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共分为《广西世居民族》、《中国民族—西北、东北、华北卷》、《中国民族—西南、华南、东南卷》、《东南亚民族—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卷》和《东南亚民族—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卷》、《中国民族—汉族卷》六卷。该套从书从民族学、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与东盟10国各民族的分布、来源、语言、经济生活方式、民间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及其饮食、居住、服饰、婚丧、节庆、习俗等作了全面和系统的介绍,具有极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通过这套从书,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与东盟10国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领略风格迥异的异族风情。这套从书的出版,将进一步加深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发展。
本册为其中一册《东南亚民族(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卷)》。
本书从民族学、社会学的视角,全面系统地介绍东盟10国中的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5国的民族情况,包括他们的地理分布、自然环境、历史来源、传统经济生活、语言、文学、艺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
总序
前言
第一编 越南
第一章 狭长的地形与丰富的物产
第二章 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民族
一、历史概述
二、民族构成、分布及其源流
第三章 以稻作为主的经济生活
第四章 语言、文字和文献
一、语言
二、文字
三、古籍文献
第五章 文化艺术
一、文学
二、艺术
三、传统工艺
第六章 丰富多彩的习俗文化
一、居住习俗
二、饮食习俗
三、服饰习俗
四、婚姻习俗
五、传统节日与民间习俗
第七章 宗教信仰
一、佛教、儒教、道教
二、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三、高台教、和好教
第二编 柬埔寨
第一章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
一、地理环境
二、气候
第二章 行政区划与民族分布
一、行政区划
二、民族分布
第三章 悠远曲折的文明历史
一、公元前的历史
二、最早的国家
三、真腊帝国的崛起
四、吴哥王朝的鼎盛、衰落与近现代柬埔寨
第四章 以农为本的传统经济生活
一、农业
二、渔业
三、其他产业
第五章 历史悠久的语言文字与古籍文献
一、语言文字
二、古籍文献
第六章 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
一、文学
二、音乐与舞蹈
三、电影、电视与广播电台
四、报纸杂志
第七章 五彩斑斓的生活习俗
一、饮食与住居
二、服饰与礼仪
三、婚嫁与丧葬习俗
四、岁时节日
第八章 古老辉煌的民族建筑遗迹
一、吴哥古迹
二、金边古迹
第九章 虔诚质朴的民族宗教
一、婆罗门教
二、佛教
第三编 老挝
第一章 地理概况
一、行政区划和重要城市
二、自然环境
第二章 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及其分布
二、民族构成
三、民族人口及其分布
四、民族与国家历史
第三章 语言文字
第四章 传统经济生活
一、农业
二、林业
第五章 民俗与文化
一、饮食文化
二、居住文化
三、服饰文化
四、婚姻习俗
五、丧葬习俗
六、礼仪与禁忌
七、民族节日
第六章 文化艺术
一、文学作品
二、音乐舞蹈
三、戏剧电影
四、建筑与雕刻
五、文化设施
第七章 宗教信仰
一、小乘佛教
二、原始宗教
三、基督教
四、婆罗门教
第四编 泰国
第一章 地理概况
一、行政区划
二、主要城市
三、山系
四、河流、平原和湖泊
五、气候
第二章 历史概况
一、13世纪前的泰国史迹(公元前2世纪~公元13世纪)
二、素可泰王朝(1238~1438年)
三、阿瑜陀耶王朝(1349~1569年)
四、吞武里王朝(1767~1782年)
五、曼谷王朝(1782年至今)
第三章 民族及其分布
一、台语民族
二、印度尼西亚语族
三、孟高棉语族
四、藏缅语族
五、苗瑶语族
六、华语族
第四章 传统经济生活及习俗
一、民居及有关习俗
二、稻作农业及有关习俗
三、日常饮食及有关习俗
第五章 社会文化及有关习俗
一、衣着服饰
二、岁时节日
三、日常生活礼仪
四、人生礼仪
第六章 语言、文字和文化艺术
一、语言
二、文字
三、文化艺术
第七章 宗教信仰
一、佛教
二、其他宗教
第五编 缅甸
第一章 中南半岛上最大的“菱形风筝”
第二章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民族
一、历史概述
二、民族构成、分布及其源流
第三章 独特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古籍文献
一、语言
二、文字
三、古籍文献
第四章 以农为本的传统经济生活
第五章 淳朴自然的民俗民风
一、饮食居住
二、服饰礼仪
三、婚姻丧葬
四、节日文化
第六章 灿烂多姿的文化艺术
一、文学
二、艺术
第七章 异彩纷呈的宗教信仰
一、佛教
二、其他宗教
后记
二、艺术
戏剧越南的传统剧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古典歌剧Ⅱ从剧,另一种是民间歌剧嘲剧。另外近代又出现一些新剧种,主要有改良戏等。■剧是越南传统剧种,源于越南中部五联区一带。这是一种古装戏,表演形式、唱腔、道白及服装道具与中国的京剧相似。Ⅱ从剧是一种宫廷艺术,题材多取自古代宫廷生活或才子佳人。它描述宫廷王室的生活,其主要角色大多为国王、封建领主、大臣、将军,其情节则通常取自中国古代故事,道德倾向主要提倡儒家美德,如忠贞、孝道、正直、公正、和谐等,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对国王忠诚。18、19世纪最著名的Ⅱ从剧剧目有《山后》、《三女图王》、《陶飞卿》、《越庭龙》、《武熊王》等。20世纪初还出了一个■剧大家陶进,他是阮朝的大臣,写了许多剧本,最著名的是《符生坛》。此后■剧发展呈逐渐衰亡的趋势。
