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共分六大部分,它们分别是:一、导论,主要阐述了管理的本质及其理论发展;二、领导决策,重点在于对管理主体的能力、责任、领导风格及其决策工作的介绍;三、愿景规划,即共同愿景、战略选择、资源规划和行动计划;四、组织协调;五、激励控制,包括激励报酬、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等内容;六、发展创新。内容详细,安排科学,条理清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管理学(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系列教材) |
分类 | 教育考试-大中专教材-成人教育 |
作者 | 芮明杰 |
出版社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共分六大部分,它们分别是:一、导论,主要阐述了管理的本质及其理论发展;二、领导决策,重点在于对管理主体的能力、责任、领导风格及其决策工作的介绍;三、愿景规划,即共同愿景、战略选择、资源规划和行动计划;四、组织协调;五、激励控制,包括激励报酬、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等内容;六、发展创新。内容详细,安排科学,条理清晰。 序言 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至今差不多有一百年的历史,它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在中国才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它就成为社会和人们心目中的显学,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资源的配置、各类组织的运行甚至家庭与个人都需要有效的管理,需要大量的优秀管理人才。也正是有如此大的需求,才推动着中国管理学学科迅速发展。 鉴于当前管理学教材的现状,我很早以前就想写一本管理学的教材,但一直不敢动手,因为我认为写教材一定要慎重,如果自己才疏学浅没有什么研究,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作为一名教师,误人子弟是最大的罪责。这种想法在我头脑中根深蒂固,所以我写了许多本研究性的著作,就是不敢随便写本本科生教材。 在我成为复旦大学教授与博士生导师5年之后,1999年我第一次主编的教材《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交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没想到出版之后,该书受到管理学界师生与企业界读者等的广泛好评。一度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人民日报》华东版还发表了署名文章,对该书作了较高的评价。2000年6月我应教育部的邀请,为全国高校《管理学》骨干教师教学培训班作关于《21世纪管理学的发展展望》的演讲,演讲涉及了我对管理学内容体系的看法以及对21世纪管理学发展的推测。演讲相当的成功,许多教师希望与我合作,希望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进修,无疑这给我以巨大的鼓励,使我信心倍增。《管理学——现代的观点》这本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按照管理的内在逻辑创造了管理学内容结构新体系,并把20世纪国际管理理论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有机地结合进此教材,成为一本创新性较强的管理学基础教材。也正因为如此,2002年《管理学——现代的观点》获得了全国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二等奖。 之后,为了更好地满足高等院校管理、经济类本科学生对管理学学习的需要,2000年应高等教育出版社之约,我在我的博士生帮助下对原书进行了简化改写,特别把比较难的第五篇“管理绩效”删掉,其他的体系结构不变。出版之后,我校管理学院本科生及其他兄弟学校本科生使用了此教材,教师与学生反映都相当不错,它在全国的销量不断地上升。这说明这本教材完全可以适合管理与经济类大学本科学生使用。2003年该教材被高等教育出版社评为全国百门精品课程教材,教育部推荐使用教材。至此我想我在管理学教材建设上的工作可以告一段落。因为我还有其他许多工作要做,许多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大量的博士后及博士生需要进行指导,教学任务也很重,包括还想建设战略管理等教材体系。 然而,2002年5月我申请的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获得了批准,这就意味着未来几年内我必须写一本更好的管理学教材。可是要写另一本同名教材实际上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例如,再写《管理学》教材的话,应该用什么样的内容结构体系?如果沿用我先前的内容结构体系的话,恐怕与前两本教材重复,也无法写;如果沿用管理学传统的按管理职能序列体系写作的话,则违背了我曾经在那两本教材中所做的一切。因此,我必须找到与我先前的写作主张基本一致且又是第三种内容体系结构,而这颇伤我的脑筋。即便找到了这样的第三种内容体系结构,然而它是不是符合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内在逻辑,符不符合管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不是能够被学界所接受,是不是能够被广大读者所认可,更重要的是,此教材会不会误人子弟。 于是我开始对新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反复的思考。大概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我最终决定按照管理的过程来安排全书的逻辑体系,同时继续把管理理论界与实践者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引入本教材中,使之有相当的现代感。这样一个体系究竟是否可行,我其实没有多大的把握。