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用兵经/新编小五经四书
分类
作者 赵国华//徐剑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刀剑不过“一人敌”,兵法方为“万人敌”。浓厚的思辩性、明显的综合性、强烈的实用性和完整的连续性,构成兵法的特点。崇尚和平,重视战争;高扬正义,讲究功利;强调实力,注重谋略;突出将帅,哭怀士卒,堪称优良的传统。传统兵法的用场,不仅在于战争,还在予其他社会活动。企业经营决策,可以参考战争决策;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可以参考军事编制和管理;市场竞争,可以参考军事谋略。无论个人的较量,抑或群体的对抗,借鉴一点兵法,都会收效非凡。

内容推荐

本书称为《用兵经》,主要辑录传统兵法的经典论述。编者认为,传统兵法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孙子》,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著作,如同一条很长的红线,贯穿于中国军事历史的全过程,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二是武经七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等七部著作,传统兵法有武经七书,就如同儒家有五经四书,道家有《老子》、《庄子》,对于中国军事教育和军事学术的发展,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三是所有军事著作,除武经七书以外,还有一大批军事著作,如《孙膑兵法》、《将苑》、《太白阴经》、《虎钤经》、《武经总要》、《何博士备论》、《阵纪》、《草庐经略》、《练兵实纪》、《兵经》等,以及历代诸子有关军事问题的论述,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传统兵法的特点。所有这些著作的理论建树,构成本书的主要内容。

