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博格·巴赫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在二十世纪德语文坛具有重要地位。本书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韩瑞祥教授负责选编,收集了作者的诗歌、中短篇小说、广播剧和杂文代表作,韩教授还为该书撰写了一篇资料丰富、内容翔实、评价中肯、议论得当的“编者前言”。应该说,这本书是目前国内出版的最为系统地介绍巴赫曼作品的图书;我相信,该书上市后一定会引起我国读者的关注,巴赫曼的作品也会渐渐受到我国文学爱好者的接纳和欢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巴赫曼作品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奥地利)英格博格·巴赫曼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英格博格·巴赫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在二十世纪德语文坛具有重要地位。本书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韩瑞祥教授负责选编,收集了作者的诗歌、中短篇小说、广播剧和杂文代表作,韩教授还为该书撰写了一篇资料丰富、内容翔实、评价中肯、议论得当的“编者前言”。应该说,这本书是目前国内出版的最为系统地介绍巴赫曼作品的图书;我相信,该书上市后一定会引起我国读者的关注,巴赫曼的作品也会渐渐受到我国文学爱好者的接纳和欢迎。 内容推荐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也许巴赫曼的名字比较陌生,但在奥地利,甚或德语国家,乃至全世界,巴赫曼都是大名鼎鼎。应该说,她的创作成就不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科之下。可惜这位伟大的诗人于1973年10月17日因火灾不幸在罗马逝世,不然的话,去年的诺奖获得者就不是耶利内科了。巴赫曼写作题材十分广泛,她不仅创作诗歌、小说,而且还撰写广播剧和杂文;她自从走上文坛,始终是当代德语文学界的关注的焦点之一,更是批评家们热衷讨论大对象;她曾获得过多项文学大奖,如“四七社”文学奖、不来梅文学奖、毕希纳奖、奥地利国家大奖等;她的作品已经被译介倒世界许多国家,为当代德语文学赢来了举世瞩目的声望。 本书收入其诗歌、中短篇小说、广播剧、杂文等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反映了她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目录 诗歌 欧凡译 在墙后 对夜晚的倾诉 凋落吧,我心 黯淡的言辞 沉重的运载 被缓期的日子 信息 赞美诗 游戏已终局 大熊星的召唤 我的乌儿 新地 雾的土地 告诉我,爱情! 广告一则 话和话后话 初生之地 罗马之夜 留下吧 给太阳 逃亡中的歌 流亡 这次大洪水后 洪流 启程吧,思想 咏叹调第1号 真正的 ——赠安娜·阿赫玛托娃 波希米亚滨海而立 谜 ——为谱写咏叙调日子里的汉斯·维尔纳·亨策而作 不是美食 中短篇小说 渡船 梦的交易 三十岁 一切 在杀人犯与疯子之中 海妖温蒂娜走了 同声 狗叫声 三条通向湖滨的路 广播剧 曼哈顿的好上帝 杂文 写作的我 文学是幻想 走进千年帝国 可言说的与不可言说的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 试读章节 渡 船 盛夏的河水就像一首千人大合唱。一浪接一浪的河水轰鸣着,包围着这片陆地。接近岸边的时候,它又静了下来,水流潺潺,仿佛吞噬了自己的声音。河水很宽,它将这片陆地分割成几块,显示了自己的力量。北面的山谷阴暗浓密,近处是一座座的山丘,向上拱起的山头上长满了树,远处耸立着更陡峭更高的山峰,在明亮、晴好的日子里,那些峰峦就会在地上投下柔和的弓形阴影。河对岸,林木丛生的山坳投下的第一片阴影里矗立着那个庄园。每当船夫约斯普·伯约载客人或者货物过河的时候都会看见那栋房子,它总是矗立在他的面前。房子发出刺眼的白光,突然闪现在他的眼前。 约斯普年轻的眼睛十分敏锐。他能看见远处灌木丛中的嫩枝弯着腰,也能立即判断出渡船上的客人究竟是想到河对岸采荆条的编筐女,或者是手工工场里面的工人。有时,渡船上也会有外乡人,或者一大群喜笑颜开的男人和衣着光鲜的快活的女人。 这个午后天气炎热。约斯普独自一人。他站在那座小桥上,那小桥从岸边探了出来,下面是一大片柔软的沙地。码头立在孤零零的一片灌木丛中问,那片地先是沙地,然后是石块,渐渐才过渡成草场和田地。