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当代太极拳精论集
分类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作者 余功保
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太极拳是什么?太极拳是一种灵魂性的东西,太极拳是一种武术,是一种养生方法,是一种修养术,是一种文化载体。要练好太极,深刻把握太极犬,需要深入挖掘太极拳的这几方面内涵。本书为您提供了发展太极的理论,全书内容分理法篇、功技篇、拳论解析篇、技击篇、健身篇、研究篇、网络篇,汇集了一些藏龙卧虎的太极拳人才,他们的实践、体悟、言谈、文章等。

目录

理法篇

篇首语脚踏实地练太极 余功保

论太极拳的动静开合 阮纪正

太极拳品 洪均生

阴阳相济论

——关于陈式太极拳的十大关系 马虹

杨式太极拳的性质、作用和练法 杨振铎

陈式太极拳十三势解 蒋家骏

“气”与“灵”乃太极拳之本 陈固安

怎样练好吴式太极拳 吴英华 马岳梁

太极功夫三层九段论 姜智

和式太极拳技理概述 和有禄

太极拳精义 李雅轩

顺是太极拳道境界修炼提高的基本途径 郑琛

太极拳的轻重浮沉 刘晚苍

通向太极态的三阶段 李士信

“气宜鼓荡”论 何轶群

试论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陈明贤

功技篇

篇首语一举一动总关情 余功保

练太极拳的体会 傅钟文

太极拳的四种功 吴图南

孙式太极拳的作用与练法 孙剑云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 陈正雷

太极拳的听劲、懂劲 钟振山

练好太极剑的要诀 沈寿

陈式太极拳技法谈 朱天才

太极拳两手“相吸相系”析 张志俊

太极拳的“内外相合” 翟维传

“太极腰”的修炼 宛生

太极拳的摸劲训练 王平

松柔的本质 童旭东

杨式太极拳之度 石月明

传统太极拳的文练和武练 浦汉健

太极拳的发力训练 李秒丰

太极拳盘架子——以武演道 薛圣东

陈式太极拳中的松和沉 冯志强

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王培生

陈式太极拳的发劲 陈小旺

武式太极拳的身法要领 刘积顺

拳论解析篇

篇首语以今人的视野看古人的笔墨 余功保

《太极拳论》解 顾留馨

《十三势行功心解》探要 马伟焕

武式太极拳论释疑 乔松茂

动之则分

——王宗岳《太极拳论》研习心得 祝大彤

古典太极拳论注释 盂乃昌

新解“敷盖对吞” 杨志英

浅论“立如平准” 原宝山

《授秘歌》中的太极原理 黄震寰

简释“人体处处皆太极” 张楚全

《拳经总歌》臆解 李和生

技击篇

篇首语技击是不变的灵魂 余功保

太极拳推手的十大阴阳关系 周家和

大松大软

——太极技击之必需 陈龙骧

太极拳推手十大劲论 王西安

太极拳的技击特点 姚继祖

推手精义 汪永泉

武派太极拳技击训练纪要 吴文翰

太极拳技击十要 林泉宝

“法”和“劲”在推手中的运用 孙南馨

太极拳推手的喂劲 李迪生

太极拳推手的发放 孟正源

谈太极拳推手中几个重要技法 杨金堂

太极拳技击哲理探奥 夏涛

健身篇

篇首语武以养生千古一拳 余功保

以现代科技全面揭开

太极拳优化生命质量之奥秘 曹一民等

论太极拳之以内养外 刘一隐

试论太极拳与健康长寿 谢文德

太极拳运动与中国医学 李琏

太极拳养生文化考 郭志禹

研究篇

篇首语解析阴阳 余功保

太极拳简说 徐哲东

中国太极拳对人的修心养性价值超论 邱丕相

太极拳的心理轨迹 王资鑫

太极探真 王英琦

太极拳与书法艺术 张广海

太极拳与修身 涂大春

太极拳与道家“九一”真言 张章

太极哲理与太极拳 旷文楠

论太极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崔永胜

网络篇

篇首语太极拳的网络化生存 余功保

经典时尚——与世界小姐关琦对话太极拳 易周

太极拳修养之道浅识 源易

碗喻——探讨太极拳的虚实体用 黄卫龙

试论太极拳的技击要素 马国相

太极拳的运动方法之我谈 费发洲

后记

试读章节

