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忽视或否定的自然法律的真实精神。摩莱里思想体系的中心是“自然核心论”。其世界观建立在符合理性的自然神论世界观基础上(即唯理论),认为世界是由“建筑家”创造出来的,这个建筑家对自己作品的命运始终予以了关注。在摩莱里看来,“上帝”是一切既有事物的原则。世界的存在和它的结构、人性和人的能力,都已经足以证明他称谓的“上帝”的存在。
在本书中,摩莱里揭露了所在时代政治和道德的缺陷,阐明了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思想。同时,还为未来理想社会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的“符合自然意图的”法典草案。作者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律”。但是,几千年来,大部分制定和颁布的法律,完全不重视这些重要而珍贵的真理,而制定了适合私有制存在的法律,并因此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罪恶之门。理性的任务,在于考察和分析这些现象本身的过程,从中寻找自然界的规律,并集中、整理,使之连贯起来成为法律。
18世纪是一个启蒙的世纪,它无条件地承接了理性的17世纪的思想、文化遗产:系列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加上一个“的确存在”的上帝——他是宇宙秩序的制定者和最终保障者。在英国,自然神论者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胆大包天的世纪”,人们对所有的教条和所有公认的观点提出质疑。这让法国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们在上帝与自然之间游移不定,他们梦寐以求的是发现一个简单法则,即一个归纳概括一切现象的终极真理。
《自然法典》便是摩莱里发现的“简单法则”之一。
摩莱里,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法国大百科全书派的先驱者之一,也是法国文学史上最神秘的名字。生卒年不详。在1743~1755年间,曾出版了关于哲学、政治和社会学的著述6本。由于最初几本是匿名发表,只在1753年出版《巴齐里阿达》时第一次署上了摩莱里自己的名字,所以很多人还以为“摩莱里”是狄德罗的笔名。1755年,摩莱里发表了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自然法典》。他也因此成为当时最有独到见解的社会思想家。
《自然法典》除序言外,有4篇正文和两篇附录。在前三篇中,摩莱里揭露了现存政治和道德的缺点,阐明了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思想。第四篇则是他为未来理想社会制定的第一部较系统的“符合自然意图的”共产主义法典草案,这一草案以简明的法律条文对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法治、管理、社会、市政、家庭、思想、文化、科学、教育,以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作了规定。书中对私有制进行了抨击,认为私有制的建立剥夺了多数人的幸福,造成了经济与政治上的不平等,引发了社会道德的败坏和各种恶习;产生了等级特权、专制暴政和不合理的法律。作者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律”。但是,几千年来,大部分制定和颁布法律的人,完全不重视这些重要而珍贵的真理,制定了保护私有制的法律,于是给切罪恶开了方便之门。理性的任务,就是要在考察和分析这些现象本身的过程中寻找自然界的规律,并集中、整理成为法律,使之联贯起来并作出明确规定。
18世纪的法国,批评社会和政府的人不会遭到持久而残酷的迫害,而懒散、优柔寡断的路易十五的统治又造成了一系列愚蠢而邪恶的现象——这理所当然会遭到思想家们的猛烈攻击;同时,也为摩莱里等思考上帝所制定的自然秩序来为人类立法,以规范人类秩序提供了完美的环境。《自然法典》的诞生,为社会形态提供了一个美好的法制蓝本,并逐步对人类近、现代和当代社会形态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正因如此,《自然法典》被列入“文化的力量:影响人类的100本书》之中。
取下蒙眼的绷带
在本书里,我将通过分析来阐述真理。尽管它们简单而又明了,但一直以来都被人们遗忘着,或笼罩于偏见的阴影之下。它们如碎屑般散见于某些哲学著述,并且已经和大量的错误见解混淆杂糅,或者在某些苍白无力的陈述中将自己的声音遗失,以致在这些著作中几乎不能被读者觉察。我力图把它们收集在一起,希望能帮助它们恢复原来的力量。