这时对这本教材的写作还有一个插曲,2001年4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的刘女士找我说是他们正在组织一套管理教材,其中《管理学》教材经原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著名管理学家周三多教授的推荐,请我担纲主持写作。除了我是晚辈之外,还因为与周教授有一些特殊的缘分,故当时未能细想我也就答应了。由于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写作就拖延了下来。期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编审非常的敬业,坚持不懈地客客气气地打电话和发E—mail给我,使我时常感到不安。我认识到欠了一个承诺就等于欠了一笔巨债,必需还。2002年年末我终于把本书大纲弄好,忽然想到是否可以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的简要版,书名为《管理学教程》。 我写的《管理学教程》于2004年初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的逻辑体系是按照管理的过程来写的,但与本教材相比它不但章节上少了许多,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简略版,主要面对普通高等学校的管理类专业与经济类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习之用。该书出版半年之后,出版社告诉我说,销路好像还不错,5000册已经卖完了。期间我还收到不少读者的热情来信,对该书的体系与内容给予充分的肯定,我很高兴,因为这样看来按照管理的过程来安排的管理学写作体系仍然受到学界同行与学生的欢迎。 我们已经进入了2l世纪,管理学应该而且必须适应新世纪对管理教育的新要求。我认为21世纪是新的经济时代,是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新时代。判断一个经济时代是新的、是否可以替代原来的经济时代,其根本的一点在于看这个经济时代是否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我以为我们的社会经济正在产生与发展一种新的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我称之为:网络技术支撑的大规模智能化定制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大规模生产方式。所谓网络技术支撑,是指现代网络技术已经是集信息平台、交易平台与生产平台为一体;所谓智能化,是指以智能计算机为生产经营决策的支持;定制是指完全按照每个个人的需求爱好来制造产品而且可以做到大规模低成本。这样的新生产方式已经诞生并且正在发展,例如,柔性制造的进一步发展,戴尔公司的按照客户需求定制个人电脑,Lee公司为任何人生产独一无二的牛仔衣或裤,等等。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生产方式的形成,对我们的社会组织,对我们的企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经验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对原来已有的管理学概念、原理和方法产生了重大的挑战。 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学教程》的前言中曾经对该教材的特点做过归纳,现在看来那个归纳也还适合这本教材。 1.本书内容结构体系不同于我的《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一书,在那本书中内容结构是从管理的本质出发,由管理的架构、管理的过程、管理的内容与管理的绩效等五篇23章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与传统的管理职能体系有相当大的不同。考虑到本书的读者群为大学本科生,内容不应该太庞杂,但又不能太简略以至于把管理学的基本知识有所遗漏。而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来看,管理学教材除了要给读者以管理的基本规律、基本知识外,最好能够把书的章节安排成管理工作的逻辑程序。根据这些考虑,我把本教材的内容结构设计为现在这个样子,全书分六篇22章;从管理的基本问题和管理者出发,按照管理工作的逻辑顺序安排领导决策、战略规划、组织协调、激励控制、发展创新这样的篇章体系。这个体系本质上就是管理过程体系,它当然不同于传统的管理职能体系,是一种新的尝试。 2.这样的写作安排实际上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前提,一个刚刚上任的或准备上任的管理者,需要对组织进行有效的管理。我想这个假设是合理的,因为我们的大学生不就是这么一个将来要成为管理者的年轻人吗?我们不就是希望他们成才,将来把我们的事业继承下去,管理好,发展好,不断地创新吗?另一方面,从组织内管理的要求来看,从领导决策到发展创新恰恰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所要承担的重要管理工作。而且,这样的安排符合管理工作的顺序。例如,战略规划做好后就应该进行行动计划的工作,而只有愿景与计划设计好之后才能进行组织的设计,因为根据管理的基本原理,组织结构应该与组织的发展计划相一致。显然,组织协调与组织沟通一定是在设计好的组织结构基础上才能展开。内部控制、激励安排、绩效评价三者是互动的,管理创新与组织文化建设则是组织发展与变革的关键,必然是建立在管理者对现在组织有效管理的基础之上的。 3.本书内容结构上的这么一个安排,并不影响本书内容上继续吸收国际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等在管理学方面最新的成果与经验,继续在全球视野下撰写管理学的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在本教材中,我还是继续坚持用现代的观点来阐述那些已被实践所证明的管理学概念、原理、规律与方法。我希望本书依然能够使读者学习之后,不但能够为自己进一步学习管理的其他学科奠定基础,而且还能够了解现代管理的最新知识与理论。把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成果有机吸收进以管理过程为内容结构安排中来,这是创新,同时也是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4.