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是清初的著名学者,他的学识渊博,思想观点精辟。他在经史子集、文学诗词、佛经道藏、书法绘画、钟鼎文字、医学医术诸学术领域,都进行过认真研究,涉猎甚广,造诣甚高,时人有“学海”的称誉。本书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传主的生平、思想和学术及其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首次进行了系统、全面和客观的分析评价,本书反映了当前傅山研究的新水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傅山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魏宗禹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傅山是清初的著名学者,他的学识渊博,思想观点精辟。他在经史子集、文学诗词、佛经道藏、书法绘画、钟鼎文字、医学医术诸学术领域,都进行过认真研究,涉猎甚广,造诣甚高,时人有“学海”的称誉。本书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传主的生平、思想和学术及其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首次进行了系统、全面和客观的分析评价,本书反映了当前傅山研究的新水平。 内容推荐 傅山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他在文学、史学、哲学、书法绘画及医学诸方面,都有深刻的见解和重要的建树。本书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传主的生平、思想和学术及其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首次进行了系统、全面和客观的分析评价,本书反映了当前傅山研究的新水平。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序 第一章 傅山的生平和著述 一、青年时期 二、反清复明时期 三、学术思想总结批判时期 四、著述概说
第二章 傅山的哲学思想 一、傅山的自然观 二、傅山的辩证法思想 三、傅山的认识论
第三章 傅山的子学思想 一、傅山子学思想的主体精神 二、傅山对《老子》《庄子》的研究 三、傅山对《墨子》的研究 四、傅山对《公孙龙子》的研究 五、傅山对《荀子》的研究
第四章 傅山的宗教观 一、傅山与道教 二、傅山与佛教 三、傅山与耶稣教
第五章 傅山的社会观 一、傅山对社会矛盾的分析 二、傅山的社会政治思想 三、傅山的社会变革思想
第六章 傅山的伦理观 一、傅山人欲自然合理的观点 二、傅山的善恶观 三、傅山否定旧礼教的观点
第七章 傅山的文学艺术观 一、傅山的文论 二、傅山的诗论 三、傅山的书论 四、傅山的画论
第八章 傅山在学界的影响 一、傅山在明末至清中叶的影响 二、傅山对中国控思想的影响 三、研究傅山的新时代 四、傅山在台湾和国外的影响
附录 傅山传 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傅山到京师后,他执笔写了《辨诬揭帖》,揭帖共列名至京的诸生一百零三人,积极上诉。但是阉党在京势力甚大,致使写好的疏状难以上达;不仅如此,而且阉党人员竭力威吓诸生,使得“既列名疏中者,慌惧不知所为,咸相惊恫欲散去”。傅山组织和领导的辨诬活动,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但他不畏强暴,将写好的揭帖百十余份,投送各大小衙门,致使袁继咸冤情震动了京师,形成了很有声势的社会舆论。但由于接收并上送辨诬材料的通政司继续阻挠,揭帖还是难以送向阁中。这时傅山组织同学,在早朝途中截住了首辅温体仁及文渊阁大学士黄士俊、贺逢圣,礼部侍郎张志发等,此时傅山代表山西诸生,“趋而前日:生员等是山西通省诸生为学道讼冤者,山等有本投通政,通政四五次阻隔之不得上,因投揭帖,在京大小衙门皆有之,独候大宗师两三月不得见,专在此候投揭”。傅山还向温体仁送上揭帖,并陈述说,他为“学道讼冤”,“为山西干连无辜之人百余人”申冤。得到答复说:“静听处分,行即与刑部言之也。”黄士俊还说:“山西诸生师生之公义也。”这时有组织的学生请愿运动达到了高潮。这种斗争形式,具有近代学生运动的性质。 自袁继咸解京后,吴牲在晋将搜集的张孙振的罪恶材料报部,在奏疏中,吴甡“备陈继咸居官兼明,当荐不当劾,并列孙振不职诸状,时长安哄然,皆不平其事。都察院遂参孙振是非颠倒,大负代巡之职,宜行提问,以做官邪”。张孙振在次年的二月间,终于被下刑部狱。吴牲的上奏,张孙振的被捕,对三晋赴京请愿的诸生是个有力的支持,原来动摇、散去的诸生归队了,声势更为浩大,为袁继咸辨诬的信心更足了。四月初在京都的城隍庙设公堂,开堂审判,傅山出庭作证,据理申辨,袁继咸的冤狱,终于得到昭雪,三晋学生的请愿运动,终于得到彻底胜利。袁继咸以原官起用为湖广武昌道,张孙振受到了惩处。 