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明威传(新课程学生版选修)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蕙衡巽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厄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他的风格和文体独具一格,在欧美风靡一时,很有影响。一九五四年,海明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本书记录了海明威一生的事迹。

内容推荐

海明威,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本书以书信和回忆录等第一手材料,介绍了海明威的生平事迹。本书内容翔实、丰富,既有海明威的生平故事,也有对其作品的分析和评论。

目录

序/1

少年时代/1

参战前后/6

巴黎学艺/18

过河拆桥/28

迷惘的一代/39

“三十岁的大师”/52

斗牛与狩猎/65

冰山原理/80

两篇非洲小说/86

枪林弹雨马德里(一)/95

枪林弹雨马德里(二)/104

《丧钟为谁而鸣》/113

中国之行/122

二次大战中的海明威/129

《老人与海》/143

晚霞和晚霞的消失/155

海明威生平与创作大事记/169

试读章节

在家里,小海明威最爱看画报、看书,而且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他五岁的时候,外祖父正好在他家里养病,有一天他闯进外祖父的屋里,对外祖父说他一手扼住一匹正在奔跑的马。外祖父听了乐不可支,对他的女儿,即海明威的母亲说:“你瞧着吧,这孩子将来会出名。他要是把想象力用在正路上,他会出名。”上小学以后,他最喜欢的功课是写作文。十一岁的时候他写过一篇纯属虚构的故事《我的头一次海上旅行》,以船长儿子的口吻写去澳大利亚的航行。他的生活依据是前一年随母亲去过波士顿,在大西洋海岸一个岛上见过大海。

海明威少年时代最难忘的是一次违禁打猎事件。那一年他刚过了十六岁的生日,带着他最喜欢的妹妹桑尼在华隆湖划船,划到湖的西头,忽然从芦苇丛里飞出一只苍鹭,海明威不假思索,举枪就打,把它打了下来。他用报纸把鸟包了起来,放在船上,便同妹妹上岸去找东西吃。他们回来时发现鸟不见了,原来是猎场看守人的儿子拿了报纸里的鸟,并问海明威这鸟是谁打的。海明威撒谎,说是别人送他做标本的。那孩子回去告诉他父亲。海明威慌了,先逃到朋友家里,又躲进他叔叔的农场蒸父亲知道后,写信给他,叫他去自首,他照办了,结果付了十五美元的罚金。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海明威少年时代的心态是正常的。他不是故意捣乱的孩子,更说不上是什么自觉的叛逆者。他犯了错误,心里害怕,也还是听家长的话去承认错误。后来他根据这件事写了一个中篇小说,主人公少年尼克打的是一只鹿,猎场看守人成了“脸皮颜色像烟草渣儿”的坏蛋。

海明威的父亲管理孩子很严,零花钱给得很少。他每周给海明威的零花钱按一岁一分计算,例如十五岁,每周一角五分,十六岁,增到每周一角六分。海明威觉得不够,便在假期打工,挖土豆或划着船给沿湖的住户和饭店送菜;上学期间每天分报送报。这样他才有足够的钱和同学们去郊游,练习拳击。拳击是他十四岁以后最喜欢的一项体育活动。他长得高大,肩膀宽阔,经家里允许,参加拳击训练班,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但是他从不退缩,坚持训练。他背着母亲,把她那个三十平方米的音乐室当成拳击场地,经常把同学拉来练拳。这项体育活动成了他一辈子的爱好。

在他十六岁热心打拳的同时,他开始写小说。橡树园中学的文学杂志《书板》那一年发表了他的两篇小说,一篇写发生在林间因误会而引起的流血事件,另一篇写一个瑞典人因为色盲而误伤了人。海明威更热心写通讯报道,学校的周刊《秋千》常常发表他的报道,题材多半是体育活动,有的严肃,有的滑稽,有一点林·拉德纳的味道,所以同学们称他为小林·拉德纳。

