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全球化,已经成为今天商界领袖战略思想中最为关键的概念之一。 达尔文在他的《物种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不是那些最庞大的物种能存活,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中国企业是全球化竞争环境下的“适者”吗? 是不是开始遍及全球的中国企业兼并浪潮,就能把一个中国企业迅速提升为一个有实力的全球性企业? 或是像华尔街尖锐指出的那样,中国企业大手笔、快速度的并购只不过是“花了巨资从儿童手中拿了一块糖果”(Taking Candy From a Baby)? 中国企业如何才能逃离无休无止的低价格、低利润/无利润的混战,而成为全球化市场上创造利润的强手? 一个年轻、幼小的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在全球化的“成人”市场竞争中获胜? 中国企业要怎么做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崛起? 美籍华裔学者吴霁虹·桑德森在本书中从一个独特和创新的角度——“企业商业DNA”,对这些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内容推荐 本书从旅鼠的命运联系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挫折而得到启示,全球化受阻的根源在于企业商业DNA差异,而商业DNA又受制于不同环境和知识条件下的思维行为。中国企业变强的思路可以用一个“9层创新空间”来理解,因为创新是创造价值/利润的动力,而创新能力的强与弱就是企业商业DNA的强与弱。这正是第一章将要介绍的。 本书第二、三、四章将重点讨论不同环境、知识是如何影响中外企业思维行为的,中外企业思维行为又是在哪些方面出现了错位?中国企业的商业DNA也因此呈现出固有的特征,我们还要分析中国企业在市场演变中可能被“滤除”的现实。 第五、六、七、八章是要探索中国企业在9层创新架构下对四种全球化格局的思路,及全球化管理思维新浪潮。这四种全球化竞争格局包括了本土碎片市场、类似的新兴市场、主流的系统市场、完整的全球市场。提供在每一个市场下中国企业全球化竞争获胜的策略思路,中国企业怎样才能建立支撑其在不同全球化条件下创造价值的技能,从而造就强壮的商业DNA,以及中国企业要提升其全球化思维水平和跟上全球化管理新浪潮所急需的聚焦点。 从第九章开始到第十一章,本书对全球化下的一些特殊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这些议题包括:如何避免跨国收购兼并的陷阱、如何才能在西方法律攻势下存活、如何才能赢得国际技术之争。 本书将自始至终运用成功和失败的国际公司及中国公司案例作为分析、判断、说明问题的辅助性材料。 本书旨在广泛与各界同仁交流、学习,特别希望与影响中国企业全球化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决策者、高级职业经理人、给决策者提供指导和授课的学者同仁、商学院学者同仁、MBA与EMBA学员,以及正准备从商的人士相互交流与学习。 目录 导言 第一篇:受挫根源 第一章: 旅鼠的启示 1.1 发现根源 1.2 为“强”而为 第二章: 与时空错位 2.1 太阳的生长靠什么? 2.2 把桃树种植在沙漠 2.3 点金石为什么被扔进海里? 2.4 数千万美元换铅笔 2.5 从“化石”到“掏金” 第三章: 寻找参照物 3.1 不能指路的罗盘 3.2 中国企业的“第二自然反应” 3.3 阳光果园与乌云荒野 3.4 黑暗里寻找不存在的黑猫 3.5 行为在天坪上的份量 3.6 不同的“三角架” 3.7 手持“小李飞刀”的“赛车手” 3.8 “颠覆性的机体”不敌“持续性的组织” 3.9 “对人忠诚”碰撞“对事忠诚” 第四章: 从市场领悟 4.1 “基于事件的策略”与“遵循规则的战略” 4.2 “软筋”源于“租借” 4.3 “内核”成为“空核” 4.4 从“创世”到“群魔乱舞” 4.5 弱者是怎样被“滤除”的? 第二篇:策略思路 第五章: 超越初级 5.1 坐上同一辆车 5.2 变强的DNA 5.3 搭建百老汇舞台 5.4 三个“着力点” 5.5 弥补营养不良与智慧缺陷 5.6 在同类市场延伸 第六章:与强手匹敌 6.1 博弈论 6.2 宏基在美国的败笔 6.3 没有竞争的竞争 6.4 让对手美洲狮慢慢衰弱 6.5 进入灰色地带 6.6 向上的阶梯 6.7 寻找昂贵的恐龙 6.8 跨越“死亡谷” 第七章: 成为“搭积木”高手 7.1 谁可以驾驭“以外定内” 7.2 插上翅膀的旅鼠也难以高瞻远瞩 7.3 全球上空的“影形诀窍” 7.4 难以“读”走IBM 7.5 谁是中国的“搭积木”高手? 7.6 “绝对优势”的克星 7.7 走向全球的捷径? 第八章:全球化思维浪潮的聚焦点 8.1 是什么解放了人脑? 8.2 产业的“爆炸学说” 8.3 楚河汉界分不清敌我 8.4 中国产业的“胃革命” 8.5 “蚂蚁”能敌“大象” 8.6 要梯度?还是颠覆? 8.7 “需要”vs.