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王先霈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许多人眼中,学术著作往往总是摆着严肃的面孔,给人的感觉经常是严峻的、冰冷的,让人难以靠近。学术真的就只有人们意料的那副脸孔么?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名师们手中,它们往往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放射出迷人的光芒。你也许没有机会去聆听这些名师讲课,但有了这样的“讲课实录”在手,好比旁听名师讲课,同时也能让学术著作倍感“亲切”!

内容推荐

本书根据作者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文本解读”讲课录音整理而成。书中所说的细读,指的是从接受主体的文学理念出发,对文学文本细腻地、深入地、真切地感知、阐释和分析的模式和程序。作者在本书中与学生讨论文学文本细读的原则、方法问题,帮助学生养成细读的习惯和能力,学会用文学专业的方式面对文学文本,感受它,领会它,理解它,独立地对它作出判断。本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许多文学批评流派不同的细读,并展开说明著者对文学文本细读的理解。本书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剖析,在具体的层面上训练学生对文学文本作出正当反应的能力。

目录

开头的话

第一讲 文学文本细读的多种范式

一、汉代经生的细读——微言大义和穿凿附会

二、六朝文士品诗评文——印象主义的细读

三、明清评点家的细读

四、英美新批评派的细读

五、一个个案——熊秉明的细读

第二讲 词义的诠释和语感

一、咬文嚼字

二、词义和语境

三、文学语言的韵外之致与形式美

第三讲 诗歌文本细读

一、中国古诗细读举例

二、中国新诗细读举例

三、外国诗歌中文译本细读举例

四、诗艺鉴赏举例

第四讲 小说文本细读

一、中国古代小说细读举例

二、法国和俄罗斯19世纪心理小说细读举例

三、英法意识流小说细读举例

四、小说技巧鉴赏举例

第五讲 散文文本细读

一、中国古代散文细读举例

二、中国现代散文细读举例

三、外国散文细读举例

四、散文技巧鉴赏举例

第六讲 戏剧文学文本细读

一、中国传统戏曲剧本细读举例

二、中国现代话剧剧本细读举例

三、莎士比亚戏剧文本细读举例

四、戏剧文学技巧鉴赏举例

附录

一、治学心得

二、主要著作及综述

三、主要论文

后记

试读章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家也是故意含糊其词的人,喜欢把话说得让别人可以不断琢磨下去,而一般不太愿意把话说得简单明了、不留余韵。我可以仿照格林斯潘的话来说——如果有谁认为自己确切地理解了李商隐“无题”诗的含义,那么,他肯定是对李商隐产生了误解;如果有谁认为自己完满地理解了舒婷的诗歌的含义,他肯定是对舒婷产生了误解;如果有谁认为自己透彻地理解了残雪小说的含义,他肯定是对残雪产生了误解。正因为如此,文学文本的阅读才不那么容易。也正因为如此,文本细读才有无穷的趣味,才给读者如同安德利亚所形容的“妙不可言”的感觉。

重视体会作家的原意不应该离开文本,而是必须从文本出发,同时重视词句的客观意义。下面我们着重谈细读中对语词意义的捕捉、确认。

细读的第一步是识字辨义。中学语文教学或大学古代汉语课程的古文选读的教学,有过一个很流行的口号,叫作“字字落实,句句过关”,也就是说,读文学作品,每一个字都不能放过。这在语文训练中是很必要的。我们在文学文本细读中有时会遇到不认识的字,遇到不懂的词,那倒不要紧,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查各种工具书、参考材料。容易出差错的倒是,对看来很平常的词语、自以为懂得的词语,其实并没有真懂。我们在前面提到元好问的诗句“文须字字作,亦须字字读”,但他在同一首诗里又说“毫厘不相照,觌面楚与蜀”,意思是说,对词义的理解差之毫厘,对文本的把握可能失之千里。

P51

序言

          开头的话

同学们,我们这学期开设的这门课程,叫“文学文本细读”。这门课程将要探讨的内容是什么?“文学文本细读”又是什么意思?文学文本细读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把它看作一种文学教学方式;二是把它看作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工作程式;三是把它看作一种文学阅读态度。我们这门课程的设置和进行,属于第一种理解。作为阅读态度,休闲的阅读可以是随意浏览,研究的阅读应该是细读——这是第三种理解。细读要掌握方法,要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这就是本课程的内容。我们在课堂上将要谈到的,主要是第二种理解。

