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伪相--10商界名家批判书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彭雅青
出版社 珠海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当你看到柳传志、张伟平、叶莺等人物的名字时,也许您又会觉得本书是介绍他们成功的经验或是别的什么,其实本书名之所以叫“伪相”,正是让大家看到那些成功人士背后的故事,以另一种新颖的角度让我们来“批判”他们。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大胆的书。它撕裂了诸多当红财富领袖身上的眩目面纱,打碎了财富人物在强势话语权中的“神化”面具,其颠覆性思维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部理性的书。它用批判的手术刀直抵企业和人物背后的时代路径和生态环境,直抵个人宿命背后的规则缺失和章法无度,其本质性拷问让人如醍醐灌顶。  这是一部建设性的书。它怀抱良好的祝愿告诉我们:摸着石头走了20年的中国企业和企业人物,已到了全面自我反思的关口,已到了对商业伦理和企业价值彻底吐故纳新、革命与重构的“分水岭”。

目录

前言:一个时代的“魔术”与告别/001

柳传志:“联想教父”之误/001

人物回放 18年前的那场病/019

黄光裕:有多少“赌”可以重赢/025

人物回放 中国“首富”的第一推力/051

叶莺:“柯达女神”的中国阴影/055

人物回放 有一种人生如项链/066

张伟平:“杀鸡取卵”张艺谋/071

人物回放 当“电影盲”遇上大导演/091

何经华:500万年薪下的“皇帝新装”/095

人物回放 橘生淮南/110

宋祖德:恶俗“总动员”/115

人物回放 为什么一定要做有钱人/133

胡润:谎言为什么这么红/137

人物回放 来自富豪保镖的拳头/150

郎咸平:那个财务教授变了/153

人物回放 孤独的感觉不幸福/164

邰勇夫:“中国第一推销员”泡沫/169

人物回放 两个上帝的忠实仆人/183

熊德明:人民需不需要“人造英雄”/189

人物回放 与总理的扬如此美丽/204

后记/209

试读章节

世上从没有塑造伟人、复制成功者的模子,世上也从不存在所谓上帝的“神秘之力”。

黄光裕的家乡在广东汕头凤壶村,那是个生活贫困的地方。因为贫困。16岁黄光裕不得不离开校园,离开家乡,开始了社会闯荡的生涯。离开家门那天的感觉,黄光裕依然清晰如昨。那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不知此去能做成什么,只知道不混出个样来,无颜见江东父老。

第一站是内蒙,时间是1985年。黄光裕和哥哥黄俊钦带着4000元来到这里做推销。内蒙人的热情豪爽,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庆幸不已。但这种庆幸很快就被现实改写。由于内蒙的消费市场以及消费意识与能力都很薄弱,并非一场酒,一拍胸脯就能解决掉的。他决定转战北京。

他更忘不了单枪匹马闯入北京时的情形。

“我进入北京时,已经有了目标。就是想把在内蒙做的推销业务带到北京来做,那就是来北京的目的。我在北京没有亲朋好友,可以说是举目无亲。我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旅馆。结果是花了5毛钱,去住一个地下旅馆,花了l块钱让三轮车拉我去找那个旅馆,结果找了半天,实际上是他绕了一大圈,后来我明白了,从北京站绕到了东四,完了再往回走。第二天起来以后我一看北京站就在门口。”

第一次来北京的穷小子,并未受此影响,而是感慨于“北京好大,大得不得了”。

“我在北京站周围走来走去,就是现在的恒基中心这一片。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正好我站在栏杆边,看着北京站,这时有个人过来,问我要不要拍一张照片。我觉得这个时候还是很值的,这张照片能够证明我第一次走进北京做买卖,是很有意义的。结果我是花了10块钱,拍了这张一次成像的照片。”

那张有着特殊意义的照片已在几年前坏掉,消失于时间的尘埃。但如果时光倒回去18年,相信无数的国人都有着比他更高的起点、更优越的条件和更突出的素质,许多人甚至会对这个没上过大学的小伙子不屑一顾。但18年后的“中国首富”,为什么独独是他而不是别人?黄光裕崛起的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神秘推力?

