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庐山是诞生梦想和传奇的地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梦想,“虎溪三笑”中儒、释、道交融的情景,朱元璋与周颠仙的传奇,牯岭街上各幢老别墅的故事……历代有关庐山的各种传说和故事,不仅是庐山历史纪实的补充和拓展,也可以及大地丰富我们对庐山历史与文化的感知与体认,尤其是,这些传说和故事中的精神气象,仍然有穿越浩渺的时空,直达人心的力量。
《庐山故事丛书》采用当代人的解读视角和取舍眼光,对历代庐山传说故事进行整理和改编。贺伟编著的《石刻里的故事》为丛书之一,介绍庐山众多的摩崖石刻,以及其背后发生的故事和传说。
庐山是文化名山,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蕴藏着丰厚的出版资源。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突出价值的自然之中,形成了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景观。”贺伟编著的《石刻里的故事》以文学的笔调,介绍庐山众多的摩崖石刻,以及其背后发生的故事和传说。
概述
一块碑,一段凝固的历史,记载着兴衰更替,铭刻着荣辱得失;一片石,一首立体的诗歌,礼赞着壮美河山,流溢着奇情异彩。遍布庐山的摩崖石刻是庐山历史文化遗迹中极具魅力的奇葩。
“文以载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注重文字记载的传统。由于石刻具有保存时间长久的特点,因而被广泛地用来记录史籍经典,成为人类表达和记录思想的一种形式。
庐山石刻历史久远,据史书记载已有2000多年,秦朝的《一统志》中载:庐山紫霄峰石室内有先秦石刻百余字。但由于庐山地区历史上屡历兵戈,加上几千年的风雨浊蚀、岩石风化,庐山目前所发现的石刻年代最早的只是唐朝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的李北海(李邕)残碑。在现存的近干幅石刻中,明、清和民国时期石刻居多。
庐山石刻的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刻石(摩崖和碣。“摩崖”指在山崖的平整处或略为加工成一块较为平整的岩面施刻,“碣”指在独立的大石块上施刻)、刻碑、牌坊塔铭及建筑附属刻铭等。
庐山石刻大多较为集中,形成“石刻群”。山麓的东林寺、白鹿洞书院、秀峰,山上的仙人洞、五老峰、大天池、黄龙寺、九十九盘古道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点都是游人聚集之处,因此石刻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及至民国时期,庐山成为民国政府的“夏都”,牯岭中心区的石刻也随之剧增,又出现了女儿城、松树路、白司马花径等石刻群。
庐山石刻整体水平很高。1959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专家到庐山进行石刻普查,同年江西省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庐山仙人洞石刻群、九十九盘古道石刻群、黄龙寺石刻群、大天池石刻群、秀峰石刻群名列其中,秀峰石刻群2006年升格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庐山又有松树路石刻群等八处石刻群被列入九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庐山石刻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400余处。
“刻于金石,以为表经。”庐山石刻内容十分广泛,有的赞美大好江山,有的抒发人生感慨,有的反映时代呼声。题刻者既有帝王将相,又有文人高士。他们往往将对人生的感悟和慨叹以及内心深处的愿望凝聚于片言只语或诗文中,使得这些题刻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况味,给后人以感染、启迪和深思。很多石刻本身就包含着不凡的历史和故事,又在以后的年月中引出很多新的故事和逸闻。唐朝大书法家李邕(李北海)、颜真卿、柳公权的石碑能保存至今颇为不易,都具有传奇般的经历;朱熹寓意深远题“枕流”,不想却帮助刘少奇躲过了一大劫难;“紫霞真人”“编蒲为书”,留下千古佳作,作者的真面目却至今还是悬案;朱元璋立御碑,宣扬神人相助,用心实在良苦;王阳明题诗、刻碑,委婉地透露出心中极大的冤屈和愤懑;康有为满腹辛酸题诗东林寺,叹不尽落花流水春去也;蒋介石诀别“夏都”题“美庐”,无限留恋、感伤尽在不言中;吴迈、马占山、冯玉祥壮志难酬,万千感慨都付题刻中;“纵览云飞”占尽形胜地利,又凭伟人一首诗而誉满中华;“花径”石刻造就了一个著名景点,使自居易永存匡庐山水间,而“青莲谷”石刻至今相伴冷月清风,无缘为李白增辉……
P1-3
皇甫金石
庐山,千言万语道不尽,千思万想表不准。只觉得此山:秀甲天下、圣贤荟萃、宗师辈出、通贯古今;只觉得此山:人文灿烂、历史辉煌、故事丰富、积淀厚重……所以,我们一帮深爱着庐山,深知着庐山的庐山之子,意趣相投邀聚一起,弄了这么个“庐山故事”丛书,向世人表一表,述一述我们的所爱所知,用我们的这些所爱所知邀约天下朋友来庐山感受分享,邀约天下朋友来庐山与天地山水对话,与圣贤宗师述心!