傅山组织与领导的三晋学生请愿运动,在京师与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史籍多有记述,傅山自己也写了长篇文章《因人私记》、《辨诬公揭》,详细地记载了此事的始末。对于傅山在这次运动中的作用,史籍记述中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嵇曾筠说:“崇祯丙丁,继咸为直指张孙振诬诋下狱,山徒步走千里,伏阙讼冤。孙振怒,大索山。山敝衣蓝缕,转徙自匿,百折不回,继咸冤得白,当是时,山义声闻天下。”全祖望评述说:“提学袁公继成为巡按张孙振所诬,孙振故阉党也。先生约曹良植(按实为薛宗周)等诣匦使三上书讼之不得达,乃伏阙陈情。抚军吴公甡,亦直袁,竞得雪。而先生以是名闻天下,马文忠公世奇为作传,以为裴瑜、魏劭复出。”这里提到的马世奇,是东林复社的名流,他在武昌根据袁继咸的追述和介绍,写成了《山右二义士记》,赞扬了傅山和薛宗周二人,从此傅山成为海内名人。 第三,我们看傅山反权贵的社会改革思想。傅山和薛宗周等人领导的学生请愿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反权贵的政治斗争,是傅山和东林党、复社社会改革思想的表现。首先,傅山在《因人私记》中很清楚地指出,这场斗争是京师上层矛盾在晋地的表现,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张孙振就是阉党在晋势力的代表人物,而袁继咸、吴甡则是公开的反对宦官的人物。傅山正是为了支持进步势力反对阉党顽固派,而清醒地站在社会进步力量一边,在长达二百天的日日夜夜里,自觉地站在斗争的最前列,组织领导这场斗争。傅山在斗争中很注意策略,他利用散发揭帖,公诸于众的方法,得到社会上层舆论的广泛支持,迫使对方让步。这场斗争的结局,沉重地打击了阉党当权的顽固派,动摇了温体仁首辅的地位,支持了东林党的继承者复社进步派。在客观上由于揭露了当权阉党余孽的丑恶行径,有利于广大人民的反封建斗争。第二,傅山是出于“公义”而斗争,就是说是为了社会进步而斗争。这场斗争取得胜利后,山西新任提学桂一章在明崇祯十年的秋天,“岁试毕,发落日,先唱山名,动鼓乐,且以花红旌山之行”,“令诸生知千古师生之义”。傅山这时对答说: 即此一事,是山西通省公义。幸而天子圣明,前道宗师事得白。山不过从众奔走,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岂敢贪公义以树私名。宗师必欲以此谬旌,而山以此谬当,山不得以此自待,亦非宗师所以待山之意。花红才及生身,生必裂冠褫衿而后已。傅山对于新任提学只以“千古师生之义”,便敲锣打鼓,插戴红花的形式,表示坚决拒绝。他说得很清楚,此举是出于“公义”,是“山西通省公义”之举,远非是师生之谊之义所能包含得了。还有,受到昭雪的恩师袁继咸到武昌道赴任后,“先生有书来请邀武昌,一览黄鹤之胜。山谢以违老母久,不能去也”。傅山一生中所尊重的人并不多,对袁继咸他称为“袁师”、“先生”,堪为尊敬至极了,论师生情义,亦可谓深厚,对恩师蒙受不白之冤,确实气愤不已。但他主要思考的是拯救国家的危难,不能容忍那种君子受气、小人得势的社会格局,说明他是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第三,傅山在京师的半年时光中,除积极组织请愿的斗争,还在各处访问参观,对明王朝的政治腐败,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明王朝的危机,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在这个期间,写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喻都赋》最能代表他的思想,其中他提出两点政治主张:一是反对明王朝迁都。傅山在京期间,由于满蒙贵族军队多次到京师附近抢掠,京城人心惶惶,所以有迁都之议。傅山认为在这种边患危急之时迁都是很危险的,因而绝对不能这样做。“崇山陵之光,盛中兴之颂。”他指出唯一的选择,就是要尽力安定人心,力图中兴。二是他认为在外患内乱交织之中,安定内部是主要的。他指出强国富民的根本是富民,人民没有生计,便会产生动乱。因此他提出必须首先实行“宽徭”、“缓征”之策,使农民有生路,安定广大农村,同时还应“撤摧采之监使”,当时宦官在全国各地城市、矿区、手工业发,展地区,以催税为名,横征暴敛,市民运动屡屡发生。傅山认为,应该撤回这些催税的监使,使广大城市,特别是带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发展的地区,能够恢复正常的生产,发展生产力,从而繁荣社会经济,安定广大城市人民的生活。傅山这种减轻城乡人民劳役和赋税之苦的主张,对于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历史的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傅山的这些改革的主张,与其“伏阙讼冤”的请愿斗争精神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反对阉党权贵的腐朽势力,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地位。