动静是标示事物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的一对矛盾,用以描述事物在时空运动中的总体特征。在中国文化中,动静范畴是指事物的运动和静止,并具有多层次和多侧面的实际内涵。首先,动静作为事物存在的两种形式或属性,是相依相分、不即不离的对立统一。动是指事物自身所具有的能动变化性;静则是指事物自身所具有的质的稳定性。其次,动静又指事物的变化和寂静状态,变化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突破了原有规定性,或在向这种突破推进;寂静则是指事物“寂然不动”地维持其自身规定性,事物只有通过寂静才能呈现自身形态和特性,因而变化应表现于它的反面亦即寂静之中。最后,动静还指事物的进程与归宿。动是表现事物发展历程中过去、现在、未来的时态推演,静则表现这种时态推进中的终止间歇。

在中文里,“动”的本意是动作。《说文》日:“动,作也。”引申为发、为行、为感等义。而“静”的本意则是不争,协调不争而心平性和,便是静的意思。《说文》训静为审也。《玉篇》训谋也,《广韵》训安也、和也,都是静的引申义。古书每以静与靖通用。靖,《说文》:“立,靖也。”靖,亭安也,义近。体育运动首先表现为外在的人体动作空间位移以及内在的生理机能之间的协调配合活动。这种以人的生理组织结构为基础的人体各生理组织结构之间的协调活动,其本质特点当然是动。太极拳中的基本功、盘架子、器械和推手、散手等等,也无…不是动。但这种动又不是别的什么“动”,而是人体各生理组织结构间协调一致的动;而这协调一致,从哲学上来讲便是一种平衡状态,亦即相对的静。这相对的静同样是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方面。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平衡协调,任何体育运动都无法进行。而且,任何体育运动的身体动作,又都有起止始终和间歇断续,不可能按原样永无休止地持续下去。从这方面来说,静也是必要的。所以,任何体育运动都是动和静的统一体,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从空间角度说,有的是整体“动”、局部“静”,也有的是这一部分器官“动”,那一部分器官“静”;从时间角度说,有的是此一时“动”,彼一时“静”,有的则是此一时“静”、彼一时“动”;从表现形式说,还有的是“似静犹动”,有的是“似动犹静”。总之,动和静的各种形式的组合、连续与统一,构成了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动作、手段。在体育运动中,动和静的地位是不相同的。从总体上讲,动是绝对的、主导的,而静则是相对的、从属的。但就每种运动的具体形态来说,其动静方式并不一致。所以从其外在特征上讲,有的体育运动手段以“动”为主,有的则以“静”为主。由此使得体育运动动作有动力型和静力型之分。例如跑步、跳跃、球类等就属动力型;而外静内动的气功、桩功或各种平衡造型就属静力型。研究动和静的对立统一,恰当地组合动和静并使之优化,是体育运动技术的重要内容。

P5-6

序言

太极拳的全面科学发展观

           余功保

太极拳是什么?

我始终坚定地认为,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在古代和现代,在各个时期之间,总有互相贯通的灵魂性的东西。这些东西一定是负载了人类精华的智慧成果,它的价值不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消退。因为它体现的是人类发自内心深处的自然需求。太极拳是这种灵魂性的东西之一。

一百多个国家的传播范围,上亿的锻炼人群,已足以说明太极拳的魅力。

越是如此,在推广、研究太极拳的过程中,也就越应注重方式、方法,也应该体现、落实全面科学的发展观。只有如此,才能让太极拳的发展越来越兴旺,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要实现太极拳全面科学的发展,首先要全面深刻地认识太极拳的内涵。

太极拳首先是一种武术。她产生的直接土壤是中国传统武术,是在中国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衍化的精华产品。所以“武”是她先天的属性,在她的一切理论与技术中时时处处保持着技击的本色。这是在认识太极拳中不可偏废的。