是“逼”的力量——他自己这么说。

黄光裕和哥哥用3万元的贷款承包了珠市口东大街420号的国美服装店。那是一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但干了半年老是亏本.黄光裕决定改行卖电器。“之所以选择做家电,因为当时家电还是卖方市场,有货不愁卖,就看你能不能进货。我琢磨过做食品生意,但当时的消费水平没达到那个程度;做服装生意,有面料、季节性的讲究,我也不太懂;而家电相对比较定型,我觉得自己做起来还比较合适。”1987年1月1日,国美电器店正式诞生。

尽管是有货不愁卖,但黄氏兄弟仍然决定走“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而当时卖方市场背景下,很多商家正在采用“抬高售价、以图厚利”的经营方式。黄光裕回忆说,其实当时有“逼”的成分。因为那时的商业机构大多是国有单位,有一级、二级批发站,有自己的渠道和网络,实力比他强,门路比他多。“作为一家个体企业要想办法吸引客户,必须有自己的东西才行。”于是想出了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薄利多销。没想这一“逼”,把黄光裕“逼”上了一条暴富之路。

但18年岁月坎坷,能让黄光裕支撑到今天的,显然不仅仅是“逼”。因为若“逼”于生存,黄光裕早就没必要了。那靠什么呢?

“首先你要做什么事,要分析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这种感觉。喜欢不喜欢我觉得并不是太重要,你懂不懂这个专业我觉得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感觉。”

“有一个较高的目标,敢想、敢做、坚持!我做事的习惯、方向一旦明确,大概的想好,应该有三分把握,我就敢去做。而且我是要求速度的,尽快实施,我不会说花3个月来谋划,把规划书标点符号我都给它改清楚了,然后再去做这件事情,我不会,我是边实施边做边修正,不能说一点没有。但是在重要事情上要让我放弃一件事情可以说是非常难。”

在黄光裕的解释里,“逼”只是助他起步的原始动力,而真正把他推向成功的,也就是说成就他“首富”地位的第一推力是“感”和“敢”。

“感觉”使他能敏锐地发现商机,探到“金矿”,“敢做”又使他敏捷地先人而动,抢得先机。“感”、“敢”就像两张强劲的翅膀,使得他在中国的财富领域里长空万里。

但也有很多人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黄光裕的“第一桶金”,靠的是贩卖走私家电。

他们说。1980年代中后期进口家电门槛很高,一些走私家电产品便乘虚而入。一些大型国营商店大多不敢接这种“来路不明”的洋货,这便成全了一批门面不大的家电零售店。国美初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取得了发展。“1997年以前国美虽已开始发展连锁店,但门面都不大,就是为适应这种形势——以免惹人注目。”

黄光裕对这种说法的态度是:自己所卖家电产品都是具有正规手续包括供货方提供的发票的。“我没有去走私,也没有从走私者那儿进货。作为一个零售企业.我做不到,也没必要去调查供货方、甚至供货方的供货方,他们的货物是哪儿来的。”并且黄指出,当时几乎所有家电商店——包括国营商店都大量在卖进口家电,“那时候国产的你说有什么?”国美的进货渠道与他们并无二致。

黄光裕并不排除他进的货有经过非正规进口渠道进来后、被政府进行课税处理从而合法化的货物。据黄介绍,这些情况包括,海关罚没的走私品,一些华侨或出国人员在政策允许情况下带回国内后转让出去的家电产品。“当时北京的东单和大栅栏有两个华侨收购站,它们那儿收购的大量货物都被我们接下了。”

但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绝非国美店里大量进口家电的主流进货渠道。主流渠道应该还是广州、番禺一带专门从海上“接货”再加价批发出去的走私者——手续及发票造假在那时对这些走私者来说并非难事。黄光裕并不承认国美到广州、番禺去进过货。“我们从不到北京以外的地区进货,那样物流成本及经营风险太大”——但他承认,国美在那一时期接过番禺等地商人送过来的货。

