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学勤是从新四军走出来的、新中国培养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影坛的“二十二大”明星之一。
本书记述了潘学勤从儿童团员、文工团员到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的不平凡的艺术人生,庞学勤与杨洸的银幕生涯、婚恋生活和忠贞爱情,以及庞学勤的光荣与梦想、成功与辉煌、坎坷与不幸、执着与坚定,展示了他的艺术造诣与人格魅力。全书充满了热情厚重的情感,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并配有丰富的历史照片与剧照,图文并茂,是一部具有深厚的感染力和较强的可读性的名人传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庞学勤传(从新四军走出的电影明星)/昔日影星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开明 |
出版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庞学勤是从新四军走出来的、新中国培养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影坛的“二十二大”明星之一。 本书记述了潘学勤从儿童团员、文工团员到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的不平凡的艺术人生,庞学勤与杨洸的银幕生涯、婚恋生活和忠贞爱情,以及庞学勤的光荣与梦想、成功与辉煌、坎坷与不幸、执着与坚定,展示了他的艺术造诣与人格魅力。全书充满了热情厚重的情感,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并配有丰富的历史照片与剧照,图文并茂,是一部具有深厚的感染力和较强的可读性的名人传记。 内容推荐 庞学勤是从新四军走出来的、新中国培养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影坛的“二十二大”明星之一。《庞学勤传——新四军走出来的电影明星》一书形象生动地记述了他和夫人杨洸两人的艺术人生,使我们重温了他们奋斗的足迹、事业上的成就;同时也让我们一窥那已经逝去的历史的一个侧影。 目录 序 楔子 生命的华彩乐章 第一章 烽火年华 1. 文工团里的“儿童团员” 2. 到敌人前沿去 3. “猎枪”与“美酒” 4. “李闯王”的启迪 5. “围城”轶事 6. “我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 7. 啊,“大春” 第二章 解放号角 1. 涟水保卫战的“宣传员” 2. “哥仨好” 3.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4. 一部轰动盐阜区的“土电影” 5. 当了一回“牛公道” 6. 又是腊梅吐香时 第三章 进军江淮 1. “车辚辚,马萧萧” 2. 五个“第一”的故事 3. 美好的记忆 4. 淮海前线的“乡音” 5. “土八路”进城 6. 他当上了指导员 第四章 明星的“摇篮” 1. “黄埔一期” 2. 谢铁骊:“庞学勤的《紧急集合》好” 3. 相识,相爱 4. 由北影至长影 第五章 银幕新秀 1. 教授的女儿 2. “老战士”与“能不够” 3. 婵娟,婵娟 4. 电影“处女作” 5. 孙维世紧紧地搂住了她 6. “仇敌”和“第十二夜” 第六章 奋进者之歌 1. 面对波涛滚滚的黄河 2. 惊险一幕 3. “挣不断的红丝线” 4. “牵手” 5. 从“秀姑”到“二妞” 6. 真实的“王冬燕” 7. 可爱的“小翠” 第七章 艰难岁月 1. 眼底,大面积出血 2. 慈父,为女儿四处求医 3. “人间知己” 4. “‘越’来越‘好”’ 第八章 蜚声影坛 1. 边寨,燃烧着烽火 2. 古庙,响起了悠扬的“钟声” 3. “东风”浩荡”“朝霞”满天”“炉火”正红 4. 曲折与误会 5. “定格‘十字路口”’ 6. “周总理来到了咱们厂” 7. “孔雀胆”,演红了半边天 第九章 历史性“超越” 1. 导演的抉择 2. “谁说我演不好这类角色” 3. 