说到读书,人们往往认为就是用眼睛看印在纸上的文字,就是一种通过视觉活动而理解的思维过程。古代儒生把读书生活诗意化,道是:把卷沉吟过二更,依然有味是青灯。照这样说,读,就是在日光下或灯光下看书。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也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他干脆把读书叫作“观”,把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叫作观文者,披文人情就是披览文字,从文字表达的“波”追溯作家内心的那个“源”,进入作家描绘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深究起来,以上说法并不精确,并不全面。其实,文本之“读”,特别是文学文本之“读”,包含了看和听两种接受方式。文学文本传达到接收者那里,一种可能的途径是经由讲说或吟诵让接受者听到。古来民间说故事,现代的诗歌朗诵会、广播电台里的文学节目,就是实现这种途径的方式。相比过去而言,近年来,说书、朗诵活动减少了。文学接受最常见的,的确还是读者阅读文字文本,也就是读者用眼睛看摆在面前的那本书,看书上的印刷符号。但这并不意味着“听”在文学文本细读中无足轻重。语音是文学文本的一个基本的构成要素,诗歌以及散文和戏剧文学都很重视语言的音韵协调。读者在用眼睛看书的同时,还需要动员内部听觉。精确地说,无声为“阅”,有声为“读”。读,才能感受作品的音位层次。这一点,我们后面还要讨论。总之,细读中的“读”,读文学文本,是运用视觉和听觉把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艺术形象的一种接受过程,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读,有快慢和粗细之分。中国古代称道某人才华出众,智力过人,常常说他们读书“五行俱下”、“七行俱下”、“十行俱下”,或说“一目十行”,这都是说他们读书非常之快。在文学受到高度重视的梁代王朝,据《南史》说,简文帝萧纲“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梁书》本传说编《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美姿貌,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这些都属夸张之词,不过是形容那些人天资出众罢了,不可信为实有其事,更不可效法。文学欣赏和文学接受还是要用真功夫、笨功夫。所谓真功夫、笨功夫,首先就是要慢读、细读,这是无数有成就的学者和文学家的共同经验。撰写《三国志》的晋代学者陈寿和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历史学家裴松之先后都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家都知道,“诗圣”杜甫有“读书破万卷”的名句,“破”字,有的注释家认为是反复阅读使书页卷折、破损,类似于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把连接竹简的牛皮筋多次磨断了。天资卓绝的大文学家苏轼在《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诗中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又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有诗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这些主张细读的良言都值得我们体会。德国伟大的作家歌德说:“我每年都要读几部莫里哀的作品,正如我经常要翻阅版刻的意大利大画师的作品一样。因为我们这些小人物不能把这类作品的伟大处铭刻在心里,所以需要经常温习,以便使原来的印象不断更新。”歌德这样认真地细读前人的作品,所以他能够远远地超越前人。才华卓异的现代女作家张爱玲,是一位“红迷”,她写有《红楼梦魇》一书。张爱玲真不愧是语言的巧匠,她把“梦”字一字两用,与前两个字连接是书名,与后一个字连接,表示对《红楼梦》真是着了魔,必须要吐出这一篇“梦话”。她有所讽喻、有点自得地在自序中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长处,但是只要是真喜欢的,就会什么都不管,这一本不厚的书,竞把10年工夫“掼了下去”。她还说,学者做考据是站着看《红楼梦》,等不及坐下来,而她呢,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了,不同的版本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一点的字会自己蹦出来。所以,她能“在无意中”发现不同版本的异文,连红学大师也不见得能做到。《红楼梦魇》的《红楼梦未完》一篇讨论“壬子木活字本”时说:“此外尚有异文,我也是无意中发现的。胡适先生晚年当然不会又去把《红楼梦》从头至尾看一遍,只去找乙本的特征。”凭着感觉、记忆就能看出异文,熟悉到如此程度,字句、人物、场景时刻在心头盘桓,自然会有深刻的体验。细读,就是不要“站着看”,要坐得住,读进书里去。

