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传统皮影/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书系
分类
作者 沈珉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你,听说过皮影吗?看过皮影戏吗?早在南宋时皮影的演出曾盛极一时,皮影戏迷的狂热不亚于现在的歌迷、影迷。可如今,它仿佛是夕阳中踟躇的沧桑老人,令人心悸而伤感。本书就将向你详尽的叙述皮影的历史与起源的,以及皮影的制作方法、表演模式、各地皮影的风格特征等。让我们一同来回忆这段民间共同的文化记忆吧!

目录

引子追逐远去的皮影文化 1

一、皮影的渊源与流传 3

 皮影的产生 4

 隋唐时期 11

 宋代皮影 22

 元明清皮影 30

二、皮影的功能4l

 巫术功能 42

 教化功能 45

 娱乐功能 49

 审美功能 54

三、皮影的制作61

 制皮 62

 镂刻 65

 敷彩 68

 缀结 70

四、皮影的分类和艺术特点 71

 人物造型 73

 头茬 75

 身段夹子 83

 马与马斩 88

 仙场 90

 妖场 9l

 辅助夹子 94

 艺术特点 104

五、皮影戏的演出 109

 舞台设置 109

 人员安排 113

 操纵特技 119

 剧目唱腔 126

六、皮影的地域特点 137

 陕两皮影 137

 滦州皮影 140

 浙江皮影 142

 四川皮影 144

 其他地方皮影介绍 147

后记 151

试读章节

一、皮影的渊源与流传

皮影由两个部分组成,作为道具的皮影和皮影戏,前者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后者属戏剧的范畴。道具是静的,而“戏”让皮影动了起来。也正是这个“戏”字,大火地增加丁皮影的艺术外延与内涵,它既具有平面艺术的特征,又具备了戏剧的表演样式;既有故事性,又有音乐性,是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蹈、表演于一身的综合民间艺术,被称之为“电影之父”。皮影艺术还以其丰富的历史、戏曲、美术、民俗、宗教的内涵,保存着中国农业社会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与原汁原味的民间生态样本,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今天我们一同回过头去看,但愿她依然给您一份意外的惊喜。

皮影的产生

皮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的源头又在哪里呢?最早的传说都与神有关,有的说是远古的太黄真人最先教人制作皮影,后来又有人说是观音菩萨发明了皮影,从这些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影产生初期与巫术的关联性。有~些记载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确切的言说依据。一是说是汉武帝刘彻的宠妃李夫人仙逝,武帝悲思不已。方士齐人少翁精心剪刻了李夫人的画像,晚上在一顶方帐中点起灯烛,映出宛如其人的影子。武帝在另一帐中远远望去,李夫人摇曳生姿、栩栩如生。武帝悲叹道:“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这段故事,在《搜神记》有所记载,也和正史《汉书》中的相关记载相符。后代的《海阳竹枝词》把这个故事更鲜活地表述出来:“张灯作戏调翻新,颐囊徘徊知逼真。”宋代岳珂在《裎史))中说:“秦始皇作曼延、鱼龙、水戏,汉武益以幻眼、走索、寻植、舞轮、弄碗、影戏……”P3-5

序言

从敲击第一块石片开始,人类文明正是通过人手的不断劳作得以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呈现出今天这样多姿多彩的景象。工业化以来的三百年,我们将太多的工作放任机器做去了,然而机器的制作毕竟过于生硬和整齐划一,当我们被这些生产线上制造的产品包围的时候,突然会发觉,生活变得缺少灵性、美感和古典的气质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四处寻访他们的祖辈们用手制作和使用过的器物。瓷片、玉佩、银簪、木器,一块木雕板、一把紫砂壶,甚至于一砖、一瓦,它们都经历过先人用手精心琢磨,保留有先人的体温,镌刻着我们民族的图晦。偶尔得之,就像珍宝一样地倍加爱惜,并在搜寻与把玩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与慰藉。

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邙分,中国的玉器、丝绸、漆器、瓷器和明清家具等均为世界手工艺制品中的翘楚,在制作技艺和工艺美学诸多方面获得过极高的成就。但是,在长时期的重道不重器的儒文化氛围中,器物的制作一直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在历代的官方典籍和正史中,对于匠人们的成就与贡献的记载极为难得一见,有也只是寥寥数语,或者干脆只字不提。史籍中略为详备可供查考的,也只有《周札冬官考工记》与《天工开物》数种而已。编纂这套《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书系》正是要与读者一同重返乡村,走近手工艺作坊,拜访手工艺传人和收藏家,聆听幕后的传奇故事。