嘲剧是越南古老的地方传统剧种,由民间对唱形式发展而来。早期是艺人挑着两个道具箱,在一张大席子上表演,观众围坐席子三方,表演时没有幕布,演员也不化装,通常是在乡村的庭院里演出,所以俗称“庭院嘲剧”。早期的嘲剧通常是8~9出,人物平民化,多是大团圆式的结局。人物分为正面反面两类。正面人物是要歌颂赞扬的人,反面人物则是受批判的人。每出戏都有一个小丑式的人物,其语言和动作让人捧腹大笑。剧本内容多取材于人们现实生活和民间传说,语言通俗,生动活泼。剧情侧重于故事的情节,叙事性强,不善描写和表现人物的心理。传统的嘲剧剧目有歌颂夫妻情义的《刘平和杨礼》,代表善良人性和反映剧中主人公备受冤屈的《观音氏镜》,歌颂手足之情的《孙麦和孙仲》等。嘲剧通俗易懂,易学好唱,接近大众,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改良戏是由民间曲艺形式发展而来的,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源于南部的才子佳人音乐,并吸收了■剧的表演动作,是在众多传统剧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良戏的曲调丰富,有100多种。它的唱腔通俗易懂,道白比Ⅱ从剧、嘲剧多,带有诗歌的韵律。题材较广,既有历史戏,也有现代戏。由于通俗易懂,曲调丰富,布景讲究,适于表现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颇受人们喜爱。改良戏题材广泛,几乎是包罗万象。改良戏有些采用了越南的传统题材,如《陆云仙》、《金云翘传》等,有些则是移植了中国的传统剧目,如《凤仪亭》、《孟丽君》等。
水上木偶戏木偶戏是越南北方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广受越南群众欢迎的戏剧样式,据说有几千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中部和北部,用于宗教祭祀和节日表演。《大越史记全书》里有关于10世纪木偶表演的记载。越南木偶戏中最独特的一种是水傀儡戏。据说,越南水傀儡戏发祥于北部平原的红河三角洲水稻生产地,是稻作生产孕育了它的艺术之灵,因此,越南人称之为“水稻文化的结晶”。剧场设一池,大小像小型戏台,水深半腰。木偶人用无花果木雕刻而成,然后绘彩色油漆,不怕在水中浸泡。表演时操纵木偶的艺人站立水中,藏身帘后,以长竹竿操纵木偶在帘前表演,木偶浮于水面,观众则站在岸边观看。表演题材丰富多样。由于以水面为舞台,演出节目的场景多与水有关,有插秧、钓青蛙、竞舟、放鸭打狐狸、捕鱼、犁水田、小孩游泳、龙喷火、仙女舞等,表演得十分逼真,独具特色。
音乐从北部山区到南部平原,从中部沿海到西部高原,越南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都有自己的特色,曲调、风格也各异。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有顺化号子、吟唱(乐器伴奏下吟诗)、小调和唱腔,但影响最大的还是红河三角洲的北宁“官贺”民歌。北宁民欧旋律优美、歌词生动,深得人民喜爱,在当地家喻户晓,人人都能唱上几段。北宁“官贺”民歌的内容丰富,主题包罗万象,但绝大部分是歌颂爱情的,其次还有离别、友情、游乐、生产等内容。馆贺”民歌的曲调,据说有300多种。人们在吟唱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填上新词。“官贺”民歌几乎每一种曲调中都配有或长或短的装饰音,用以平衡和协调歌曲的旋律,这同中国广东粤剧唱腔中的装饰音颇为相似。“官贺”民歌现存的有近500首,特别是《你呀,留下来别走了》、《可爱的绿竹》等歌曲,流传极为广泛,已经成为越南民歌宝库中的珍品。
越南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如笙、笛、锣、鼓、独弦琴等,其中竹制乐器尤为丰富。京族的独弦琴又称葫芦琴,是越南特有的民族弹拨乐器。一根琴弦,一端固定在琴身右端,另一端固定在把手上。演奏时,右手拨动琴弦,左手抚动把手一紧一松,使琴发出悠扬悦耳的动听音律。其突出特点是拨动一下琴弦后,来回抖动把手,可产生余音缠绵婉转、经久不绝的效果,因而深受人们喜爱。西原少数民族的德朗琴,用竹管编制而成,是越南古老的竹制击弦乐器。科尼琴是越南西原地区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是男女情侣对唱情歌时由男子弹奏的拨弦乐器。竹丝琴,是以竹为弦的乐器,演奏时用木棒击打竹弦,由于琴身两头无出音孔,其音质铿锵、深沉、悦耳,常为西原山区男女情侣对唱情歌时用作伴奏的乐器。其他如侬族的情琴、苗族和泰族的芦笙、岱族的丁琴、芒族的月琴等,演奏的音乐都优美动听,各具特色。
越南各少数民族还喜欢用多种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铜鼓是越南历史悠久的打击乐器,直到现在,倮倮人在节日和丧葬时都还要打铜鼓。西原各少数民族和芒族的套锣也是一种古老的乐器。乐钟、串铃等许多各具特色的乐器,从久远的年代起,就进入了越南各少数民族愉快热闹的音乐生活。这些乐器现在得到了保存和推广,并且同现代乐器和谐地结合,构成越南乐器和音乐的多样性。
舞蹈越南的民间舞蹈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丰富多彩,有京族的竹竿舞、竹笠舞和灯舞,泰族的灯舞、扇舞和蝶舞,山斋族的燃灯舞、鼓舞、筑路舞和道别舞,高棉族的孔雀舞、挲丹姆鼓舞、椰瓢舞、婚礼舞、跳大神舞等,山由族的撑灯舞、棍棒舞和去邪舞,佬族的兰翁舞和兰吞舞,瑶族的木杆舞,赫蒙(苗)族的芦笙舞等等。其中独具特色的是侬族的勒恩舞,可分为赛沙勒恩、河寮勒恩、河卢勒恩、岸勒恩、幡勒恩等多种类型。此外,侬族、山由族、岱依族还有狮舞,西原一些民族有一种称为盾牌舞的集体舞蹈。
P22-25
中国与东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正在建立的拥有18亿人口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贸易区,对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增长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将融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国通往东盟的桥头堡的广西,备受世界关注。特别是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南宁更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为了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东盟各国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让东盟各国的各界人士了解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以增进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服务,我们决定组织编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民族丛书”。
