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作者在英国学习期间所见所闻,广涉英国历史、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参观大都市伦敦、学府剑桥、牛津、名城坎特伯雷、巴斯、约克以及鲜为中国读者所知的英国小村镇,如瓦尔登、科尔切斯特、阿什顿等地的所见所感,也有关于旅英华侨、留英学生、英国学校、英国老师、英国人日常生活的记述。对众所周知的城市及景点,如牛津、剑桥等,除介绍其历史传说外,也讲述了一般人未所见和未所闻的轶事,并对其做了新的解读。书中讲述的一些小镇、小村的一些人和事,都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文笔生动,语言朴素,角度新颖,具有鲜明的特色,为中国读者了解英国打开了一扇窗口,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可以作为大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也可以供成人阅读,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本书含52篇介绍英国风土人情的文章,内容均来自作者在英国学习期间的亲身体验。每篇文章都有照片相辉映。这些文字和照片记录了作者在英国期间的所见所闻,广涉英国历史、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参观大都市伦敦,学府剑桥、牛津,名城坎特伯雷、巴斯、约克以及鲜为中国读者所知的英国小镇、小村,如瓦尔登、科尔切斯特、阿什顿等的所见所感,也包括关于旅英华侨、中国学生、英国学校、英国老师、英国人日常生活的记述。对众所周知的城市及景点,如牛津、剑桥等,除介绍其历史传说外,也记述了一些人们知之甚少的事。此外,还讲述了一些小镇、小村的一些人和事。这些都是第一次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本书叙述生动,语言朴素,角度新颖,有鲜明的特色,为中国人了解英国打开了又一扇窗口。可以作为大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也可以供成人阅读,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序言
前言
伦敦漫步
女王滨江大道
海德公园(Hyde Park)
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
伦敦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
英国国会大厦(The House of Parliament)
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
泛舟泰晤士河
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
伦敦的警察
白厅换岗(Change of Guards)
伦敦看莎剧
诺丁汉狂欢节(Notting Hill Carnival)
伦敦唐人街(China Town)
伦敦乘公交车
格林威治(Greenwich)
火,火,火
伦敦随想
纳尔逊纪念柱(Nelson Colllran)
詹姆斯公园(St James’s Park)
杜莎夫人蜡像馆(Madame Tussalads)
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
西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
伦敦塔(London Tower)
魅力剑桥(Carnbridge)
神奇的巴斯城(Bath)
牛津一瞥(Oxford)
娇纵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圣城坎特伯雷(Carlterbury)
克伦威尔(Ely)故乡行
艾汶河畔的斯特拉福德
小城诺里奇(Norwich)
安格尔西修道院(Anglessey Abbey)
海滨丽城布莱顿(Brighton)
北方古城约克(York)
小镇科尔切斯特(Colchester)
古堡沃里克(Warwick Castle)
美丽的瓦尔登镇(Saffron Walden)
小镇的露天舞会
小村阿什顿(Ashton)
小镇图书馆
瓦尔登镇的福拉尔美术馆(The Fry Arl Gallery)
我的寄宿家庭(H0mestay)
意大利女生丽迪雅
布莱恩家的欢迎会
贝尔学院的学生
贝尔学院的校图书馆
贝尔学院的校庆
募捐
布莱恩先生
西蒙老师
我在英国见到的华人
在华侨张先生家做客
英国的草坪
英国的酒馆
英国人的住房
在英国乘车
英国的街头艺人
后记
泛舟泰晤士河
在泰晤士河南岸女王滨江大道漫步时候,常看到河中乘船游览的人们兴高采烈,大呼小叫。当时就想,什么时候也能像他们一样,在泰晤士河上乘一次船,就更浪漫,更不枉来英国一趟了。没想到机会很快就来了。那一天,参观完格林威治公园,社会活动课老师布莱思先生宣布,我们的下一项活动是乘船从格林威治西溯至西敏斯特桥,乘船游览泰晤士河,大家当然异常兴奋,高呼此安排恰如人意。
从格林威治天文台博物馆的小山坡下来,经过航海纪念馆、皇家海军学院,就来到格林威治船码头,这儿有往西敏斯特桥去的船,每小时一班。布莱恩先生为我们大家买了集体票,每人8英镑。等了不一会儿,我们登上了一艘标有城市旅游的白色游船,开始了梦想中的泰晤士河风光游。
甲板上游客不多,座位空了不少。即便是坐在椅子上,视野也很开阔,四周的景色可以尽收眼底。游船上一排排蓝色的椅子和泰晤士河碧绿清澈的水和谐映衬,让人感到清明轻爽。正是英格兰夏末典型的晴朗天气,阳光明艳而不逼人,和煦温暖。天空像刚刚被水洗过一样蓝得透明,有大团的白云如棉,在湛蓝的空中轻飘。
船启动了,速度不快,非常平稳。一阵阵清风徐徐吹过,掠拂面颊,使人想起东坡先生的《前赤壁赋》,凭虚御风的感觉油然而生,“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只是泰晤士河没有苏子那么多月下的凄清,这里更多的是阳光的暖意融融。清澈的泰晤士河水波光涟涟,从船头款款而来,从船底柔柔铺过,又在船尾蔓延铺洒开来,向远方两岸的树丛草地中隐去。仿佛像在梦中一样,我们真的在泰晤士河上泛舟了!