2004年10月里的一天,笔者在陕西华县找到了薛宏权先生。他在华县一个叫做酱园的地方,开了一家皮影工艺品作坊,虽然他的产品已经是装入镜框挂在墙上的工艺品了,但毕竟是将皮影制作这门传统的手艺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当天晚上,他就带我到了乡下,见到了五个表演皮影的捉民。戏台就搭在黄土高坡的农家门前,梆子、手锣、堂鼓响了起来,激越的碗碗腔在秦川深沉的天际间回荡,千百年的精灵刹那间就都复活了。也就是这五个农民,不久前作为中法文化年的节目之一赴欧洲演出,五个人的皮影表演、演唱和器乐伴奏,闹得翻江倒海,让听惯了交响乐的欧洲人大饱眼福,赞叹不已。中华大地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竟能养育出这般有灵性的农民,而老一辈的农民艺术家正在一个接一个地离我们而去,皮影艺术后继乏人,前途堪忧。

本书作者沈珉女士,在南方的皮影之乡长大,从小耳濡目染,对皮影怀有深厚的感情。她在查寻与皮影相关史料的同时,走访了民间皮影艺人与皮影研究专家,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本书在介绍皮影的历史与起源的同时,对皮影的制作方法、表演模式、各地皮影的风格特征等内容都有详尽的叙述,可以为读者了解我国皮影的历史与现状提供帮助。

  2004年11月

后记

皮影走过了太多的风雨,一眼看去,仿佛是夕阳中踟躇的沧桑老人,令人心悸而伤感。皮影是到了非挽救而不能存活的地步。环县负责抢救皮影的张玉卿说:(皮影戏现在就)像一个婴儿,你明明看见他站在岸边,就要掉下去了,是准都绝对不能不管,但更绝对不能大喊一声:回来!这句话中有着深深的焦灼与无奈。

其实,皮影的命运可以让我们有更深一层的思考:什么足像皮影这样的民间艺术存活的条件,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文化方式和角色认同。皮影是衣业经济的产物,但是工业与城市的兴起,这种文明带着有明显的优越感与居高临卜的挑剔,把诸种文化烙上了先进或者落后的屙陆印痕,将这些缺乏媒体眷顾与商业炒作可能的艺术抛到角落里去,使这一散发浓重乡土气息的艺术,在世界文化宏人而虚幻的光芒笼罩之下,显得单薄苍白。更为主要的是,我们在亲手抽去这一文化的最后根基,而这‘过程,却恰恰是以文明和进步之名完成的。失去文化的维系与承载会让我们显得浮浅不堪,甚至丧失与世界对活的自信。

但我们却不能将这‘过错追加到个人身上。试想,一个能得到更为良好经济前景的理由难道不能作为人现实追求的合理的动力?这样的选择可能无奈,但却真实。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殉道者的精神,要挺起胸,还得台一副结实的腰板。这是我们的悲哀。

看报纸与杂志,每每看到皮影老艺人的传艺之举,总让我感到深深的敬意。但是我知道没有丰实的土壤滋养这门艺术,它就只能成为陈列的标本。这种沉重感一直贯穿此书的写作过程之中。但我的内心里有着一丝希望,这是对于皮影的最后的守望:艺术的新陈代谢是件自然的事情,旧的艺术形式是新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与米源。正如19世纪,西方的艺术家重义捡拾起中面艺术的技法样,新的艺术未必不会借助旧艺术的形质脱胎换骨,而这最新的形式可能就是符合时代的东西。皮影被收藏的命运也许并不是件坏事,就像我们在困惑时走入一个巨大的图书馆,翻阅上面落满灰尘的旧章,突然在里面发现丁一个亮丽的世界,而这亮丽的光芒照耀了来世的艺术。于是,我们的命运可能就是作一份最为完善的记录。

感谢人民美术出版社决定出版这套《中国传统于工艺文化书系》,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深入地思考皮影的现状与生存的可能性。感谢七十三岁高龄的皮影艺人徐贰男先生,感谢陕西华县民间皮影剧团和薛宏权先牛,感谢湖北的皮影艺人秦礼刚先生,感谢安徽的皮影艺人蒲兆发先生。感谢皮影专家施振楣老师,他在病榻之上为我审问了全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感谢住此书写作过程中给予帮助的范家星先生、沈利章先生、周锋先生、程雷牛先生和范娟芬女士,有了他们的帮助此书才得以顺利完稿。感谢所有仍惦念和关爱着皮影的人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