东盟10国所在的地区即一般所称的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在我国古书上称为南洋、南海、东西洋,西方人士称为远印度、外印度、印度群岛等等,20世纪40年代始用“东南亚”一词。由于这一名称正确地表示了该地区的地理位置,随后便被普遍使用。
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介于亚、澳二洲和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地理上分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个部分。前者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西马部分),后者包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东马部分)。
东南亚国家是我国的近邻,东南亚各国人民同我国人民有着悠久而密切的友好关系。其中的泰国、老挝、缅甸、越南等国家的台语民族,与我国的壮侗语民族有着文化渊源上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南亚各国都有不少的华侨,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选择了当地的国籍,而逐渐形成了当地的一个民族——华族,与东南亚国家各族人民一道为当地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经历不同,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在文化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本套丛书的特点是:从民族学、社会学的视角,形象、生动地展示我国和东南亚国家各民族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内容包括:各民族的分布及其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来源、民族语言、经济生活方式、民间文学与艺术、居住习俗、饮食习俗、服饰习俗、家庭婚姻习俗、节日习俗、宗教信仰等。丛书分6卷,其中东南亚部分分作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句卷,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卷;国内部分分汉族卷,华东、华南、西南卷,华北、西北、东北卷和广西卷。整套丛书力求做到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的统一。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经济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经济交往要求人们在文化上互相了解;经济交往又必然带来文化上的互相交流。各国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因此,文化上相互了解主要是在民族文化上的相互了解,文化交流也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交流。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文化交往中了解对方的民族,了解对方的民族文化,包括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等。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追求文化的多样性,追求人文生态环境的丰富多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人类生存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文化交往中,既要自觉地维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也要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学习和吸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心灵的沟通,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民族丛书”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和各民族之间搭起了一个文化沟通的平台。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个平台,向东盟各国介绍我国各民族及其优秀的文化;同时也要通过这个平台,向我国人民介绍东南亚各国及各民族的文化,用以推动我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增进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南亚地区民族众多,而且关于民族的定义,在世界各国又各有差异和不同。为了论述上的方便,本丛书采用我国目前通行的定义,即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的共同体。我们将根据这一定义,向读者介绍我国和东南亚各国以及各民族。
本卷由五位同志分别执笔,具体分工如下:
“前言”由覃圣敏执笔。
第一编“越南",由广西民族研究所袁丽红同志负责编写。
第二编“柬埔寨”,由广西民族研究所刘建平同志负责编写。
第三编“老挝”,由广西民委龙毅同志负责编写。
第四编“泰国”,由广西民族研究所覃圣敏同志负责编写。
第五编“缅甸”,由广西民族研究所李妍同志负责编写。
全书由覃圣敏统编。
五个国家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先东后西、先北后南的地理位置来编排,不涉及国家政治地位或经济地位的排列。
书稿统纂后,送丛书执行副总主编覃乃昌按丛书要求进行总统纂,最后交丛书副总主编龙毅审定。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广西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李延凌研究员,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农立夫,广西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张永平、何战,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黄雁玲老师,南宁市图书馆副馆长贺南潮等同志的热心帮助,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