河岸一眼望不到边,灌木丛阻断了人的视线,纵横其中的那些微微发硬的小路就像新结的伤疤。在这个躁动不安的日子里,天上云彩的变换就是唯一的变化,除此之外便安静得使人犯困,沉默不语的热浪给所有的一切都打上了它的烙印。 约斯普转过身。他看着对面的庄园。河水横跨在他们之间,不过他还是看到了“东家”正站在某扇窗户的旁边。他,约斯普,可以做到一连几个小时坐着、或者站着不动,他也可以日复一日都听着相同的水声,可是,对面那所白色房子中的先生,也就是有时被他们称作“宫殿”的房子里面的先生,肯定心神不宁。他一会儿站在这扇窗户、一会儿又站在那扇窗户旁边,有时候他走下那片树林,约斯普还以为他打算过河,但是他的想法随着翻滚的波浪转瞬即逝。那位先生只是漫无目的地在岸边徘徊了一阵儿,就转身回去了。约斯普经常见到这一幕。那位先生有一种威慑力,他能使周围的人感到恐惧和无助,不过他是个好人。所有的人都这么说。 约斯普不想再继续思考这件事了。他仔细看了看四周的路。没有人来。他笑了,现在可以享受一下自己的乐子了。虽然他已经长大成人,但是他仍旧喜欢在沙子里翻找平坦的石块。他不慌不忙地走在潮湿、松软的沙地里,用手掂量一下石块,然后弯下腰,身体微微前倾,晃动手臂,石块嗖的一声飞了出去,在水面上跳了一下,又跳了一下。三下。要是他多做几次的话,就能让石块在水面上跳八下。只是石块不能太笨重了。 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就这样溜走了。船夫一言不发,像是睡着了一样,已经沉默了好一会儿。远处山顶上的云团更高了。也许阳光很快就会躲进去,而它将给白雾一样的宫殿镶上一圈金边。也许那个时候玛利亚就来了。她一定还会迟到,挎着个篮子,里面是带给那位先生的浆果,或者是蜂蜜和面包。他得渡她过河,然后看着她的背影走向那所白色的房子。他实在不明白,为什么玛利亚要给那位先生送去所有东西,他应该派人过来取才对。 傍晚时光总是使人精神恍惚。理智的思考随着困意的袭来而减退,各种念头悄悄地涌了上来。那位先生已经不年轻了。不会再有年轻的约斯普·伯约心里那种使人痛苦的需求。为什么玛利亚非得想着他呢!他从未注意过她,而只是思考着一些玛利亚看不透也不能理解的大事!她可能经常来他这里,不过,如果她不开!-I的话,他就不会看她。他不会懂得她的眼神,只会把这个沉默不语的女孩打发走。他根本不会知道她的伤心和爱情。而且,夏天即将过去,到了冬天,玛利亚肯定会和他去跳舞的。 日落之后才活跃起来的苍蝇和小蚊子,已经嗡嗡嘤嘤地聚成一团飞来飞去了。它们穿梭在空气中,悠闲地画着圈,直到突然撞在一起。这时它们才又四散开来,在空气中飘浮,重复着刚才的游戏。不知道在哪里还有鸟儿在歌唱,不过几乎听不到那歌声。河水的轰鸣声是一种期盼,它淹没了其它所有的声音。巨大的嘈杂声中充满了期待与不安。阵阵凉风夹杂着一丝焦虑袭来。要是有人直视河对岸墙上的白色斑痕穿过树林发出的亮光的话,眼睛一定会瞎的。 夜晚已经降临了。约斯普想了想,要不要回家去,不过他仍然在等待着。要做出一个决定很难。不过,这时他听到玛利亚走过来的声音。他没有朝那边看,他也根本不想看,听到脚步声就足够了。她的问候听起来既犹豫又无助。他盯着她。 “很晚了,”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责备。 “你不开船了么?” “我不知道,”他回应道,“你还想去哪儿?” 难以言状的冷酷占据了他的一i5。 她不敢回答,沉默着。他的目光就像是在审判她。他注意到她身上什么都没带,没有篮子、没有包,甚至连捆成一团的鼓鼓的包袱都没有。她只把自己带了来。 真是一个傻姑娘。他的心中充满了惊讶,他实在无法理解她,甚至还有点鄙夷她。但是,云彩泛着灼热的红晕,河流中的波浪比白天更宽,流得更慢,河中央的漩涡也更深更危险。没有人胆敢在这个时候自己摇着小船过河。只有渡船能保证安全。 凉风阵阵拂过约斯普的额头,但那里还是很热。一阵冲动伴随着恼怒,使他不知所措。渡船上的绳索建立起一种联系,消除了人们的不安,它径直指向河对岸,指着那所白色的庄园。 “我不开了,”他拒绝了玛利亚。 “你不愿意吗?”她好像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就摇着一个小袋子,满面笑容地说:“我可以付你双倍的价钱!” 他解脱般地笑了笑。 “恐怕你的钱不够吧。今天我就是不发船了。” 她怎么还赖在这里不走?钱袋里面钱币的撞击声越来越小。她的脸上写满顺从和请求,而他的拒绝与责备也越来越强硬。 “那位先生连看都不会看你一眼。你的裙子不够精致,鞋子又沉又笨。他一定会把你赶出去。他有别的事情要想。我知道这个,因为我每天都能看见他。”他吓唬这个姑娘。而她沉思片刻,眼中渐渐溢满了泪水。 “到了冬天,先生就不住在这里了。他很快就会忘了你。”约斯普不会安慰人,他开始担心了,他现在还是要把这个女孩渡过河去。他的脸上渐渐流露出内心的不知所措。他盯着地面,可是地上除了很多沙子之外什么也没有。