好搭档 4. 鼾声,响彻服装道具库 5. 友谊的使者 6. 金山:“我太喜欢这个戏了” 7. “周总理和我们在一起” 8. “光荣与梦想” 第十章 追求“本色” 1. 英雄无畏 2. 与李默然的第一次“握手” 3. 一个陌生的角色 4. 派头十足的“李忠民” 5. 陪小平同志看电影 第十一章 特殊的年代 1. 未能“启航”的“凯旋号” 2. 曲折与坎坷 3. 真情无限 第十二章 银海春潮 1. 影城春晓 2. 重返银幕 3. “银幕外的父与子,银幕上同一人” 4. “军功章里也有她的一半” 5. 非常时刻 第十三章 欢乐的海湾 1. 南下珠海 2. “他也正在追赶太阳” 3. 幸福与温馨 4. “瞧这一家子” 5. “老兵新传” 6. 永远的“小翠” 7. “东坎娃”的情怀 8. 凝思与远望 9. 友谊之花,迎着春风盛开 10. “新的历史起点” 附录:庞学勤、杨洸年表 后记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1946年秋末,从涟水保卫战前线归来之后,阜东县县长熊梯云将在前方搜集到的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时“烧、杀、抢、奸”的罪行,写成了通讯,在《盐阜大众》、《江海导报》上连载,很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并迅速在苏北解放区广为传播。熊梯云县长还要求阜东县宣工队编写一个剧本,并在1947年春节前上演。剧本编写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在了钱相摩(1919-1949)的肩上,而相摩选择了东坎青工剧团为演出团体。 钱相摩编写的这个剧本被命名为《真面目》,共三幕两场,先为淮剧,后改为杂调剧。这出戏的主要情节是:1946年秋,疯狂发动内战的国民党反动军队,占领了苏北解放区某重点村庄。地主“还乡团”在国民党军队的支持下,反攻倒算,对土改中的积极分子、乡村干部和无辜百姓,或抓捕,或活埋,或枪杀,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愤怒,纷纷控诉国民党“遭殃军”和地主“还乡团”的罪恶。全乡民兵在指导员和张中队长的领导下,转移群众,坚壁清野,坚持原地斗争。此间,因叛徒告密,乡民兵张中队长的家人被地主“还乡团”抓去,遭到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他10岁的弟弟小扣子因唱革命歌曲而被国民党军营长枪杀。后来,解放军主力部队和民兵协同作战,里应外合,攻克了这个被国民党军占领了的村庄,打败了国民党部队,击毙了地主“还乡团”团长解民清(“害民精”),解救了张中队长的家人和其他乡亲,取得了斗争的最后胜利。 这出戏,一边编写,一边排练,即上午钱相摩编剧本,下午到青工剧团读剧本,分配角色,然后排练、修改,晚上熬到半夜,前后只用了七八天时间,就公开演出了,创造了奇迹。钱相摩是青工剧团的“启蒙老师”,作为县宣工队副队长,他受县委、区委的委派,负责辅导青工剧团。他不顾身体孱弱、眼睛高度近视,经常帮助青工剧团编写剧目,指导团员学习创作,耐心帮助导演排练节目,一句一句地教台词、教唱腔,示范表演动作,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当时与钱相摩一起任教的东坎干校政工干部于广生,同样热心青工剧团的辅导工作,他们同来同往,互相切磋,辛勤耕耘,为剧团的成长也尽了相当大的力量,被青工剧团的同志们誉为“第二老师”……几十年后,人们仍深深地怀念钱相摩烈士,铭记他的英名与事迹。庞学勤深情地回忆道:“我们青工剧团演的戏可不得了。但是,我们这些孩子能编写剧本吗?这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钱相摩。他是阜宁人,上海大同大学的学生,后来回乡参加抗日,从事教育工作,先后担任东坎小学副校长、东坎干校教导主任、县教师战地服务团负责人、县宣工队副队长。他能写会说,对我们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给我们编了很多戏,当我们的后台,我们就在那儿‘比画’。后来,他受中共华中工委的派遣,赴‘国统区’开展地下工作,不幸于1949年5月11日壮烈牺牲,年仅30岁。