出于对黄光裕“第一桶金”的怀疑,许多人认为,黄光裕成功背后的第一推力并不是他所宣称的“感觉”和“敢做”,而是偶然的外力因素,或者说是“运气”。这外力有两个:一是因为家境贫寒,黄光裕早早走上社会,先他人进入了家电零售行业,如果黄光裕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读到博士毕业,即使他在“感觉”和“敢做”上能量更大,他也许只能像何炬一样做另一个黄光裕的打工仔。二是因为转轨中国的市场不规范.机会不对称,环境不透明,而黄光裕则恰恰迎合并利用了这种不规范、不对称和不透明,“感觉”和“敢做”就是他的迎合和利用之道。如果失去了这种特殊市场的外力,他的“感觉”和“敢做”就只能是一身废弃的武功。所以他们对黄光裕的未来感到担忧。

质疑者进一步得出结论:正因为黄光裕的成功靠的是偶然的外力因素,所以他尽管有了百亿身价,却并不对做零售感到快乐,所以他老是说太累,如果重新选择,首先就不做零售业。而对于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来说,做零售是他人生最大的快乐。也正因为此,他能在高手如云的市场中,从小镇起步,一步一步做到了全球第一。他靠的是内在的信念,是“彻底服务顾客”的第一推力。

不过,世上从没有塑造伟人、复制成功者的模子,世上也从不存在所谓上帝的“神秘之力”。在我看来,只有在时代的风雨中遵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律,才是一切成败者的第一推力。相信黄光裕也莫不如此,只是有些我们看到了,有些我们还没有看到。

序言

先说一个故事。

两个人打赌。甲说,我能用我的牙齿咬住我的左眼。乙不信,于是赌中午的酒钱。甲笑了笑,轻松地把自己的假牙拿下来放到左眼上。乙后悔上当,不能不认输。甲又说,我还可以用我的牙齿咬住我的右眼,要不要再赌?乙说,你那是假牙,有什么好赌的。甲说,我这回保证不用假牙。乙又不信。甲笑了笑,轻松地把自己的假右眼拿下来用牙齿咬住。

这不是我的原创,是我2002年采访奥中经济促进会副主席、著名华裔企业家费祖禧先生时从他那里听来的。费先生说,中国的很多企业家就像故事中的甲,你不知道他的哪颗牙是真哪只眼是假,感觉他们更多的不是在经营企业,而是在“玩戏法”。谈到中国的商业骗局,他更是用了“触目惊心、不敢想象”八个字来形容。

再看一个网上的帖子。

还是两个人打赌。甲指着一堆大粪对乙说,你如果把它吃下,我给你100万。乙咬了咬牙,硬是把一堆大粪吃了,赚得100万。但两人都为此很后悔,一个后悔输了100万,一个后悔吃了堆大粪,于是再赌。乙指着另一堆大粪对甲说,你把它吃了,我也给你100万。甲硬着头皮把另一堆大粪也吃了,赚回100万。但两人更后悔了:都没赚到一分钱,却白白地吃了堆大粪。这时,一个路过的经济学家对他们说,你们还后悔?你们可是当今中国的财富英雄啊,你看你看,你们只用两堆大粪就为国家贡献了200万元的GDP数据!

这也不是我的原创,是我从网友的帖子里看来的。笑话自然是夸张了点,逻辑也不甚严谨,但它对现实事物的讽刺实在入木三分。笑话讽刺的显然还不仅是我们国家的“GDP崇拜”,而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些衡量标准和价值取向的虚伪和滑稽。

我在这里不厌罗嗦地又是故事又是笑话,当然不是逗大家乐的,而是这些故事和笑话常常在我们的商业江湖里演变成真实,真实得令人寒噤。远的不说,就说2004年岁末、2005年年初发生的诸多人事。2004年本是中国商业史上一个值得庆祝的重要年份——海尔、联想等许多明星企业在这一年度过了他们的20岁生日,并举行了盛大的“成人之礼”,但与此同时,一批明星企业人物的遭受质疑和相继落马则对那些为中国企业高唱凯歌的声音形成了莫大的讽刺和对比。几乎一夜之间,那些曾经被我们的主流媒体吹得神乎其神,一度被视为财富英雄和偶像的“腕们”竟成了财富大盗、财富赌徒、财富骗子的代名词。

