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三百年清史,一出出,一幕幕,一挥手,袖底都是烟云。一段城墙,一节墓碑,一方牌楼,怎暗淡曾经的金戈铁马,怎解脱旧年的红灯酒绿?
一十三朝,忠臣贤臣,奸臣佞臣,铸就一部清史;三百年间,霸业雄图,楼台歌舞,从来一场大梦。本书从清朝煌煌三百年历史中搜寻二十个代表人物。他们要么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要么自身的传奇功业让后世难以忘怀。书中的二十位人物,或为名相,或为弄臣,或为良将,或为才子,千古风流浪淘尽,三百春秋照耀汗青。本书并不是在史海钩沉,而是将重要的事迹集在一起,略加疏通和评说。通过本书能让大家准确、快捷地了解清史,以及整个大时代中的困境与局限。
本书举清王朝崛起东北,迄宣统退位出宫,近三百年史实。书中重大史实,皆有所本,演绎成章,必可受读者青睐。重点介绍了鳌拜、多尔衮、明珠、隆科多、纳兰容若、海兰察、和珅等人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和奇闻轶事。这些人物在历史上比较重要,同时在百姓中“知名度”也比较高,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出现比较多,被戏说也比较多,该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意在纠正普通读者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一些不准确甚至不正确的认识,达到普及历史知识,廓清视听的目的。该书笔法灵活,娓娓道来,既有严谨的知识性,又不乏风趣幽默,是雅俗共赏的历史普及读本。
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奠基者。他统一女真诸部,形成新的满洲共同体;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政策,保卫满洲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后金政权,为清入主中原打下坚实基础。但是他个人和家庭却是不幸的,如胞弟舒尔哈齐投敌叛逃被幽禁至死,长子褚英阴谋夺权被处死,宠妃富察氏窃藏金帛被勒令离弃,爱女穆库什婚姻不幸遭受凌辱等。在这一幕幕家庭悲剧中,多尔衮的生母乌拉纳喇氏,也未能幸免。
乌拉纳喇氏,名阿巴亥,她是海西乌拉部贝勒满泰之女,满泰死后为其叔布占泰收养。乌拉部在吉林乌拉街一带,辖区辽阔,人口众多,又有貂参之利,是海西女真四部中实力最强者。当时努尔哈赤为了统一海西女真,对乌拉部采取团结拉拢的联姻结盟政策,将自己的侄女和女儿许给布占泰为妻。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布占泰亦运用同样的手段,以缓和乌拉与建州的矛盾,亲自把年方12岁的侄女阿巴亥送往建州费阿拉城,嫁给比她大31岁的努尔哈赤为妻。
阿巴亥聪明美貌,又有强大的乌拉部为其后盾,因此努尔哈赤不敢轻视慢待,到后来便立她为地位较高的侧福晋,在诸福晋中最受宠爱,两年后就由侧福晋晋为大福晋,即皇后。不过生活在古代皇室的女人,并不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无忧无虑,温馨如意。她们伴君如伴虎,荣辱沉浮瞬息变幻,不知何时就会祸起萧墙。到了后金天命五年(公元l620年)三月,她被告发与大贝勒代善(努尔哈赤次子,比阿巴亥大七岁)之间有不正当的暖昧关系。努尔哈赤对代善这种欺君蔑父的行为十分痛恨,不久就废除他作为后金汗的继承人。而对阿巴亥,怕丑事外扬有失自己的名声,虽然暂时没有追究,但是夫妻间出现了很深的感情裂痕。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接着阿巴亥私匿财物的罪行被揭发,努尔哈赤对她更加愤恨,阿巴亥的地位一落千丈。尽管母亲阿巴亥失宠,多尔衮在诸贝勒中受到歧视,但是其父努尔哈赤仍然很喜爱他们兄弟三人。同年九月,努尔哈赤提出不再立嗣子,由八旗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多尔衮兄弟三人皆为和硕贝勒。后来努尔哈赤又将两黄旗的大部分牛录分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子,多尔衮年龄虽小.却受到努尔哈赤的钟爱器重。在努尔哈赤去世不久之后,他最宠爱的大福晋阿巴亥被四大贝勒逼迫生殉,理由是努尔哈赤有遗嘱在先:大福晋虽然年轻貌美,但心怀嫉妒,常常使汗王不快,如果留下,将来恐怕会成为乱国的根源,所以必须殉夫。按当时的习俗,妻殉夫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爱妻,一是没有年幼的儿子。阿巴亥虽然符合前一条,但她却有两个幼子需要抚育,而且她不相信汗王会留下这样的遗言,她要据理力争。但是,四大贝勒告诉她:这是汗王的遗命,他们纵然不忍心、不愿意,却不敢不从。而且,从殉的仪式都已经准备好了。按规矩,当殉者盛装坐炕上,众人对之下拜,然后以弓弦扣颈勒毙;若殉者不肯殉,则群起而扼之,至死为止。
到了这一步,阿巴亥还有什么办法?她只能屈从,换上礼服,戴满珠宝饰物,虽然照规矩殉者不得哭,她还是哀告诸贝勒,请求他们照顾她的幼子多尔衮和多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她还说了些冠冕堂皇的话:“我自12岁侍奉汗王,丰衣美食已26年。汗王恩厚,我不忍离开他,所以相从于地下。”
P4-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