他儿子钱冠林现在是国家工商局的负责人,原是海关总署副署长,他写了一本书寄给我,说‘我是钱相摩的儿子’。真是睹物思人,心潮难平。钱相摩烈士永远活在我们青工剧团老战士的心中。” 淮剧《真面目》原是钱相摩编剧兼导演的,由县武宣队派来的庞学渊、县青救会派来的董影萍负责辅导。后来,有几场戏因钱相摩、庞学渊未能到场,便由庞学勤负责导演,而学勤还在剧中饰演了一号男主角——乡民兵张中队长。而学勤的弟弟学仪则成功地扮演了天真烂漫、极为可爱的儿童团团长“小扣子”这个角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庞学勤三兄弟第一次在这出戏中联手合作,演绎了一段“哥仨好”的佳话。 1946年10月23日晚,《真面目》第一次在东坎镇沙家巷露天剧场公开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陈宏惠书记、熊梯云县长和县委领导、县委机关干部观看了演出,给予该剧和剧组以很高的评价。钱相摩在首演当天的日记中,记载了《真面目》的“处女演”的实况及效果。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天黑了,台下挤满了人,吵嚷的声浪,几乎震破院墙,8时半才揭幕,台下顿时一阵骚动,旋即帖然。舞台剧情的变化,尚能左右观众的情感,当敌人残暴的面目被揭露,观众的仇恨情绪也随之表现出来,如枪决投降干部的时候,“解民清”(即剧中那个“还乡团”团长)格格地大笑起来,观众竟有人大骂:“我×死你妈妈!”“小琳”(剧中的一个女主角,遭受了国民党兵的污辱)投河前后,淮安的一位女同志掩面大哭。写作的初步成效,给我以鼓舞…… 后来,这出戏还到阜东县的蔡桥、五汛等地演出过,并到八大家(今射阳县临海镇)慰问淮南纱厂的工人,引起了轰动。舞台布景精心设计,布景与情节密切结合,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特别吸引观众,受到各方面的好评。自1946年秋冬至1947年春夏之交,《真面目》共演出40余场。在该剧担任主角的庞学勤、梁东平、陶汉民等,亦成为当地青年人心目中的“偶像”。《真面目》演出的成功,说明剧本的成功,导演的成功,也是全团演职人员齐心协力、辛勤劳动的结果。 此间,解放战争到了关键时刻,国民党部队已逼近东坎。庞学勤和青工剧团的战友们又迎难而上,展开对敌宣传攻势。P40-42 序言 开明同志所著《庞学勤传——新四军走出来的电影明星》一书出版,为之祝贺。 学勤与我同乡,同一个县人,两家相距数十里;我们差不多同时参军,同在一个文工团——新四军苏北文工团生活和战斗。2005年是苏北文工团建团60周年,古代以干支纪年,60年为一个花甲子,是一个历史周期。流年似水,匆匆间我们已由垂髫之年进入满鬓霜华的晚秋。苏北文工团是由原盐阜九县文工团整编合并而成。原盐阜九县文工团成立于1943年,所以我和学勤的战斗经历与友谊皆逾60载了。那时我们十三四岁的年纪,学勤略长于我,但都是由“儿童团”“升格”而来。 20年前,学勤定居风光宜人的珠海,我们常有鱼雁往还,这些年更借电波传讯。往往深夜,学勤打来长途电话聊天,除了存问近况,便是回首前尘,追忆往事。那些陈年旧事,那些陈芝麻烂谷子,说不完,讲不尽,津津乐道,沉浸其中。眷恋无限,怀念无限,快乐无限。我们煲电话粥,往往说一个多小时也不罢手,是名副其实的“长”话…… 我们文工团有时在一眼望不到边的大片芦滩的黄海边转悠,有时在敌伪据点间穿插。深夜行军,露重霜浓。我们吃的是大麦糁子饭、山芋干粥,以盐蒿菜佐食(如今盐蒿是大城市宴席上一道野生素菜)。我因有分队长王新吾大哥特别照顾,被分在男生队;学勤因年纪小被编在女生队,夜晚不好意思脱衣睡觉,生了一身虱子。不过那时谁不长虱子呢?大冬天,躲在稻草垛里晒太阳,软绵绵,暖洋洋,脱下军装棉袄捉虱子,是一乐也。我们每到一地,提着兑水的锅烟灰,在土墙上刷着大字标语,宣传抗日,宣传减租减息。演大戏,是大哥哥大姐姐们的事,我和学勤只能是跑龙套的角色。虽然如今他已是大表演艺术家了,但那时,不是在戏里当一回“孙子”,就是挎一支驳壳枪当一个勤务兵,做一个“群众演员”。大合唱节目,我们厕身其间,是合唱队员,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勇敢队》……在幕间穿插集体舞节目,我们则是主角了,跳的是《海军舞》、《乌克兰舞》,用口琴伴奏,好像是从“新旅”学来的。 