“想要” 8.8 10% vs. 90%的转换 第三篇:特殊议题 第九章:全球化兼并收购七大陷阱 9.1 赶潮风声鹤起 9.2 诱惑与风险 9.3 七种常见的陷阱 9.4 不要让糟糕的理由害你 9.5 唯有技能才可能快速获得 第十章:“槌子下”的法律战场 10.1 不爱诉讼更偏爱谈判 10.2 能呼吸到律师的味道 10.3 致命的五项攻略 10.4 如何赢得法律保卫战 第十一章: 赢得全球标准之争 11.1 威力无比的“三维效应” 11.2 支配标准竞争的“五力” 11.3 中国市场三个制胜策略 致谢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旅鼠的启示 听过旅鼠集体自杀的故事吗?旅鼠大多生长在地球的北端,如美欧、加拿大,它们靠吃植物和杂草(如草苔)为生。一个广为流传的悲壮情景是:每隔一定的周期,成千上万的旅鼠就会集结成一个巨大群体朝一个方向直线迁移,直到海边的悬崖峭壁,它们毫不犹豫地纵身跳下,最终全军淹没。 其实,旅鼠自杀只是人们的误解。真相是,旅鼠宁愿相互厮杀也不会选择自杀的道路。旅鼠也许是世界上繁殖能力最强的物种之一,它们每6周就可以繁殖出新的一代,这使得旅鼠赖以生存的食物赶不上它们生育繁殖的速度,为此,旅鼠的一生都在为抢夺本土食物资源忙碌。当旅鼠的数量巨增、本地资源耗尽而导致争夺食物、空间甚至配偶的竞争愈演愈烈时,为了寻觅生存所需的新的食物,旅鼠群中就会“流行”集体出逃寻觅新的生存之地,甚至不惜跳下大海,企图在海的对岸找到新的栖息地。可悲的是,它们贸然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地,不惜一切超越自己的危险极限,其结果就导致了“自杀”的现象。旅鼠所具备的能力和智慧并不足以支持它们跨洋过海。 那么,如果让旅鼠插上翅膀,它们的命运又会怎样呢?插上翅膀的旅鼠也许能飞越过海,逃过被淹没的命运,但很难想像它们能在一个全新的陆地上存活。那里的食物、气候、竞争环境将完全有别于它们所熟悉的原生地,如果是沙漠,它们必定被渴死;如果是热带雨林,它们又必定被湿热的气候折磨。即使让旅鼠变得像狮子那般大,它们也只会沉得更深、跌得更快、死得更惨。“大”也改变不了他们的命运。 旅鼠的极限之所以脆弱而危险,那是因为它们赖以生存的DNA(基因)太弱,只能维持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生存,但却不能变强变大;它们的技能也仅仅只够帮助它们到达海边的悬崖峭壁,而不能游过大海,更不用说在新环境下生存。即使插上翅膀,旅鼠也没有卓越的智慧和超强的能力成为新环境中的成员,旅鼠要变强并在任何环境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前提是:进化它们的DNA、蜕变和重生! 旅鼠的命运让人联想起中国企业全球化“走出去”的命运。中国企业在本土正经历愈演愈烈的疯狂竞争,在过去20多年基于“抢占资源”(如依赖政策、关系、自然资源)先机的竞争下,崛起了一批“胜出”的企业。市场演变至今,几乎所有参与者都不惜血本地进行“价格战”以进一步争夺市场空间与资源。其结果,一边是中国企业的本土利润变得越来越轻薄而资源也变得越来越稀缺;另一边是,为了寻求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国内成功企业越来越多地试图走向国际市场,而他们又将这种“低价优势”拿到国际市场上去对付那些跨国企业。 遗憾的是,在第一次“走出去”的浪潮中,那些国内市场的领先者闯荡国际市场留给我们的,只不过是一次又一次残酷的失败教训,中航油、中川国际、长虹电器、德隆、温州轻工企业等等,无一例外,大都铩羽而归。 然而迷雾、陷阱、障碍终究抵挡不住巨大的诱惑,也不能磨灭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雄心壮志。壮士一去不回头,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被国内媒体形容为“蛇吞象”的典型个案,它正在激起中国企业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 我们不敢预测中国企业在今后的全球化竞争中会有怎样的结局,但我们可以对中国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掘地三尺的探索和思考: ·是什么导致本土市场的成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铩羽而归? ·阻碍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根源是什么? ·中国企业要怎么做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崛起? 这些就是本书试图要解答的问题。 P3-4 序言 中国一个又一个的产业发展使中国企业正在国际上崛起。虽然很多中国企业仍然依赖于低成本优势,但已有企业开始在技术或独特技能方面具备领先国际的竞争力。这些企业正在成为跟随者的学习榜样。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提升企业技能,使之有能力在全球市场竞争。 尽管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和自然资源,但是我的研究表明,既使一个拥有丰富资源的公司或国家也不能凭借闭关自守而获得成功。在一个开放创新的时代,那些只顾及自身而忽略外部的企业,将错失遍及全球而又价值连城的知识。正像吴霁虹·桑德森在本书中指出的,在如此一个以知识为财富的世界,企业成功的关键是在变大之前必须先变强。只有通过学习、利用和获取遍及全球各地的知识,企业才有能力变强。