最近,有一首无论是从主题还是从结构来说都颇为新颖的长诗,它以史诗的优美形式表达真理,光芒四射,魅力无限。在本书的分析阐述中,我只去掉所有的修饰夸张之辞,以保留这些真理的原貌。
理性的状态是如此可怜,以至于需要我们尽全力取下蒙住它眼睛的绷带,让它把视线转到人类真正的利益上去:《巴齐里阿达》的主旨正在于此。在交代过这部长诗的主题和结构之后,我就开始原原本本地认为,不必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及其注释,仅仅依靠那些生动的、受理性指引的想象力,便能创造出符合一切艺术规律的英雄史诗;我们遵从的这些规律出现的时间,比运用天赋描述英雄人物故事的时间要晚得多,它们的权威性来自于这些由灵魂之火创作的作品。总之,正如在逻辑学出现以前人们就能进行正确的推理一样,优美的诗歌也早在人们研究其结构之前便已经存在。
此外,我也赞成作者的另外一个观点;在给古今名家的丰富想象作公正评价的同时,可以为史诗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途径,并可按这样的方式进行创作:诗句里不必出现伟大诗人们认为值得歌颂的激情行为、悲惨或流血事件或者浪漫邂逅等内容。这些名家虚构这样的情节与各民族的宗教、政治和道德的偏见有必然关系;如果他们想教诲这些民族或者想取悦他们,就要从接受和尊重这些偏见开始;虚构的、似是而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更容易打动后者;他们只喜欢美化那些自认是美好的和值得赞扬的事物。
这些名家的道德素质大大低于他们修饰美化过的那些寓言和讽喻。知道这样的事实之后,人们就不禁要将他们与那些以华丽刺绣来掩饰布料的低劣的艺人相比。我欣赏这一类的工艺之美,但看不起它背后的材质。这些幸运的天才想带给人们以审美的愉悦,并希望由此达到成功说教的目的。也许这样的意愿值得肯定,但实际上他们只成功了一半,只取悦了人而已。
如此看来,作者也像那些工匠一样,追求着有益于人类的荣誉,而与前者不同的是,他力图超越他们。为了做到这一点,他选择走一条几乎全新的路; 他需要新的方法,但没有任何先例可借鉴。到哪儿去找范例呢?那里正是无人想到的可以寻找到所需范例的地方。
诗人们都有这样的习惯:满足于把自己的主题限制在有关某一民族的习俗、宗教或荣誉的历史情节或寓言故事的范畴内;M先生(指《巴齐里阿迟》的作者,即摩莱里本人。——译注)却例外,他说:除了全人类的真正利益,再无任何其他别物。他需要创造出这样一个主人公:能够用纯朴自然的和平法律来管理人民,不像其他大多数主人公那样被谬论赞扬,在阿谀奉承巾随意给自己冠上最尊贵的头衔。
因为迷信,人们随时随地把怪诞、可笑的成分加到其畏惧或狂热崇拜之物上,但这首诗做到了在任何地方都避免添加这种怪诞可笑的东西,这是有必要的。不要让诗的内在逻辑给人以虚有其表的幼稚感,而应让其展示出令人震撼的宇宙结构。在诗中,保护主人公的力量应是神那唯一属性的美丽标志,而不是人格化了的魔鬼在通常的诗歌中,这些魔鬼的作用是为了促使某个狂人的冒险事业结束,或者为了解救某个不幸者于困境。
不必在这里多做比较,人们只要一读到这部著作就会察觉出差别。他们同时还会发现,像那些名作家一样,作者在描述画面等方面模仿得尽可能的优美而自然;但当描写的事物是相同的时候,他就尽可能避免从单独一个角度或一个观点来处理。让读者对新颖的场面、优美的构思和多样的表达作出自己的判断。接下来,让我们从手段的分析转向阐述主要目的上。 这部史诗的主要目的是:指出真止的主人公乃是自然教诲所造就之人的实质,并根除了一切将导致他遭遇不幸的偏见——它们诱使他对自然——这位可爱立法者的教诲听而不闻。这部长诗的正题正是来自于这个高尚的主题,继而通过《浮岛之沉没》所包含的寓意,揭示了大多数被蒙蔽理性的愚昧之人的既定命运。P2-5
我要歌颂那长期被埋没之物。
——奥维德
我不会用很长时间。
——贺拉斯
人们是否愿意读这本书,对我来说并不重要,但如果有什么意见要发表,就请先读完了它。我既不愿意别人用敷衍的态度对待,也不乐意让心怀成见的人作评判。为了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我和我的书,你就必须放弃自己最津津乐道的个人偏见,只要你摘掉这层蒙蔽的面纱——哪怕只有一分钟,你将会惊讶地发现:过去你坚信可以汲取智慧的地方,却是一切灾祸和罪恶的根源。自然的原理简单又好,但它们常常与社会既定道德和政治处处相矛盾。如果你的心灵和理智已经接受了既定道德与政治的洗礼,从此不愿也不可能再意识到它们的荒谬之处,则我只能任凭你们跟随谬论之流去发展。
谁甘愿受骗,就让他受骗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