经过与出版社的反复商讨,本教材的读者对象基本定位于普通高等院校管理类经济类大学本科生及对管理有兴趣的广大读者。由于本教材的内容体系与我的前两本教材不一样,故它们的市场面会有所不同。也正是如此,差别化的教材给了我们的教师与同学一个选择。在别人来看,一个人主持两个不同的教材版本似乎有点自相矛盾,而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这是在教材编写上的创新探索。我们为什么缺乏国际级的优秀教材,进而导致许多人提倡拿来主义,盲目加以引进?我以为是因为许多人不把编写教材看做是一件创新的工作,因而不去认真地研究,认真地写作。今天来看,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认为,许多国外的管理教材很优秀,但也不是没有缺点,至少不太适应中国的国情与中国的文化,否则,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教授就不需要与亚洲的同行合作再写《市场营销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的亚洲版。我们应该研究中国的特点,创造性地编写出具有国际水准的管理学方面的自己的教材。 教师如何教好这本教材以及学生如何学好这本教材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顺便提一句,我主持的管理学教学改革项目2002年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好这本教材,我建议老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解。由于《管理学》是一门最基础的课程,因此,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奠定学生在管理学科方面的基础,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管理与经济方面其他后继课程创造良好条件。作为基础课程的教学,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能够清楚地把课程中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内涵和外延讲透,能够让学生掌握并知道如何应用。在这些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讲解过程中,还要能够把这些概念原理相互的关系、原理得以成立的假设前提条件讲清楚。 2.注重对管理过程的内在逻辑的讲解。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教材的内容结构体系是按照管理过程来编写的,其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知道与掌握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应该做什么,其次应该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哪些是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怎样才能抓住重点;怎样才能解决问题;等等。因此,教师在讲解本课程时应注意对一个组织中众多管理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的讲解,着重对众多管理方面的互动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的讲解,让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管理学体系,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 3.希望教师根据本书的具体内容选择一些案例进行教学与分析,既可以选择本书提供的案例,也可以选择其他方面的案例,以便使学生能够逐步把所学的知识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这一方面,我以为应注意书本上的那些知识、原理与方法在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告知学生:我们国家目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与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对我们的许多组织尤其是企业的管理提出了大量的新问题,需要我们将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大胆的管理创新。 4.本教材教学内容安排为每周4课时,一个学期结束。老师不必把书上的所有的内容都讲完,可以只讲重点与难点,留一些内容让学生自己阅读,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希望教师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去学习更深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因此,本书在每章之后都附了进一步阅读的管理学方面的文献,能供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参考使用。 本教材的编写是我的一个新的探索,因此,一定会有不少问题与缺点。我首先要感谢那些采用本教材的学校与老师,同时也希望您在进行的教学过程中将所遇到的问题告知于我,以便我今后能够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我要感谢参加了本书部分工作的我的学生,他们是胡金星、冯勇、富立友、李钢、刘淑敏等;其次要感谢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他们的耐心使我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写作此书。谢谢! 芮明杰 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2005年3月2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