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环球科学杂志社、外研社科学出版工作室编著的这本《哀伤是一种精神病(走出健康误区)》将为你带来内容严谨客观、语言生动有趣的医学最新进展解读。怎么吃肉才健康?吸烟对寿命的影响有多大?决定人们寿命的除了医疗因素还有哪些?医学真的进步了吗?该怎么对付狂犬病?干细胞疗法是否安全?我们是否能与肿瘤“平衡”相处?心理问题对身体有多么严重的影响?新技术带来了哪些新的医疗手段?……看医学专家、科学记者和科学作家们如何剖析。这些优秀文章将带你走出健康误区,面对各种流行病报道不再迷茫,并且通过这些文章,你能了解到医疗技术的重要进展。
“《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专栏作家文集”精选自全球顶尖的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其收录的专栏作家文章视角独特,蕴含着思辨的光芒,有益于启发思想、提供灵感,引导读者从科学的层面看待问题。
由环球科学杂志社、外研社科学出版工作室编著的这本《哀伤是一种精神病(走出健康误区)》收录了《科学美国人》杂志《健康科学》专栏及其中文版《环球科学》杂志《遗憾人生》和《生命的壮阔》专栏的内容,从健康生活习惯到流行病预防,从疾病迷局新解到新型医疗技术……这些医学上的最新见解和进展能够帮助读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
吃肉那点事
约翰·杜兰特正在写一本关于旧石器时代生活方式的书,至少在一件事上他的观点是对的:没有肉,人类很可能就成为不了今天这个样子。进化生物学家已经证明,狩猎与吃熟肉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解剖结构,并且很可能帮我们拥有了更大的脑。2030年全球每年的肉类消耗量可能达到3.76亿吨。
然而,和上百万年前的早期人类相比,大部分工业国家的人平日处于久坐状态的时间要多得多。我们的祖先要辛苦地搜集食物,在捕猎的间隙还很可能挨饿;而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人在任何时候只要想吃就可以很容易吃到热量很高的肉类。我们是不是吃肉吃得太多,以致危害到了健康?
放在20多年前,多数营养学家会回答“是的”,尤其是针对脂肪含量很高的肉,比如汉堡牛排或猪排。毕竟,人类的身体随时准备着将这些肉里的饱和脂肪转化成血液里的胆固醇,而胆固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引发心脏病和中风的首要原因。
然而近些年,一些研究者开始怀疑:红肉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真的像长期认为的那样紧密吗?
已开始有部分研究表明,肉类加工(即用化学制品进行腌制)或烹饪过程的某些步骤,可能比饱和脂肪的含量更令人担忧。此外,现在的研究者在试图指出健康饮食的构成时,会强调整个饮食情况的重要性。例如,如果人们在决定少吃红肉的同时,大吃比萨饼、白面包和冰淇淋等食物来寻求慰藉,很可能不会有任何好处。这些观点相较从前细致了不少,与此同时,很多营养学家对红肉的态度也有所缓和。“告诉大家应避免食用所有红肉,这不是合理的做法,”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流行病学家达留什·莫扎法里安(Dariush Mozaffarian)说,“肉类多种多样,我们有选择的余地。”然而,究竟该怎样进行选择尚存争议。
当人遇到肉
关于红肉对健康的影响,最近的研究结果有一些是矛盾的,在探讨这些成果之前,有必要思考一下远古祖先的饮食习惯。尽管考古记录远远不够完整,祖先的食谱也会随着地理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但考古学家还是搜集到了足够的证据,来标记出一些重要事件。如果回溯得足够久远,来到人类祖先与猩猩在进化上分道扬镳的那个时刻,我们可能会看到,祖先们的饮食构成很可能是水果、树叶,偶尔再加点白蚁,肉类很少出现在他们的餐桌上。不过似乎早在300万年前,祖先们就学会了使用石器将肉从动物骨头上剔下来。一开始,这些早期人类可能只是打扫被其他肉食动物猎杀的猎物,从死去的羚羊身上偷一点肉,或者赶走比我们小的食肉动物。学会用火烹饪(至少40万年前)以及发明石矛(至少20万年前)极大地提升了祖先们填饱肚子的能力。
有规律地食用肉类和熟食改变了人类的解剖结构。我们的牙齿变小了,也没那么尖了,结肠缩短,大肠变长,所有这些因素都提升了我们咀嚼和消化柔软的熟食的能力。同时,高热量的肉类可能让脑容量增至原来的3倍。上述因素和其他适应性变化,帮助祖先们在一种与今天差异极大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与当下相关的问题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饮食习惯对我们现在的处境是否有所影响?现代肉类烹饪和食用方式又怎样改变了人类的健康状况?
