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雁山园到独秀峰(独秀作家群寻踪)/独秀作家群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黄伟林,张俊显主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笔耕不辍

任教期间,作为1933年7月创刊的《文学》杂志特约撰稿员,沈起予依旧笔耕不辍,进行大量文学创作,以散文小品居多。但由于地处偏远,此间,他仅于i933年9月10日在《新中华》第一卷第十七、十八期上发表小说《王牧师的悲喜剧》。据推测,这亦为赴桂之前所作,而他作于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的作品大多是离校返沪后发表的,如《赴桂途上》。返沪后,沈起予记叙南国之行的《桂林杂图》、《轿行——桂林杂图之一》、《桂林的四马路——续桂林杂图》、《柳州道上》、《柳州一宿——续柳州道上》、《山居琐记》、《烧山琐记》、《到白云山》等另外八篇散文,也陆续发表于《太白》,且都置于该杂志特设的迅速反映现实生活各个侧面的散文栏目“速写”中。细品沈起予这九篇散文,清新洗练的文笔、雅致含蓄的文风、淳朴真切的文字中透露着他在桂林生活的点滴境况,以及对学校、对桂林、对广西的所思所感。

在桂林安顿下来之后,他起初的兴奋渐渐冻结成了失落。较之上海的繁华街景,这里则是荒凉僻地。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坐落于距桂林城25公里的雁山脚下的雁山园,出了校门稍稍爬上山腰,桂林至柳州的公路便横穿于此,旁边虽有圩集,但仍是荒凉。雨中等车更为落寞,其景如沈起予《柳州道上》所状:“山林中是一片寂寥,只有麻线雨打在树叶上漱漱地响,公路上是泥泞的,连一个披蓑戴笠的赶圩人也见不着。这块不是驿站,自然也没有屋宇。”

广西的交通条件在沈起予看来是恶劣的。1933年11月初,沈起予出差一趟,从桂林坐汽车到柳州,接着乘船抵梧州,再回桂林时已是隆冬。坐汽车在泥泞且颠簸的道路上长途旅行,像在泥鳅背上走一样,心撂在半空,这对于坐惯了电车和火车的沈起予来说实在是个苦差事。他在文中坦言,第一次乘汽车在这样的崎岖山路上长途旅行,就是来校时从平乐到桂林那一段,“汽车曾于不知不觉中便滑到山麓旁的深沟内去”,并且“常常在那些悬崖绝壁下面见着有汽车的腐烂尸体”;第二次,就是出差途中从桂林到柳州这一段,车轮的乱滑乱溜足以使他毛骨悚然,骇落魂魄。

初到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一件小事可见出沈起予对顽劣学生的失望。散文《桂林杂图》中记叙:“一次妻又告诉我一个故事:一天清早,她突然被一阵欢笑喝彩的声音惊醒,起来一看,则是一群学生在校庭中驱着几只狗去赶一个小猫。小猫待走投无路时,便急攀登到一株树上,但几只狗老是凶牙露齿地在地下哼叫。而学生们则去攀摇树枝,拾石狂投。可怜的小猫,这时似乎心慌意乱,爪子软了,忽然‘咚’的一声,像一团笨重的东西直落下来,但一翻身起来,它依然本能地到处逃命,而狗子和学生们也就在后面紧紧狂追。这样小猫又第二次登树,终于又第二次被摔下来,三翻几覆之后,竟活活地被狗子咬去,而学生们也就心满意足,走了。”在此,沈起予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人文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透露出的是蛮荒之感与惆怅之叹。

P33-34

后记

2009年4月15日,在桂林雁山园召开的桂学务虚会上,经潘琦主席、王枬书记、容本镇院长、陈学璞教授、李建平研究员、彭鹏博士、黄伟林教授等人商议,决定推出独秀作家群品牌。

独秀作家群即广西师范大学作家群,由曾经在广西师范大学任教、工作或求学的作家组成。为什么要推出独秀作家群品牌?最初可能只是基于一个朴素的想法,想澄清一个误解,一个广西师范大学没有作家、不能培养作家的误解。