这种见解,虽然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立场,但历史说明,社会秩序的不断恶化,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勃勃生机的市民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导致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难产。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傅山这时的社会批判思想,包含着和代表着市民意识,“撤摧采之监使”就是为市民阶层说话的,就是代表了市民阶层的利益,因此当时的改革派,仅集中反对当权的腐朽权贵势力,傅山却越出了这个界限,越出了历代封建士人的局限,这显然是进步潮流的反映,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P24-28 序言 明清之际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中,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激烈,加之市民经济的存在与蓬勃发展,市民意识的兴起,以及市民运动的不断发生,促使原来就已激烈的社会矛盾,趋于更为复杂与尖锐的境地。清代曾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种无可奈何的说法,确也是事实。在这种坎坷的历程中,曾涌现出一批时代的骄子。他们对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批判,继往开来,不懈开拓;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英勇拼搏,努力奋斗。他们以自己宏伟的业绩,以及具有近代精神的先驱者形象而名垂史册,并受到后人的敬仰与推崇。傅山就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傅山生于明代万历年间,活跃于明清之际。为了民族的昌盛,他曾驰骋于大江南北,为了中国的未来,他曾置身于书山墨海之间,以期开辟新的坦途。傅山生逢民族危难之时,但他能正视严峻的社会现实,全身心地投入到变动的时代洪流中。在明末,他为匡正时弊,敢于持“反常之论”,对社会进行有力批判;为抵制社会腐朽之风,他挺身而出,领导晋府籍百余名生员,在京师进行了具有市民运动性质的请愿运动,从而义声闻天下,成为一个风云人物。在清初,他始终坚决反对清王朝的民族压迫政策,由此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宁死不屈,进行了绝食斗争,“兴亡著意拼”。此时,他毅然加入道教,以炎黄道士自居,衣朱衣,戴黄冠。但他从未成为一个方外之人,而是持着“隐而不隐”之策,出世为着更有益于入世,成为清初著名的道家人物。傅山亲身经历了明王朝由衰落到覆灭的整个过程,又亲身承受了清王朝民族压迫的严酷迫害,他通过对两个王朝前后统治政策的对比研究,思想上与政治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社会批判与社会改革之路,转向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立场,提出了“市井贱夫可以平治天下”的政治主张,这种观点虽然具有理想或空想色彩,属于不成熟社会状况的思想反映,但傅山对此却是异常认真的,并为此付出了自己后半生的全部精力。 傅山是清初的著名学者,他的学识渊博,思想观点精辟。他在经史子集、文学诗词、佛经道藏、书法绘画、钟鼎文字、医学医术诸学术领域,都进行过认真研究,涉猎甚广,造诣甚高,时人有“学海”的称誉。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二:一是他在许多学科领域中多所建树,可谓一代大学者;尤其对先秦的诸子学进行过全面的研究,且观点新颖,论述深邃,具有开创意义。二是他在对古代中国思想文化进行总结研究中,应用了具有近代性质的思维方法,具有启蒙性质的意义,而科学理性思维和实学思维的方法,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这种理论思维内容的变化,反映出中国思维模式由古代向近代发展与转换的趋势。这些重要的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史中的崇高地位。 傅山学术观点的性质及其意义,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皆反常之论”。时学界曾有人概括为“来历奇,行事奇,诗文书画奇”(戴廷拭《半可集》卷一)。这个“奇”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其学蕴含着异乎寻常的启蒙精神。