结合”,审时度势。也许正是因了这一点,田建国具备了一位成功领导者独有的前瞻性眼光,未雨绸缪,应时而动,在众多决策推广过程中表现出非凡的理解力和思辨力,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先锋姿态。例如,在国内“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之际,田教授就写下了《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的前瞻性文章;当“三个代表”的精神刚刚提出,田教授就完成了力作《三个代表与高等教育》;当“科学发展观”的号角刚刚吹响,田教授的《关于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思考》一文已被省内外高校广为传阅;而“十六大”刚提出“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人民日报》就首发了田教授的重要文章《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2005年,“党的先进性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一经提出,田教授的两篇力作《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若干理论思考》和《和谐社会与和谐大学》就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赞誉。

法国哲学家蒙田曾激烈地抨击那种“依赖式的和乞丐式的才能”,认为那是一种满是知识而无心灵的教育,“孜孜不倦地充塞我们的记忆,却一任我们的悟性和良心空虚。”而田建国,正要执意做这种教育的终结者。他在自己构建的学术和管理天地里风雨兼程,痴情不改,像一只搏击长空的雄鹰,又像一束身居谷底的幽兰,不仅要撒播思想的火花,更要携带丰盈的灵魂。

收获一路阳光:天下谁人不识君

田建国很忙,他笑称,周一到周五给政府“打工”,周末为自己“打工”。田建国很“吝啬”,极少请人吃饭,更少陪人吃饭,因为他“惜时如命”。平时午餐,田教授常常是两个火烧加一碗羊肉汤,十分钟结束“战斗”。周末,他喜欢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关掉手机,泡一杯清茶,静静地读书,写文章,思考问题,那是他灵感放飞的快意时刻。

三十多年了,田建国就这样一路走来,毫无倦意。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挚爱,生活同样赋予他一个最响亮的喝彩。1980年至今,他结合高校工作特点,潜心研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省和国家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创造教育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工作论稿》、《大学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大学素质教育纵横谈》。其学术影响蜚声全国,多篇论文被收录在《新华文摘》和《由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国家权威刊物中。其专著《高等教育学》,体系结构大胆创新,在国内独树一帜,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轰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审组组长、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懋元教授给予高度评价,并被厦门大学、苏州大学等众多高校列为研究生学位课程用书。他的“管理干部应该学者化,管理工作应该科学化”的学术观点更是享誉学界。1984年以来,他曾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2001年始,由国家教育部长陈至立发聘,田教授两次受聘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与顾明远、潘懋元、谈松华等其他13位全国知名教育家一起,担任该院客座教授。

田建国的文章颇有新意,深邃的思想,新锐的表达,赢得了一大批读者群。在田教授珍藏的厚厚的信件中,有一封将军的来信,格外引人注目。信纸的题头上赫然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密密麻麻的三页纸,通篇都是用工整的毛笔行楷小字完成。他在信中写道:“田教授:您好!我是解放军的一位退休将军,之所以冒昧地给您写信,是因为我看了今天《光明日报》上刊登的您的一篇文章《树立新的德育理念》。我从军45年,长期在机关部队工作,也曾在两所军校工作,所以我一直关注教育问题,完全同意您在这篇文章中所提出的理念。……”2003年,田教授题为《关于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思考》的文章,引起全国上下广泛关注,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教协会会长周远清先生看后高度重视,提议在山东召开一次高层次科学发展观论坛,后在青岛大学顺利召开,成为一段学坛佳话。除了自己写文章,田教授还应邀为全国各地的作者新书作序。他关注本土文化,倡导平民意识。无论是学术界的“圈内好友”,还是素昧平生的“乡土作者”,只要找到他的,他都毫不含糊。在过去的几年间,田教授已经为二十多位作者的新书作序。这些作者来自省内外多个领域,多数与他未曾谋面,均是慕名书信求序。而田教授则以他特有的严谨和温厚,逐一翻阅,倾心作序,短则数千言,长则万余言,而他“人文学者”、“博爱教授”的美名也因此不胫而走。

作为一个学术官员,能拥有过人的智慧、独到的观点,著书立说,已让人钦佩,能把自己的思想广泛传播且听者云集,好评如潮就更为难能可贵。田建国做到了,做得轻松自得,潇洒快意。无论是站在“海峡两岸”的高层论坛,还是融入高校师生中间,他总能以学识和人格的双重魅力征服台下挑剔的眼睛。“以人为本”、“创新”、“跨越式发展”、“和谐社会”……这些高深艰涩的教育理念,都被他化作清风一缕,娓娓道来,让听者心领神会。我们不妨撷取其中的精彩语丝,以飨读者:

“创新,要突出精神状态,要有一股冲劲,一股闯劲。但要重在‘新’,新是终点的超越,平衡的打破,动态的延伸,高度的提升。”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解放的空间,决定事业发展的空间;思考问题的高度,决定成就事业的程度。”

“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化中的统一。

我无法悉数田教授每年要在全国的高校和机关做多少场报告,我只知道,每篇报告的发言稿都是他亲自撰写,所到之处,反响热烈。山东艺术学院的一位学报主编在听聆听田教授的后,现场即兴创作了一首感怀诗:“旁征博引谋发展,天高气爽话创新。立足岱岳青未了,齐鲁数代有来人。”

作为学术官员的田建国从容而淡宁,作为博士生导师的田建国严谨而深情。从出题、考试到阅卷、面试,田教授百忙中参与了中国海洋大学博士招生工作的全过程。如今,他麾下已经有四位德艺双馨的博士生。2005年7月,田建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级教育行政管理方向”博士生论文兼职导师,这为他的博导生涯又增添了浓郁的一笔。

告别田教授的时候,他送给我三本近期的学术力作——《现代大学新理念》《大学德育新视野》及《以人为本和道德教育》。在每本书的扉页上,都无一例外的写着“请苏静指正”。当我接过田教授沉甸甸的作品和赠言时,我没有感到直面大师的诚惶诚恐,相反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幸福。“大象稀形,大音稀声。”我想,田教授赋予身边每个生命的,都是一份不着痕迹却难以抗拒的真诚和感动,它来源于一个学术官员非凡的人格魅力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历久弥坚。

苏静

(原载《齐鲁名人》2006年第6期)

内容推荐

本书是针对如何确立建设和谐大学的思路和理念,应该制定哪些机制和方略这个紧迫而重要的重大课题所展开的,该书多方位、多视角地对建设和谐大学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全书共分背景、理念、德育、教学、管理、发展6个篇章,具体内容包括“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若干理论思考“认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重视大学美育”“让学生进入思考的世界”等。

编辑推荐

建设和谐大学,需要确立怎样的理念和思路,应该制定哪些机制和方略?这是一个事关高校发展的重要课题。本书站在哲学的高度,多方位、多视角地对建设和谐大学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和谐大学建设理论体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