目录

一 战争篇

兵者国之大事

兵者不祥之器

天生五材。谁能去兵

以战止战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礼仁信义勇智

兴甲兵以讨不义

非攻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兵之所起者有五

以战去战,以刑去刑

乐兵者亡,利胜者辱

善战者服上刑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仁义之兵

兵不血刃而天下亲

兵者凶器,争者逆德

胜兵似水

善政执其制

以武为表,以文为里

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

有义兵而无偃兵

义兵为天下良药

霸王之兵

兵有三诋

军国之要务

圣王非乐兵

力不若智,智不若德

兵有必用与不必用

天下之事,莫神于兵

二 将帅篇

将宜五德备

将有五危

总文武,兼刚柔良将

王者之将

义仁德信

将败

天下之将

将不以三悖率人

将必先己

将帅为心

威在于不变

将军受命

将有股肱羽翼

五材十过

选将八法

将威

将与士同甘苦

将者人之司命

主将

蓄恩不倦,以一取万

将无还令

为将十一能

将能思士如渴

为将四诫

将以民为体,民以将为心

将必以其身先

三隧四义五行十守

独见独知

将有九品

将之器

为将八弊

将有五善四欲

将有五强八恶

为将必有腹心耳目爪牙

禁礼劝信

赏罚由主将

君主与将帅

将之为任

神将

将将与为将

将之良能

练将

为将尚暇

为将尚忍

将分五类

三 治军篇

金鼓旌旗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骄兵不可用

善用兵如率然

教民

军旅以舒为主

国容与军容

胜否勿反

以和为本

强国之君,必料其民

教戒为先

教战之令

人马相亲

鼓进金止

篡卒

弩矢其法

五恭五暴

用民须得其性

壹赏、壹刑、壹教

使民乐战者王

战其民必以重法

兵要在乎善附民

兵能胜朝廷

制必先定

王霸之兵

禁舍开塞

无伍莫能正

无疑令无疑事

权敌审将而后举兵

爱与威

杀大赏小

刑重而外坚

什伍相结

禁行清道

赏罚分明

金鼓铃旗各有法

大战之法有分有合

兵教

天下威服之道

用兵尽在人事

练士

整齐士众

明赏与严刑

兵有本干

礼赏不倦则士争死

顺道而动

同甘苦俟饥寒

六军善士,各用其能

养人如养子

出师行军,以整为胜

励之以信

三等之教

兵家所用,随其长短

用兵先正其礼

正义之立

恩令合一

募多选少

赏罚必持至公

气为摧陷之本

操练之法

唯上善任,唯将辑兵

善驭

胜天下者不弛法

四 强弱篇

十围五攻

胜兵若以镒称铢

用兵四治

以治为胜

五军五衢

用众用寡有道

以一击十

击方之道

击徒人之道

延气

击强众之道

分人之兵,按人之兵

积疏之变

战以形相胜

以盛知谋

强弱之本,强弱之常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集兵贵速

兵有五致

兵令必用

兵有强弱之征

敌强我弱用伏兵

怯勇无常

失道而弱,得道而强

积德与蓄怒

兵静则固

虚实之气,兵之贵者

各任其势

分聚各贵适宜

击敌先激我胜气

任强势者胜

任弱势者败

弱思奋而强易懈

势有分合

示强于敌

用众与用寡

战气生则可敌众

虚不限于寡弱

能变主客之形

兵重而能分

威慑

五 攻守篇

攻城为不得已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攻其不守,守其不攻

攻其必救,乖其所之

为客之道

深则专,浅则散

火攻

守城

守围城之法

四轻二重一信

行军之道,任其上令

三军进止之道

微阵触侧

兵有四路五动

兵行须明五度

慎使三军无相过

攻不必拔,不可言攻

守为不失险

出者不守,守者不出

有必救则有必守

攻必先塞其明

攻守之具,尽于人事

先见弱于敌而后战

困兵暴用

使敌不知我情

劳其意而骇其卒

伏战诈胜

动如神出鬼行

得攻守一者胜

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

攻心与守气

攻在知彼

守在知己

以长攻短

救兵如救火

守城不如守险

夹击

兵家贵突击

拒敌

六 奇正篇

正合奇胜

八阵

击圆之道

杀将击衡之道

十阵

令行禁止

正兵先合,而后扼之

持五杀以应能全胜

非败必有奇

使敌莫测

奇兵出于将帅

握机与握奇

丘井之法

变号易服

奇示正击

逆用古法

卒然而奋战

奇战

正战

奇正变化不竭

致敌之虚实

始以正兵缀之,而终以奇兵胜之

以正生奇

将非奇不战

多用骑以出奇

虚张声势

七 料敌篇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乡导

相敌三十三法

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先知

用间

反间

以上智为间

六国之俗

不卜而战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相将

大律在谨

观城

远候

知敌之术

厚文薄武则兵弱

兵不攻治

揣其能而料胜负

用间之妙

常胜之家,必先悉敌情

受降须度其势

识敌

四知之廉

八 地形篇

处军相敌

兵之利,地之助

地形

遇险亟去

谷战

水战

车战

雄城与牝城

地葆

兵遇险阻,勇斗则生

察地务求便利

林战

乌云之阵

险战

车之死地

因势乘利有所别

知地而求胜

战道不一

易地则用骑

择地利而战

立营

渡险必以次序

行军须知地形

九 兵机篇

胜可知而不可为