如烟往事,如梦岁月,成为我与学勤友情汲之不尽的源泉。 学勤有表演艺术天赋,条件也好,为人也勤奋。在我们一帮战友中,毕其一生,红氍毹上弦歌不辍,由舞台走上银幕,成为著名表演艺术家惟学勤耳,其他人都改行别业了。学勤由苏北文工团到三野十二纵队文工团已崭露头角,几乎演遍了解放区几出名剧:《白毛女》、《血泪仇》、《赤叶河》、《王秀鸾》、《路遥知马力》。 全国解放后,他被选派进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北京电影学校深造,这是他人生道路的一个阶梯,命运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七年”中,他在二十几部影片中担当主角或重要角色,蜚声影坛,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的硬派影星。他的表演艺术最成功的创造,是与王苏娅共同主演的《战火中的青春》,他扮演的英雄排长雷振林与后来的董存瑞,可说是“十七年”银幕上最成功的“兵”的形象。他把人物演活了。 杨洸嫂与学勤兄原为电影学校同窗,他们结婚几十年间,互相唱随,以沫相濡,恩爱无已。2004年杨洸嫂辞世,学勤兄长时间坠入难以自拔的悲恸之中。《庞学勤传——新四军走出来的电影明星》一书形象生动地记述了他们两人的艺术人生,使我们重温了他们奋斗的足迹、事业上的成就;同时也让我们一窥那已经逝去的历史的一个侧影。 最后,祝愿学勤兄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继续为中国电影事业尽心尽力,余热生辉! 2007年8月 (作者为著名文学评论家、文艺理论家、江苏明达学院名誉院长) 后记 “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荣膺5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的庞学勤,是我的同乡长辈。我几乎是看着他演的电影长大的,他是我心中崇拜的银幕“英雄”。多年来,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要为我们滨海籍的、从新四军走出来的电影明星庞学勤写一本书。尽管前几年我曾主编了《飞鸿雪泥——文化名人与盐城》一书,且执笔著文让读者了解庞学勤的电影艺术生涯,并在《世纪风采》杂志上撰文介绍过庞学勤及其夫人杨洸的艺术人生,但仅仅是一些片断,不够全面、完整。 自2005年5月起,我开始构思庞学勤传的提纲,几易其稿,并征得了庞老的同意,着手采访、阅读有关资料,奋战了三个多月,在腊梅飘香的时节,完成了本书的初稿。可以说,完成此书,使我夙愿成真,今生无憾了。 2005年下半年,庞老和他的亲属、战友祁桂金、庞开喜、徐忠、刘则先、陈长国、陈长佐等同志,接受我多次采访,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宝贵史料与照片。庞老的次子庞越和他的爱人刘铁君为我写书提供了一切方便。著名文艺理论家、文学评论家、庞学勤的老战友顾骧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诗人张国凡为本书各章提供了题诗。这一切,均为本书增辉添彩,令作者动容,谨表示由衷的谢忱和敬意。 江苏省作家协会的李风宇,以及郑立生、顾茂富、祁金燕、徐杰、张媛媛、张继军等同志亦大力协助;中共党史出版社的贾京玉等同志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的劳动;著名军旅作家、文学评论家冉淮舟老师一直关注和指导我的写作。为此,我谨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还要感谢那些大力支持本书写作和出版的同志及一些公开出版物的作者。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所限,本书的不足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7年10月9日 于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