P1-3
科学奇迹的见证者
1845年8月28日,一张名为《科学美国人》的科普小报在美国纽约诞生了。创刊之时,创办者鲁弗斯波特(Rufus M. Porter)就曾豪迈地放言:当其他时政报和大众报被人遗忘时,我们的刊物仍将保持它的优点与价值。
他说对了,当同时或之后创办的大多数美国报刊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时,近170岁的《科学美国人》依然青春常驻、风采迷人。
如今,《科学美国人》早已由最初的科普小报变成了印刷精美、内容丰富的月刊,成为全球科普杂志的标杆。到目前为止,它的作者,包括了爱因斯坦、玻尔等151位诺贝尔奖得主——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成为《科学美国人》的作者之后,再摘取了那顶桂冠的。它的无数读者,从爱迪生到比尔盖茨,都在《科学美国人》这里获得知识与灵感。
从创刊到今天的一个多世纪里,《科学美国人》一直是世界前沿科学的记录者,是一个个科学奇迹的见证者。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当他带着那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机器怪物在纽约宣传时,他的第一站便选择了《科学美国人》编辑部。爱迪生径直走进编辑部,把机器放在一张办公桌上,然后留声机开始说话了:“编辑先生们,你们伏案工作很辛苦,爱迪生先生托我向你们问好!”正在工作的编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手中的笔停在空中,久久不能落下。这一幕,被《科学美国人》记录下来。1877年12月,《科学美国人》刊文,详细介绍了爱迪生的这一伟大发明,留声机从此载入史册。
留声机,不过是《科学美国人》见证的无数科学奇迹和科学发现中的一个例子。
可以简要看看《科学美国人》报道的历史: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科学美国人》马上跟进,进行了深度报道;莱特兄弟在《科学美国人》编辑的激励下,揭示了他们飞行器的细节,刊物还发表评论并给莱特兄弟颁发银质奖杯,作为对他们飞行距离不断进步的奖励;当“太空时代”开启,《科学美国人》立即浓墨重彩地报道,把人类太空探索的新成果、新思维传播给大众。
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科学美国人》的报道因此更加精彩纷呈。新能源汽车、私人航天飞行、光伏发电、干细胞医疗、DNA计算机、家用机器人、“上帝粒子”、量子通信……《科学美国人》始终把读者带领到科学最前沿,一起见证科学奇迹。
《科学美国人》也将追求科学严谨与科学通俗相结合的传统保持至今并与时俱进。于是,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科学美国人》及其网站当之无愧地成为报道世界前沿科学、普及科学知识的最权威科普媒体。
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美国人》也很快传向了全世界。今天,包括中文版在内,《科学美国人》在全球用15种语言出版国际版本。
《科学美国人》在中国的故事同样传奇。这本科普杂志与中国结缘,是杨振宁先生牵线,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心支持。1972年7月1日,在周恩来总理于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举行的宴请中,杨先生向周总理提出了建议:中国要加强科普工作,《科学美国人》这样的优秀科普刊物,值得引进和翻译。由于中国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杨先生的建议6年后才得到落实。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夕,《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开始试刊。1979年,《科学美国人》中文版正式出版。《科学美国人》引入中国,还得到了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以及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方毅(后担任副总理)的支持。一本科普刊物在中国受到如此高度的关注,体现了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刊物本身的科学魅力。
如今,《科学美国人》在中国的传奇故事仍在续写。作为《科学美国人》在中国的版权合作方,《环球科学》杂志在新时期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通信、翻译与编辑手段,让《科学美国人》的中文内容更贴近今天读者的需求,更广泛地接触到普通大众,迅速成为了中国影响力最大的科普期刊之一。
《科学美国人》的特色与风格十分鲜明。它刊出的文章,大多由工作在科学最前沿的科学家撰写,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会与具有科学敏感性和科普传播经验的科学编辑进行反复讨论。科学家与科学编辑之间充分交流,有时还有科学作家与科学记者加入写作团队,这样的科普创作过程,保证了文章能够真实、准确地报道科学前沿,同时也让读者大众阅读时兴趣盎然,激发起他们对科学的关注与热爱。这种追求科学前沿性、严谨性与科学通俗性、普及性相结合的办刊特色,使《科学美国人》在科学家和大众中都赢得了巨大声誉。
《科学美国人》的风格也很引人注目。以英文版语言风格为例,所刊文章语言规范、严谨,但又生动、活泼,甚至不乏幽默,并且反映了当代英语的发展与变化。由于《科学美国人》反映了最新的科学知识,又反映了规范、新鲜的英语,因而它的内容常常被美国针对外国留学生的英语水平考试选作试题,近年有时也出现在中国全国性的英语考试试题中。
《环球科学》创刊后,很注意保持《科学美国人》的特色与风格,并根据中国读者的需求有所创新,同样受到了广泛欢迎,有些内容还被选入国家考试的试题。
为了让更多中国读者了解世界科学的最新进展与成就、开阔科学视野、提升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环球科学》杂志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展开合作,编辑出版能反映科学前沿动态和最新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与科学理念的“《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丛书,包括“科学最前沿”(已上市)、“专栏作家文集”、“诺奖得主文集”、“经典回眸”和“科学问答”等子系列。
丛书内容精选自近几年《环球科学》刊载的文章,按主题划分,结集出版。这些主题汇总起来,构成了今天世界科学的全貌。
丛书的特色与风格也正如《环球科学》和《科学美国人》一样,中国读者不仅能从中了解科学前沿和最新的科学理念,还能受到科学大师的思想启迪与精神感染,并了解世界最顶尖的科学记者与撰稿人如何报道科学进展与事件。
在我们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编辑出版“《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丛书,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展望未来,我们希望,在《环球科学》以及这些丛书的读者中,能出现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爱迪生那样的发明家、比尔盖茨那样的科技企业家。我们相信,我们的读者会创造出无数的科学奇迹。
未来中国,一切皆有可能。
决定人们寿命长短和重大疾病易感性的因素很多,一流的医院和医生并不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美】黛博拉·富兰克林(Deborah Franklin)
我很欣赏《科学美国人》,因为它把世界科学更广泛地介绍给了读者。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专栏作家文集”将一些极具个性的专栏作家针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撰写的优秀科普文章,分门别类结集成册,能帮助业余时间不多而又热爱科学的读者高效地获取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科学前沿新知识。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新智
科学和艺术一样,都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愿享誉百年的《科学美国人》传播科学精神,影响更多人。
——著名钢琴家 理查德·克莱德曼
《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我每期必看,它非常奇妙,让人入迷,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通往前沿科学、通往想象的大门,它是这个时代非常珍贵而难得的一个奇迹。
——著名科幻作家 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