康德曾说:“所谓启蒙,是指人从自在的蒙昧中得到解放。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引导,这种蒙昧人就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理解力。倘若这种蒙昧不是由于缺乏理解力,而是由于缺乏勇气,即缺乏在没有别人引导下敢于理解的勇气造成的,那么这种蒙昧就归咎于自己。Sapere aude!勇敢地去认识吧!坚信自己的理解,这便是启蒙的真谛!”(雷丝:《康德政论文选》第56页)康德对于“启蒙”命义的阐述,真可谓是在给傅山造像。傅山提出的“好学而无常家”、“法本法无法”、“无理胜理”诸命题,都具有“从自在的蒙昧中得到解放”的含义,这些观点的提出,表明他对时代的深刻理解,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现实和未来充满着希望。重要的是,傅山对时代的理解中,包含着具有近代意义的科学理性思维方法。这种古代理论思维中所缺乏的内容,表现出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傅山治学具有实学精神,他尊重科学,注重实用,思以济世自见,而不屑为空言。他反对脱离现实的因循守旧的学风,反对奴性的思想,使其自觉意识萌发的自由思想,同社会进步趋势相一致,并用这种观点理解“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传统思想,融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为一体。他也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在论其学时曾说:“读书是学人分内事,析的一疑,阐述一幽,与后进作眼目,则诚有功。专欲指谪前辈之陋则非矣,戒之!”(《孙郅藏傅山手稿照片》)他认为治学、立言,析疑阐幽,继承发展,只是为了为“后进作眼目”,表现出其治学宗旨的崇高意境。 傅山的学术思想与政治倾向,就一般意义言已明显区别于古代传统思想,具有对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实行自我批判的性质,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但是明末清初孕育了的这种新质因素,不幸被扼制,这与当时命途多舛的社会历史逆转相联系。在明末,农民起义烽火遍野,在明清之间,战火愈演愈烈,且旷日持久,前后断续竟达六十余年,致使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较为发展地区,几被摧残殆尽;战火熄灭后,清王朝又采取逆潮流而动的政策,实行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酷的文化专制主义与民族压迫的政策,致使一度活跃的市民意识与市民运动浪潮,几近于销声匿迹。这段历史表明,这个时期具有早期启蒙的新质因素,就是这样被压抑下去的。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学界曾就古代中国社会延缓的原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对此,我认为从明清社会历史发展的历程而言,显然是由这个时期社会历史发生逆转造成的。傅山等人之学一度不传的根源,自然也在这里。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思想文化的发展,包括傅山在内的明清之际一代进步思想家,逐渐受到社会的重新认识。他们的反对民族压迫的思想,被发展为反对列强入侵的民族主义精神与爱国主义思想;他们在意识领域富有开拓性的思想观点,被新的内涵充实与发挥。特别是在当代,由于信息科学的发展冲击着全球,世界各地的社会经济结构都处在变革之中,在这种社会历史前进的洪流中,骤然间缩短了傅山时代与现实社会历史之间的距离。傅山虽辞世已三百余年,傅山等一代人创立的早期启蒙思想中所含的新质因素,虽已成为历史文献而被载入史册,但在今天它却又融入强烈的时代精神中而召唤着未来,在历史前进的大潮中,对中国社会的觉醒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傅山说“古学不可废”。这是真实的。 魏宗禹 1992年5月于太原 后记 《傅山评传》一稿的完成,是我学术生涯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幸事。我在研究傅山撰写评传过程中,思绪起伏,感触颇多,现将其中难以忘怀者附写于此,以为后记。 一、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五千年文明古国中,一代代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是必然的。就是由于这样,使得传统文化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富有生机与活力。