在这段摇摆不定的空白中,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玛利亚慢慢地转过身,准备走开,在这个夏日的夜晚,他第二次无法理解她了。 “你要走么?”他问。 她再次停下脚步。他高兴起来,说:“我一会儿也要走了。” “真的么?” 他开始准备渡船。“我在想,今年冬天,你能跟我去跳舞吗?” 她盯着自己的脚尖。“可能吧……现在我想回家。” 过了一会儿,她走了。船夫约斯普·伯约觉得,她可能还是有些伤心。不过今年冬天却一定会很开心。约斯普找了一块石头,向水面抛去。河水浑浊得有些奇怪,在夜晚的昏暗光线中,根本看不见波浪泛着泡沫的银色光环。它再也不是那条用力分割土地、意味着分隔的灰色河流了。 (段丽杰译) P57-61 序言 文学是一种人们为自己修正的理想图像。在这个图像里,你会让一些事态存在,而使另一些事态消亡。 文学不需要万神庙,它并不擅长于死亡、营造天堂和拯救,而擅长于最强烈的意图,那就是在任何现实中产生影响,在这一个或者下一个之中。 文学是幻想——作家是幻想的生存——,作品的幻想前提…… ——巴赫曼《法兰克福诗学讲座》 英格博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1926—1973)被奉为奥地利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和许多著名作家一样,她经历过走红的辉煌,也遭遇过背运的低谷,褒扬与贬抑一直伴随着她。自从巴赫曼走上文坛,她始终是当代德语文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更为批评家们热衷讨论的对象,并获过多项文学大奖,如“四七社”文学奖(1953)、不来梅文学奖(1957)、战争盲人广播剧奖(1959)、文学批评奖(1960/61)、毕希纳奖(1964)、奥地利国家大奖(1968)等。巴赫曼的作品已经被译介到世界许多国家,为当代德语文学赢来了举世瞩目的声望。毋庸置疑,巴赫曼属于战后德语文学的精英。 一九二六年六月二十五日,巴赫曼出生在奥地利克拉根福特一个教师家庭。一九三八年,她上中学时,德国法西斯吞并了奥地利。她亲身经历了这段令她终生难忘的国耻与恐怖。这也为她后来的文学创作在题材上奠定了深厚基础。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年,巴赫曼先后在因斯布鲁克、格拉茨和维也纳学习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在批判地研究和认识海德格尔存在哲学(博士论文研究的主题)的基础上,从五十年代初起,巴赫曼逐渐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哲学和穆齐尔的美学思想产生兴趣。一九五三年,她发表了两篇著名文章《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当代哲学史的一章》和《走近千年帝国》。这两篇文章印证着巴赫曼的文学创作与奥地利的哲学和文学传统存在着必然联系,同时也是诗人对自我最初的构想。在校学习期间,巴赫曼就开始在奥地利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和小说。一九五二年,她作为首批维也纳诗人之一,应邀参加“四七社”聚会,并朗诵了自己的诗,引起很大轰动。同时,她说服“四七社”主要发起人里希特邀请诗人保尔·策兰一并参加。策兰的诗对巴赫曼的诗歌创作具有重要意义。他们一九四八年五月在维也纳相识。策兰的早期诗作中,有许多就是以“你”的形式写给巴赫曼的。伴随着这些诗,开始了德语文坛上两个伟大诗人的对话。正是在这富有裨益的文学对话中,巴赫曼进一步走进诗的殿堂,找到了作为诗人的语言。一九五三年,巴赫曼获得了当时享有很高声誉的“四七社”文学奖。同年,她的第一本诗集《被缓期的日子》问世,她随之一举成名。评论家布洛克因此而充满激情地预言说:“1953/54年是诗歌之年,它将完全有可能载入文学史……在德语诗人的星空上,它赐给我们一颗光彩夺目的新星。”《被缓期的日子》以新的诗风突出表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德语文学的主题,告诫人们不要忘记惨痛的历史,错过打开新的历史篇章的良机,因为“更艰难的日子正在到来”。 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巴赫曼生活在意大利。在那里,她结识了奥地利著名作曲家亨策,并与之建立了深厚友谊。通过亨策,巴赫曼开始接触到意大利和欧洲的音乐剧,并视“音乐为人类所发明的最优美的表达”,从而也使她的文学创作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此间,她最成功的作品,诗集《大熊星的召唤》在德国出版。