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祖国边疆的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带,在总体布局上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传统的生活习俗,语言艺术、宗教信仰等等。如: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大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鄂温克族长期在原始森林中以狩猎为主,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55个少数民族绚丽、恢宏的传统文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少数民族图典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李春生//韦荣慧 |
出版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祖国边疆的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带,在总体布局上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传统的生活习俗,语言艺术、宗教信仰等等。如: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大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鄂温克族长期在原始森林中以狩猎为主,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55个少数民族绚丽、恢宏的传统文化。 目录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维吾尔族 苗族 壮族 彝族 布依族 朝鲜族 满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傣族 黎族 傈僳族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东乡族 纳西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土族 达斡尔族 仫佬族 羌族 布朗族 撇拉族 毛南族 仡佬族 锡伯族 阿昌族 普米族 塔吉克族 怒族 乌孜别克族 俄罗斯族 鄂温克族 德昂族 保安族 裕固族 京族 塔塔尔族 独龙族 鄂伦春族 赫哲族 门巴族 珞巴族 基诺族 试读章节 纳西族 现有人口309477人。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旬、德钦、宁蒗、永胜等县。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曾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由于同音异写,汉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称之。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白元、明以后,纳西族主要使用汉语文。至于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书也不多。 纳西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端,平均海拔2700米。这里群山耸峙,江河交错。丽江北部的玉龙雪山和中旬东南部的哈巴雪山,终年玉积琼堆,宛若腾空而起的玉龙。玉龙山区植物群落多样,素以“植物仓库”著称,并以“花的世界”闻名,仅杜鹃花就有40多个品种。金沙江上游自北向南流泻,至石鼓镇为山势所阻,于是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接着江流急转东北奔腾而去,在玉龙和哈巴两座雪山中间形成了著名的“虎跳涧”大峡谷,是世界上难觅的探险旅游胜地。 P121 序言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960余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除汉族外,还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目前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有10533多万,虽然仅占全国人口的8%,但分布的地域很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4%。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无论对东方文化,还是对全人类的文化都有着伟大的贡献。其中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并且仍然呈现着灿烂的光彩。 自古以来,中国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始终交错栖居,亲密交往,和睦相处,团结共勉,以共同的勤劳与智慧,开发着祖国的疆土,并创造了大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优美动人的诗歌、神话、传说、音乐、舞蹈、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以及许多科学典籍。产生过不少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和科学家。建造了许许多多雄伟壮观、绚丽多彩,富有民族风格的建筑;形成了许许多多独具风采、饶有情趣的服饰、饮食、婚俗、礼仪、年节等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祖国边疆的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带,在总体布局上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在江河纵横、山川秀丽、物产丰富的环境里,各民族自强不息继承发展着古老而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各民族的交际工具。在55个少数民族中,53个民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这些语言分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和南岛语系之下的不同语族和语支。与此同时,有21个民族还保持和继续使用自己的文字。有比较原始的象形表意文字,如纳西族的东巴文,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用东巴文著写的经典,卷帙浩繁,至今存留的就达1500多种,20000余册。它们被分别收藏于丽江、昆明、南京、北京、台湾以及美、英、德、法等国有关的图书馆、博物馆。