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伟等编著的《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是一部从语言文化的角度论述东方文明起源,揭示华夏文明特色与内涵的著作。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以全新的视角,力图揭开一个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的谜局:汉字起源于阿尔泰语,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才是汉字最早的发明者。
作者推进了80年前高本汉提出的汉字“古音拟构”设想,突破传统的华夏文明起源观,指出多音节的古代阿尔泰语才是汉字古音拟构唯一正确的方向,汉字最初表达的是多音节的阿尔泰语。因为越是冷僻古奥的“雅言”,越是那些仅用作书面用语的汉字,越是对应着今天蒙古人日常口语词汇。从语文史方向描述的话,一部华夏文明起源发展史,就是多音节的阿尔泰语最后消融进单音节百越语言中去的历史。
徐江伟等编著的《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是一部从语言文化角度论述东方文明起源的著作。
明确回答了这样的问题:我们认作始祖的黄帝说什么语言?夏商周秦的创建者们又说什么语言?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唐太宗李世民到底说什么语言?对此人们熟视无睹,从来没有人专门研究过。说什么语言其实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因为语言背景直接反映民族背景。语言才是民族最为重要的标志,揭示历史人物的语言背景就是还原他们的民族背景。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以全新的视角严谨的态度去考证,力图揭开一个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之久的历史迷局,作者试图建立一个东方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模型。一个好的模型能有效地推动学术研究,可惜没有人着手做过这样的工作。本书更直接的目的是要证明汉字起源于阿尔泰语,汉字最初表达的是我们汉民族先民根本听不懂的多音节匈奴语,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才是汉字最早的发明者,汉字历史上有过一种汉化现象,即单音节化的过程。
现代语言学指出,不同语系的民族不可能有共同起源,同一个语系的民族才有可能同源。多音节的阿尔泰语分支众多,少说也有三大类,细分则有几十种,说这些语言的民族可能有共同的起源。而汉语属于单音节语言,方言更是众多,分布也极为广泛,由于是同一个语系,说这些方言的人也可能存在同源关系。阿尔泰语和汉语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他们不可能有同源性。但我们从《史记·五帝本纪》中看到的却是一种华夷共祖的关系,就是说南方农耕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戎狄有同源关系!有这种可能吗?分属两种不同语系的族类怎么会有共同的起源呢?如果他们确是共祖,岂不颠覆人类学、语言学一般常识了吗?笔者的研究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当我们从华夏文明起源角度观察思考的时候,儒家指称的同源共祖的本来面目就显示了出来:其实是一种奴役与被奴役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关系。这种真实的历史关系早就被误解和歪曲了,一方面是由于古人认知水平的局限,另一方面是儒家竭力掩盖历史真相的结果。
探求历史之真,还原历史之实,乃是时代赋予历史研究者的科学使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描述出来的那种荒谬的共祖关系不应当被永远默认,而80年前欧洲汉学家高本汉提出汉字“古音拟构”的设想,这个现代汉语音韵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也不应当让它半途而废!
描述久远的东方文明起源史离不开想象和推理,汉字古音拟构同样离不开想象和推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人类理性之上。历史已经证明,从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观出发无法描述出真实的华夏文明起源发展史,“远古有圣贤”的观念不可能导向历史的真实。而汉语音韵学的历史表明,音韵学的突破必然以旧的文明起源观突破为前提。
现代中国人来源研究显示,中国人确起源于非洲。复旦大学分子人类学家还从遗传特征上证明,中国北方阿尔泰语游牧民族和中国南方人分属于不同的人类分支。虽然他们都被称为蒙古人种,其实有完全不同的民族起源,两支人群遗传特征古代分界线大约在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现代分子人类学还指出,东亚蒙古人种Y染色体种类的分布,自南而北呈不断减少,不断单纯化的状态。分子人类学理论认为哪里染色体越丰富多样,哪里的人群就更原始,哪里更可能是人类的古老栖息地。就是说相比中国北方,人类出现在中国南方的时间会更早些。但为什么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一直在北方而不在南方呢?