泰晤士河河道不宽,但弯曲多;不是陡然的弯曲,而是平滑的弯曲,没有急流险岸。船行其上,感觉更多的是平和、悠然。两岸风光也没有突兀的岩崖,葳蕤的古木,就是绿色的田野、绿色的树林,有点像中国的大运河两岸。但是平淡中透露出幽雅,令人赏心悦目。越近伦敦市区,两岸的公寓楼就越多。这些住宅建筑都干净利索,形状优美,每一幢都有自己的特色,与其他建筑绝不雷同。我们在英格兰别处很少见到高楼大厦,只有在泰晤士河两岸,才见到了这么多的公寓高楼,类似于国内的小高层。其实也只有在伦敦东区才能看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这些高楼大厦屹立在伦敦泰晤士河的两岸,展示了伦敦现代大都市的另一番景象,与充满古建筑群的伦敦西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游船沿着河道弯了几弯之后,前面远远地就看见了伦敦塔桥。正是那座世界闻名的高大塔桥,两座高大桥塔巍峨耸立在泰晤士河之上,向世人诉说着伦敦的历史,向人们展示着伦敦的情怀。它是不列颠王国的象征,它是伦敦的门户。现在它正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我们的游船正在泰晤士河的正中迎面向它驶去。尽管塔桥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但是在这样一个新的角度与它相会还是令船上所有的中国同学兴奋不已。同学们都沸腾起来,纷纷涌向船头,选最好的角度,照相!有的女生还互相调换服装,变化不同的姿势照。来自非洲也门的同学纳比尔·阿拉西瑞也加入进来。就这样不停地照了一张又一张,从塔桥的东面,照到了桥底;又到了桥的西面,还照。高兴地又笑又闹,一个游船成了中国人的照相船。船上英国人惊讶了,他们搞不清中国人为什么会如此兴奋。但是他们都很友好,只是保持着微笑。
在高涨的兴奋中游船从塔桥下面慢慢驶过,让我们又饱览了一回塔桥的雄姿。对于我个人来说,步行从塔桥上走了一个来回,又坐船从塔桥下面欣赏它一回,算是把塔桥看了个遍。
过了塔桥就是伦敦桥。伦敦桥桥身上并没有名字。泰晤士河上的桥,桥身上都没有名字,这与国内的习惯不一样。国内的桥,哪怕是一座乡村小桥,也要在桥的显著位置刻上名字。但是这回在桥下,当我们的船经过的时候,有个眼尖的同学看见了伦敦桥的桥名。桥名刻在一个桥墩的上方,字不大,也没用显著的颜色,不留意可能就看不见。但这回我们分明看得清楚:LoN—DoN BRIDGE。这座饱经沧桑的桥,还在罗马入侵的时候就有它了,那时的中国还在汉代。它饱经风霜,目睹了伦敦城的风风雨雨,可以说是伦敦历史的见证人。同学中不知谁唱起了那只著名的英国儿歌: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falling down。英国人真是奇怪,这么好好的桥,怎么咒它塌倒呢,而且让孩子们唱。这在中国人习惯中是不允许的,因为中国人会感到不吉利。但英国人不忌讳,可能是他们觉得这桥根本就塌不了,故意用反话,实际是在说这桥的历史悠久,牢不可破。
过了一座桥,又一座桥,前面来到了那座风韵别致的千年桥。这座桥是英国人为纪念2000年纪年而建,很有特点,外观看上去像我们中国的铁索桥,不用桥墩,完全用钢索在空中悬扯而成,桥身是用特殊的合金构成,走在上面感觉很舒服,它是座步行桥,桥面不宽,不走车辆,只准行人通过。它北岸一端通往古老的圣保罗大教堂,正对着大教堂高大的穹顶;南岸一端紧连着现代美术馆,可能寓意着从古代走向未来吧。我们曾经专程跑到桥上面走了几个来回,像是凌空在泰晤士河的碧波之上,感觉别有意趣。
千年桥还有一个近邻,那就是闻名遐迩的莎士比亚环球大剧院,黑色的木墚,白色墙,都铎时代的建筑风格,古朴别致。我们在一个晚上进去过,花了5英镑,欣赏了一场真正的莎剧《冬天的故事》。现在从河面上看到了它,自然又别有新鲜之感。
再往前,就来到了滑铁卢桥,我在前面的文章《女王滨江大道》里提到过这座以滑铁卢命名的桥,还有电影《魂断蓝桥》演绎的动人爱情故事。当船缓缓从桥下驶过,仰望上空,大家不由地又想起了罗伊和玛雅凄婉的爱情,仿佛仍然依稀可以看见桥面上罗伊那绝望的身影,大家禁不住唏嘘不已,感慨万端,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滑铁卢桥一过,就是那个硕大无比的伦敦眼了,这个巨型的观光缆车据说是世界之最,和千年桥一样是专门为纪念2000年纪年而建。它高高立在泰晤士河岸边,左边是伦敦水族馆,右边是国家大剧院,脚下是滚滚的泰晤士河水,像个庞然大物,令人一望而想起唐·吉珂德与之战斗的风车。取名伦敦眼既有寓意也符合实际,乘坐上这座缆车,伦敦城的景色可以尽收眼底,意味着世界人民可以借助它参观伦敦;同时它也意味着英国人民可以通过它观察世界,增进英国和世界的交流。不知道什么人为这座用于娱乐观光的缆车取了这么个通俗而又传神的名字,也可以说是展现了英国人的聪明才智吧。这里已经靠近西敏斯特大桥了。国会大厦、大本钟就在眼前了。我们全体中国教师拥在一起,以伦敦眼为背景照合影,留下泰晤士河上难忘的记忆。船停了,西敏斯特桥码头到了,我们就此上岸,告别泰晤士河波光潋滟的碧水,开始了陆地上的伦敦行。
P42-46