其内容宏富,凡哲学、历史、宗教、医学、天文、民俗、文学、艺术等无所不包,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水族用象形表意的文字书写的水书,虽然留存不多,但也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有的民族使用音节文字,如彝文;有的用字母文字,如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傣文等。而傣文又分为4种。 由于居住地域与生态环境的差别,少数民族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中国这个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多数民族过着与汉族大体相同的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活;部分民族长期从事游牧畜牧业;有的民族狩猎、捕鱼在经济生活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当然,在市场经济逐步繁荣的今天,以上各种单一的传统生活方式正朝着复合型、高质量、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多种宗教信仰,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主要有藏传佛教(喇嘛教)、小乘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东正教、道教、巫教、萨满教以及原始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多神信仰等。这些宗教的传播和发展,汇聚成五彩斑斓的宗教文化。以宗教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林林总总展现在人们的生活空间。如藏族的《米拉日巴传》、《萨迦班智达传》,维吾尔族古典巨著《福乐智慧》,傣族的《沙都加罗》,满族的《尼山萨满传》、《钦定满洲祭神天典礼》,瑶族的《盘王大歌书》……都是引人注目的宗教艺术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大宗财富。 作为社会习俗文化的衣、食、住、行、婚丧、节日,亦无不显示着多元与交融的特征。以服饰为例,满族的旗袍,藏族的藏袍,蒙古族的长袍与蒙古靴,维吾尔族的袷袢、花帽,彝族的擦尔瓦、英雄结,苗族姑娘的百褶裙、银头饰,傣族的筒裙,纳西族的“披星戴月”等等,犹似烂漫的山花,争奇斗艳。这不仅是各民族审美观念的象征,而且还体现着各民族古远文化的内涵和历史的传承。这些如花似锦的民族服饰,已经走出国门,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千百年来,居住在各地的民族同胞根据其地理、气候、物产创造出多若繁星的珍肴佳馔,其鲜、辣、酸是民族风味的主要特点。在茫茫草原,有蒙古族、哈萨克族的奶茶、酸马奶、手扒肉;在高原雪域,有藏族的糌粑、酥油茶;在黑龙江畔,有赫哲族的刹生鱼、炒鱼毛;在长白山麓有朝鲜族的泡菜、打糕;在温暖湿润的西双版纳,有傣族的剁生、烤鱼、竹筒饭以及别具一格的鲜花宴和昆虫宴。另外,还有维吾尔族的烤馕、抓饭、羊肉串;白族的鸡肉烂饭;彝族的砣砣肉;纳西族的琵琶肉;苗族的酸汤鱼、啤酒鸭;侗族的腌酸鱼、打油茶、拦路酒等五花八门,举不胜举。不难看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深远与博大。这些带有山野芳馨的民族饮食风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勤劳智慧是中国少数民族的禀赋。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民族大观园里创建了一幢又一幢风格迥异,千姿百态的住宅。诸如赫哲族的木楞房;鄂伦春、鄂温克族的仙人柱、撮罗子;蒙古族的蒙古包;藏族的藏式雕楼,傣族的竹楼,哈尼族的蘑菇房,苗族、侗族的吊脚楼,布依族的石板房,黎族的船形屋……这些建筑,无不巧妙地适应了不同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有着各自的优越性。有的适合游猎生活,拆迁方便;有的防潮避湿,通风凉爽;有的厚实保暖,防风防火。至于民居之外的其他建筑,像侗族的鼓楼、花桥,傣族的笋塔,藏族的寺庙,遍布全国各地的伊斯兰教清真寺等,更是雄伟壮观,辉煌璀璨,成为建筑艺术珍品。 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居住的地域、生活习惯存在着很大差异,表现在婚姻方面也不尽相同,在相当程度上还保留着古代婚姻的遗风。在恋爱方式上,青年男女或通过对歌、丢包或抛绣球、串姑娘、爬楼等方式寻找自己所喜爱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在结婚礼仪上也是各领风骚。有的骑驼跨马,有的戴冠坐轿,有的穿芭蕉林过喜字桥,有的同饮交杯酒,有的将洁白的棉线缠绕手腕……最热烈的要算“抢婚”,它往往使婚礼的娱乐性达到高潮,特别富有戏剧性。 丧葬习俗,有土葬、火葬、水葬、崖葬、塔葬、天葬等。这些不同的丧葬形式,既与各民族长期生存的地域生态有关,同时也是他们在各自的文化传承中对生命及其价值观念不同认识的反映。 节日是表现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最为典型的内容。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总计不下数百。按性质分,有与生产密切相关的纪念性节日,也有祭祀和宗教性节日。从规模上说,有的仅限于家庭范围,但更多则是跨村寨,跨地区的群众集会,少者数百人,多者上万人。从时间上说,少则一日,多则数日甚至数十日。但无论属何种节日,歌、舞、戏曲与各种体育竞技活动常为主要内容。届时,无论男女老幼,都会身着盛装,兴高采烈地一展自己的英姿倩影。如今,在古老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发展的同时,时代又赋予了民族节日以新的内容,文化与经济“同台演出”,既丰富了少数民族的精神生活,又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 综览中国少数民族绚丽,恢宏的传统文化不难看出,它们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反映着强烈的多元特征。同时,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文化交融现象,早已为连绵数千年的历史文献和中华大地上史前文化的丰硕遗迹所证明。勿庸置疑,这种多元一体的古老文化,正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华民族的突出特点之一。 当前,面对新世纪,继承传统文化的辉煌,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平等团结进步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所有智慧,携手并进开辟繁荣昌盛之路,乃是各民族的共同心声。 编者 2005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