“细读”的字面意义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古今中外,一切负责的、敬业的文学批评家都会赞同并实践细读;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文学教师,都要求学生细读。我们这个课程讨论的细读,不仅停留于字面意义,不只是一般地要求读书的认真细致。“细读”作为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最早是由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活跃于英国和美国的大学以及文学批评界的新批评派(The NewCriticism)提出来的,他们对细读(close reading)作过详细的甚至有些烦琐的解释;他们还用自己的实践提供了细读的范例。①我们这个课程的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新批评派的启发,对新批评派细读的介绍评述,是本课程的内容之一。但我们所讲的远不限于新批评派这一家,我们也并不完全赞同他们的观念,实际上,在被人们称为新批评派的学者之间,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我们的课程涉及古今中外许多文学批评流派不同的细读,还会展开说明我们自己对文学文本细读的理解。总之,我们要讨论的细读,指的是从接受主体的文学理念出发,对文学文本的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的模式与程序。希望这门课程能够有助于同学们掌握这样的模式和程序。

为什么要开设这样一门课程呢?大家学的是文学专业,文学专业要学习许许多多课程,学习各种知识,培养多样能力,那么,最起码的、最基础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文学专业的学生、文学专业的教师、文学研究工作者,最基本的、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要学会用自己专业的方式面对文学文本,感受它,领会它,理解它,独立地对它作出判断。关于文学的一切精彩的见解、高深的理论,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从大量的文学文本中概括出来,最终又应该能够用来解释各种各样的文学文本。如果一个人在中文系念了几年书,学了许许多多的名词术语,熟悉不少的理论经典,面对一个新的没有别人的现成评价的文学文本,不能判断它是好是坏,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这样的学生恐怕很难说是合格的。对文学文本作出恰当反应的能力,可以在接受的实践中经过长久积累自然而然地养成。这方面成熟的、稳定的能力,需要专门的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科学的训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个中文系的教学就是做这样的训练,我们的课程更是要在很具体的层面进行这样的训练。如果说,一般的人,非中文专业的人,他们阅读文学文本,可以是随便翻翻,可以是大致浏览,人们很难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那么中文系的学生就不能这样,而是需要细读。文学文本细读要依据一套原则,要讲究一套方法,我们这门课程,就是和大家讨论文学文本细读的原则、方法问题,帮助大家养成细读的习惯和能力。所以,这门课程也可以叫“文学文本细读法”。此外,对于非中文专业而又对文学有兴趣的人,我也希望本课程的内容能为他们提供参考。

当初,新批评派提出文本细读是在一种大的背景之下。在18世纪,尤其是19世纪,文学批评、文学研究很关注社会、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像法国的斯达尔夫人、丹纳,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都是用社会、历史的根源来阐释文学文本的代表。进入20世纪,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哲学和文学研究中,出现了企图淡化、“悬搁”外在于主体意识的客观世界的趋向。正是在这样的潮流中,新批评派主张所谓“内部批评”(internal criticism),主张把文学文本当作与外界隔绝的独立自足的封闭体。20世纪80年代,出于对长期流行的庸俗社会学的厌恶,“内部研究”的取向和研究方式在中国大陆产生了颇为强大的吸引力,一时间“向内转”成为一个热闹的话题。而到了90年代,世界格局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思潮、学派出现,哲学、文学领域“向外看”的趋势得到很大的加强,文化研究、文化批判成为风气。在今天,在这样的气氛中,讲文本细读是不是不合时宜呢?我以为,不管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的风气怎样变化,大学的文学教育任何时候都有必要注重文本细读;越是跨学科的、宏观的文学批评盛行,越要留意细读。例如,就文化研究来说,它是跨领域、跨学科的,其中很多是宏观的,容易出现而且在我们周围已经出现的弊病是空疏,阔略无当。在文学理论和批评文章中,文化、经济,国内、国外,什么都讲到了,云遮雾罩,就是不联系文学文本,让读者摸不着头脑。好的、严谨的文化研究需要与文本细读配合,这样才能建立在扎实的根基上。可以说,任何文学理论批评流派,要做出好的成果,都离不开文本细读。