现代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已经为本书关于北方游牧文化与南方农耕文化交融汇合,从而孕育出华夏文明的观点提供了科学依据。直到该书稿基本完成之时,笔者事实上并未看到过复旦大学这一研究最终成果。本书的结论和观点完全是从语言文化的角度研究得来,竞与分子人类学结论不谋而合,这更加坚定了笔者的自信。
汉字古音拟构就像哥伦布的探险,在茫茫大海上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将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把握正确方向乃是成功冒险的前提条件。笔者以为多音节的古代阿尔泰语就是汉字古音拟构唯一正确的方向。一部华夏文明起源发展史,如果从语文史方向描述的话,就是多音节的阿尔泰语最后消融进单音节百越语言中的历史。笔者相信,汉字古音拟构将要还原出一个人类文明起源真实直观的历史标本!
引子
第一编 三皇五帝
1.蝴蝶效应
2.三皇五帝说什么语言?
3.黄帝与猃狁的区别
4.黄土黄河
5.阿尔泰游牧民族
6.原始农耕民族
7.掠人为奴的习俗
8.人文地理的巨变
9.游牧民族的战争优势
10.匈奴现象的自然解读
11.禺与耦: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
12.神农的民族背景
13.族与侯:游牧社会的特征
14.国字的演变
15.以国为姓是什么意思?
16.荒谬的大禹治水故事
17.游牧帝国的共同性
18.“匈奴”的原始读音
19.黑洞效应
20.蚩尤是什么人种?
21.三星堆文化的西方特征
第二编 商周秦
22.奇怪的殷人姓名
23.能变身戎狄的周人
24.周人的国号和满洲的来历
25.封建的本义
26.中国的来历
27.古代的姓氏管理
28.族名辨析
29.秦人习俗中的民族背景
30.秦人说什么语言?
31.野蛮战胜文明
32.气候与人文
33.殉葬与阉割
34.吴国祖先为何文身断发?
35.齐人的民族背景
36.楚人原是匈奴
37.越王祖先从何处来?
38.有孔手斧
39.唐太宗说汉语吗?
第三编 汉字起源
40.汉字起源
41.汉字与阿尔泰语的对应关系
42.从旦字说起:解读汉字的起源
43.汉语音韵学的困境
44.汉字单音节化的原因
45.古音拟构的人类学思考
46.可疑的古代汉语一
47.关于汉字与现代汉语的思考
48.藏缅语系的误导
49.失传的文字
50.雅言的实质
51.古代汉语中的阿尔泰语特征
52.奇怪的语气词疑问词从何而来?
53.从改姓看单音节化的不可抗拒性
54.定居:文字传承不绝的条件
55.哪些汉字首先被创造出来?
56.汉字也血腥
57.殷人的文字读音观念
58.关于甲骨文的发散性思考
59.原本不是虚词的唯
60.乍·胙·祚
61.反切注音法与汉字单音节化
62.说“取”和“载”
第四编 华夏文化的符号:龙·凤·钺
63.龙的起源
64.冢与华夏文化内核
65.红山文化勾云器
66.曾经有过猪时代
67.乌·鹊·燕
68.鸟崇拜的源流
69.所有的鸟都是同一种鸟
70.从商王亥说起
71.良渚文化的民族背景
72.由北而南扩展的文明——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
73.汉字中的乌鸦崇拜
74.神秘的中山国
75.穴居之尧
76.说“农具”
77.从妇好到满都海
78.周人有割耳习俗
79.周代有“国人”
80.阿房宫的本义
81.后金是匈奴文化传人
82.读懂猪鸟结合体
第五编 眺望中亚
83.黄帝墓在何处?
84.居鲁士与弃.
85.斯基泰与匈奴
86.历史冲击波
第六编 透视礼制
87.礼的起源
88.游牧民族的自觉意识
89.礼制与奴性,
90.孔子其人
91.孔子反对殉葬吗?
92.乡音无改
93.女子难养论溯源
94.犹太人之礼
95.冷血之美
96.超脱历史
97.文化的嫁接优势
98.历史模型
参考资料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