事实上,如果我们了解中国现代文化史,谁不知道陈望道、夏征农、沈西苓、焦菊隐、王力、吴世昌、谭丕模、穆木天、王西彦、舒芜、冯振、林焕平、秦似这些作家的名字,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汉语译者,是复旦大学校长,但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经是广西师专第一任中文系主任?2009年去世的舒芜,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文化人之一,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经在南宁师范学院时期的广西师范大学任教三年?如果我们了解广西当代文学史,谁不知道韦一凡、许敏歧、潘荣才、黄继树、农冠品、凌渡、彭匈、何培嵩、徐治平这些作家的名字?如果我们了解当下中国文坛,自然也会知道张燕玲、杨映川、黄咏梅、光盘、刘春这些作家的分量。

从1932年至今,将近80年的时间跨度活跃着三代独秀作家群。可以这样说,第一代独秀作家群实现了新文学在广西的全面引进,第二代独秀作家群实现了新文学在广西的本土化,第三代独秀作家群作为崛起的文学桂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中国文坛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投入到独秀作家群的研究之后,我们意识到,它有五个意义:一是可以了解现代大学与文学教育的内在联系,这已经是今日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二是可以充实和完善广西现代高等教育历史的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历史的研究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三是可以提升广西师范大学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同度,因为,如果没有杰出的学生,一个大学的办学质量如何谈得上优秀?四是可以满足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点,我们在采访广东著名作家程贤章先生时有强烈的感觉,虽然他拿的是广西大学的文凭,但他却认广西师范大学为他的母校,并且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原因何在?他说,那是因为他当年求学的校园在桂林,当年给他讲课的老师在师大,广西师范大学有他的文学知音;五是进行文化积累,这个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日渐清晰。

我们组建了一个由年轻教师、在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组成的独秀作家群研究团队,自2009年4月起,开始了独秀作家群的前期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研究工作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人物专访,二是文献查阅,三是文章撰写。

人物专访方面,我们积累了18位作家大约50个小时的访谈录音,整理出来大约30万字的访谈录,形成了一部《大学里的作家梦——独秀作家群访谈》。

文献查阅方面,我们分别到广西桂林图书馆、广西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单位查阅了大量文献。文献查阅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的独秀作家群成员。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作。虽然陈望道、夏征农、焦菊隐、穆木天、王力、吴世昌等人都是全国知名的大学者、大作家,有关他们的传记资料很多,但是,或许是因为他们在广西师范大学工作的时间不长,或许是因为他们本人并不很重视他们在广西师大的这一段经历,更因为我们在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长期以来是一个空白,许多传记文献一旦涉及他们在广西师范大学工作和生活的内容,就变得语焉不详,甚至暂付阙如。这既造成了这些文化名人生平研究的不完整,更导致了我们学校重要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而有些作家,如沈起予、杨潮、沈西苓、祝秀侠、高天行,虽然有很重要的文学成就,但或者因为英年早逝,或者因为去了台湾,或者因为建国后被边缘化,研究资料很少,需要我们在民国时期的期刊中大海捞针似地寻找。有时候完全是凭着只言片语,就顺藤摸瓜;有时候则是信手翻到,得来全不费工夫。在此,我们有必要专门感谢广西桂林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那里丰富的藏书对我们研究民国时期的独秀作家群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还要感谢历史文献部的覃静女士,她对文献的熟悉及其敬业精神使我们的工作经常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我们还通过网络从台湾购买了部分文献。一些校友作家也给我们赠送了他们的著作。其中,有些赠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文物价值。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同学们经常与我谈论他们的甘苦,他们的每一点心得,恰恰是他们在学术道路上成长的见证。

文章撰写方面。首先,我们对独秀作家群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梳理,撰写了《三个时代的文学接力》的长篇论文。其次,课题组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撰写了民国时期十多位独秀作家群成员的评传性文章,内容主要集中在这些传主在广西师大任教期间的文学创作和教学。这些文章全都经过数易其稿,反复修改,不断充实和完善。最后,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独秀作家群成员,除研究生外,部分教师也参与了评论的撰写。这三部分的内容形成了专著《从雁山园到独秀峰——独秀作家群寻踪》。