创维董事局主席黄宏生,在其用手遮住蜂拥而来的镁光灯、低头走出香港廉政公署的那一刻,彻底颠覆了其平时在各种财富论坛上指点江山的光辉形象。这个中国家电业的重量级人物,因涉嫌挪用香港上市公司创维数码的资金用于房地产投资被香港廉政公署拘押,面临牢狱之灾。而在被拘押的几个月前,其在北京的一次财富论坛上的第一句话就是神气地问台下的民营企业家:你们还活着?没想最后在自己身上一语成谶。

伊利董事长兼CEO郑俊怀和公司高管突然被检查官带走,使塞北呼和浩特顿成新闻重镇。郑氏对国有企业伊利的“隐形MBO”也随之浮出水面——涉嫌挪用公款购买公司股份,低价转让伊利国有股。而在此前,通过一滴滴牛奶演变成大企业崛起的传奇,使其一直扮演着内蒙古商业“教父”的角色。没想“教父神话”,最后竟终结在包头的监狱里。

中航油股份有限公司CEO陈久霖,因炒作石油衍生品交易巨亏5.5亿使其在新加坡一下飞机就被警方带走。中航油因陈氏不服监管规定的隐秘“赌博”导致资不抵债,被迫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的事实恍如噩梦。而在几个月前,国内许多主流媒体还以大量篇幅吹嘘陈久霖经营中航油的国际化之道,平民出身的陈久霖被誉为“打工皇帝”而光环满身。没想刚刚被扶起的“偶象”,顷刻间面目全非。

“资本新贵”张海在健力宝的一波又一波震荡中终于被捕。其涉嫌挪用健力宝资金用于资本操作,致使健力宝资金链断裂的内幕开始轮廓初显,其以气功大师和藏密大师传功送法实现原始积累的故事也彻底曝光。而当年入主健力宝时,这个30出头的平头青年正是作为与涉嫌贪污的李经纬截然不同的“骑士”形象出现的。没想最后竟以李经纬“复出”张海“进去”完成了一个天大的反讽。

“长虹教父”倪润峰在下课数月后再次被推向舆论旋涡。长虹因APEX事件而曝出的巨亏让人不能不对他进行重新打量:倪氏是不是因为MBO不成而故意放纵被骗和巨亏?谁来对此负责?而在此前,倪氏被誉为中国企业界的“巴顿将军”而备受追捧,其因“年龄问题”下课时,新闻界几乎一片同情和不平:谁说企业家到60岁一定要退休?没想事情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和美好。

……

为什么这么多明星级的企业人物一夜间光环被斩,表情尴尬?为什么那么多商业黑幕和勾结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视而不见,大行其道?为什么胡润本想做正面典型炮制的“白富榜”竟成“杀猪榜”?为什么“新疆首富”唐万新、“河南首富”孙树华、“河北首富”孙大午、“福州首富”陈凯、“兰州首富”张国芳……一个个不是身陷囹圄,就是难以善终?其实,这正应合了前面的故事和笑话——中国的许多企业人物一直热中于“玩戏法”,偶像级光环只是其遮掩本质的一种“魔术”和套路,并非真实面孔。而盛行于商业圈内的一些标准的无度和价值观的虚伪,则给这些“戏法”鸣锣开道,摇旗呐喊。这些偶像人物的悲剧一开始就已经埋下,只是真相总是在伪相的后面露脸,只是时光的审判总是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当然,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是个诞生和制造着大量“魔术师”的时代。狄更斯说,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这话用来形容20多年的中国市场化革命史显然再贴切不过了。一方面,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民整体财富在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东风中高歌凯进,盛唱“中国崛起”的美丽图景,一批商业人物和企业家阶层也阔步迈入历史的舞台,成为这个时代最风光的新兴明星和偶像——这无疑是古老中国的最大生机。但另一方面,因为规则的缺失、章法的无度,以及对权力的监督不力,一场“摸着石头过河”的全民逐富运动演变成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资源竞争,传统的“赢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思维转化成对财富索取的不择手段、涸泽而渔。道德沦丧、权力寻租、官商勾结、假冒伪劣、两极分化……频频突破基本商业底线的“强盗资本家”式的掠夺也成了这个时代最为隐秘的地下潜流和风景。马克思说,资本的原始积累,总是伴随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对于一个视马克思主义为最高原则的国度,用这样的话来概括我们的时代,多少有点尴尬。但时代的真实和困境不容我们忽视——中国的第一代富豪无一不是白手起家从零起步,不然,原始积累哪里来?不过,既然羞于用马克思那样直接的字眼,我们就用“魔术戏法”来曲线形容好了,或者用中国企业家最喜欢用的一个字眼——“空手道”。

