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价高位平稳回落;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消费市场稳中趋活;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外汇储备大幅增加。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7万亿元,增长9.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9%。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统一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突出金融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促进商业银行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调控政策,加强以市场为基础的调控机制建设,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一是完善公开市场业务体系,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二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建立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三是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四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五是加强对商业银行“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六是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七是积极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2004年,金融运行平稳,货币供应量增幅回落,贷款适度增长,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2004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26万亿元,比2003年少增4824亿元,比2002年多增4173亿元。基础货币余额5.9万亿元,同比增长12.6%。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逐步上升,货币市场利率基本平稳。国际收支“双顺差”,2004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为6099亿美元,比2003年年末增加2067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虽然得到抑制,投资增幅回落,货币信贷增长放缓,总体经济正朝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当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还是阶段性的,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较大,通货膨胀压力尚未根本缓解,货币政策有效性面临严峻挑战,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不够牢固。 2005年,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货币信贷预期目标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均增长15%,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支持经济平稳发展,又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是进一步完善间接调控机制,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二是灵活运用利率杠杆,促进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三是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发挥好信贷政策在加快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四是优化信贷期限结构,提高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五是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六是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七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