在上述所有工作中,我想特别提及的是谢婷婷同学的工作。谢婷婷同学是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还在本科学习期间,她已经参与了广西师范大学口述历史的文字整理工作。2009年,她考上本校硕士研究生,立刻投入了独秀作家群的访谈和研究工作,不仅主持了多位作家的访谈,而且钩沉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撰写了多篇高质量的文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谢婷婷同学的工作,这两部著作不可能顺利完成。  王栅书记身兼繁重的行政工作与教学任务,仍拨冗审阅了两本书稿,并从字句到篇章,乃至图片和书的编排都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并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随处可见的批注中不乏整段的改写,甚至还有对标点符号和字体的修正,足见出王栅书记的专注与严谨。本书的责任编辑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也颇费了不少心神,反复就丛书的整体设计、书的版式、注释和图片的编排、文稿的修订等诸方面与编者进行沟通、商榷,为本书最终的整体定稿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贡献。正是许多具名甚或不具名的同志的共同努力,才有这本评论集的出版面世。在此难以一一道谢,一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我们相信,随着独秀作家群研讨会的召开和《大学里的作家梦——独秀作家群访谈》、《从雁山园到独秀峰——独秀作家群寻踪》等著作的出版,会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作家、教师和学生参与这项工作,独秀作家群的研究也将走向开阔和深入。

黄伟林

2011年11月8日

目录

代序一 独秀作家群的形成与发展/潘琦

代序二 共创独秀文学新辉煌/王枬

总论 三个时代的文学接力——独秀作家群总论

上篇 民国时期独秀作家群

 第一节 落寞的南国之行——沈起予在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二节 文化运动的普罗米修士——陈望道在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三节 半是战士半书生——夏征农在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四节 落落长才惊海宇——杨潮在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五节 才情绽放的舞台——祝秀侠在广西师专、广西大学文法学院

 第六节 文学之旅起航时——陈迩冬在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七节 崭露头角显演技——周伟在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八节 播撒话剧的艺术种子——沈西苓在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九节 畅游在语言与文学的世界——王力在广西大学文法学院