其次,太极拳还是一种养生方法,我们考察整个太极拳体系,可以看到它和中国其他传统养生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有理论上的同源,在实践上也一脉相承。正是因为太极拳的这种功能,才使她能在众多中国武术拳种流派中脱颖而出,在现代社会广为流行。

第三,太极拳是一种修养术。不仅对于身体,对于心灵也有温养、洗涤作用。太极拳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讲究“和谐”,让人能够尽量摆脱繁重的心理桎梏,寻找一种宁静的归属感,所以有人说“练太极拳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第四,太极拳是一种文化载体。肢体运动是一种符号,形式背后表达的是深邃广袤的文化信息。许多人通过学习太极拳对中国文化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是如此之生动,它通过流动的画卷,使你切实地感受,让你不由惊叹:“传统,原来是如此的鲜活。”可以说,练习太极拳是学习、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最为简捷、有效的途径之一。

深入挖掘太极拳的这几方面内涵,并且“不偏不倚”,才能全面深刻把握太极拳。

要实现太极拳全面科学的发展,还要解决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

一切传统的优秀遗产,继承是前提。重视传统是太极拳发展中不可动摇的理念。继承什么?一要“精”,继承那些经过千锤百炼流传下来的精华,不管有多难,多复杂,都要继承。有些明白的要继承,有些暂时还不太明白的也要继承,在继承中不断研究,搞清楚。二要“全”,就是在继承中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全面、系统,特别是越稀有的、传播范围越少的,越应该多下工夫。继承也应采用多种形式,传承练习、文字记录、图书、音像等,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然,传统留存下来的也不一定都是精华,对于那些属于糟粕的东西要大胆摒弃。

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没有创新,太极拳就不可能发展。其实,一部太极拳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传播上来看,陈长兴将太极拳传给外姓,杨露禅、陈发科把太极拳从乡村带到京城,就是创新。从拳架的演变来看,太极拳的一些老架、新架、大架、小架的逐步改造也是创新。从理论上来看,王宗岳、陈鑫、武禹襄、李亦畲等人都在创新。从流派来看,各派太极拳的创立,也是创新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武术管理部门组织全国有关专家在传统套路基础上编定了一系列的简化推广套路,特别是24式简化太极拳,对世界性的太极拳运动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创新的生命力。  创新不是洪水猛兽,当然也不是随心所欲。真正的创新是在把握了传统的内核之后在历史的轨道运转中一种延续活力的真诚传递。

我们只有把握了创新的真谛,才会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变化。比如太极拳的配乐问题、太极拳的服装问题、太极拳器械的各种练法问题、太极拳的套路问题等等。

要实现太极拳全面科学的发展,还必须以现代化的思维来看待它。

每个时代有自身的特点,一切事物的发展在特定时期中也必然呈现时代性。太极拳的发展没有现代化的眼光就会沦为“老古董”,对很多人来讲就可能产生只可“远观焉”的心理距离。现代化的思维就是要把最先进的时代元素和太极拳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如网络化的技术,比如产业化的视角,比如多媒体的传播方式等等。甚至于,时尚化的感觉。不能因为它的传统性就忽视、回避其时尚性。我们应理直气壮地重视时尚性。什么是时尚?时尚就是紧贴时代前沿的精神感受与物质表现高度统一的形态。不仅是时装有时尚,饮食、读书、影视、音乐都有时尚,太极拳也应该有时尚,传统从来不应该排斥时尚,现在的时尚可能就变成未来的传统。

发展太极拳,不仅要有历史的视野,还要有现代的眼光,以及未来的眼光。

要实现太极拳全面科学的发展,还要进行客观、有效的宣传。

应该说,太极拳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还没有达到它应该达到的影响力。要不断发展,要保持增长速度,宣传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不断加强宣传力度,不断改进宣传方法,是使太极拳“再上层楼”的“阶梯”之一。如何使太极拳的宣传更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和系统性?如何使太极拳的宣传更具有冲击力?如何使太极拳的宣传更具有亲切感,更能贴近人心?都是值得研究的内容。其中有“四戒”是应特别加以重视的:一戒虚妄。就是不要把不存在的东西往太极拳上贴、靠,把神鬼、玄学的东西硬加进来,那样不仅不能给太极拳增加光彩,还会毁了太极拳的“清白”;二戒空谈。空对空,没有实践,凭空想象,想当然随意曲解太极拳的有关问题,特别是有关实践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没练到,敢想到。自己不明白却要信口乱讲。太极拳是关乎人们身心健康的事情,不可马虎。三戒夸大。夸大功夫,误人也误己。有的人盲目夸大,大得没边,把自己的功夫变成空中楼阁,失去了基础。四戒杜撰。杜撰师承,杜撰来历,甚至杜撰流派。