势险节短

择人任势

致人而不致于人

兵形象水

以迂为直

军争

必战与无战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五火之变

兵有四机

审敌虚实而趋其危

必死与幸生

善守勿应

因将用权

兵有五名

兵失

兵起非可以忿

因其虚而攻

兵贵先

先图不知止之败

战权

兴师必审内外之权

兵道莫过于一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

观敌

察敌十四变

车战贵地形

骑贵知别径奇道

兵贵因

先弱敌而后战

兵有三势二权

胜定而后发

因敌而动

先为不可胜而后胜

因机而立胜

尽三才之变

养技自爱者无敌

得其机以决

气战

虚实之窍

用兵贵因

因敌之势

能者用其自为用

军胜弥警

因势而利导

追敌因机之巧诀

蹑敌

相机宜而行

逆不如顺

用延

度可动而后动

十 权变篇

兵者诡道

战胜不复

形人而我无形

九变

利与害

将军用兵,若驱群羊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权势谋诈可益胜

兵以智决

谋划宜周密

将谋密,士众一,攻敌疾

因至情而用人

所用不复则胜可全

兵贵谋之不测

多方以误之

权变可以治军

诡谲不可废

示形

知虚实之妙

疑兵

误敌之法

兵骄者败

诡行反施,逆发诈取

借敌之智谋

预布叠筹

十一 政略篇

善胜敌者不与

食兵城郭,国之具也

大国所以不攻小国

农战

难攻与易攻

壹赏

砖力与杀力

战法必本于政胜

天时、地利、人和

兵胜八法

量地建城

先王之本务

市给战守

仁义德道,天下归之

胜在不可知

文伐十二节

天下惟有道者处之

先治与先战

图霸六忌

义兵之助

时势与民欲

上足仰则下可用

先谋为本

财力气心

十二 胜败篇

五事七计

庙算

兵贵胜,不贵久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

知胜

胜可知而不可为

战胜不忒

兵有六败

霸王之兵

不以兵强天下

哀兵必胜

国有七患

上下分恶

五虑

战胜易,守胜难

是吾君则战已胜

恒胜有五

王者之兵

兵胜有三等

计必先定于内

天官时日,不若人事

车有偏列

兵有三胜

本战之道

兵胜于朝廷

用兵三胜

全胜不斗

胜败皆有征

胜在诈敌

兵之精在知生死

行无刑久则不胜

兵之胜败,本在于政

存政与亡政

用兵必先自庙战

兵以道理制胜

用兵之道

将统军而众制胜

贤者所适

必胜与必败

士致死者胜

将之所恃者气

知豪杰心意而变化

士倚其胜而自轻斗

务全胜

试读章节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原文】

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搜秋猕,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司马法·仁本》

【译文】

用兵打仗的准则,包括不耽误农时,不在疫病流行时出兵,以爱护本国的民众;不趁敌国料理丧事,或者遭受灾荒,以爱护敌国的民众;不在冬夏两季打仗,以保护双方的民众。所以,尽管国家强大,一味穷兵黩武,终将遭到灭亡;虽然天下太平,忘掉战争准备,必定遭到危险。天下已经稳定,君主大功告成,但仍要注重军队建设,春秋两季以围猎形式,举行军事演练,各国诸侯都来参加,春归务农,秋末整军,都是为了不忘战争。

礼仁信义勇智

【原文】  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司马法:仁本》

【译文】

古时候,追击逃跑的敌人不超过一百步,跟踪撤退的敌人不超过九十里,是为了表示礼让;不痛打丧失战斗力的敌人,同情有伤病的敌人,是为了表示仁慈;等敌人摆好阵势,再击鼓进攻,是为了表示诚信;争道义而不争利益,可以表明正义;释放投降的敌人,可以表明勇敢;了解战争的开始和终结,可以表明智慧。把这六项道德加以实施,当作民众的行为准则,就是自古以来的政治。

兴甲兵以讨不义

【原文】

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不义。巡狩省方,会诸侯,考不同。其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之时,而危有功之君,遍告于诸侯,彰明有罪;乃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祷于后土、四海神祗、山川冢社;乃造于先王,然后冢宰征师于诸侯日:“某国为不道,征之,以某年月日,师,至于某国,会天子正刑。”冢宰与百官布令与军日:“人罪人之地,无暴神祈,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既诛有罪,王及诸侯修正其国,举贤立明,正复厥职。

——《司马法·仁本》

【译文】

贤明的君王制定礼乐法度,设置五种刑法来治理国家,动用军队去讨伐不义之人。君王还亲自按年巡视各地,会见诸侯,考核他们是否遵守礼乐法度。对那些违抗命令,触犯法纪、败坏道德、逆天行事和嫉害功臣的诸侯,便通令于众,公布其罪行,并告知天地神灵和祖先,然后由冢宰向诸侯征调军队,发布命令说:“某国君无道,应出兵讨伐他。各诸侯的军队应于某年某月某日到达某国,会同天子惩治罪犯。”冢宰又让各主管官向军队宣布命令说:“进入该国的地区,不准亵渎神位,不准打猎,不准破坏水利工程,不准烧毁房屋建筑,不准砍伐树木,不准掠取家畜、粮食和用具。见到老人和儿童,要护送他们回家,不得伤害。即使遇到壮年人,只要他们不抵抗就不以敌人对待。对于受伤的敌人,给予治疗,尔后放他们回去。”惩办了首恶后,天子和诸侯们还要帮助整顿好那个国家,选用贤能,另立明君,调整、恢复其各级官职,使国家进入正常状态。P4-5