下面,我们再来解释课程名称中的几个词语:“文本”、“文学文本”、“读”、“细读”。

无论中国或外国,很长时间以来,在多数情况下,文学文本是以纸质印刷品的外在形态出现,人们通常见到的是一本文学书,或是一本文学杂志。例如,说到陈忠实的《白鹿原》,其文本往往指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那本大32开682页的书;说到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其文本往往指的是《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第一期那开头是数学式、后面排满方块汉字的几十页。但是,纸质印刷品的文学书籍、杂志,只是文学文本的载体,本身还不能说是文学文本。《哥德巴赫猜想》被《人民日报》转载,被收进徐迟的各种集子,被收进一些教材,其排版格式、字体有很多的变化,用的纸张不一样。它作为文学文本的性质却没有变化。俄罗斯的伟大作家高尔基回忆,他在10岁左右寄居外祖父家里的时候,有一天,独自一个人躲在一间堆放杂物的小房的屋顶上,看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一颗纯朴的心》。作品的内容与高尔基当时周围人们的生活相类似,他看得很入迷。但是,他突然生出一种奇特的感觉:这篇描写一个极为平凡的女仆的平淡生活的小说,为什么会对他产生如此之大的魅力,把他紧紧吸引住呢?他觉得,这里面可能有某种魔法。于是,他打开一页书,对着太阳光细细察看,想找出隐藏在里面的秘密。年幼的高尔基当然什么秘密也没有找到,因为秘密在文学文本里,而书籍的纸张、纸上用油墨印刷的文字符号都不是文学文本,只是文学文本的物质载体。

文学文本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载体。我国现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曾经给文学下过一个定义,叫作“文字之著于竹帛者”①。这个定义实在是太过宽泛了,却指明了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载体曾经是“竹”和“帛”。“竹”是指竹简,“帛”是指帛书。古代曾经把文字写在竹简或白绢上。除此之外,还有铸在钟鼎上的、刻在石碑上的。现在,又有电子文本(E-Book)这样一种全新的载体。不管是什么载体,都只是文学文本存在的物质外壳,不是文学文本本身。换一个说法,各种各样记录了文学符码的载体,可以叫作第一文本;而第一文本被接受者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中的意义整体,相应地可以叫作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文学文本。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林中路》里说,贝多芬的四重奏的乐谱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和地窖里的土豆没有两样。的确,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从印刷厂搬出来放在货运车厢里,和其他货物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对于文学文本的载体,对于第一文本,我们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是不需要太多关注的。

那么,文学文本自身、它的本体究竟指什么呢?为了说清“文学文本”这个概念,我们先要了解“文本”的概念。“文本”在英语里是text,在词源上与编织物(textile)有关系;文本也可以说是一种编织体。文本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作为术语的“文本”,指的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它由ECTs(entities that constitutetext,即构成文本的实体)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这里所说的“能指”、“实体”有许多种,比如说建筑、舞蹈、音乐、绘画,各自的文本是由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完全不同的实体构成的。甚至人的身体也可以是一种文本,20世纪有好些大学者,例如法国的萨特、布尔迪厄等人,研究人对身体的“凝视”,或者说对身体的细读。他们的相关论著是哲学著作,不是我们要讲的文学文本细读。文学文本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但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的文本,也不一定都是文学文本,哲学、经济学、物理学的著作也是以语言文字或者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能指。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它用语言文字传达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塑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形象。层次性在这里是很关键的。理解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文本,一定要注意它的立体性、多层次性,不能是平面的、单一的。所谓层次结构,包括表层和深层,而构成文学文本的具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意蕴与意味。

文学文本有口语文本和文字文本之分。人类最早的文学是口头文学。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据说是采诗官从民间采集起来加工整理的,其中的作品首先是以口头文本的形式存在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原先也是口头传唱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故事都曾经长期以口头形式传播。口语文本在流传中常常会发生许多变异。口语的文学文本至今没有完全消失,近年流行的人们在酒席间讲的笑话,有些就属于口语文学。在旅游的时候,导游有时也会给游客讲唱富有当地特色的口语文学。因为技术上的困难,我们的课程暂时不讨论口语文学文本,只讨论文字文本。

有的学者把文学文本分为可读的文本与可写的文本。前者指的是用读者熟悉的符码和编码方式写成的,容易读懂;后者指的是用读者陌生的符码和编码方式写成的,读者需要花费相当大的力气积极参与理解过程,而且会遇到比较多的阅读障碍,但也因此增加了解读中的趣味和收获。可读文本与可写文本的区分是相对的,对它们的区分不仅仅取决于文本,还取决于接受者的素质和心理状态。对于欣赏水平高的人是可读的,对于欣赏水平低的人也许是可写的。我期望,学习了“文学文本细读法”这门课程之后,许多原先显得晦涩玄奥的文学文本,对各位同学来说,也能变成可读的文本;大家能够比较顺利地接受、理解各种文学文本,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智慧,得到更大的快感。这正是我们这一课程追求的目标。