傅山热爱神州大地,热爱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他在峥嵘岁月中,坚苦持气节,以“古学不可废”的思想意境,返本而开新,继承发扬祖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成为明清之际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这种社会文化环境,深深地影响着近代以来的人们,我从小也受着这种传统文化的感染。还清楚地记得,在我读小学、受启蒙教育之时,正值日寇侵入,地处恒山南麓脚下的山庄故里,私塾先生执鞭教授着五经四书,以固有的传统爱国主义思想文化,抵制所谓文明人推行的野蛮奴化教育,企图改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况。而傅山等英烈先哲,便以传统的民族主义精神形象,深深地植根在我的幼小心灵中,影响着我的一生。因此,当我撰写傅山评传时,能够找到这种相通处,并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因为它的优秀思想文化,培育着一代代的年轻人,在这样的国度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是幸运的,而且是有意义的。显然,就是由于我们的民族,具有着这种光荣传统,故能一次次从坎坷的历程中走出来,并不断地走向美好的未来。历史’表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不是固步自封,而是生生不息和继往开来的。 二、科学理性思维的可贵精神。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启蒙精神。科学理性思维方法,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方以智的“通几质测之学”就是代表性命题。傅山思维方法,不及方以智阐述得那样鲜明,但从性质而言,属于一个类型。我撰写《傅山评传》,在揭示傅山这种基本精神内涵时,曾一度陷入困境。为此,我推翻原稿,从整个明清社会思想发展的意义中重新研究傅山。首先,我认识到明清社会思维轨迹发展趋势,由于新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意识中产生了新质因素,而傅山思想便具有这种特性。其次,我认识到明清之际的新思潮,具有科学理性思维的共同特性,其中含有总结性、现实性与贵创性的内容。此外也清楚地认识到傅山又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一是他的思想具有继承发展三晋文化的风格,主要有注重开拓与实功实用的观点,以及高风亮节与执著追求的精神;二是傅山注重子学的研究,尤重道家思想文化中的自由思想精神。他自称为老庄之徒,原因就在这里。还有,傅山也很重视宗教神学,尤重道教思想文化,故在“甲申之变”后,清兵入关之时加人道教,自称朱衣道人、炎黄道士。对傅山与社会历史的关系,经过这番研究,我确立了傅山品格的多重性内涵,重新寻找他作为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本质,揭示其作为老庄之徒的思想蕴义,以及他的“山气”与“反常”的内涵,着重于塑造这位明末清初著名道家人物的风貌,突出他的科学理性思维的时代精神,期望将傅山的形象得到一个比较客观与生动的再现。在阐述傅山生平与学识时,力求使每一事实与观点,更接近于评之有理和传之有据。就是在这种对傅山系统研究中,初步论述了他在学术史中的地位以及其质朴的形象。对此,尚祈方家指正。 三、评传完稿,师友们功莫大焉。自从禀承匡亚明教授和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撰写《傅山评传》重托之后,曾经遇到过种种困难,幸得师友们的指导与帮助,使我不断从困境之中走出来,匡老对撰写评传的明确指导,以及中心潘群教授、蒋广学教授等的具体指导,都对我启发甚大,这部著作若有所得,都与他们的关心与帮助分不开。还有张健研究员、陈鼓应教授、许崇寿教授等,他们在我撰写过程中,或来函赐教,或解疑析幽,或提供重要文献资料,使我得益匪浅。在我撰写傅山养生之道一章时,曾得深通中西医学的王衣慈主任医师的指导。由于此书字数的限制,此章割爱删去,因此更感谢王医师的真诚帮助。李德仁教授为传主作画,正逢他赴马来西亚之时,他在国外讲学之余,仍抽时构思,回国后不久即成画,使本书增色添彩。本书中所附傅山传的英译汉,以及目次、内容简介的汉译英等都是由魏文春翻译的。他们的指导与帮助,都付出了辛苦,为本书的撰写与完成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对此我由衷地说,师友们功莫大焉,并在此一并致谢! 得悉《傅山评传》将在学坛享有盛誉的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很感庆幸,在此谨向南大出版社社长、总编及本书责任编辑深致真诚的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