事实上,我们的许多主流媒体也一直致力于打造着中国企业人物的“魔术师”形象——打开报纸,扑面而来的不是一夜成名的暴富故事就是点石成金的创富“神话”,仿佛中国的商人个个都是空手可以变钞票的大仙。中国的许多企业人物,也一直热中于把自己包装成神乎其神的“魔术师”——他们概念多多,花样多多,手段多多,似乎没有他们的手伸不到的地方,没有他们的能力干不成的事,他们的财富“迷宫”让外界总是眼花缭乱,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不过,是“魔术”就无一不是骗人的。那些轰然坍塌的企业偶像,坍塌前哪一个不是如何如何牛B这般这般厉害的主儿?

“魔术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制造伪相。“魔术师”最大的本领是是什么?是掩盖真相。舞台上的“魔术师”以伪乱真,只是娱人一笑,伪相是其表演的目的。财富领域的“魔术师”以伪乱真,则为了攫取更大的财富和利益,伪相是其表演的手段:一用来遮挡阳光,掩饰真相;二用来欺世盗名,抵押财富信用。这是舞台“魔术师”和企业“魔术师”的本质区别。可在对成功者近乎“犬儒”式的顶礼膜拜下,我们往往惊服于企业“魔术师”的舞台身手,却忽略了对隐藏在其背后的财富“黑箱”和“地道”的质疑和挖掘。

譬如史玉柱。当年其“重出江湖”运作脑白金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还债,“还债英雄”、“诚信英雄”的桂冠缤纷而至,CCTV还把“2001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的“封号”慷慨相送。其实,还债只是他套取信用和资金的一个“魔术”。正如史玉柱自己说的,“我还债之后,就有银行找我们公司贷款。贷款一般都要抵押。他(指银行方面)说他不要抵押,就要你史玉柱以个人名义做一个担保”。他哪里真就什么“诚信英雄”了。随后,脑白金功效遭遇的频频质疑以及涉嫌“骗税”上亿元的新闻曝出,让无数人为此眼镜大跌。

譬如周正毅。这位“问题富豪”被捕前曾一度非常高调。那时,他既是香港娱乐圈中红得发紫的人物,也是国内富豪榜上的“上海首富”,还对上海市科委的SARS研究机构慷慨捐献2000万元研究经费——表面看来,他正风光无限,腰包鼓胀。其实,这正是他施展“魔术”的一个伪相。他把自己制造成很有钱的形象时,正是他最缺钱的时候,其目的是换取社会的信任和银行的支持。据报道,周正毅所涉及的贷款达到100亿左右,但如此巨大的贷款规模竟没有一家银行对他做过最起码的资产调查。最后,周正毅、刘金宝事件的曝光也只能让所有人张口结舌了。