大家在中学语文课堂里已经学到不少文学知识,不过,中学承担的是基础教育职能,中学的语文课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完全的文学教育,这和大学中文系的专业教育是有重要差别的。特别是因为应试的压力,老师往往把语文课文的解读弄得生硬机械、支离破碎,使学生远离了而不是接近了文学文本的审美特性。另外,毋庸讳言,当今社会上的文艺传播和接受存在着低俗化倾向,青少年受众习惯于浅薄的文化快餐,而不愿意费力细细品味博大精深的作品。我希望我们的课程能帮助大家,逐步提升品位和能力,逐步以审美态度对待文学作品,从阅读实践中把握文学作品的特性,为文学理论课程学习作准备,为文学史课程学习提供帮助。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书稿是一门课程的讲课记录,但不是某一轮课程的讲课实录,而是若干轮讲课记录的综合,并且对原始记录作了增删补换的整理。

从1982年开始,我在本科开了“文学名著欣赏”课,编了《作品选》作为教学参考材料。以后,与教研室的同事一起,对中文系文艺学方面的几门课程整体考虑,把文学欣赏、文学理论、文学评论等课程构成一个系列。经过几年实践,系列课程以及我们总结的“接受一思考一参与一批判”的教学模式,获得199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5年,教育部在长春召开五学科教学改革会议,我在大会上作了一个发言。我在讨论中与同行磋商,吸收他们的意见,把课程名称改为“文学文本解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原理”,分别编撰了三本教材。这三本教材1999年被纳入“面向21世纪教材”,并获得教育部教材一等奖;2003年又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后来,我又给文艺学博士生开了一门“文学文本细读”的学位课,这是一门讨论课、实践课,选修这门课程的有文艺学专业文学批评学、美学方向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当代文学方向的博士生。通过老师对文本细读理论、方法的讲解和实例示范以及学生对某一具体文本解析的专题报告,这门课程训练和培养了学生对文学文本的解读、诠释能力。解析报告,要求技术性、实证性,是“细读”而不是作宏观的、抽象的、纯理论化的分析。

我觉得,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养成习惯,首先从文本出发,其次才考虑作者、背景等,由文本到作者、到社会、到世界,而不是相反。作为细读对象的文本,尽可能多种多样,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属于不同时代。我期望学生逐步培育起宽泛的审美感受力和精细的审美辨别力。传统的和现代的、象征的和写实的、现实主义的和形式主义的,等等,你可以有所偏好,但不要有所排斥,以丛花为背景,你最喜爱的花才更加鲜明。

要养护自己的艺术感觉,减少干扰,不畏作者盛名,不受环境牵扯,不让俗世欲望歪曲审美心理。火静而朗,水停以鉴,以纯真的童心,保持对艺术之美的惊异感、新鲜感。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现代主义都有精品与庸作之分。批评要寻找、放大作品中的审美信息,传达快感,强化快感,增添快感,而不是相反,把鲜活的艺术精品解析得索然无味。文本包含哪些信息,信息和语言符号的关系,信息怎样传送出来、怎样被接受者感觉到,要力求一一解读出来。

要检验解读者的构型力,善于调动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并且善于组合这些经验,善于调动情绪记忆,并且与形象记忆融合,重构出文本所创造的意象。解读还要注意整体性,注意对文本结构的感知。这种感知是细腻的又是整体的,是格式塔式的,不是构造主义式的,不是砖头加灰浆式的;是美学式的,不是数学式的,不是把作品当机器拆散开来。

解读者作为接受者,要把握在美的对象面前情绪的轻微颤动,然后要作理论的抽象,俯瞰作品,条分缕析,从而使主观感受新鲜生动,冷静剖析深刻细密。解读既有印象派的、诗人式的、审美的;也有哲学家式的、社会历史学家式的;还有语文学家式的、结构主义的、用模型或图式来作说明的。总之,敞开胸怀感受,大胆地推想以至猜测,坚实地推理求证、感受、体验、剖析、推论。

我们的方式可以叫作文学文本面面观,上下左右,里里外外,就是不要远离文本。我们倾向于文体分析、新批评的细读、印象派的涵泳和技术化的分析,审美性与实证性并重。我们不但允许而且提倡多样性。理性的甚至有些机械的分析也可以尝试,只是一定要落实到文本。我们的课程本身就是探索。每个人对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念要有信心,彼此在争辩中互相启发、互相有所吸取。

以上这些是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目标。我希望,我的这门课程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我相信,同学们也一定会努力达成这些目标。

                2006年3月15日于武昌桂子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0:5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