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给人带来欢乐。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亦,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城市意象/城市建筑文化系列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等译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给人带来欢乐。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亦,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书中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的意象、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城市尺度等。 目录 前言 第1章 环境的意象 l 可读性 2 营造意象 4 结构与个性 6 可意象性 7 第2章 三个城市 10 波士顿 11 泽西城 18 洛杉矶 24 共同主题 33 第3章 城市意象及其元素35 道路 37 边界 47 区域 50 节点 55 标志物 60 元素的相互关系 64 变化的意象 65 意象特性 67 第4章 城市形态70 设计线路 73 其它元素的设计 76 形态特性 80 整体的感知 83 大都市形态 85 设计过程 88 第5章 新的尺度 90 附录A 关于定位的参考文献 92 参照系统的类型 96 意象的形成 99 形式的作用 101 可意象性的缺点 105 附录B 方法的使用 107 作为设计基础的方法 120 未来研究方向 121 附录C 两个实例分析 124 贝肯山 124 斯科雷广场 136 书目 144 译后记 149 试读章节 环境意象经分析归纳,由三部分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尽管在现实中他们通常同时出现,这里还是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抽象分析。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惟一的意义。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最后,这个物体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一个可以用作出口的意象因此需要识别三点内容,作为独立个体的门、与观察者的空间联系、以及作为一个出入洞口的意义。这几点并不能完全分开,一个门的视觉可识别性与其作为门的意蕴总是交织在一起,但我们仍有可能假设它优先于门的意蕴,可以依照门的形式的特性或是位置的特点来进行分析。 这种分析的方法用来研究门可能毫无意义,但是对于一个城市环境则不然。在城市中,首先意蕴的问题十分复杂,比之对实体和关系的认知,有意蕴的群体意象在这一层次上不太联贯。此外,与另两者相比,意蕴不易受到物质操作的影响。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建造城市,供众多背景千差万别的人们享用,而且要适应将来的发展需求,那么明智的做法就是着重于意象的物质清晰性,允许意蕴能够自由发展。曼哈顿岛天际线的意象可能代表生机、权力、颓废、神秘、混乱、伟大,或是其它什么,但在任何情况下这些轮廓分明的图像都体现并加强了这种意蕴。即使城市的形态能够容易地互相仿照,但其各自的意蕴也完全不同。含意与形态相脱离,至少在分析的最初阶段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们的研究因此将主要集中于城市意象的个性与结构。 假如一个意象要在生活空间内充当导向作用,它必须具备几个特点,首先在实用性上,它应该充分而且真实,个体能够在一定范围的环境内工作。地图无论抽象与否,至少要能让人找到回家的路,它必须充分清晰、完整、易于查阅,即必须是可读的。其次,它应该具有安全性,拥有附加线索,让人们有可能采取别的措施,减少失败的几率。 P6 序言 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在检查这个新问题的过程中,本书着眼于三个美国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提出了一种我们由此可以开始在城市尺度处理视觉形态的方法,以及一些城市设计中的首要原则。 这项研究背后的工作,由Gyorgy Kepes教授和我本人进行指导,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城市和区域研究中心完成。几年来,这项工作一直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慷慨资助。本书还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联合城市研究中心出版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这个中心是由这两所学院组成的一个城市研究活动机构。 任何智力工作,其内容的来源都多种多样,很难描绘。有几位同行的相关研究对本书的形成有直接均关系。他们是,戴维·克兰,伯纳德·弗雷顿,威廉·阿伦索,弗兰克·霍奇基斯,理查德·多博,玛丽·艾伦·彼得斯(现在是阿伦索夫人)。对他们所有人,我都万分感激。 还有一个名字应该和我的名字一起放在标题页上,只是他不必为本书的不足之处负责,他就是Gyorgy Kepes。本书细节的发展和具体的研究是由我完成的,但作为基础的概念是与Kepes教授交换多次后产生的。如果没有他,就不可能有我的观点。对我来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凯文·林奇 麻省理工学院 1959年12月 后记 《城市意象》最早是在清华的图书馆里看到的,应该是东南大学项秉任教授的译本,名为《城市印象》。记得是老师在课上推荐便借来一看,因为完全没有枯燥的理论,当时就留下了极深的印象。2000年夏天翻译此书时,感觉才是认认真真领悟书中的精髓。凯文·林奇用朴素、生动的笔墨,在40年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首次提出了通过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论,是对大尺度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今天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包括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都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城市设计的重要性。书中所列举的三个城市以及他们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多多少少都已经在我们身边的城市中出现。如果我们能够及早从“意象”的角度,认识到城市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许我们的城市建设会少走一些弯路。 虽然这本书文字不多,但翻译完成仍是让人兴奋的一件事。尤其是在写此后记之前,我有机会去了一次波士顿,原来书中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呈现在眼前,是一种陶醉。更让人惊讶的是,当我向在波士顿居住多年的朋友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所有的人都有近乎一致的感受,这是在凯文·林奇写此书40多年之后!城市意象是如此长久而根深蒂固,规划师和建筑师应该深感责任的重大,我们建设的城市将不仅仅服务我们这一代人! 凯文·林奇曾经师从弗兰克·劳埃德·莱特,《城市意象》是他较早的一部著作,之后还有1972出版的What Time Is ThisPlace?1976年的Managing the Sense of Region,以及1981年的Good City Form,都是他在城市设计领域较为重要的著作,其中Good City Form在美国至今仍是许多学校的教科书。希望此书中译本的再版,能够得到众多热心城市建设的人士的关注。 虽然只是一本十多万字的小书,翻译过程却也前前后后经历了一年多。感谢所有在此期间帮助过我们的家人和朋友,尤其要感谢张杰教授不断的鼓励和指导,四川大学外语学院的阚晴讲师悉心校对,以及编辑赵真一女士的耐心协助。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建筑学院 方益萍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何晓军 2001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