这种能力将告诉企业:什么样的“积木”适应于内部,什么样的“积木”与外部相连,如何全方位地、系统地利用知识、结构、标准建立能力,这也是21世纪创新的关键。 对于大多数中国商界来说,这个观点意味着:那些今天已经成功的中国企业正面临更艰巨的任务,他们一定要更开放地面对获取具有全球性思维和能力的知识。吴霁虹·桑德森写这本重要的书,它将帮助中国企业从中国思维转变成全球思维,从封闭思维转变成开放思维。 亨利·切萨布鲁夫 伯克利加州大学哈兹商学院教授 开放式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作者 2005年11月,于伯克利 后记 一本书的出版像一个新产品的诞生,大众看到的只是结果而往往不会去考查它的过程。为此,我更希望借助此篇特别感谢那些为本书出版增添了价值增值的人们。 感谢我在伯克利的同事亨利·切萨布鲁夫(Henry Chesbrough)教授专门为此书撰写序,我一直非常幸运能与全球创新领域的前沿学者共同思考、研究现实问题;感谢David Teece教授建议我将前沿理论应用到中国实践的提示;如果没有Annalee Saxenian教授当时的一言“为什么不研究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这本书也许就不会存在了,作为伯克利大名鼎鼎的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可以想像她是如此的繁忙,我非常有幸能成为她的同事与朋友,并得到她的直接指教;感谢Robert E.Cole教授一开始对本书多项问题论证的建议;感谢权晓泓在繁忙的博士后学习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为我的初稿提出建议。 感谢《IT经理世界》管理专栏主编贺志刚对本书初稿及书名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与《IT经理世界》及贺志刚、《深圳商报》及杨柏的合作,以及最初与深圳综合研究院的合作不但迫使我将我在西方形成的新思维转化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版本,而且也促使我最终能用中文完成这本书。 感谢我的好友顾霞、黄东黎对本书初稿推心置腹的质疑与赞誉,朋友的力量总是那么的神奇。 我要特别感谢那些我采访过、交谈过、教过课、合作过的企业家、经理人,他们无私的支持使这本书成为可能。感谢所有的读者。 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我不敢想像这本书。有时他们简直就是我的创作团队。我的先生约翰永远是我的第一个创意和思想的交流者,虽然他无法看懂中文;我的弟弟吴冬平总是我的第一个忠实的读者和语法编辑,无论多忙,他总是有求必应;我的弟媳林慧无私地一遍又一遍地为我打印文稿;只要我看到我那只有两岁多的小侄女,我的灵感就变得充满活力;当然如果没有父母一贯的关爱,就不可能有这一切。 吴霁虹·桑德森(Jihong W.Sanderson) 2006年11月 加利福尼亚 书评(媒体评论) 桑德森写这本重要的书,它将帮助中国企业从中国思维转变成全球思维,从封闭思维转变成开放思维。 ——亨利·切萨布鲁夫 伯克利加州大学哈兹商学院教授,开放式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最可怕的障碍不是来自产品或者管理,而是长久以来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成长环境造成的意识上的差异。因此,有这样常年往返于中美之间,而且勤于思考的学者来讲一讲这些不同,实在是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刘湘明 《IT经理世界》杂志社出版人兼总编辑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它使非常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作为一家成功跨国公司的CEO,我向那些想在全球市场成功的企业强烈推荐这本书。 ——约翰·陈 赛贝斯公司主席、执行总裁 霁虹一直在中美商务之间建立重要的桥梁,每一个决策者都应该阅读这本书。 ——安纳利·萨克森宁 伯克利加州大学信息与系统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这是一本富于洞察力的书,它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走向国际的很有价值的观点,特别是关于中外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战略以及其成败的对比。对于那些想在国际市场有一番抱负的管理决策者来说,这是一本必读的书。 ——戴维·蒂斯 伯克利加州大学创新管理与组织研究所所长,伯克利加州大学哈兹商学院教授,LECG公司主席 读了本书你不一定能造就一个创新性的国际化企业,但对你的企业向这个方向迈进一定大有帮助。作者对中国企业满怀希望,用其丰富的教学及研究经验写此书,非常值得一读。 ——吴鹰 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C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