如果在史玉柱喊出“诚信”口号时,周正毅露出“高调”形象时,穿透伪相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直接悬于他们的头顶,事情的结局也许完全改写。同样,如果质疑、批判和监管的警报一直与陈久霖、郑俊怀、张海等明星人物如影随形,他们也许就不会铤而走险,置法律和道德底线于不顾。与其说是个人欲念的膨胀自杀了这些不乏优秀的企业明星,不如说是批判精神的缺失和监管之手的缺位放纵了这种欲念,是“黑箱”和“地道”给了他们“堕落”的温床。我们已不能不反思几个最基本的命题了:我们的社会到底该搭建一个怎样的商业理性平台,让真正的企业家精神自由、健康、顺利生长,而不是平时遮遮掩掩任由“劣币驱逐良币”,等到覆水难收时再搞“秋后算账”?我们的企业家到底该如何与企业和社会的未来同步,而不是一味沉溺于不规则市场的长袖善舞,沉溺于权力与法律的死角“跳芭蕾”?什么才是中国企业真正做强做大、基业长青的健康路径?

正是基于这样的用心,我没有止步于对落马明星的反思,而是把批判的笔触伸向了那些正是当红的商业人物,试图在他们的“魔术”中越过纷繁的伪相,找出真相的蛛丝马迹,并给以善意的提醒、温情的呵护和良好的祝愿。当然,不能说我所笔下的人物都是玩“魔术”的骗子,这其中不乏“中国梦”的代表人物;也不是说我要“打倒”他们,我打心眼里敬重他们,热爱他们,并希望他们真正挺成“中国的脊梁”;更不是说中国商界一片“黑”,“正史”的宏大叙事不是经常说:问题是个别的,主流是好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只是以他们为“管窥”,透过人事表象,挖掘企业成长路上的“伴脚石”,探寻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阿咯琉斯之踵”。相信不管于广大消费者还是于当红企业人物本身抑或于整个商业生态圈,这比单纯对“落马明星”的“秋后算账”可能有着更为现实的建设意义和帮助价值。在本书所关注的十个当红商业人物中,有行走于商业舞台中央的企业领袖,财富新贵,外企明星,职业经理人,也有舞台边缘的经济学家,财富调查员,还有舞台底层的推销员,民工代表。我之所以放宽所关注人物的外延范围而没局拘于财富中心的商界名家,也是因为着眼于整个商业生态的反思和建设,着眼于对中国企业、社会价值观念的拷问和追寻——在和谐的商业生态和健康的价值链条中,他们所代表的每一股力量都是至为重要、不可或缺的环节。

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一个又一个倒下的企业明星其实正以惨痛的教训为正在“好好活着”的商业同仁拉响着“告别”警报——那些靠玩“魔术”和“黑箱操作”实现暴富的“大好时光”将一去不返,那些章法无度的企业做大途径将得到检讨,并终会被否决。因为在跨国公司拿着WTO检测表不断的战略深入下,本土企业必须突破被全球化竞争挤压在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命运,才能赢得未来;因为在“生存还是死亡”的魔咒之下,中国公司的繁荣必须建立在持续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和平台上,建立在真正的企业家精神的塑造上,才能走出权谋和机会主义的怪圈;因为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剧烈社会转型中,本土商业力量必须重新进行商业伦理建设和商业环境建设,才能逃脱频频显形的“仇富”情绪和愈发严厉的监管追究。否则,20多年市场化革命铸就的“中国崛起”梦,将陷入如英年早逝的最优秀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所预测的“后发劣势”而难以自拔。

这是一本探讨当红商业人物问题的书,但很显然,我所指涉的,不仅仅是10个人物,而是一片生态,一个时代。我所做的,也不仅仅是把10个“英雄”请下“神坛”,而是向他们也向每一个怀揣“中国梦”的人发出至善的提醒——如果这个国家真正想有伟大前程的话,绝不能把这种前程寄托在一批“魔术师”的“戏法”之中。告别与重构,改良与创新,毁灭与生成,已是火烧眉毛的当务之急。