朋友们,来吧!庐山欢迎您!
庐山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山!
两干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曾留下“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书证,使得有关庐山的历史和文化叙述,有了可以确信的文化源头。古往今来,庐山是诞生梦想和传奇的地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梦想,“虎溪三笑”中儒、释、道交融的情景,朱元璋与周颠仙的传奇,牯岭街上各幢老别墅的故事……历代有关庐山的各种传说和故事,不仅是庐山历史纪实的补充和拓展,也可以及大地丰富我们对庐山历史与文化的感知与体认,尤其是,这些传说和故事中的精神气象,仍然有穿越浩渺的时空,直达人心的力量。
如果说,历史是一帧帧连续不断的时间影像,那么,传奇与故事就是历史影像中一颗又一颗的明珠。
为了使这些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珠贝再次发出光芒,我们这群热爱庐山历史文化的朋友聚集在一起,进行了广泛的切磋交流并达成共识。于是,便有了编撰和出版一套《庐山故事丛书》的策划和组织。我们的初衷,就是想让庐山深厚的历史和人文,被更多的人知晓。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本着客观求实、尊重历史的态度,尽量采用当代人的解读视角和取舍眼光。既可以是对历代庐山传说故事的整理和改编,也可以是对庐山人文故事的挖掘与完善;既追求积极向上、体现时代正能量的价值取向,也要注重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特别期待青少年的喜爱。
这套丛书的编写,我们依托九江白鹿洞阳明书院和江西省“庐山文化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庐山风景区管理局文化处的通力合作。聘请原江西省科技厅厅长李国强先生、九江学院校长甘筱青先生为顾问,九江白鹿洞阳明书院院长皇甫金石为主编,进行丛书的组稿和编辑工作。承担这套丛书撰写的作者,既有资深的文化官员、熟悉和热爱庐山的老作家、学者,也有一些年轻的博士;既有庐山的管理者,也有庐山的研究者。他们的共同心声是因为热爱庐山才有创作的动力,因为关心庐山才有心头放不下的使命和责任。
而整个《庐山故事丛书》的创意、规划和组稿的过程,同样有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自2015年3月10日,在皇甫金石、许迎新、邰绍周、景玉川等先生的召集下,编委会正式成立,成员由皇甫金石、邰绍周、罗龙炎、景玉川、余国振、吴国富、闵正国、王耀州、宋志龙、许迎新、吴靓组成。编委会每个月召开一次研讨会,来开展具体的工作。
在随后的过程中,庐山风景区管理局文化处又推荐了几位先生加入编委会,再后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也加入到丛书的合作中来。编委会成员有来有去,新加入的成员有封强军、陈晓松、肖士太、慕德华、汪国权、贺伟、罗时叙、何春根、黄大明、李宁宁等,丛书分卷也有删有减,尽管与最初勾勒的雏形有所改变,但我们始终坚定信念,一定要出一套受大家喜爱的丛书。无论是选题的不断完善,还是编撰队伍的不断扩大,都充分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庐山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和魅力!
2016年3月中旬,当十部书稿整齐地交到江西教育出版社时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喜悦。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历经整整一年,丛书第一部分终于跟大家见面了,在我们期待努力完成丛书第二部分的同时,非常感谢这一年来,社会各界的朋友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鼓励!
这套丛书饱含着我们编委会所有成员对庐山的喜爱与敬重之情,希望有缘翻开这本书的您,在各位作者的带领下,也同样会喜欢上庐山这一片圣地!
皇甫金石 李宁宁
2016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