 第十节 一段鲜为人知的话剧情缘——焦菊隐在广西大学文法学院

 第十一节 译笔画漓江——穆木天在桂林师范学院

 第十二节 斗争不息的文化女战士——彭慧在桂林师范学院

 第十三节 铁笔文章名士风流——宋云彬在桂林师范学院

 第十四节 文化城内谈文史——吴世昌在国立桂林师范学院

 第十五节 浓缩岁月铸师魂——谭丕模在桂林师范学院

 第十六节 情系八桂的寻梦者——王西彦在国立南宁师范学院

中篇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独秀作家群

 第一节 笃学谆教三十载——冯振创作简论

 第二节 低眉敛首的写作——秦似杂文简论

 第三节 客家生活的历史画卷——程贤章小说简论

 第四节 向壮乡生活深处挖掘——韦一凡小说简论

 第五节 当代意识观照下的文学探索——潘荣才小说简论

 第六节 拨动感情琴弦的吟唱——王一桃诗歌简论

 第七节 大山情怀别样色彩——农冠品诗歌简论

 第八节 书写惊心动魄的大历史——黄继树小说简论

 第九节 从自然之旅到文化之旅——徐治平散文简论

 第十节 从时代的红色审美到个人绿色生命的抒写——凌渡散文简论

 第十一节 通达从容率真幽默——彭匈散文简论

 第十二节 明净的现实主义“诗人”——何培嵩报告文学简论

下篇 改革开放时期独秀作家群

 第一节 荒原上的沉思——许敏歧散文诗简论

 第二节 有一颗心在遥望——张燕玲散文诗简论

 第三节 生存现状的审视——杨映川小说简论

 第四节 悲悯情怀的诗意象征——黄咏梅小说简论

 第五节 人性的传奇社会的寓言——光盘小说简论

 第六节 让思想徒手攀岩——刘春诗歌简论

 第七节 怪诞之笔的悲悯——黄土路小说简论

后记

序言

独秀作家群的形成与发展——在独秀作家群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在春末夏初的美好季节里,各位专家学者、文学精英汇聚美丽的广西师范大学校园,共同研讨八桂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课题——独秀作家群的谱系及其发展前景,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能应邀参加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研讨会,能与大家一起探讨这样一个开创性、历史性的课题,是我一生之幸,一辈之福!请允许我以曾经是广西文学发展的组织者、参与者、推动者和文学桂军一名战士的身份,对这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真诚的祝贺!并借此机会,对独秀作家群这一文学现象发表一些浅薄之见。

一、独秀作家群的概念

我们要研讨的是独秀作家群。这里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作家群。作家群是对一种文学现象归纳形成的概念,不是作家的称呼和名称。形成作家群应有四大要素:作家、作品、作为、群体。独秀作家群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理解,所谓的独秀作家群,是指曾在广西师范大学工作和学习,并经广西师范大学的培养而成长起来的以独秀峰为标志的作家群体。广义的理解,所谓的独秀作家群应有三层意思:其一,所谓独秀作家群,是指在独秀峰下培养成长的作家群体,时间跨度应从广西师范大学的前身.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之日起,成员包括在广西师范大学各个办学阶段工作、学习过的本土和外籍作家;其二,所谓独秀作家群,是指这个作家群独树一帜,是一支颇有实力,能独当一面的文学桂军;其三,所谓独秀作家群,是指这个作家群的每个成员都一花独秀、个性鲜明、风格别具、门类齐全、硕果累累,在广西乃至全国文坛都小有名气,是八桂文坛的精英。

二、独秀作家群产生的时代背景

独秀作家群的产生有渊源的历史,有地域文化的影响,有时代对文学的呼唤,有著名作家学者参与和共同思想的基础,有群体力量的支撑。可以说,独秀作家群是时代潮流的产物,是根植于广西肥沃的文化土壤而茁壮成长的文学之树!是历代师大人用心血与汗水浇灌、培育绽放的文学之花!

第一,广西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广西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汉族不断南下,促进了广西与中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推进了广西文化的发展。而桂北地区即是最早、最快、最多吸收汉文化的地域。科举制度中广西出了八位状元,其中六个半在桂北地区。可以说,桂北地区文化代表了广西的先进文化,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成了抗战文化精英的集结地、安全岛,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营救,成为抗战文化城。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孕育了独秀作家群。

第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广西的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广西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广西最早的高等院校,凭借自己的文学、艺术等专业的优势,吸引了无数文学青年到这里工作和深造。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实践锻炼,一大批文学青年茁壮成长,他们走上社会之后,努力工作,勤于笔耕,佳作迭出,一举成为广西文坛的主流作家,是独秀作家群的中坚力量。

第三,新时期,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舞下,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伴随着区域文化的发展,地域性的作家纷纷集结,并力图彰显自己的个性,涌现出一批与地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作家群体。20世纪90年代初,新文学桂军在改革大潮中崛起,涌现出桂西北大石山作家群、北部湾作家群、相思湖作家群,实现了广西作家的本土化。在这个文化背景下,独秀作家群应运而生,这些作家群体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新文学桂军。

第四,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智慧交相辉映的世纪,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世纪。21世纪的青年学生将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首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大批有志的文学青年投身于文学艺术创作,活跃于八桂文坛,涌现出许多文坛新秀。这批文学青年,许多是从独秀峰脚下走出来的,他们是独秀作家群中的新生代。这一文化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所以说,独秀作家群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三、独秀作家群的特征

每个伟大的民族要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又有与其他文化相通的共性。所谓独特的作家,不是指他从不模仿,而是指谁也模仿不了他。独秀作家群作为新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文坛的团队形象,必定有其独有的特征和个性。