后记

这本书的部分文字曾在《商界名家》杂志上刊登过,后来又陆续被国内外许多知名网站转载,产生过不大不小的影响。譬如写叶莺的那篇,自被新浪网转载后。一下子传遍了网易、世界商业评论、世界经理人、中国外贸网等近100家网站,各种评论如潮。再譬如写郎成平的那篇,博客中国首个转载,点击率之高使该文列居该网站月度“十大热门文章”,新浪网财经论坛的“斑竹”发现这篇文章后,立即转至该论坛让网友讨论,并惊呼“第一次看到此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班、中国改革、中国金融等几十家网站也相继转载,使该文随“郎氏旋风”而流行一时。再譬如写胡润的那篇, 《商界名家》杂志一上市,博客中国、和讯、世界经理人等网站均以网页头条位置进行转载……这是本书中我最先下笔的3篇文章,能受到读者和网友的如此厚爱,是我没有想到的。

大概人们看多了也看厌了那些把“明星人物”吹到天上去的“八股文章”,这些字数不少、露着锋芒的“另类”给了他们新的阅读快感和新的思维启迪。一位网友如此评道: “作者是个头脑清醒的智者,更是个敢说真话的勇者。只可惜在企业公关部的金钱大棒下,像这样快意的批评文章太少了。”当然,也有人骂我比郎成平还郎成平,是一个往企业名人脸上扔泥巴以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恐怖分子”。

其实,最初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我根本没想过这应该属于批评文章还是表扬文章,更没想过这些文章要引起什么反响,达到什么目的。因为我与这些人物素无冤仇。有的还是采访过的熟人,干吗非要与人家过不去?只是当时看到一些一加一等于二的基本命题却被我们的许多所谓的主流媒体弄得云里雾里,明明是人家身上的肿瘤却被描绘成“艳若桃花”,心里实在有话要说,而读书人“口无遮挡”的怪脾气又使我忍不住把那些淤积于心的“我反对”化成文字,于是便有了“不吐不快”的文章。考虑到笔下人物都是难得的成功人士,我写作前几乎谨慎了又谨慎。对材料考究了再考究,写作模式也是“先肯定再批评”这种典型的中国式委婉。但就是这种“小心翼翼”的东西竟得到了读者的喜欢和支持,使我备受鼓舞,信心大增。一位朋友说,现在经管类图书大多不是枯燥无味的教授式说教,就是虚情假意的犬儒式吹捧,你若将这些观点写本书出版可以填补出版界的一个空白——第一本探讨当红商界名家问题的书。在朋友的鼓励下,我也真觉得很有必要写一本这样的书,既可以给那些关注自己文章的读者一个小小的回报,也可以给那些正春风得意的商界名家一点善意的提醒,还可以为经管理论界做一些有益的探讨……总之,思想一定,我便列出人物名单,立即投入到采访、查资料、写作的“身心苦旅”中。

写作的过程常常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但写完以后,我也常常惊诧于自己的“不知天高地厚”。可以肯定地说,由于自己阅历的肤浅、知识的限度和眼光的狭窄,对书中那些当红商业人物的评论和分析难免挂一漏万,有失偏颇之处。在此,对书中的10位人物,我要先深深地致一声歉意——如果是我的浅薄和无知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不快,你们姑且听之,请千万别往心里去。因为这只是一个传媒人基于理论层面的口舌之勇,并非消费者和管理部门的终极审判。同时,我还要深深地说声感谢——尽管我在书中对你们多有质疑,但你们毕竟是时代成功的弄潮儿,你们的商海沉浮从不同的角度见证了我国的改革历史,为企业的成败得失提供了特有的参照坐标,为我们的研究分析提供了典型的范本。谢谢你们,也衷心地祝愿你们在未来的路上走好,走稳,走得更远!

尽管我在书中对时代的某些“黑箱”和“地道”进行了猛烈抨击,但此书能得以出版,还得好好地感谢我们这个时代——虽然困境重重,矛盾重重,但它毕竟在一步一步地向着真理,迈向阳光,走向宽容,毕竟在一点一滴地进行着自我革命、自我转型和自我重塑。惟有做时代前进的坚决推力,而不是相反,才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和荣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5:5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