科学地宣传,是保持太极拳纯洁性的关键,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灵魂。

全面科学地发展离不开脚踏实地的研究工作。客观地说,武术研究长期以来是武术发展的相对薄弱环节,这是不仅要进步,而是要飞跃的领域。研究什么?如何研究?都需要认真对待。研究既要考虑系统,有规划,同时要考虑主次,考虑先后,首先应该研究那些对发展有当务之急的课题,研究那些与实践紧密相关的课题,研究与健康相关的,研究一些涉及太极拳本质性的。对于一些具有很复杂的历史因素,暂时搞不清楚的,又对现实发展没有重大影响的学术问题,不一定急于下结论,可以先放一放,逐步理清。研究不能带有功利性,不能先设定一个结果,再带有主观有色眼镜去找佐证。太极拳的研究工作应提高研究境界,这有赖于研究者生存境界和工作境界的提升。应提倡良好的研究风尚,还应科学地规划研究课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善于借鉴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

要全面科学发展太极拳,还要坚持提高和普及相结合,国际化和国内发展相结合,自我完善和对外学习相结合,传统交流和现代竞技相结合,多元化发展和规范相结合等等,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逐一解决,应该说,太极拳的全面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大课题,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大课题,一个关乎千百万人的健康实践的大课题。

可以相信,太极拳健康、全面、科学地发展,能够也必将为创建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发挥巨大作用,也必将为全人类的幸福贡献其应有的价值。

后记

很早就有选编这么一本书的想法。

在最近的十多年间,因为研究的缘故,阅读了大量的太极拳文章,其中有不少当代人的作品,也走了全国很多地方,接触到许多的太极拳研习者。深感太极拳人才济济,藏龙卧虎,他们的。实践、体悟、言谈、文章,都是当代太极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其中的一些精华选编结集出版,相信对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学习、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项工作现在终于得以实施。

整个选编过程历时将近一年。先后在一些杂志、网络等媒体刊登了编辑出版本书的征稿消息,得到全国各地众多作者的大力支持。许多朋友提供了自己多年写作积累的多篇稿件,共积累备选稿件数千篇。有的还对文中的一些注解反复修订、考证,体现了严谨的学风。

编选本书的过程是对当代太极拳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扫描,更加体会到太极拳之博大精深,太极拳研究者们对传统文化的一往情深,也是本人一次深有收获的学习过程。

本书的选编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许多文章难以取舍,它们同样优秀,但又不可能完全尽收,只好综合衡量,难免忍痛割爱。本书选编原则“惟文不惟名”,不是根据作者名气的大小决定人选,而是完全就文论文。文章要有水平,有特色,有观点,要言之有物,不人云亦云。有的文章整体上看可能不十全十美,但某些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也在人选之列。所以本书收录的论文中,既有许多名家作品,也有一些名气还不很大的作者的作品。名家文章显示了名副其实的老到精辟,部分作者名气虽相对小些,但文章也同样精彩,显示不小的潜力。

根据本书的总体结构和风格特点的需要,对少量文章中的个别文字做了一定的修订和调整。有些研究文章全文较长,本书篇幅所限,不得不做了一定的删节。由于涉及作者众多,全书定稿后未能一一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协商,在此向他们一并表示感谢。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容量、体例和结构所限,还有许多有价值的太极拳研究文章,本书中未能纳入。这一遗憾争取在后续的工作中加以弥补。

希望这不仅仅是一个文集,一本书,而能成为一个学术沙龙,一个开放的结构。欢迎本书的文章作者、其他的朋友们今后多多开展有关太极拳的学术交流。

余功保

2005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