第一,在革命战争年代,独秀作家群的作品表现出很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绪,还有坚定的革命意志。而在当代文坛,几种文学走向同时并存,表现出多元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市场经济正负效应的影响,使纯文学的创作受到很大的冲击。独秀作家群却一如既往地坚持主旋律的创作方向,钟情于纯文学。只有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独秀作家群体现出创作方向的坚定性。

第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地处桂北地区,桂北地区是最早吸收中原文化的区域,这里的青山绿水孕育了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风光,中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陶冶了这里的文化人。独秀作家群有鲜明的地域性。

第三,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名校,历史悠久,学术研究氛围浓厚,忠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广西师范大学以文科优势闻名于全国教育界。在这种环境下崛起的作家群,起点高、水平高、智商高、品位高,学识渊博、功底雄厚、风度儒雅、个性鲜明,有明显的学院性。

第四,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不同,人们对文学的欣赏和追求不同。独秀作家群成员的文学创作形式、艺术观念、审美情趣、人生经历都各不相同,从事的行业也各有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亦不同。因此,独秀作家群表现出多样性。

第五,广西师范大学是培育人才的园地,每年都从各地招来学生,同时也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其中不乏文学青年。独秀作家群就是这样人才辈出,薪火相传,一代接一代地发展下去,成员不断扩充,队伍不断扩大,显现出一种传承性。

四、打造独秀作家群的建议

(一)科学定位,明确方向

找准定位,才能明确发展的方向。有了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有发展的光明前途。这次研讨会在广泛论证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给独秀作家群一种准确的定位,然后搞好规划,制定出发展的方向、目标。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独秀作家群的发展关键在作家,优势也在作家。独秀作家群人才荟萃,分散很广,成果丰硕。许多人在区内外、国内外颇有名气。我们只有把这些人才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大有作为。作家之间要多沟通,多交流,多学习,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和无形的影响力!

(三)打造精品,培育新人

一个作家群是否有其生命活力,关键在于有没有精品,有没有自己的代表人物,有没有新生的力量。因此,要着力创作精品佳作,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学青年,团结和凝聚一大批有影响的老中青作家、评论家,使其各展所长,调动每位作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作家的自身特点、能力优势、潜在作用。要把独秀作家群打造成人才辈出、佳作迭出、在区内外有影响的作家团队。

(四)加强领导,提高素质

独秀作家群不同于作家协会,不同于文学沙龙。她是一个既松散又严密,既有形又无形,既有体系又无体系的特殊群体。广西师范大学作为她的诞生地、根据地,一定要关心、关怀、关注、关切这个作家群的成长、发展与壮大。因此,一要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协调部门;二要经常做一些前瞻性的思考;三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增加知名度;四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努力掌握文艺理论,关注文艺动态,掌握文艺现象,不断提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保证独秀作家群永葆勃勃生机。

有理想没有行动是一个梦,有行动没有理想是一种浪费,理想加上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成功。今天,我们既然已经树起了独秀作家群的旗帜,就要用实际行动去维护她、保护她、发展她,使这面旗帜更加鲜红,更加壮美,更加引人注目,永远飘扬在八桂大地上!  (潘琦: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

内容推荐

编者黄伟林、张俊显对独秀作家群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梳理,撰写了《三个时代的文学接力》的长篇论文。其次,课题组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撰写了民国时期十多位独秀作家群成员的评传性文章,内容主要集中在这些传主在广西师大任教期间的文学创作和教学。这些文章全都经过数易其稿,反复修改,不断充实和完善。最后,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独秀作家群成员,除研究生外,部分教师也参与了评论的撰写。这三部分的内容形成了专著《从雁山园到独秀峰(独秀作家群寻踪)》。

编辑推荐

黄伟林、张俊显主编的《从雁山园到独秀峰(独秀作家群寻踪)》阐述了纵跨三个时期的独秀作家群与坐落在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的历史渊源。第一时期(民国时期)独秀作家群奠定广西新文学的基础,实现了新文学对广西的引进;第二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独秀作家群提升广西本土文学素质,实现了新文学在广西的本土化;第三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独秀作家群展现广西文学的魅力,意欲壮大这个作家群的力量,实现这个作家群的扩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