我国有句老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把读书与旅游的重要性放在了同等的位置上。历代文人骚客浪迹江湖,访名川大山,览名胜古迹,寄情于山水之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每一座城镇,每一处山水都凝聚了不同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内涵,同时也渗透了各自特有的风俗和风貌。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英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旖丽的国家,她为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英国,既是学习英语的需要,也是增长知识、丰富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更与开阔我们的国际视野,建设和谐社会密不可分。胡群老师所写的这本《走进英国》记录了作者在英国学习期间所见所闻,广涉英国历史、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参观大都市伦敦、学府剑桥、牛津、名城坎特伯雷、巴斯、约克以及鲜为中国读者所知的英国小村镇,如瓦尔登、科尔切斯特、阿什顿等地的所见所感,也有关于旅英华侨、留英学生、英国学校、英国老师、英国人日常生活的记述。对众所周知的城市及景点,如牛津、剑桥等,除介绍其历史传说外,也讲述了一般人未所见和未所闻的轶事,并对其做了新的解读。书中讲述的一些小镇、小村的一些人和事,都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曾于2002年金秋应邀赴英讲学,其间也游览_了英国的一些城镇和学校,感慨颇多,一直有诉诸于文字的念头。无奈教学和科研工作繁忙,此项计划一拖再拖,未能如愿。令我感到宽慰的是胡群老师的这本书写出了我的同感,完成了我想做的任务,而且在许多方面超出了我的范围,使我感到已没有必要再去浪费笔墨了。
本书文笔生动,语言朴素,角度新颖,具有鲜明的特色,为中国读者了解英国打开了一扇窗口,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苏 煜
2007年5月5日于徐州帅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5年8~9月,我参加了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赴英国教师进修,“Trainer’s Training”项目,在英国萨克斯郡的贝尔语言学院接受了英语教学培训。
学习的内容分为三部分:英语课堂教学、了解英国文化、参加社会活动。后两项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一部分是在课堂听讲,一部分是参观体验。课堂学习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最期五下午,周六和周日为社会活动。到各处参观访问,体验英国的风土人情,增加对英国文化的感性认识。
英方安排的社会活动丰富多彩,中国同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很高。因为大家都想尽可能利用这难得机会多看看,多了解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大家都不辞辛苦,每周进行完课堂教学后,立刻马不停蹄、四处参观访问。贝尔学校所处的瓦尔登小镇地理位置优越,距剑桥大学只有半小时车程(剑桥有其分校),距伦敦也只需一个多小时,再加上英国交通便利,我们得以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几乎走遍了英国东南地区——城市、小镇、村庄。
旅英期间,我曾尝试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备作教学研究资料。但学习生活实在紧张,我力不从心,只留下了片段的记录。没能将完整新鲜的第一感觉在第一时间记录下来。总觉得遗憾。
回国后,每每想到要把在英国学习时的所见所想整理出来告诉读者,但日常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始终没能抽出时间了却此愿。2006年春节前后,我终于挤出点时间,以网络日记的形式在新浪网博客上陆续贴了十几贴旅英札记,并将其中的一篇寄给了南京的《现代快报》。编辑很快回信,即于登载,这更增加了我的写作兴趣,就将原来随意的博客网帖写成每篇一个主题的独立篇章。就这样很快写了下来,大概用了2个月,最后得文52篇,近18万字。没想到修改、校对、润色花了更长时间。一来许多事实的记忆已不是那么清晰;二来一些史实的核对也颇费工夫。加上手头资料有限,又难得空闲,只能利用晚间和周末,陆续拖了大半年才大体完稿,其中甘苦,惟有自知。
希望本书能有助于中国读者更多了解英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从而起到促进英语学习、促进中英文化交流、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
本书所用照片,均为本人所摄、提供。
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徐州职教中心语文特级教师钱立群、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张祥华、副校长滕建志、徐州教育局工会副主席姚澄华等的热心帮助和鼓励;我的老师,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著名英美文学教授苏煜在百忙之中审阅了全稿并作序;出版过程中得到好友董克林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肯定存在许多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7年4月于徐州云龙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