序言

在中国传统时代,一位有志于军事活动的人,需要磨炼两种功夫:刀剑和兵法。刀剑的功夫可以运用于个体的搏击;兵法的功夫可以运用于群体的对抗。所以说,刀剑不过“一人敌”,兵法方为“万人敌”。传统兵法涉及战争、战争指导、军队建设诸问题,在学术理论上,以军事辩证法为核心,表现出较强的思辨性;在学术方法上,主要是一种经验概括,反映出明显的综合性;在研究目的上,主要服务于军事实践,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在研究过程上,自春秋后期以来,2500多年从未中断,保持完整的连续性,经过反复的检验和积淀,形成一系列优良传统,一面崇尚和平的理念,一面重视战争的探讨;一面高扬正义的大旗,一面讲究功利的取向;一面增强国家的力量,一面发挥谋略的价值;一面突出将帅的地位,一面强调士卒的作用,这对中国军事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即使在时下,中国兵法的基本理论,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各种社会领域里,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军事科学的发展,早已超越传统兵法,现代将帅的知识结构,与传统将帅差异很大。但是,对于现代将帅来说,仍需要了解传统兵法。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战争指导者的军事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军事学术、战争实践两方面。学习和研究传统兵法,对于增长军事知识,提高军事素质,无疑是一个重要途径。正如前人所说,‘读书而不能为名将者有矣,未有名将而不读书者也。”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战争指导者从传统兵法里面,可以汲取充足的营养。何况历史和现实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虽然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战争指导有别于传统时代,军事科学有别于传统兵法,但是,现代战争是传统战争的延续,军事科学是传统兵法的发展。因为军事技术的进步,军队组织的更替,武器装备的改进,作战方式的变化,中国兵法的许多内容,已不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但是,作为兵法的核心内容,那些基本的军事原则,以其超时代性的特点,仍可用于指导现代战争。

传统兵法的现实价值,不仅体现在战争指导方面,而且经过创造性的转化,在一些富有竞争性的社会活动领域,可以得到广泛的运用。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商战如兵战;或者说经销如用兵,竞争如战争,表明战争和竞争、商战和兵战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处。在传统兵法里面,有许多军事原则和谋略,经过创造性的转化,可以运用于经营管理领域。如企业经营决策,就可以参考战争决策;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就可以参考军队编制和管理;市场竞争,就可以参考战争指导原则。军事原则可以转化为管理原则,军事谋略可以转化为经营谋略。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说,历代兵家阐发的将论,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外交作为一种手段,服务于政治、经济和军事,传统兵法对于人们参与政治、外交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体育竞赛无论是个人的较量,还是群体的对抗,都有胜负的问题,与战争指导相一致,可以从兵法汲取必要的养料;甚至处理人际关系,参考和借鉴一点兵法,也会收到特别的效果。

中国传统兵法浩如烟海,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散发出璀璨的学术光芒,而且通过广泛的文化传播,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在人类文明史上,传统文明作为农业革命的产物,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现代文明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未来文明作为知识革命的产物,是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人类历史经过两次军事革命:传统军事革命和现代军事革命,前者与农业革命相伴随,后者与工业革命相伴随;而又有充足的理由可以推断:与知识革命相伴随的未来军事革命,将是一场更深刻的军事革命。农业社会的战争是以冷兵器为工具的群体格斗,工业社会的战争是以火器为手段的大规模毁灭,知识社会的战争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全方位控制。中国兵法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以其深邃辩证的军事思想,博大缜密的理论体系,有助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本书称为《用兵经》,主要辑录传统兵法的经典论述。编者认为,传统兵法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孙子》,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著作,如同一条很长的红线,贯穿于中国军事历史的全过程,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二是武经七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等七部著作,传统兵法有武经七书,就如同儒家有五经四书,道家有《老子》、《庄子》,对于中国军事教育和军事学术的发展,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三是所有军事著作,除武经七书以外,还有一大批军事著作,如《孙膑兵法》、《将苑》、《太白阴经》、《虎钤经》、《武经总要》、《何博士备论》、《阵纪》、《草庐经略》、《练兵实纪》、《兵经》等,以及历代诸子有关军事问题的论述,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传统兵法的特点。所有这些著作的理论建树,构成本书的主要内容。

最后尚须指出,本书的编译出版,参考过前人的相关成果,得到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张永刚、张琼、王传武等人参与相关工作,谨此表示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