在这本诗集中,巴赫曼诗歌创作中的根本矛盾,即不可磨灭的创伤经历与乌托邦构想之间的对立得到了更强烈的表现。五十年代后期,巴赫曼转辗于意大利和德国,力图寻找一个安身之处,后来到慕尼黑当了巴伐利亚电视台的戏剧编导。 在此期间,巴赫曼完成了她最有影响的广播剧《曼哈顿的好上帝》(1958)。剧中故事发生在一个非现实的、近乎神秘的世界里,但其背景却暗示着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它的情节在两个相互交织的层面上展开。一方面是扬和珍妮弗的爱情故事,另一方面是法官对谋杀珍妮弗的凶手,那个“好上帝”的审讯。在这里,“好上帝”代表的是“一个伟大的传统及其强大的力量”,他要置一切对手于死地。而两个相爱的人则被看作进入了那个乌托邦式的“反时间”里。这个反时间怀疑现存的一切,并因此对这个现存世界构成最大的危险,因为“好上帝”相信,“爱情属于世界夜晚的那一面,它比任何一种罪行、任何一种异端邪说都更有害”(卷一,第317页)。在这里,作者把对现实的感受凝聚在这个颇有讽刺意味的“好上帝”身上,而这个“好上帝”“所实施的一切,就是这个社会所实施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经过几年漂泊后,巴赫曼应法兰克福大学之邀作了一学期诗学讲座,就“当代文学创作的问题”较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其中《文学是幻想》、《写作的我》等篇章成为其美学思想的宣言。巴赫曼认为,“文学是幻想,作家是幻想的生存”(卷四,第257页),而这种幻想就是能够“在任何现实中产生影响”的“最强烈的意图”(卷四,第260页)。这其中当然包含着作家自觉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在她看来,作家无论以何种方式写作,都要“代表他那个时代,表现某些对其来说时机尚未到来的东西”(卷四,第196页)。生存的经历,尤其是痛苦的历史经历永远是写作的必要前提。无论现代文学对“自我”的理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巴赫曼始终坚持,如果说“自我不再停留在历史中”,那么“自我中的历史”则是文学表现不可或缺的(卷四,第230页)。与此同时,她把“语言乌托邦”视为自己文学创作的一个基点。在“语言与乌托邦的对立中”,语言梦想中的“每个字眼,每种句法,每个多元组合句、标点、隐喻和每个象征都包含着我们表现梦想中的某些东西”(卷四,第268页)。巴赫曼特别强调,“要通过文学构想中的思维去唤起读者或听众的共同经历和思考”。 …… 巴赫曼是奥地利作家。她文学创作的根深深地扎在奥地利文学传统的沃土之中。在思想上,她受到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哲学的影响;在文学上,她把穆齐尔奉为创造文学幻想的楷模。 十九世纪末以来,奥地利文学经历了十分辉煌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卓有建树的文学大师(施尼茨勒、霍夫曼斯塔尔、卡夫卡、里尔克、穆齐尔、布洛赫、茨威格、汉特克、贝恩哈德、耶莉内克等),对德语乃至世界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巴赫曼无疑是这个文学发展过程中一颗闪耀的明星。像许多奥地利作家一样,她以独具风格的创作在德语文坛上引起了持久的争论,也确立了令人仰慕的地位。特别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她越来越得到世界文坛的关注。二00四年,奥地利女作家耶莉内克获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在把惊赞的目光投向奥地利当代文学的同时,也更加对巴赫曼的作品产生了兴趣,因为她属于这个文学的杰出代表。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这本《巴赫曼作品集》,意在让我国读者来共同了解这位颇具魅力的德语女性作家,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奥地利文学。但愿这本集子能够给读者真正带来另一番阅读的感受和愉悦,并从中有所受益。由于我们水平有限,选编和翻译疏漏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在此谨向参与翻译的两位老前辈,欧凡教授和张佳珏教授表示衷心感谢。 韩瑞祥 二00六年八月于德国基森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