P3-4

序言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不论是美国人还是非美国人,要为海明威写传,都离不开《海明威的生平故事》(1969)这本书,书的作者叫卡洛斯·贝克尔,生前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海明威对于大学的文学教授向来是不大尊敬的,可是同贝克尔的关系不错。这里有个原因。1950年,贝克尔发表了一部评论海明威的专著《海明威:作为艺术家的作家》,海明威看了之后觉得还不错,但这本书销路不好,得到的评价也不高。这时,正逢海明威的败作《过河入林》(1950)发表后痛遭批评之时,于是海明威对贝克尔深表同情,写信给贝克尔说:“你得记住,你这部书和我上一本书发表之时,恰逢多数批评家认为我这个作家完蛋了的时候。”正因为有这个背景,所以贝克尔在海明威去世后向他遗孀玛丽提出要写海明威传记时,玛丽一口答应,同意他引用海明威的书信和其他私人材料。20世纪60年代初,海明威的许多亲友还健在,贝克尔通过调查、采访、核实,写成这部长达六百页的海明威传记。

《海明威的生平故事》材料翔实、丰富,逐年逐月写来,既有系统性,又照顾到方方面面,是一部具有权威性的参考书,盛瑰人写海明威传记,无不参考《海明威的生平故事》。

三十年过去了,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部传记有两点不足。一、正因为它要照顾到方方面面,某些事实叙述不准确;二、对于创作未加分析评论,只是把它当做海明威生平故事的一部分予以介绍。

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迈克尔·雷诺兹教授陆续发表多卷本的海明威评传。第一部《年轻的海明威》发表于1986年,最近的一部即第四部,《海明威在30年代》于1997年出版。写了四部,累计一千二百多页才写到20世纪30年代,可见此书规模之大。这部评传记述海明威的生平也很详尽,主要不同在于对海明威的作品作了分析介绍,包括海明威一些重要作品发表时的反应。这就不是一部传记,而是,一部有分量的评传。

我这本小小的评传基本上与雷诺兹评传写法相似,有生平故事,也有对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因为篇幅少,又是中国人写的,与美国学者的写法自有不同。

首先,生平故事只能拣重要的写,我没有条件把海明威传奇般的一生写得那么详细。其次,我记叙的生平故事分两处来写。正文写的是与创作有关的生平部分,或一些最重要的事迹。为避免正文枝蔓横生,把另一些重要的事迹放到《生平与创作大事记》里去交代。

在介绍海明威生平事迹时,我尽量运用第一手材料,主要是他的书信和回忆录。关于他的家庭生活,则参看他的弟弟、儿子和玛丽的回忆文字。关于在巴黎的一段生活,有他自己写的《不固定的圣节》;晚年生活,有玛丽写的《想当年》。贝克尔和雷诺兹两位传记家也是从这些材料中梳理出传主事迹的,我又何必转述他们的说法呢?不过,有个别目前还不能确定的事实,只好存疑.如1941年海明威访问中国时在香港会见的是宋庆龄还是宋霭龄的问题。贝克尔一口咬定是宋庆龄,还转述了海明威对宋庆龄的评价,有许多传记也都跟着贝克尔这样说,但后来有中国学者出来纠正,说海明威会见的是宋霭龄。像这种问题,本书只好把两种说法都摆出来,留待将来史家去证实。

我认为,作家的活动主要是创作,所以为他们写传不能不提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且应当有写传者自己的看法。这看法的根据就是传主的作品——最现成的第一手资料。本书作者在评述海明威创作时力求提出自己的看法,避免人云亦云的“追尾”现象。例如,历来认为海明威的创作受斯泰因的影响较大,有的评论家还把他俩列为一派。我认为,海明威在巴黎学艺期间的确与斯泰因来往很多,也主动求教过她,但当时对他创作影响更大,甚至影响到后来创作的是诗人埃兹拉·庞德。海明威虽然同这位意象主义的大师交往时间不长,但庞德对艺术“精确”的要求,劝海明威修改文稿时要注意“创造”以及写象征如何往实里写等艺术主张,完全吻合海明威的创作路子。海明威要求自己具体、具体再具体,躲避抽象与模糊,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极少用形容词等技法,与意象主义者对诗歌的要求极为相似。这一切,我以为可从海明威在巴黎写的短篇作品中得到证实。

当然,评论创作与写生平事迹不同:写生平事迹有一个。准不准确、是或非的问题,而评论创作则各有各的看法。像我上面举的那个例子,以及本书对海明威作品的褒贬,读者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可以提出来讨论。

最后,我要感谢美国阿默斯特大学唐纳德·琼金斯教授,承他寄赠不少美国20世纪90年代海明威研究的成果资料,供我参考,使我这本评传不致落伍。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内容翔实、丰富,既有海明威的生平故事,也有对其作品的分析和评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